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感悟
写读后感的重要内容是要密切联系实际。具体来说,要根据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感想有据可依。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四世同堂读感悟?这里给大家分享四世同堂读感悟供大家参考。
四世同堂读感悟篇1
在北京一个叫做小羊圈的巷子里,有一棵老槐树。
老槐树不知道在这里多久了,孩子们都喜欢在槐荫下玩耍,因为这里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做孩子们的玩具,还有一片树荫可以让大家在暑气肆虐的时候纳凉。槐树旁是一户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姓祁的人家,一家四代都住在一起,也就是四世同堂;门牌一号是一家姓钱的人家,钱先生不喜欢出门,就喜欢在自家后院里侍弄花草;祁家对过是李四爷的家,李四爷为人很好,待人热心,永远自动地为大家服务,对谁都愿意帮忙;三号是小羊圈里最体面的房,三号的主人,冠晓荷有两位太太,他们总是走在最前端……
然后,渐渐起风了,卢沟桥事变爆发。
不久,北平陷落这股风就像是深冬寒风一样,在炎热的天里把整个北平吹得像是秋后的落叶摇摇欲坠。人们的心都凉了,李四爷站在槐荫下和以前一样向大家报告该怎样准备,然后坐在那里呆呆地看着绿色的槐虫。
老槐树随风摇曳,不说话。
我想老槐树可能一开始也像祁老太爷一样,觉得事情肯定不会很糟糕,但是心中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当祁家老三——瑞全离开去保家卫国的时候,我可以看见老槐树轻轻摇摇自己的枝叶祝他好运;但是事情很快就不受控制了,三号的冠晓荷在大赤包的怂恿下跑去向日军告密,因此钱老先生被那群兽兵带走关进了监狱,我可以看见老槐树十分气愤,恨不得自己能够离三号的房子更远一些,但是老槐树不能动,他只能叹了口气,然后继续随风摇曳……
事实证明,三个月一切结束这简直就是个幻想。一天又一天,老槐树虽然可以不用担心柴米油盐,可以不用在意弄堂外隆隆枪炮,但是他仍然只能看着住在小羊圈里的人们在受苦。即使老槐树有槐豆槐花与槐虫,他不能拽回越走越远越走越歪的瑞丰;即使老槐树有槐豆槐花与槐虫,他不能站出去去为了自己的国家而与侵华日军进行斗争;即使老槐树有槐树槐花与槐虫,他不能阻止那群兽兵将脚狠狠踢向李四爷……
三个月慢慢慢慢地拉长变成了八年,八年对老槐树来说不算什么,可这八年却让老槐树刻骨铭心。当年在槐荫下一期侃大山的人们一个又一个被时间的洪流裹挟走,逐渐冲淡了痕迹,但是老槐树会记得他们,记得小崔,记得孙七,记得李四爷,记得钱太太,记得小文夫妇……
但是在最后的最后,老槐树定会有些欣慰,因为这噩梦般的八年终于结束了。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
四世同堂读感悟篇2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把《四世同堂》看完了,总共有1200来页,分为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真实地纪录了革命战争期间中国首都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满目疮痍的真实图景。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日本鬼子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特别是文化侵略,更是深入骨髓的膏肓。中国为什么会千疮百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敢站出来,青年人中虽然有一部分充满了战斗热情,愿意用自身的大无畏付出来改变社会现实,比如瑞全,他可以远离家乡,积极投入战斗,为解放事业贡献青春和鲜血。
