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
写读后感需要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这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供大家参考。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1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
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麦田守望者》
这本书我也是一口气突击完的。
但是实际上读完之后我有些失望,我本以为,书的作者同我一样有着深深的救世情结,尝试种.种方法,但实际上,除了上面引用的一段之外,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救世”理念。
对于书中的“我”,有一些可取性,比如“不跟不爱的人上床”,以及“对小朋友很有爱心”
但是很明显,“我”并不是一个很能同周围的人、同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人。
他觉得很多人、很多事情“非常虚伪”于是很不屑。
其实我觉得该书的中心思想(对不起,小学语文课养成的归纳中心思想的习惯)句并不是仅仅上面那句,而是包括那句说“我”是个追求得不到东西的人,有时候估计自己得不到于是就没去努力。
总的来说,本书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让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的未来,苦闷正如毒瘾一样挥之不去。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出现过好几位“我”的老师,不过这些老师多数乏善可陈,比较不靠普,就连“我”最信任的老师也有Gay的嫌疑。
我觉得这些老师是有所指代的,老师本应作为社会的教育者,但是他们自己的不良导致了教出来的学生是那个样子,作者无疑对于社会的教育制度也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的。
《麦田守望者》是一曲歇斯底里的救世主义者的绝望悲歌。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2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很好奇它讲的是什么,而那守望者又是谁。偶尔在朋友家发现了这本书便把它借过来了。
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出的15岁少年,他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醺酒,满嘴“他妈的、混账”。因被开除而又不敢回家而开始了他为时几日的流浪生活。他厌恶这个世界,他认为大人叫他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能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他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这家却挥霍无度,说自己不是把钱花了就是扔了,是个十足的败家子。讨厌别人谈论酒和女人,自己却醺酒、恋美色,并且在流浪的几天里糊里糊涂地找来了妓女。自己想的和做的无法统一使他痛苦万分。他所唯一敬爱的老师也竟然是个同性恋。
就在这重重矛盾中,他无法自拔,最终躺在了精神病院中。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并想象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者,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
这是他的一个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相对于他那两个糊涂的室友,霍尔顿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所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他厌恶这一切,因为厌恶,处于青春期的他就越发的那样做,似乎是一种反抗。
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的不满于叛逆小心地匿藏于心中,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欺骗。为了追名逐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心,那些真实的想法渐渐被封存于心底,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毕竟将自己完全袒露于这个陌生的世界中是不安全的。“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一位老师如是教导主人公。这就是理智与成熟吗,我不敢苟同,可能是我还未涉世,但至少现在,我仍希望自己有一颗火热的心去面对世界,谁的愿望会是去当一个麦田守望者呢?
或许因为霍尔顿身为富家子弟才使他表达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愿望。然而现实总是现实,霍尔顿最终回到了现实世界中,表面上是因为妹妹的挽留,但事实上霍尔顿无法离开自己所处之地,或许他明白,流浪的结束也预示着青春期的他蜕变的结束。“人只是在不断地逃和回家中艰难的长大,真实的生活就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意义。”正在成长中的我们是否也体会到了呢?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3
在午后浊热餍腻的空气里读完 《麦田里的守望者》,很明媚的鹅黄底色封面,涂着一绺绺橙红碧绿的火焰,一如青春本身给予人们的印象,但读后却被一种灰调子的情绪所笼罩,呼吸着逼仄的氧气,莫名的悲怆袭上了方寸灵台。
我不是乖巧如人们所想象那样的孩子,所以喜欢荒凉带有模糊恐怖《呼啸山庄》而不怎么看得上《简·爱》,也不喜欢用理性审慎的目光,尽在提manners(教养)去解剖人的简·奥斯汀。喜欢那个写“犯忌”内容,大骂现代工业文明,愤世嫉俗的的劳伦斯,比起堂堂正正规规矩矩的作家,受争议的作品更能让我激赏。
搞不清楚爱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因为年轻还是因为水瓶座,无论因为什么都该感谢自己,这本书里满是污言秽语,主人公霍尔顿开口“他妈的”闭口“混帐”,年纪大点儿或我再文雅乖顺点儿估计是受不了的。年轻又没教养的我读起来反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呢。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我们身边随时可见的孩子,也是凤毛麟角的孩子,16岁的他抽烟,喝酒,与自己不能接受的轻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学校开除,让很多正派人对他的优点也嗤之以鼻了。然那颓废,灰冷的态度源于失望,开除他的那算什么混帐学校?一个光鲜外表内里已经腐烂的苹果,在那里找不到一个支点,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势利的伪君子,而同学聚在一起谈的就是女人,酒和性,这个迷茫的孩子在希望中看出无所有。——其实他也是很有灵性的孩子,他可以说出“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这样让人大吃一惊又拍案叫绝的话,他在描述周遭时是多么犀利的冷嘲,说到自己纯真的弟妹时又怎样在玩世不恭的话语里透出无往不在的温柔。学校和家庭对他的希冀不过是“出人头地,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不愿长大面对泥沙俱下的社会,他唯一抱有好感的老师也告诉他世界多么残酷:“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是的,他究竟要长大,与这个世界妥协的啊,时光是某种节制而无情的东西,宇宙间最大的暴君,不必敬畏却必须服从。
文首那段话是霍尔顿对小妹妹发自肺腑的话语,那是多么明朗又纯美的画面呵,金色的浪潮柔柔滑过幼小的孩子们的身体,他们自由自在地奔跑,而霍尔顿则守护着他们,不要再让这些孩子如他一样堕入深谷般的虚无,他们不会忧伤,不会有阴翳的绝望,永远不会在暗中挣扎,渴求光明又遥不可及,永远不会让率真的天性蒙上伪善,谁能说这不是黄金世界呢?如果真有天堂,它就应该让我们有条出路啊!
