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因此需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怎样才能写好写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这里给大家提供写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写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篇1
忠诚与狂热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刚翻开就让人感觉是枯燥的,凡味的,是用各种科学知识拼凑而成的一本书。细细翻阅后,才知道它的特立独行。
尼摩船长、阿罗纳克斯、龚赛伊、尼德·兰,种种形象展现在我面前。一个是机智过人、复仇的王子;一个是教授;一个是仆人;一个是捕鲸手。
而最让我感到好笑的是那位过于狂热于分类学的仆人,龚赛伊。他的信仰就是科学。不论在海底他遇到什么稀奇古怪的生物,他仍坚持给它分科,把他分的科目告诉主人。要是我是他的主人,早就会十分厌烦了,还要禁止他的分科行为。龚赛伊对分科学的狂热足以引起我的吃惊。就是我对一样事物再狂热,也做不到这种态度。坚定而又执著,还有在人眼里十分可笑的狂热。
对于人物的塑造,作者也设计得格外巧妙。
龚赛伊也是个忠诚的仆人。
在频于死亡的那一刻,他仍选择了帮助主人。宁可选择自己的氧气分给主人,让主人生还。自古以来又有多少这样的人能做到,当仆人就当以死陪同。
龚赛伊就是一个忠诚、狂热的代表。
看着他的狂热而想到自己的坚持、狂热与严谨,能不能做到如此。当一个忠诚的仆人能不能以死相陪。
我相信我做不到。我是那种典型的贪生怕死的人,舍命救人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场虚幻。
看完这个人物,我才知道什么叫伟大。
我知道,有一条全新的路展现在我面前。
写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篇2
这个寒假,爸爸给了我一本他小时候最爱看的书,名叫《海底两万里》,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儒勒.凡尔纳是一个想象力惊人的科幻作家。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今天已不足为奇,但在十九世纪没有潜水艇,甚至没有电灯的年代,成功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更令人惊奇的是小说发表二十五年后人类制造出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里写得差不多。
《海底两万里》讲得是从1866年,出现了巨大的海怪。阿尤纳斯教授和大家猜测后,觉得是一头独角鲸。教授还叫上了捕鲸之王—尼德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的活动。
结果驱逐舰反被“怪物”重创,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怪物”原来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他们又认识了尼摩船长。随着故事的深入,情节开始跌宕起伏。
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阿罗纳克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尼摩船长带着他们参观了万尼科罗群岛、波罗尔岛、珊瑚王国。
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教授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读海底两万里有感500字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壮观瑰丽的景色,即使没有去过海底的人看了这本书都会觉得身临其境。
故事看完了,可我的思绪却浮想联翩,随着凡尔纳的描写的海底风光和惊心动魄的故事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就象书的结尾讲的那样:“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儿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星闪得还亮的智慧。
写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篇3
儒勒·凡尔纳,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海底两万里更是一部巨著。在书中,尼摩船长反对压迫,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记忆深刻,在行船过程中的种种历险也让我体会到人性的美好。
“鹦鹉螺”号载着它的主人尼摩船长和他的“俘虏”。他们一路上饱览海底变化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在克雷斯波海底森林狩猎;穿越阿拉伯的海底隧道;在印度洋的采珠场与鲨鱼搏斗……每一次历险都让我不得不敬佩尼摩船长可贵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T形双壳贝、上等海菊蛤、唇贝、硫黄质樱蛤……每一件珍品都让我感叹大自然华丽的杰作。
在海底两万里的行船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珊瑚王国》这次旅行。这里的珊瑚“开满了闪烁着白光的星形花朵”,一片片更是“千姿百态,犹如结构奇特的建筑”,但这美如仙境的景色更渲染出淡淡的伤感。十字镐慢慢地挖,挖的是对朋友最后的祝福,那不禁而下的一滴滴泪水,饱含了对朋友离去的悲伤。即使再勇敢的人,也会被几十年的友情所打败,在这片静谧的珊瑚王国充满了友情的深沉,而这石块般坚硬,花一般绚烂的珊瑚正是他们友情的化身。