可更多的年轻人却没有把国事放在第一位,虽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并决心不向日本鬼子投降,但在艰巨的生活压力背后,他们屈服了,他们想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家庭,还有父母,这些让他们裹足不前,比如瑞宣,他也是个充满斗争精神的青年,但在艰巨的家庭责任之下,他只能委屈求全了,因为他不忍心年事已高的祖父,不忍心病怏怏的母亲,不忍心尚小的儿女,于是,他只能持观望态度,只能苟且偷生,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在生存边缘。除了这部分人,还有社会的蛀虫,他们腐蚀了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窒息的根源,就如冠晓荷,就如瑞丰,他们完全没有羞耻之心,反而想趁着被日本鬼子占领而升官发财,颠覆了人性的本真,毁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四世同堂》是我认真看完的最长的小说,虽然我不喜欢历史,我自认为这点是非常不对的,虽是兴趣使然,但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尽力地去了解历史,关注历史,就如这部小说,它真实地展开了中国社会发展洪流中的一角,为我从中窥探历史提供了机会,虽然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但我相信仍然有它的价值所在,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了解它,品评它。
四世同堂读感悟篇3
四世同堂,曾祖重孙齐聚一堂,本是一件多么欣喜的事,然而在特殊时期,却变了味道,比如说被奴役,被侵略的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把北平,一座渗透了悠久文化历史的旧日都城,轰开了一个大口子,矮个子的日本人占领了这里,当上了主人,而世世代代生于此居于此的北平人先是愣了一下子,而后便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
祁老人,一个自居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老者,凭着他的阅历和长者的经验,一边让长孙媳妇用破缸顶住门,预备好三个月的吃食,一边数宝似得诉说着什么战事在北平不过三个月的事儿,无需惊慌,只要有那破缸在,只要有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一切都无需惊慌。北平遇着的事儿多了去了,什么娃娃当皇帝啦,八国联军来啦,火烧圆明园啦,西太后逃跑啦,军阀啦,皇帝退位啦,改民国啦,袁世凯复辟啦,还不止这些个,多的说都说不完,准够编好几套的鼓词,说上个几天几夜的。这不,新近又来了大炮,当然也无需惊慌。
然而,一切景象都不像是三个月可以结束的,当然日本人很想应了祁老人的预期,三个月内占领中国,完成他们伟大的大东亚计划。然而,事实是不以计划和预期为轨迹的,这一炮,将中国生生拉上了舞台,演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诗。其中的酸甜苦辣,百般味道都浸透在字里行间,四世同堂,共同品尝历史的辛酸。
老舍先生,以一个北平人的视角写了一群北平人充当亡国奴的生活,他对他们是那么的了解,就好像他们是他的邻居一样;他对北平是那么的熟悉,在他的笔下,北平那么清晰和真切,比一张地图都清晰。北平的春夏秋冬是那么色彩分明,甚至还带着香味。和平的北平是温柔富贵乡,处处可见悠闲自在的人儿,遛鸟儿的,钓鱼儿的,喝茶唠嗑儿的,赏花划船的。五月节少不了粽子,樱桃和桑葚,八月节的月饼和各色水果馋的你直流口水,还有那精致的兔儿爷,别说是小孩子,就是老人也爱不释手。而这些,在《四世同堂》里只能是遥远的回忆和阵阵的隐痛。北平人最爱和平,总不会跟人急赤白脸,而如今,什么错也没犯,倒被剥夺了一切权利,他们想不通,但他们能忍。忍一忍就过去了。
这一忍,就是八年,八年间,小羊圈除了房子更破了,住户们更瘦了,衣衫更烂了,还有一半儿的人都死了。这死去的人当中,有该死的,也有不该死的,而该死不该死的都不是寿数到了的死去,这就又徒增了不少的悲凉之感。先是钱家,因钱老先生被陷害入狱,钱大公子郁郁而终,钱老太太撞棺而死,可谓家破人亡,从此拉开了小羊圈的死亡之幕。之后是小崔,一个拉洋车的,被诬蔑为刺杀日本特使的杀手,当众砍头,头被挂在前门的第五牌楼上,身体被仍在了先农坛的垃圾堆,他有什么错落得个身首分离。再之后是祁天佑,祁家四世的第二辈儿,一个布铺的掌柜,慈眉善目,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的老实人,被日本人逼的投了河。