我想象着霍尔顿面对妹妹天真的脸说这话的神情,怀着对另一个世界的希望,双眼朦胧又明亮,那是他的天堂,这个心地比一般人敏感十倍的阴郁少年,这个大部分功课不及格的多余的人却是我的英雄。我不能表达什么,因为我连他那样玩世不恭的勇气都没有,生命压缩成一条仅向前无力延伸的线,有时尝试红得如血的酒浆,却害怕露出一点形迹来,由于书读得太多,想得太杂,永远找不到可以相信什么,连自然本身也怀疑着,它创造了春天,也亲手让其枯萎,找不到凭借的我如半空中的雨滴沉沉落坠......当然我只能一个人冥想,甚至无人可交流也懒得受白眼,所以对于漂泊的零余者有莫名的接纳和同情。——何必谈这些呢,我已经觉得自己的文字太拉杂了。
后来霍尔顿打算到乡下去乔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人体健全的功能反会撕毁自由,可是唯一肯听他讲的妹妹令他欲罢不能,终于他心情沉重地目睹小女孩游乐时的轻盈身影,心儿变做了冰点,在外流浪多时的他从不属于他的黑暗世界回到那个属于他的凉薄世界里,他怎样回家,怎样生了一场病,都成了谜团,他不知道下个学期应该如何,就像我们都不知道一样。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4
暑假里,偶然看到了一个书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令我心头一震,一来是因为‚麦田‛二字勾起了我对童年以及家乡的美好回忆,二来是我本身对这个在麦田里的‚守望者‛所守望的东西非常好奇,总觉得它将会是一本充满浪漫回忆与等待的小说,于是怀着无限遐想以及期待的心情看上了这本书,然而书的内容却大大的出于我的意料,它让我在自己的思维还未适应作者的意图时,内心就不自觉的受到了冲击,在彼此意识的相互碰撞中,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主要以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为主人公展开的。他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3次被学校开除。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却丝毫不感到难受,不等到退学的那一天,他就离开了学校,然而又不敢回家,于是他就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全文主要抓住他这两昼夜以他的口吻讲述他的见闻,道出他的心声,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反映了二次大战后,美国社会的‚垮掉的一代‛精神面貌。
看完了这部小说,我百感交集,既没有完全赞同霍尔顿的那种些想法与做法,也没有完全反对,而是在批判中默默的接受。
在霍尔顿的眼中,现实的世界,充斥着虚伪,欺骗与世态人情,与他所渴望的朴实与真诚有着太大的出入,而他又无力法抗,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也许,从他所接受的教育中,他的经历中,我们能大概了解到他有这种想法的原因。
他们差不多在一千份杂志上登了广告,总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伙子骑着马在跳篱笆。好象在潘西除了比赛马球就没有事可做似的。其实我在学校附近连一匹马的影子也没见过。在这副跑马图底下,总是这样写着:‘自从一八八八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在潘西也像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没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时候就是那样的人。‛一个传授他知识,提升他思想境界的教育机构都如此虚假做作,他还能够看到什么真实呢?
他所尊敬的一位老师对他说过:‚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一个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做出这种认识的教育,又让人能对未来抱有什希望呢?却多了份绝望!
真的,不仅是他,有些事情我们现在也常常遇到,我们也常常反感。比如,当你的家庭比较贫困时,亲戚邻居可能对你是冷冷淡淡不理不睬的,可是一旦你富有了,则可自当别论了;在职场中,靠关系的很快升职,然而,勤勤恳恳劳作的人却迟迟得不到升迁;在人际交往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也不乏少数..........这些不好的一面几乎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每天都得悲叹现实,为这些虚伪与势力耿耿于怀吗?为这些不公而怨天尤人吗? 或者说随波逐流,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层也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但社会的阶级性与矛盾不调和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他有阴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啊!但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却常常只注意到阴暗的那一面,总感叹着现实世界的不公,虚伪,势力,做作……总能感觉的自己是受害者,我们的精神世界总是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矛盾百出……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所感受到的爱都是假的吗?我们经历过的美好都是虚的吗?世界中那美好的一面我们真的能视而不见吗?或者,我们站在那些所谓‚做作‛、‚势力‛、‚虚伪‛ 的人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他们本身就喜欢做这些吗?
成人世界或许比较复杂,但是他们的本质意图还是美好的,只不过是我们怕深入其中来了解并理解他们罢了。或许,他们中的大多数以前与我们怀着同样的想法,觉得大人的世界很丑恶,觉得自己以后才不会像他们这样,可是,当你真正步入了这个年纪,经历了类似的事情,你就会慢慢的明白那些大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了----当我们拥有了梦想,拥有了家庭,拥有了事业,相应的,肩上就背负了责任,那是永远也不可推卸的,为了它,我们就不得不去做某些事了,尽管我们很不愿意。
潘西的校长是以一校之主,他的决定关系着学校的未来,也许他做那张海报只是纯粹的为了多吸引几个学生,让自己的学校能继续走下去;霍尔顿的父母让他好好学习,只是为了让他以后能独立自主的生活着,让他们少写担心而已,而不仅仅只是他所认为的‚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老师的那番话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某些不愉快的经历让他的思想麻木了,对生活的激情也消失殆尽了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试问?真正的‚坏人‛能有多少个?更多的是,我们常常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标准,以高于正常生活限度的标准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所以总觉得周围的人、事、物都很黑暗。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更多地,我们只是为了成功的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罢了。
霍尔顿的内心太善良了,相应的,他的认识标准也自然的提高了,因而,他看不得世界上的一点阴暗面,然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美好的一面又有不如意的一面,就像白天与黑夜,太阳与月亮,他们既相互对立却又不可分割,总是相伴相生着。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也是一样的,他们不会也不能做到完美。这样,他所追求的美好纯洁永远只能在孩子身上看见,只有孩子,才不会有成人世界的丑恶阴谋,也因此极容易受到成人世界的不良影响!这是他唯一可以看到光明与希望的净土,他要不惜一切去保护这片净土。
我常常被霍尔顿的梦想迷恋住了,因为它太诱人了,太美丽了,像梦一般 ------------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群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每天陪在孩子身边,做孩子的守护天使,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看着他们安全的长大!多么奢侈美好的梦想啊!
