读友网 > 读后感 >

关于读国富论感悟简短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怎么写关于读国富论感悟简短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国富论感悟简短,供大家参考。

关于读国富论感悟简短篇1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已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间一直被视为“至圣先师”。但是,斯密在天堂过得并不开心,人们崇拜他,谈论他,但是却并不了解他的思想真谛,只是用他的某个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第五编,亚当.斯密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可见,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关于读国富论感悟简短篇2

在谈了分工巨大作用之后,亚当.斯密开始探讨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分工是由人类的“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造成的。”斯密指出,“由于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经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也就是说,交易在先,分工在后。

可是,在证明分工和交易的前后顺序后,斯密又指出,“人们在多数场合表现出的不一样才能,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到结果。”斯密这句话的意思是,分工产生了人们的不一样才能。人们出生的时候天赋才能差距并不大,人们在壮年时候表现出的在不一样职业上的不一样才能是分工的结果,就象我们平时说的,我们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被人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前半句正是证明了斯密的话,而后半句我觉得应当改成这样说更为恰当-----由于不一样的人生在不一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不一样,虽然在小时侯看不出明显的差距,但在7-8岁以后,由于不一样的人参与了不一样的分工----=即职业不一样,所以显现出了他们不一样的差异

总结上头的两段话,得出结论:交易——分工——本事差异。

那我们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交易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斯密的逻辑,交易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之间需要互通有无,互相帮忙。那么,人们为什么要互通有无呢?互通有无的意思就是双方存在一种本事差异,就是"我有的你没有,你有的我没有"。那么这种本事差异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我的处境,使自我活得更舒服体面,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明白,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我的利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经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于轼先生趣味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仅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分工起因于交换,所以分工的程度就要丛交换的大小来说几受市场的限制.斯密举了在小乡村里走20里路都很难找到铁匠,木匠和水泥匠,而农村的木匠不仅仅是木匠还是细工木匠,家具石等等,他们一人要会多种手艺.而他们在小乡村需要这么多手艺还挣不到很多钱,因为市场即需求少,相反在大城市,他们只需要会一种手艺,同时他们能够凭借这一种手艺挣到比在小乡村更多的钱!所以他们当然会选择在大城市.也就是选择大的市场!这是和人的利己心里分不开的!

我读国富论会被斯密的思路所吸引,因为斯密用的都是一各个事例来说明他的理论很有说服力.但我一向在思考一个问题:因为最早的分工是应当是男女分工,男人和女人为了使自身不一样的特点得到最大的发挥,以他之强补己之弱.于是有了分工.可是这种分工的产生是在交易的前提下吗

关于读国富论感悟简短篇3

在20_年东南大学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借阅量经济学类著作的排名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稳稳排在第一,而充斥了这个排行榜的书几乎清一色的全是各个学科的辅导书,在这个应试教育横行的年代,亚当斯密大人在300多年前为市场经济留下的财富直到今天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亚当·斯密于1759年和1776年分别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两部闻名于世的著作。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详细阐述了人的行为的优缺点、责任心、同情心、高尚道德,建立了以人的利他心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构建了一个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的经济学价值体系。后来,德国的斯卡尔钦茨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学及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文中指出了“斯密难题”,即《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的利己很难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实现统一。这样,关于“斯密难题”的争论至今众说纷纭,观点不尽相同。

虽然这本书被说成是经济学的著作,但经济永远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时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够得以实现,也许今日世界的版图会大不相同,而英国政府恰恰选择了目光短浅的作法,致使美国独立。亚当斯密认为: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把国都局限于英格兰本土,而应该对帝国版图内一切地区平等看待,哪里交的税多,哪里的议员数量就应该多,最后整个国家的首都都可以迁到交税最多的地区,如果这一理想实现,恐怕现在的美国就会是一个大的英国。

另外,关于殖民地管理,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场。据亚当所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地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并非象我们所想象那样。实际上,这样的公司是欺上瞒下,一方面骗取政府信任,获得巨额贷款及贸易独占权,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压当地人民,结果是:英国政府一点都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处,而印度人民更是损失惨重。那么,钱财到哪里去了?都被东印度公司的人贪污腐化浪费掉了。简单地说,就是整个世界并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并且这样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使世界变得贫穷。所以,战后的反殖民运动有其天然合理性,纵使对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来说,反殖民运动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关于读国富论感悟简短篇4