接着是小文夫妇和冠家姨太太,前者是名角和名琴手,因太太没有接着醉日本军官的媚眼而被打死在戏台上,先生抄起一把椅子砸碎了醉军官的脑袋,而双双陨落,他俩是真的艺术家,而艺术家似乎也跟别人没什么区别,都是中国人,得罪了日本人,都得死。那冠家姨太太尤桐芳就简单的被连带着杀了。死了这么多了,但还没有结束,孙七,剃头匠,因吃共和面闹肚子,被日本人当做病毒传染源,活埋于城外,他们冠之以“消毒”。李四爷,一个抬杠子的,别人搬个家,出个丧都需请他去帮忙,北平俗称窝脖儿,本是小羊圈的领头人物,谁家有个难处,没有不找他的时候,可是糊里糊涂的当了副里正,因一次胡同里七号杂院的两户人家没听日本的命令而被枪把打倒在地,没过几天就死了。李四爷死的时候已经离战争结束不远了,但小妞子的死是正好在日本投降了的时候,她是被饿死的,因小孩子吃不下共和面饿的只剩下皮包骨头,轻飘飘的,好像那随风而飞的树叶。冠家的五口人,除了高第一开始就跟家人唱反调,而没丧失了人性,最终还为抗日出了些力,以及姨太太尤桐芳,其他的可真是“死得其所”,因日本人而成事,因日本人而亡身。
《四世同堂》是以胜利结束,但小说的精彩之处却全部落在了对灾难中的北平和北平人的描写。有时候读着读着,虽那群人的生活和命运该得到同情,可是心里既不愿同情他们,又觉得他们不知哪里有点可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用在他们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们的甘愿当亡国奴,他们的固守传统和不知变通,还有那软弱,只会苟且的性格,让人倒有点因为他们受苦而感到快意的感觉,却又因为他们是受日本人的虐待而又生怜悯。仔细想一想,老舍先生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而又都是特别熟悉的,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都可以看得见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写照,里面有你也有我的影子。说大了,是整个人类的写照,只不过我们作为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罢了,谁又能保证英国人,美国人,非洲人没有这样的弱点呢?要不然犹太人的被屠杀怎没见强烈的反抗呢?
外族的侵略是罪恶的,这一点儿都不假。但若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思考一下的话,外族的侵略是可以使被侵略的民族变得更清醒和更团结,纵观历史,好像也不是没有道理。古人也曾说过,没有了外患,必有内乱的话。但是像日本侵略中国和希特勒灭绝犹太人,是文明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灭绝人性的事。一件事情的对与错,界限很不分明。一个人有错,另一个人去指正,但是如果超过限度,那指正的人就是过错方,就像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一个道理。就像商纣王太过昏庸,女娲派妲己惩罚他,而妲己却残害忠良,虽起到了惩罚商纣,致其灭国自焚,但是她的方法不当,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自是该被惩罚,也就从施罚者变成了被罚者。
回到《四世同堂》,就算北平人再软弱,再无能,在没有大志向,也不该受日本人的虐待,就算中国人弱点再多,也不至于被当成畜生一样杀着玩。但有一点,日本的侵略确是让北平人团结了,清醒了,就拿钱老先生来说,以前他是一个诸事不关心的隐者,诗人,他的生活只有诗歌,花草,书法,酒。他不与人来往,可算是清高之人。然而入狱受刑之后,他抛弃了他的诗歌,花草,书法和酒,他成为了一名战士,在濒死的北平城下,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到处鼓舞士气,宣传抵抗。他蜕变了。高第和尤桐芳就是受的他的鼓舞。
在这场战争里,还有一种人最悲惨,他们是有良知的日本人。他们因为有良知,清楚自己的同胞在犯罪,而不能让他们停止。他们因为不能让他们的同胞停止杀戮而自责,他们本没有罪,可却是有罪,因为他们是日本人。书中的日本老太太就是这样的有良知的日本人的代表。她甚至不是在日本出生和长大,但是因为她的民族,她在中国邻居面前抬不起头,她没做任何错事,却是罪孽深重。她也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却仍旧需要背负罪孽,因为她的民族在犯错。
这是一本值得读,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因为除了能发人深省的深长意蕴,小说的语言最先使人不舍放下,纯纯的京味,就像自己到了老北京,听到了纯纯的京腔,更像是漫步于四九城,亲眼看到了那种破败和沉稳。