看完了这这一段话,我流泪了,不为别的,只为了主人公那稚嫩却又伟大的追求,很难想象一个读书不用功,还怞烟、酗酒,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 ‛的‚坏孩子‛会有这种想法,只因他追求的只是纯粹的美好与真实,当现实满足不了他的时侯,愤世嫉俗思想便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
处在21世纪的青少年,也正面临着类似的情形,好多类似的情绪便产生了,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盛行非主流……..我们正渐渐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潭,总是渴望别人能理解你,爱你,却不知如何去爱别人;总觉得社会不公平,机会从不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殊不知机会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与其自怨自艾,倒不如充实自己,加强自己的战斗力!总觉得大人只顾着自己忙,对自己不够重视,而从来不想想大人们正在职场上激烈的拼搏着,身心俱疲,为的也只是自己的孩子。
我们或许看到了世界上很多的黑暗,可追其根源,绝大多数还是来源于他们的爱或者他们缺失的爱,对自己或是自己所重视的人,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太正确罢了!
因此,面对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我们既要保持自己内心的本质又要对他们加以理解的接受并加以引导,只要世界多了份包容与理解,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善于发现爱于给与爱,光明的一面迟早会战胜黑暗,我相信,当我们的认识标准达到霍尔顿的那种水平,他所追求的那种纯洁美丽的世界终将会实现!
何谓真实?何为虚假?他们又能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呢?同样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们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只是,谁将会战胜谁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个结果,却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5
合上《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我心里不禁为那份润物细无声、沁人心脾的亲情而感动至深,在一个人徘徊迷茫时,这份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亲情可以让人驻足良久,浪子回头,重新做人,书中的这份亲情来自霍尔顿可爱的妹妹菲比、擅长写作的哥哥D.B及已故的弟弟艾里。
作者借助笔下的霍尔顿,用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那所谓“叛逆”的想法,讲述了不成熟与成熟之间的过渡,青春期少年与大人之间的代沟。在这情感过渡与成长转变过程中,亲情及友情给了他巨大的力量……霍尔顿,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的成绩是那样的糟糕,除了语文,其余均不及格,终于被潘西这所享有盛誉的中学开除了,全书以霍尔顿得知自己被学校开除开始,由于担心这个打击刺伤自己的母亲,他决定在外逗留几天以拖到她母亲得知此消息后两天回家。在被学校开除那天起到回到自己家里的短短几天对霍尔顿来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呢?
小说的篇头便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霍尔顿讨厌周围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装模作样的人,他讨厌身边的同学,他讨厌电影,却又无所事事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伴随无奈。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周围的世道也不容纳他,所以他叛逆、苦闷、踌躇、彷徨,所有的心事只能被自己扛着。
讨厌归讨厌,厌恶归厌恶,看不惯归看不惯,霍尔顿依然很轻松很熟稔地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及家长打交道,例如去拜访历史老师、与数个室友打交道、火车上巧遇同学母亲闲聊,这些描写都反映霍尔顿很聪明与幽默。那天早上偶遇两位修女老师一事则显示他很善良和质朴,生长于中产阶级家庭里的他觉得女老师为了传教太简朴,自发给她们捐十元钱,她们觉得是巨款,希望他再三考虑,待她们走后他却责怪自己捐得太少而难过。小说还描述霍尔顿希望自己变得很勇敢,可实际他却是一直很胆小,这是青少年时常有的想法,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败,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这符合当时年龄阶段的心理。
文中描述霍尔顿哥哥D.B给他的影响主要是交往的场所与朋友圈子,例如在纽约当地有名的酒吧,可以邀请到有名钢琴师弹琴或歌手唱歌,可以看到同性恋,可以看到社交圈里杂七八拉的人。这些打开了霍尔顿另一面的社交网,很早遇到性的话题,谈性的朋友,交往的女朋友,这些社交让霍尔顿看起来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会用钱来买醉的花花公子,大手大脚地用钱,颓废空虚的内心在一次又一次大醉中暴露无遗。
在学校,虽然众多同学相聚在一起,却没有一个是相知相亲的,在孤独苦闷的时候,霍尔顿想起已逝的弟弟艾里,觉得他的乖巧可爱,在他的眼里,弟弟所有的一切都是优秀的,老天却不作美,白血病让他早早离开了人世,那个臭美的“斯特拉德莱塔”因为泡妞没有时间,要霍尔顿替他写一篇描述性的作文,例如房子等大物件,因为思念艾里,他选择描述了艾里的遗物手套,那份思念胞弟的深情令人感动……
霍尔顿在纽约游荡时,想到自己的妹妹菲比一直很希望拥有那张唱片,寻找几家唱片店,终于找到唱片,他高兴得感受菲比的欢喜,这种喜欢着别人的喜欢的用心同样很感人。几次大醉之后,当他对万物都厌倦时,想到自己的妹妹可爱的菲比时,他觉得人生又有了希望,他想给菲比打电话,他想去看菲比,他想在离开纽约前再看看菲比……终于他鼓起勇气选择回家去见菲比,蹑手蹑脚怕惊动了自己的父母,在D.B的房间见到聪明可爱的菲比,霍尔顿感到无比的高兴,菲比也很喜爱自己的哥哥,当确认霍尔顿又被开除,深深为他担忧:爸爸会干掉你的!像个大人似的,批评霍尔顿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不喜欢学校?问他的理想?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霍尔顿告诉菲比他的理想,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却又些许成熟的心事……
