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后感 >

安娜卡列尼娜阅读感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你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别人更好地了解原文的内容和思想。安娜卡列尼娜阅读感受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安娜卡列尼娜阅读感受,供大家参考。

安娜卡列尼娜阅读感受篇1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阅读感受篇2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当带有阶级斗争有色眼镜看这部名著时,对官僚——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和反动军官——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有的只是严厉的批判,而对安娜·卡列尼娜则给与无限的同情,现在再读却有了不同的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嫁给了大她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是爱着安娜的,安娜出轨并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宽厚,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安娜死后卡列宁还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抚养,这一切不都说明了卡列宁是深爱着安娜的吗?卡列宁还是一个很成功的政府官员,他一帆风顺,短短8年时间,就当上了内阁部长的高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只是安娜既想过上层贵夫人丰厚的&39;物质生活又想要丰富的感情生活,全然不懂得“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安娜还羞辱卡列宁,公开承认自己与渥伦斯基同居,并说“我爱他……我憎恶你……”,最后抛夫弃子而去。请问那个男人能大度容忍?

安娜卡列尼娜阅读感受篇3

她是一朵开到极致的玫瑰,鲜艳欲滴;她是一朵幽怨的花,因为她的美,无人能懂。她有着美丽的容颜,却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很多的工作机器卡列宁。一个只醉心于勋章和名爵的男人,怎么能给她想要的爱情呢?

即使她已经身为人妻,身为人母,可是内心还是有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当她遇上福伦斯基这样英俊、有财的上流人士时,无可救药的与他坠入爱河也是一种必然。也许,以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安娜是一个不守妇道的人。可是,没有人有权力去指责她的什么,因为《福音》中说:“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安娜与福伦斯基两个人的爱,其实真的很不容易。身处贵族,身上便多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这两个人,可以不顾所有的去相爱,这种勇气就已经显得弥足珍贵了。可以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爱了便是爱了。只是这种爱,在那个虚伪的“高尚”的上流社会中,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祝福的,收到的永远都只有耻笑与唾骂。即使卡列宁爱的不是安娜,但身为沙皇官僚制度化身的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安娜的背叛的。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安娜与福伦斯基的悲惨结局。

安娜放下所有:与丈夫卡列宁决裂;忍痛把儿子抛在家里;放弃安逸的生活,与福伦斯基私奔到国外。福伦斯基也甘愿放下过去花花公子的生活,陪着安娜细水长流。私奔,多么美好的字眼。两个相爱的人,抛开所有的束缚,狠狠的爱一场。我觉得很佩服,也很羡慕。因为,至少我自己,拿不出那样的勇气去爱一个人。故事发展到这儿,在童话故事中的结局就应该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这毕竟不是童话,残酷的现实赤裸裸的摆在安娜和福伦斯基面前。两个人都是娇生惯养的,终究还是过不惯清贫的日子,所以他们又不得不重返那个所谓的上流社会,又不得不去沾染上流社会虚伪的污泥。

重新回到上流社会的福伦斯基要去奋力打拼,自然花在安娜身上的精力也就少了许多。可是安娜这个孩子气的女人,想要的只是福伦斯基能偶在身边多陪陪她。他们俩本来就不牢固的感情,在上流社会的风吹雨打中更显单薄。在激清之后,安娜想起了道德,想起了她最最深爱的儿子;福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安娜不能彻底放弃她的孩子,也不能彻底无视舆论的恶评;福伦斯基不能彻底告别过去风花雪月的生活,也无力去承担安娜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他们这份轰轰烈烈的爱,终究抵不过世俗的纷扰和自身性格的弱点,他们竟渐渐发展到了不能理解。安娜对福伦斯基的爱越强烈,就越感到对方对自己的冷淡和厌倦。安娜毕竟还是一个小女人。她觉得自己为福伦斯基付出了所有,却得不到相同的回报,福伦斯基反而离自己越来越远。“我真不该那么死心塌地的做他的情妇,可我又没有办法,我克制不了自己。我对他的热情使他反感,他却弄得我生气,但是又毫无办法。”安娜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倔强地向福伦斯基要更多的爱。可是福伦斯基自私得没法给她更多了。安娜渐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想要找陶丽倾诉,却又遭到陶丽与吉蒂的羞辱。吉蒂曾与福伦斯基有过一段情,曾经是福伦斯基深爱过的人啊!安娜这个要强的小女人怎么能忍受这种羞辱呢!

亲情、爱情、友情,这三样人生最重要的寄托如今都远离安娜而去了。走投无路的她决定用死来惩罚福伦斯基。她来到了那个最初与福伦斯基邂逅的火车站。静静地躺在了冰冷的铁轨上。“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得无法挣扎……”她,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世界。她这朵令人艳羡的红玫瑰,开到了荼靡……

其实我觉得安娜很傻,傻到位一个离自己越来越远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这朵开到极致的花,永远停滞在列车驶过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对爱的理解太理想化了。她认为爱情就是24小时黏在一起,不离不弃;她认为爱情就是私自占有,不允许对方与其他女人有任何来往,尤其是与他有过情史的女人,比如吉蒂和索金娜小姐;她以为爱情就是轰轰烈烈,每分钟想跳120次,然后晕倒在对方怀里……她不懂得给对方留一点空间,更何况是福伦斯基这样不甘寂寞的男人;她也不懂得细水长流,更不知道所有美好的爱情最终都会在柴米油盐中湮没。她也以为福伦斯基不再爱她了,其实不是不爱了,只是这份爱褪去了往日的激清,变得更加沉稳了。

安娜,你死了,的确是解脱了,但你却留下福伦斯基一个人独自咀嚼爱情的痛苦。让爱的人痛不欲生,这难道是你想要的吗?

可是,爱情本来就毫无逻辑,更没有所谓的规律。爱了便是爱了,痛也无所谓了;放了便放了,曾经的那些,都会淡的。

安娜这朵开到荼靡的花,依旧在那条铁轨上摇曳……

安娜卡列尼娜阅读感受篇4

花20多天的闲暇时间,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对列文和基蒂的印象要比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印象要深。安娜的悲剧结局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所限制,如果摆在现在,是不至于有那么悲惨的结局的。或许就像现在的大多数婚外情一样,会离婚结婚,也会对原来打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重新结婚之后也未必一定会很幸福!相反列文和基蒂哪种平凡琐碎也很热烈的幸福,让人觉得多么切近生活,自己也可以这样热烈平凡地幸福着。列文的各种矛盾的想法和自身的反省以及做法,对于还处于思想波动期的年轻人也是恰当的一个例子:矛盾又有独立,想融入大众,又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并骄傲地保持自己的特点,并追求和达到了自己的幸福。总得来说,觉得他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有天真执拗的孩子禀性,又能独立和坚持自己的`立场,让人又气又爱。只是基蒂的理解和爱,最终让他能够很幸福,一对可爱的人儿。

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阅读习惯,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正地喜欢阅读或写作,正如列文一样,是想通过阅读,能够寻找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问题的答案。但即使找到或者未能找到,找到之后又推翻,依然主要还是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该做的,去过自己的生活。而把文学或写作当成自己的爱好或特长,那还有很遥远的路。或者本身就不认为这就是自己想走的路,并不会花特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写作,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的琐屑,并努力把周围能做的做好。

安娜卡列尼娜阅读感受篇5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以往被我打开,又关上了好多次。这次最终下定决心来阅读它,但遗憾的是自我才疏学浅,所以只能做个肤浅的书评了。

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39;认同。相反,书中描述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感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所以,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感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能够结合在一齐。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职责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景。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一样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终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终,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期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一样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3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