四世同堂读感悟篇4
在北京一个叫做小羊圈的巷子里,有一棵老槐树。
老槐树不知道在这里多久了,孩子们都喜欢在槐荫下玩耍,因为这里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做孩子们的玩具,还有一片树荫可以让大家在暑气肆虐的时候纳凉。槐树旁是一户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姓祁的人家,一家四代都住在一起,也就是四世同堂;门牌一号是一家姓钱的人家,钱先生不喜欢出门,就喜欢在自家后院里侍弄花草;祁家对过是李四爷的家,李四爷为人很好,待人热心,永远自动地为大家服务,对谁都愿意帮忙;三号是小羊圈里最体面的房,三号的主人,冠晓荷有两位太太,祂们总是走在最前端……
然后,渐渐起风了,卢沟桥事变爆发。
不久,北平陷落这股风就像是深冬寒风一样,在炎热的天里把整个北平吹得像是秋后的落叶摇摇欲坠。人们的心都凉了,李四爷站在槐荫下和以前一样向大家报告该怎样准备,然后坐在那里呆呆地看着绿色的槐虫。
老槐树随风摇曳,不说话。
我想老槐树可能一开始也像祁老太爷一样,觉得事情肯定不会很糟糕,但是心中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当祁家老三——瑞全离开去保家卫国的时候,我可以看见老槐树轻轻摇摇自己的枝叶祝祂好运;但是事情很快就不受控制了,三号的冠晓荷在大赤包的怂恿下跑去向日军告密,因此钱老先生被那群兽兵带走关进了监狱,我可以看见老槐树十分气愤,恨不得自己能够离三号的房子更远一些,但是老槐树不能动,祂只能叹了口气,然后继续随风摇曳……
事实证明,三个月一切结束这简直就是个幻想。一天又一天,老槐树虽然可以不用担心柴米油盐,可以不用在意弄堂外隆隆枪炮,但是祂仍然只能看着住在小羊圈里的人们在受苦。即使老槐树有槐豆槐花与槐虫,祂不能拽回越走越远越走越歪的瑞丰;即使老槐树有槐豆槐花与槐虫,祂不能站出去去为了自己的国家而与侵华日军进行斗争;即使老槐树有槐树槐花与槐虫,祂不能阻止那群兽兵将脚狠狠踢向李四爷……
三个月慢慢慢慢地拉长变成了八年,八年对老槐树來说不算什么,可这八年却让老槐树刻骨铭心。当年在槐荫下一期侃大山的人们一个又一个被时间的洪流裹挟走,逐渐冲淡了痕迹,但是老槐树会记得祂们,记得小崔,记得孙七,记得李四爷,记祩儺太太,记得小文夫妇……
但是在最后的最后,老槐树定会有些欣慰,因为这噩梦般的八年终于结束了。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
四世同堂读感悟篇5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若是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
“假若北平是树,我就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是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
就是这样朴实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话语,深深吸引着我,引领着我一口气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巨作《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国这株文化古树上鲜亮的花,家丁兴旺、和平和顺,就像今年的花谢了明年还要开,一代一代安安稳稳传下去。老舍先生把这株古树栽植在北平这座文化古城,栽植在中华大地饱受日本侵略的大幕之下,虽然北平城里没有硝烟、没有枪炮,可始终笼罩着、被践踏、被扼住咽喉的窒息里,这株古树的儿女在这种环境下挣扎,它却无法保护,枝枝叶叶七零八落,四世同堂,成为了幻想。
古老的北平、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美丽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别人的玩物。
读《四世同堂》,我被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沦陷,这朵民族之花就会变成木头,为了让这株文化古树长青,它的枝枝叶叶、它的每一条根,哪怕只是细细的一小条,都拼命的抗争,虽然这株古树历尽摧残,但是终于没有枯萎,多少炎黄子孙用生命之血浇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