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写读后感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书籍中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方便大家学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篇1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罗贯中。小说里面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性格复杂的奸雄曹操;仁义的能礼贤下士的刘备;英武果断的孙权;有勇有谋的赵云;阴险多诈的曹丕;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的张飞和关羽……
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至西普初期国家统一这段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的形成演变,最后由晋统一全国的历史事件。
三国演义里的很多小故事让我过目不忘。刮骨疗毒,写了神医华佗用尖刀割开关羽的皮肉,见骨头已发青,就刮了起来。可关羽边喝酒吃肉,边谈笑下棋,全无痛苦的表情,体现了神医华佗高超的医术和关羽坚强的意志。最有趣的就是曹操割须弃袍了,在许昌的战争中,马超、马岱、庞德引百余骑直奔曹操。曹操听到有西凉兵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慌忙脱下红袍。西凉兵又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又用剑割了胡子。又有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忙扯了一面旗角包住胡子。
三国演义写的很生动,它的每一个章节,都在述说着不同的故事,让我一会儿惊心动魄,一会儿敬佩不已。
读完三国演义后,桃园三结义、王允使美人计、辕门射箭、煮酒论英雄等场景都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回味着这段历史。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篇2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被书中的一个人物深深打动了。
刘备很有礼貌,也很有兵力,他所在的国家“三国”中的一国。《三国演义》中刘备虽然是一国之主,但仍然为关羽,张飞的纳鞋底,这多么令人感动啊!这时,我想起……
记得有一次,数学进行了一次月考,在月考前一天,老师带我们复习了以前教过的内容,我认真地复习了一遍,第二天一考,一下就考个98分,我一下就骄傲了起来,到处向同学们吹嘘。同学们来请教我,我都爱理不理,还有时冲同学发火,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也有一种不可一世的感觉,时间一长,我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顿时下降了。
紧接着,又开始了下一次的模拟考试,我怀着无比傲慢的心情考完了这张试卷,结果可想而知……我不禁责备我自己,以后在同学面前还怎么抬起头呀。突然,我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他谦虚,有礼貌,胜不骄败不馁。
对,我也要向刘备一样。我挺起了精神,在第三次考试成绩中再次脱颖而出。这回我不像以前一样,傲慢无礼,而是虚心学习,努力助人。终于,我又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好学生了。
学习就是这样,只能虚心不能骄傲,《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篇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篇4
三国中最让我佩服的便是“美髯公”关羽了。有道曰: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真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就是这个好汉,因屡战屡胜,竟在老百姓的心中神化了,流芳千古。他那铮铮铁骨、忠心事主的精神千古留存,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更显出他的形象高大威猛,英勇无敌。读着过五关斩六将这一章回,我的心里仿佛显现出这么一幕:关羽一个人一匹马一柄刀,身后护着刘备两位嫂嫂,身前是重重围兵,只见他大喝一声,犹如天神下凡,刀光剑影下,倒下了一个个敌人……我读得心潮澎湃,恨不得回到三国那个时代,同关羽结个拜把兄弟。
三国中我最崇拜的便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他三气周瑜、火烧赤壁、计退五军都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华之处。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这章了。后人有诗曰: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历能有谁像诸葛亮,一介文士却能在刀枪剑戈间谈笑声风,掌控大局?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少年来,人们却忘不了公元220至280年,中国曾有三分鼎立的局面。曹操,刘备,孙权,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就此打开。
首先翻开书的这一页,这一页记录着公元200年的一场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胜袁绍。
可为什么袁绍的兵70万却打不过只有7万兵的曹操?因为袁绍这人没有计谋,生性多疑,不听取自己谋士的建议,于是谋士们心生怨恨,有的投奔曹操,有的气急了自杀去了。相反曹操听取自己的谋士荀彧,程昱,郭嘉的意见,一样样的照着去办,并且善于用兵,所以战胜了袁绍。这就是兵胜不在寡的著名例子。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那时刘备输给曹操,兵败逃亡,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江南的孙权,共同消灭曹操,刘备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于是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孙权的大都督周瑜和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一起商议,准备采用火攻的形式,结果把曹操杀得落荒而逃,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怀古诗以说这个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可是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几年,司马炎的晋朝就推翻了1三国。当年的建立终究化为尘土,尤其是刘备的儿子刘禅投降时,蜀汉的政治彻底糟蹋,“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多么悲哀。晋朝的统一使三国的局面正式结束。真有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