不知道菲比是否明白霍尔顿的梦想,但当得知霍尔顿没有盘缠时,菲比倾其所有的“过节钱”送给霍尔顿备急用。霍尔顿不好意思用菲比的钱,第二天想着把钱还给菲比,给她一个纸条,告诉他要去西部过一个人的生活,离开之前想见她一面。霍尔顿没有想到的是再见面时菲比也拖了一个箱子,说要和他一起去西部,这让霍尔顿不能接受,在他的眼里,菲比成绩优秀,喜爱学校,正是上学的年龄,应该好好接受教育,怎么能跟着他这样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坏学生”去流浪呢?所以他坚决反对,这让菲比很难受,生他的气。最终两兄妹在动物园、旋转木马游玩中相互理解,霍尔顿也放弃了去西部,同菲比回到家,开始新的求学。
如果没有这些亲情的交织融合,那个聪明幽默的安托利尼先生给霍尔顿写的纸条:“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不知道他能否谦恭地领会?关于为什么要受教育,安托利尼先生谈到:“我很不愿意这样跟你说,可我认为你一旦对自己以后何去何从有了清晰的概念,首先就会在学校里用功学习,你必须这样。你是个学生,你追求的是知识。如果你愿意的话,如果你寻找和等待——接近你内心会非常、非常珍视的认识,首先你会发现,你不是第一个对人类行为感到困惑、害怕乃至反感的,在这方面,绝对不是只有你。了解这一点会让你激动,你还会得到激励。许许多多人跟你现在一样,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感到困惑。幸好,有些人对自己的苦恼做了记录,你愿意的话,就能向他们学习。同样会有一天,如果你有了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他们就能从你这儿学到,这种方式是美好的,有来有往的。这不是教育,而是历史,是诗歌”。
“我并不是想跟你说,只有受过教育、有学识的人才能对这个世界做出重要贡献,并非如此。当我的确要说,对受过教育、有学识的人而言,如果他们首先也是才华横溢、具有创新精神的——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很少见——他们可能会比仅仅是才华横溢和有创新精神的人留下无限多更宝贵的记录,他们往往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他们也有顺着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的热情。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十个里头有九个比那些没有学识的思考者更谦恭。”
这些让当时的霍尔顿直打哈欠,后来却跟着妹妹一起回家,准备下学期的上学,有人问他上学后会不会用功,他说他会,可是他又怎么能知道,因为谁都不知道将来怎么做,所以他觉得这个问题很蠢,小说以一种轻松调侃、饱含人情味的描述结尾。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6
《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实很早就接触过这本书的名字了,只是一直没有找时间去好好的读一读。最近,想上网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书来阅读,无意中发现了它——《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熟悉的名字,才又一次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他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家乡强迫他好好学习,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他在学校一天到晚所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此老是挨罚。
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招了,女,情不自禁地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她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和真理。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一开始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因为几乎每一段文字都会夹杂着一两句“,”或者是“混账”之类的粗口,这是在其他书里还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另外,读了一大半书后,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是能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能扯上关系的。可是,我想,既然作者能用这几个字作为书的标题,一定有它的合理之处,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究竟指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有接着往下读。
其实,说实在的,一开始,我真的不太喜欢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他的颓废、消极、满口的脏话让我难以理解,甚至无法忍受。可是,渐渐的才发现,原来霍尔顿的彷徨、叛逆、玩世不恭都是有原因的,是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使他变得抑郁、忧伤、病态。在这种环境的压迫下,他别无选择,他只好渐渐地掩藏起他那颗敏感、脆弱而又善良的心。
或许,从表面上看来,霍尔顿不求上进、挥霍无度,他还不学无术、却总在抱怨,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过这本书,你会发现霍尔顿其实有它天真和善良的一面。虽然,他看似对所有事情都是否定的,对所有人都是怀疑的。但事实上,他懂得欣赏,懂得爱,他感情丰富,他细腻敏感。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孩子,在他的心灵深处对幸福有着很大的期待和渴望。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那么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霍尔顿对他的妹妹菲比说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霍尔顿渴望幸福,可是幸福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他不过是想离开那个浮躁的地方,找一片纯净的麦田,过简单的生活,寻找简单的幸福。可是,他就一个这么简单的愿望,也难以实现,这就是霍尔顿的悲哀。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才发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那么的无助与彷徨。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而霍尔顿至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只是他的理想最终也无法实现。而我们呢,看似有理想,而实际上却碌碌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这样的人生试问又有多大意义呢?理想是一盏明灯,我想我们是时候该为自己寻找一下奋斗的目标,做一个真正有理想、有目标的人了。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7