《国富论》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著作,是每个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之书。在还未翻阅《国富论》时,经常能听教师们对它的高度评价和看到一些网友对它的赞赏,当时就在想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能让阅读它的人都能够爱不释手呢?在寒假期间,我也翻阅了《国富论》一次,看后心生四个字“佩服、敬重”。

在还没看《国富论》之前,看了一些网友对它的评价,就像“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一样的人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是不一样的。我们公认的评价有“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等。当这些荣耀冠之《国富论》的头上之时,其内涵和本质也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如果一个人想了解经济学,想研究经济学,那么《国富论》是他的必读也是首选之书。

刚看《国富论》时,我是真心佩服本书的作者亚当·斯密。首先,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对“劳动分工”、“商品价格”等这些经济学的名词是比较难理解的,可是作者却用好几个生活当中的实例向我们阐述什么是劳动分工,怎样进行劳动分工,什么是商品价格,其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简单的举例能让我们印象深刻。其次,本以为经济学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可是读完这本书后却不以为然,异常是当论到罗马帝国崩溃后这一章节的资料时,感觉自我不仅仅是在研究经济更是在研究历史。或者说其实经济和历史本来就不分家,经济是基础,历史的发展进程是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最终,“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交流”。我对亚当·斯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可是当我阅读他这本花了八年的时间全心著述的《国富论》时,我感觉到他不仅仅是一位细致渊博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集哲学与历史于一身的学者。我几乎在书本的每一章节都能够看到他细致的讲解,并且他也是一位谦虚的学者,学术永无止境,在提出不一样观点时,他都能够谦虚谨慎。

《国富论》中大部分的观点都是经典的经济理论,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实践的发展,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得到社会发展的不断丰富与完善。阅读完《国富论》后,我对以下两个方面有自我的想法:

(一)城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尽管时代不一样,尽管社会背景不一样,可是书中城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三方面的贡献在如今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值得借鉴的,异常是我们此刻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我们就需要借助城市发展的商业力量带动农村的发展。第一,农村由于地域的局限,市场远没有城市广阔,可是农村的原料和气候条件却比农村好。所以两者能够优势互补,利用城市的市场、技术和交通运输方式,利用农村充足质优的原料和廉价充足的劳动力实现农村与城市的有机结合,进而发展城乡一体化。

第二,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落叶归根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会有的心态。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在城市获得财富后的居民在年迈时都会在乡间购置土地,异常是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相比较而言,农村的环境则更适宜养老居住。异常在近几年,不仅仅城市房价涨了,乡间的房价也涨了。企业期望在农村投资建房获取利润,这一方面会带动房价的攀升,另一方面也是在经过投资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本事,政府起的是引导的作用。加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引进工业城市先进的管理经验再辅之农村的特点,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国富论》一个很大的优点在于其预见性,书中很多经济学的理念和观点都能与实践相结合,都对实践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可是,实践的不断发展又要求我们要不断突破理论而创新不断追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二)对外贸易的公平性

采取高关税或绝对禁止的手段对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实行限制,在必须程度上或许能够保护本国的产业,可是长久下去则是对本国产业的一种“溺爱”。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闭关锁国只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企业本身自主创新本事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劣势,可是我们企业仍要坚持迎难而上,坚持屹立于世界市场之中。对外贸易需要公平性,需要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的同时也需要必须的市场机制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的制定需要贴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在国际市场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运用些非正当的手段谋求不正当的利益,此时我们就需要毫不保留的运用市场规则保护自身利益,不能向霸权主义妥协。

“每一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我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诚然他所研究的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的确,利润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可是,经济的全球化已经与旧时代的地区分散不一样了,旧时代的经济是经济发展势头好时就合作愉快,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全体经济参与者共同努力,趋利避害,孤立谁,少了谁都是不完整的经济发展,都会有损自身的利益。

初读《国富论》时觉得它晦涩难懂,可是越读越起劲,可惜的是到了书的后半部分自我只是略读了一次,并没有像刚开始那样仔细阅读,想必也少了许多新的感悟。有一个讲师曾说他已经读了《国富论》好几遍了,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所以,这本书还是要继续捧在手心,细嚼慢咽。

关于读国富论感悟简短篇5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1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