“那个采珠人,是被压迫国家的居民,我是心向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的!”这句话震撼了我。尼摩船长不仅是一个复仇的人,更是一个反对压迫的人,他虽然与世隔离但从未忘记他的故乡。他奋不顾身从鲨鱼口中救下采珠人,并给他一包珍珠维持生计。尼摩船长无时无刻表现出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厌恶人类社会,因为有许多的不公;他反对压迫、反对剥削,从海底获取的财富他捐给被压迫国家,支持民族解放。尼摩船长不是一个冷酷嗜血的复仇者,在情感和困难的磨练下,他是一个逆行者,从不屈服,从不倒下。他犹如海中闪耀的珍珠,是由沙粒蜕变的传奇。
随着“鹦鹉螺”号潜入大海深处,随着尼摩船长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遨游海底两万里。这次炫目的奇幻之旅,我惊叹于海底的一景一物,震撼于海底世界的瑰丽多姿。我领略到大自然的奥妙神奇,感悟到友情的深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知道遇到困难要撒手一搏……《海底两万里》一场伟大的精神之旅。
写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篇4
这是一次神奇的海洋旅行,他去过最可怕的海底深渊,经历过北冰洋大风暴的可怕漩涡,他在海底旅行了两万里。——(题记)
书中一开始就说海上出现了“怪物”——“一个很长的物体,形状很像纺锤,有时会发出磷光”——这就是那怪物的基本模样。
后来的几年中,因为人们对那“怪物”的害怕,再加上它也确实搞过几次灾难,人们便将所有海难事故的责任都追加到了它的身上。
看到这儿时,我开始为那“怪物”感到愤愤不平:只是因为它是未知生物吗?还是因为它偶尔造成的事故?为什么所有的罪责都需要它来“背黑锅”?甚至还要“不惜任何代价清除它”!这真是不分青红皂白!
当然,只要有未知事物的出现,人类就会不停的寻找答案,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吧!但也就是因为这种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阿龙纳斯教授与他的仆人康塞尔乘船去探查,却不料被抛下船,站到了“巨鲸”上,同被抛下来的还有鱼叉手尼德·兰。
到那时,教授才知道,“怪物”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巨鲸”,而是一艘巨大的潜水艇!就在他们快要被海水淹没的时候,尼摩(无名的)船长命人把他们带到了潜水艇里,并且还在后来的日子里热情的招待他们——不过他似乎有点固执。
在知道尼摩船长向往自由、还用重金打造了这艘可以驶向自由方向的船——诺第留斯号时,我感到惊讶不已——似乎没有多少人会这样极端的追求自由——甚至于抛弃了陆地。但越往后读,我就越惊讶——船长虽远离陆地,却出乎意料的很爱学习——不仅有工作室,还有图书室,竟有一万两千本书!甚至有一个容纳珍宝万千的私人收藏室!这时,我不得不对尼摩船长敬仰万分。
后来,教授一行人在尼摩船长的邀请下,去过许多奇异的地方。
去海底森林打猎的时候,他们见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海底植物与动物,但却也遇上了危险——一对火鲛!还是船长事前反应过来,急中生智,迅速把几个人摁倒在地,这才逃过了一劫。
他们举行过海底葬礼,将一名船员葬在他们的海底墓地。这时,我不免有些心酸,却也有些羡慕。心酸,是为了船员的死亡,却也是知道人总是免不了一死的;羡慕,是因为船长与船员之间的和谐,他们之间不存在争斗,只存在默契,这种堪比亲情的友情,怎么不令人羡慕呢?
教授在海底“旅游探险”之时,见过椰子一般粗大的珍珠,猎杀过鲸鱼,尼德·兰与尼摩船长合力杀死了一条鲨鱼,救回了一个印度采珠人的性命,还在南极冰盖下遇到过窒息的危险。
最后,阿龙纳斯教授渐渐的想念起那美丽富饶的陆地,于是,三人计划逃离潜艇。就在逃离时,他们又遇上了北冰洋大风暴,但最终还是安全的逃了出来,回到了让他们魂牵梦绕的陆地。
对于这个结尾,我并不是很满意——我不满意他们三人的做法。尼摩船长让他们见到了一些平常不易、甚至不可能见到的东西,还给他们安排了舒适的住处和可口的饭菜,他们却逃离了他。不过,对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日夜思念,并不畏艰难回到那里,这也是人人都能理解、还非常感动的。
写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篇5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经典的著作,它是科学与幻想的结晶。它写于1870年,作者凡尔纳运用他惊人的想象力和智慧,构造了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怀着好奇心,和书中的主人公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让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这些东西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我感叹作者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竟能在还未发明电灯的社会中预料到未来世界,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
这本书还写到了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非常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还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我推向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刻画交替出现。读书引人入胜,欲罢不能。这的确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惊险刺激的海底之旅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要注意保护和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