雨点打在浅灰的水泥地上,染出一个黑色的小斑。黑点一个个蔓延,很快覆盖了整个地面。雨把旋转木马那朱红色的顶棚敲得“啪啪”作响,几乎没过了木马转台放着的爵士音乐。为了避开这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所有的父母都躲在了转台的屋檐下。而你,霍尔顿,却仍然坐在旋木前的长椅上。雨水像透明的长线,顺着你头上深红色鸭舌帽的帽檐,流入你的脖子,浸湿你的风衣。但你并不在乎,你反而觉得那么快乐!你看着你的妹妹菲芯穿着篮大衣,她的金发被风吹起,像一阵阵麦浪;她骑着那只很旧的棕色木马,一圈圈地转个不停。你说她看上去好看极了,自己还险些大叫大嚷起来。你浑身在颤抖,但是你不知道这是因为雨水的冰冷,还是因为内心深处的颤动。我知道,你也许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即使是和你的女友在一起;即使是在你的梦想里。
你说你讨厌女友萨丽的虚荣庸俗。但是你承认吧,你抵抗不了她的美貌。你甚至在和她见面的突然间觉得自己爱上了她,简直想跟她结婚。可是你和她谈心,当她否定你的未来时,你又开始恨她。最后你在懊悔中又突然提出分手。你仔细想来,觉得整个事情有点好笑。你放声大笑起来,你的笑声又响又傻,你可以对天发誓你真是个疯子。你内心的矛盾正像雨水一样狠狠地拍打着你头上的鸭舌帽,雨水在你的脸上流成一道道酸酸的眼泪。你真的躲不了。
你说你要是不想把自己的肠子呕出来,就别去看这假模假式的电影。但是你承认吧,你仅仅是因为想消磨时间,就去看了你最痛恨的电影。你的精神世界已经极尽空虚,你甚至只能用电影来填补。你想要叛逆,但却成不了真正的叛逆。就像那北风吹掉了你的帽子,但你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风的方向,你只能够捡起翻倒在地上的帽子。你已经无力去反抗了,你只能向现实妥协。
你说你想到西部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用自己赚的钱在树林旁边造一座小屋,然后娶一个同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姑娘;当有了孩子之后,就给他们买许许多多书,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可是你做不到,因为你有一个爱着你和你深爱着的妹妹菲芯。她拖着一只自己几乎拖不动的大手提箱,说要和你一起走。你觉得自己快晕过去了。你用你最凶狠的语气告诉她绝对不能让她跟你一起去。但最后你为了哄生气的她,答应她你哪儿都不去,并让她去坐那个深藏着你们无限回忆的旋转木马。看着菲芯骑木马的样子,你终于开心了,你身边的风雨不再萧瑟,它在你的眼中近乎缠绵。但缠绕的还是那悠悠的矛盾和忧愁。你还是避不开这风雨。
你坐在长椅上,早已淋得像只落汤鸡。你曾对菲芯说,你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当在麦田里玩耍的小孩跑到悬崖边的时候,你就拉住他们,不让他们掉下深渊。你知道这不像话,你知道要真这么做父亲会要你的命,但又只想干这样的事。我也知道,你张口闭口脏话连篇,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但你看不惯这狂风乱雨的世道,你会在遇到善良的修女时慷慨募捐,你会去擦掉学校墙上下流的字眼,你还会帮一个陌生的小女孩紧溜冰鞋。你想要反抗,你有着质朴单纯的理想。就算你做不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你仍然可以在风雨中守望。
你可以撑开一把伞,当孩子们经过时,你就把伞举在他们头上。他们就不会被风吹得发抖,不会被雨淋得打颤。他们会用稚嫩的声音说“谢谢你”。他们会用温热的小嘴唇在你湿漉漉的脸上轻轻地碰一下。你也会因此感到无比快乐。
真的,你真的可以这么做。我想你也会愿意。你会心甘情愿地帮助每一个孩子避开风雨。而且你要相信,雨过之后,一定会有阳光穿破云层,覆盖大地。当金色的阳光抚摸你的脸庞,即使你脸上满是雨水,你仍然会感到温暖。你会很期待这一刻吗?
一定会吧。
所以,霍尔顿,无论你是在麦田里还是在风雨中,请你继续守望。守望那没有被虚假溺死的真挚,守望那没有被虚荣刺伤的质朴,守望那没有被庸俗涂抹的爱情,守望那没有被金钱名利包裹的梦想,守望所有纯洁而天真的孩子们。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8
在同学的强烈推荐之下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然后用两个礼拜的时间把它读完。这是本薄薄的书,只有两百多页,但它却是上个世纪美国影响了一代青年的畅销书。遗憾的是,作者塞林格这位文学大师于今年1月份辞世,很多喜欢他的读者也只能在他的作品里面体会零星的思想碎片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无论是是风格还是内容上都很有新颖性,也许如大家所说的,这本书有点像是作者塞林格的自传,类似于自身经历的讲述。16岁的霍尔顿形象,就想少年维特一样,叛逆、苦闷、彷徨、愤世嫉俗又充满无尽的孤独。很多时候,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其实,这是许多青少年成长阶段普遍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他讨厌承认世界的虚伪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纯真、善良的世界。
小说所描写的是霍尔顿被精英学校开除后由于不敢回家而在纽约停留的很短暂的几天的光景,但在这短时间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们:在旅馆里面穿戴女装的男人、蛮横电工毛里斯、两次相遇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萨丽等等。在他决定要去美国的西部冒险并独身一人隐居时,他想起要和妹妹菲比告别。告别的时候,他讲起了自己的理想,是要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段关于麦田守望者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
成长的烦恼、生活的矛盾不仅仅是霍尔顿或者是塞林格生活的时代多特有的。生活在现代告诉发展社会里面的孩子们的压力和负担一点也不必那个时代的孩子少。现代的教育体制熏陶下的学生们虽然很少像书里面的主人公一样表现的那么极端,但在内心深处却也都聚集了很多的无奈和急需发泄的“愤世”情绪。那么,作为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上其它人,我们要怎么做呢?
守望,像守望者一样呵护他们的成长,及时的给予疏导和关怀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让那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那些早已习惯了困惑和孤独的孩子们,不要走向悬崖。
我想,“守望”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同时也更应该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还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这个麦田当二胺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为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并在守望中成就单纯而又美好的生活。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9
很久就见到这本书的推荐,很惭愧这会才读完。看到标题,以为写的是比较清新轻松的麦田里的趣事,却不曾想到是这么的现实和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麦田,在文中,作者也仅仅提到了一次麦田,他说他想做麦田的守望者。在书中,还是读到了些许的温暖。可能是我一直比较看重感情吧,每每关于刻画感情的片段总是能激起我心中的共鸣。还是想说由于他很爱他的弟弟妹妹,所以对主人公我还是蛮喜欢的。
自己甘愿堕落,但是却喜欢站在那里仰望妹妹的幸福,希望妹妹幸福快乐。写到妹妹给他钱的那段,把我感动的想哭,是呀,这个世界上,亲人的爱真的是无私的,尽管这个哥哥多不可理喻,终究是自己的哥哥,所以可以毫不犹豫把自己辛辛苦苦鑚下来的钱给哥哥,让他应急。文章的后面,妹妹用自己的手拉回即将远走的哥哥,让他留下来。为了妹妹,哥哥竟然也真的留下来了。蛮感动的,可能是因为我也有一个哥哥的缘故吧。生活中哥哥总是会照顾我,关心我,鼓励我,挺感激他的。
最近的心情蛮复杂的,研二了,却对未来还是一片迷茫和无助,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我很难过我现在这样的。明天去广州,今天把行李什么的都收拾了,可能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吧,还是蛮恐惧的,毕竟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还是自己孤独一人。其实最近在学校也很压抑,总是一个人,之前的朋友却似乎再也不是朋友了,也不想提起这些,只希望自己在时间的冲刷下淡忘这些友情。可能大家真的不适合在一起,我没她们那么玩的开。我有自己的压力,这些她们永远不会懂得。所以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一个人也可以好好的,不是吗?
现在很困,头也很晕,就不写啥啦。早点睡觉,去广州的路上小心。不要那么压抑,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可以做的很好的。工作上一定可以做的很好的,相信自己,照老师说的话,幸福快乐就好了。真的,现在想要幸福快乐真的不太容易。
路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麦田,别人走不进来,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知道就好。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多爱自己一些,为自己的幸福而去努力追求吧。
一定要加油哦!!
想起了书里面的一句话“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中有数。不然,我心里就会更加难受。”不太喜欢这里吧,但是要离开的时候还是有点舍不得。我知道我和学生生涯的安逸要永远说再见了,再也不会呆在清新的校园里,再也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看闲书的时间了。挺难过的.....
感伤归感伤,人还是应该努力往前看的。听导师的话,好好加油努力,自己幸福快乐就是最重要的了。加油,记得一定要幸福快乐哦!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10
看到第十几章的时候,觉着有些无聊了,所以直接翻看了后面的结局。
真的被惊艳到了!
下定决心离家出走的霍尔顿,被老菲苾成功的留了下来。然后,那个下雨天在旋转木马上一圈又一圈旋转的穿着蓝色大衣的十岁小姑娘,和一旁的坐着的头戴红色猎人帽的高中生,就这么定格在了画面上。
所以我说霍尔顿是个TMD妹控啊,而且,真幸运,有一个这样善解人意的妹妹。从第一章开始,好为人师的历史教师,讨厌的室友,没有礼貌的夜总会舞女,骗钱的妓女以及陪着看演出的无聊“女友”,都是惹人厌的角色(唯二令人感兴趣的要数列车上的同学家长和琴了,但霍尔顿却缺少勇气和机会)。然后,在霍尔顿快绝望的时候,偷偷回到家里见到了妹妹!啊啊啊啊!!!然后跳了支舞!然后一切都不同了!!!
最近越发觉着,所谓的世界名著,可能并不适合用来放松或是阅读。倒不是说人家写的不好,只是随着年龄增大,自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旺盛的好奇心来了解书中描述的大环境,而文字一旦离开了所处的环境,就失去了大部分的色彩。
《麦田里的守望者》倒是还能设身处地的体会一把,高中生作为第一人称也还挺有趣,但是,中间几个章节确实没兴趣看下来了。可能也因此,至今没有找到那句“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我在中学就听说过的名言。不过,无所谓啦,整体还是符合预期的。挺好的!
接下来,可能大多数都会读一些技泛术类书籍,以及中文的杂文和散文。大多数的图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1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个性。这与我身边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却发人深省的故事,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运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很多时候,我也希望能做个像霍尔顿式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用心去守护身边的人,可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罢了,我们都在忍受着这个社会,我们要为了事业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们要接受这个社会根本没有如宣扬的那么光明,这个社会的真实与黑暗一面是那么真切的存在着,那是怎样的谎言与欺骗都难以遮掩的。即使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也是需要经历多年的时光,因此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别人的守望者来拯救别人,而实际上,我们更希望当我们冲向那混帐悬崖的那一刹那,会有那么一位守望者从不知名的地方冲出来,截住我们。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霍尔顿”,都有过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动的青春岁月,即使走向社会多年,也会有人在虚伪与肮脏的社会泥泞中无力地挣扎;然而,人总是要社会化的,总是要被推入社会的,需要我们尽快学会在颓废、虚伪与庸俗中随波逐流,就像霍尔顿的老师开导他所说:“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件事业悲壮地献身,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件事业卑贱地活着。”在美好和丑陋、向往和厌恶之间挣扎,这样的过程充满了苦恼,就像我们一方面教育子女诚实,另一方面又要精心传授选择性撒谎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质,后者是生存的需要。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守望,像守望者一样呵护他们的成长,及时的给予疏导和关怀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让那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那些早已习惯了困惑和孤独的孩子们,不要走向悬崖。
我想,“守望”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同时也更应该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还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这个麦田当二胺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为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并在守望中成就单纯而又美好的生活。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12
迷茫对社会怎样怎样不满,直到全书的临近末尾安多里尼先生与主人公的一番对话中才慢慢体会出一种深意。安多里尼先生曾给霍尔顿在纸上写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句话给了我些许想法,在归类并取其精华之后,在书中所描绘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将人分为3种:不成熟的人、成熟的人、以及像霍尔顿这样迷茫其中毫无目的的。
为什么英勇的死去反而是不成熟的表现呢?对此上文中安多里尼先生的一段话给了我些许启发:“他们在人生中的某一时期,想要寻找某种他们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或他们认为无法提供的东西,但他们甚至在还未真正开始寻找之前就已停止寻找。”这一类人浮躁、自大、消极……寻找之路大多是艰难困苦的,而“死去”明显就是一种逃避,无法面对前方的险阻而自欺欺人的临阵脱逃,假装自己已经竭尽全力。
由此,“卑贱地活着”便很好理解了。为了自己想要的可以放弃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放低姿态。如果我这样解释是对的,那么霍尔顿的哥哥D.B.可以称得上是“成熟的人”了,明明是个“有才能的作家”却到好莱坞写剧本,而“不成熟的人”大概可以说成是那些“假模假式的人”。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13
看这本书,有点小插曲。没看之前,朋友间聊起,就有人非常奇怪,“你的性格,怎么会爱看这种书?书里可是通篇粗话脏话哦”。但这些话,反而更加深了我对阅读的兴趣,每个人都是有点逆反的不是吗?如今,阅读完通篇之后,让我对这位书中的主人公不禁怜爱交加。
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粗看绝对是个放荡不羁的学生:他不爱学校学习,有时觉得某门课无聊还会逃课,因此5门功课4门不及格,以至于被学校开除;他爱喝酒,经常为了喝酒冒充成年人,烟瘾也极大,为此差点儿得了肺病;他脏话连篇,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惯,因此好像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但是,我觉得,他其实是个内心脆弱的善良的少年,很多表象都是他为了保护自己而给自己加的伪装:他爱好文学,看过《还乡》、《人生的枷锁》等很多小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非常有爱心,哪怕自己没钱也要给修女们捐款,要为同学维护他在母亲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他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讨厌无爱的性行为,希望能和喜欢的姑娘远离城市一起去林中小屋过美好的生活;他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自己能在麦田里守望,防止孩子们跌入悬崖……
真的,看完整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了我的学生们。作为薄弱初中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内心都是脆弱的。他们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伪装。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真诚,其实霍尔顿之类的学生对老师还是非常有好感有敬意的。用爱去换取他们真心的爱,就算不能换回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也不要抹杀他们对生活的爱!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14
“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四处玩耍的孩子们,若是有谁跑近悬崖,我就抓他回来。”我当初完全不懂霍尔顿,因为理解不了一个半大孩子那愤怒而敏感的内心。后来发现好多人在与成长殊死搏斗时,都是一个片面的他,我也一样。
那时年轻的生活像一场让人躁动不安的舞会,灯光之下,肉体之间,或无所适从,或放浪不羁。大战之后,从未有过的富足与空虚碰撞在一起,夹缝中的青年汹涌着骄傲与无助。“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为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却无法自拔。”用这句歌词去形容那时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贴切。
霍尔顿之所以被推崇成一个类似于英雄的存在,是因为他能看透当时社会的虚伪性并能够用语言和行动对其酣畅淋漓地讽刺和批判。虽然他最后不免失败,整个潜逃计划也像是一场闹剧,但这短短的三天浪荡生活已让他对虚伪的认知无比深刻。他的成功不在于顺利逃脱束缚,而在于用自己熔炉般的形象去为众多原型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霍尔顿显然不能是一个榜样,但他却是我们自己。他代替我们去逃避,去批判,去大声咒骂。他有时无畏,有时软弱,有时也不顾一切地想要毁灭。他热爱,他憎恶,他偶尔也用自己的全力去适应社会。他做了我们想做却做不出的事情时,我们为他欢呼;他心头遇冷手足无措时,我们为他心酸。他被虚伪肮脏包围,但他向往守护纯洁真实。看似满纸荒.唐言,实则一把辛酸泪。用不了太多深刻,就已是满怀感慨。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15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当年轻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光荣的死;当年老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卑贱的活。”看完后很感动,在心灵深处寻到了一丝共鸣,于是那些日子里,总是会一个人,想起很多,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有一次,看《爱在哈佛》整整看了一天一夜,默默地流泪,又有一天,看完一本小说时,热泪盈眶。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被深深地唤醒了,可能再也无法回到那无风无雨的初衷。
我想说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的作者叫塞林格。在这本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少年,他幻想有一片紧邻深渊的麦田,一群天真的儿童在其间玩耍,而少年的愿望就是做一名麦田的守望者,随时准备救起将要滑落深渊的儿童。有人看完之后谴责少年的玩世不恭,可是这位少年并非没有理想。守望,对于人生,对于世界实在有着太大的意义。麦田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乐趣,真的,善的,美的,而崖下却是物欲横流的深渊,充满黑暗,缺少真诚、依赖与支持,生命需要守望者,就想森林需要护林人一样,尽管他们的身影总是寂寞的。他们宁愿固守自己的精神园地,去开垦,去发掘,他们始终与时代的潮流保持着一种距离,一定的守望距离。他们是现实的智者,用自己的智慧去看透世间百态,但他们并不是旁观者。他们是寂寞的、孤独的,又是崇高的、美丽的,因为人类需要这样的守望者。
现在不是麦收的季节,我无处去寻找金黄的麦田来体验守望的感觉,但他们是时代的目击者,在没学会走路时就选择奔跑,在没学会说话时就开始想歌唱。然而,时代不会因为谁的不满而停步,更不会因谁的愤怒而失去他自己的方向。如果生活是塞林格的麦田,我希望我们这一代就是那些在麦田里奔跑的孩子。这本小说是在为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唱着赞歌,并不是只有高尚才能衍生高尚,高尚同时可以由卑微产生。当一个人因某个高尚的目标而卑微地活着时,谁又能说他不是高尚的呢?
记起一些遥远的语句,“当我笑着流泪,我才能懂得回忆是如此的珍贵,所以当我说起回忆和失去的时候,已经有死亡的味道慢慢飘了过来。”其实,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但其实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孤独的,由此才会衍生出各种无止境的欲望,因为孤独,即使我们身处欢乐中,也可能并不懂得什么是幸福。朋友说,失去才知道什么是幸福,是这样吗?如果在失去的时候才感到,那实在是一种过滤,把美好带走把忧伤放大的过滤。这样的过滤总是像一把尖锐的刺,深深地扎在身体里,让你的每一次辗转都鲜血淋漓。于是,我们宁愿孤独着,只为自己找一块无痛无痒的净土,在那里安静地消耗着生命。
可是,即使是孤独者也会发现,生命中有太多的遗憾,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与世隔绝就不发生。即使是孤独者也会饱尝孤独所酿造的苦酒,在那无人关怀、无人问津、无人遇见的时候。所以,我们都需要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灵魂不要落下悬崖,走进深渊。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守望者,以便在世事的浮躁里能够找一份自我,不迷失本性,在喧嚣芜杂的现实诱惑中还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如果放弃了守望自己精神的权利,也就等于放弃了生存的权利,放弃了自我的权利。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能掩卷沉思的书,提醒自己能够始终不渝地作为自己的守望者,用自己的身心去填补守望的距离,无论何时何地,都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守望空间,守望时空,守望自己,守望理想。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16
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他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醺酒,满嘴"他妈的、混帐"。因被开除而又不感回家而开始了他维时几日的流浪生活。他厌恶这个世界,他认为大人叫他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能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自己却挥霍无度,说自己"不是把钱花了就是扔了,是个十足的败家子。讨厌别人谈论酒和女人,自己却醺酒、恋美色,并且在流浪的几天里糊里糊涂地找来了妓女。自己想的和做的无法统一使他痛苦万分。
他所唯一敬爱的老师也竟是个同性恋。就在这重重矛盾中,他无法自拔,最终躺在了精神病院中。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这段话:"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
相对于他那两个糊涂的室友,霍尔顿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他厌恶这一切,因为厌恶,处于青春期的他就越发的那样做,似乎是一种反抗。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的不满与叛逆小心地匿藏于心中,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欺骗。为了追名逐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心,那些真实的想法渐渐被封存于心底,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毕竟将自己完全袒露于这个陌生的世界中是不安全的。"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一位老师如是教导主人公。这就是理智与成熟吗,我不敢苟同,可能是我还未涉世,单至少现在,我仍希望自己有一颗火热的心去面对世界。谁的愿望会是去当一个麦田守望者呢?或许因为霍尔顿身为富家子弟才使他表达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愿望。然而现实总是现实,霍尔顿最终回到了现实世界中,表面上是因为妹妹的挽留,但事实上霍尔顿也无法离开自己所处之地,或许他自己也明白。流浪的结束也预示着青春期的他锐变的结束。"人只是在不断地出逃和回家中艰难地长大,真实的生活就是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意义。"正在成长中的我们是否也体会到了呢?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悟篇17
我想大多数人读到最后,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霍尔顿回家之后的生病,以及下学期何去何从,作者都没有详细叙述,只能由读者去暗自想象了。
其实,作者也无需再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因为他所要展现的,早就在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之后的三天三夜中娓娓道来。青少年在物质时代的迷茫、困惑甚至颓废,以及那追求理想的希望和光芒,都在主人公霍尔顿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样的主题,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有时读着读着,就会禁不住赞许地点头,因为塞林格笔下这个有些懦弱,但又爱憎分明的少年,往往就是我们自己。当他对虚伪、丑恶嗤之以鼻的时候,生活中所遇见的做作、自大也常常浮现在脑海,警醒着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他对于未来惶惑、迷茫、消极时,那曾经侵袭过我的困扰和烦恼又历历在目,无形中又使我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使我更加成熟。当他入神地看着自己的妹妹菲比快乐地乘着旋转木马,那一种亲情的温暖也蔓延到我的心窝,于是,童年时家人对我的呵护,老师对我的教诲,以及如今学会的换位思考,都让我对他们心怀感激和愧疚。我相信,当霍尔顿享受着与妹妹相处的愉快时光时,他的心中一定不会再被日常的烦忧所扰,那一股向善、乐观、积极的暖流包裹着他,也包裹了每一颗被触动的心。
“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去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一读到这里,我的心便猛然被打动。虽然在霍尔顿的口中,这番话显得是那样随意,那样的漫不经心,但分量却足以震撼一个时代。这像是一个回头浪子历经风雨而得出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又像是失落到了极点而不得不做出的自我救赎。“悬崖”指的是什么呢?是青少年对自己对社会的迷茫吗?是物质时代对年轻一代的种.种诱惑吗?塞林格对当时所处年代的理解确实鞭辟入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带来了精神的贫瘠,而青少年又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着伤害最深的一类人,对于所谓“垮掉的一代”,只有心怀同情悲悯,欲拯救那一颗颗年轻心灵的人,才能做一个忠诚、勇敢的麦田守望者。
霍尔顿这个人物是复杂矛盾的,他眼中的世界也充斥着诱惑与丑恶。对比现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塞林格所描绘的景象如今亦可说是时有见到,而霍尔顿的内心纠葛,正好为现在的中国青少年提供一个参考。物质时代的年轻一代该怎样抉择,挖掘霍尔顿身上的闪光点足矣。善良、是非分明、拥有理想、信念坚定、懂得亲情、不妥协、热爱真善美、充满希望……做到这些,即便是才疏学浅,也会是一个完整的“人”,也会拥有人性的光芒,更何况如今的大环境是那样的重视教育。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会觉得有多么的荡气回肠,它亲切得就像一位同窗好友喝着可乐、嚼着零食和你谈天说地。然而,这其中深沉的意味,却值得好好地思考、揣摩。
每一个人都希望看到,书中公园中央的湖泊终于解冻,霍尔顿关心的鸭子经历了一个寒冬之后,再一次悠然地浮游在湖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