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后感 >

罪与罚读后感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内涵,这是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罪与罚读后感吗?这里为大家分享罪与罚读后感,快来学习吧!

罪与罚读后感篇1

《罪与罚》是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写的,小说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内心的“罪罚观念”为中心,体现了沙俄当时社会动荡的混乱。

拉斯科利尼科夫。这就是小说中抱负青年,一方面,他认为人是可以分为两类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而不平凡人是有权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仑为例,怀着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去杀一个有钱老太太,这一点,他是从来都不会后悔的,可是他又杀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实善良弱小群体的代表,这是是他后悔导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杀老太太是为了得到钱,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妈妈和妹妹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总是处在忧虑之中,他愤世嫉俗,他怀有梦想,他学拿破仑下定决心杀人完成事业,可是他却做不到拿上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相反,他总是处在自责和自我原谅,自首与悔罪中。他说:“我只不过是不愿攥紧自己口袋里的一个卢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来,而看不见自己的母亲在挨饿。”看到这里,读者也会为他的遭遇叹一口气,没有办法,或许,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也会像他一样的。即使后来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狱,他都不觉得自己有罪,他说:“只要以完全独立、全面摆脱世俗观念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我的思想当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可是,这只是一种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为什么自己要自责,不懂为什么要忧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或许这只是成长的烦恼。小说最后,说他是因为爱情获得了新生,而我认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罢了。正如他所说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罪与罚读后感篇2

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方面善良,乐于助人;另一方面麻木,冷酷。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促使他形成了如此复杂、矛盾的性格。或许许多人阴暗的一面会在一生中的某个瞬间被彻底激发,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冲动总在一瞬间。 主人公在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后,内心受到强烈的自我谴责,来自灵魂的拷问,远远比肉体所受的苦难更为强烈。陀哥对于主人公心里变化的描写可谓登峰造极,阅读时甚至总把自己设想成主人公,入戏太深。

脱离故事,事实上多数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异常脆弱的,难以经受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有时候翻脸并不比翻书慢。

不同的经历会将我们雕琢成不同的模样,每次遇到气不过的人和事,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那并非懦弱,而是一种修行。

陀哥说,谁最会哄骗自己,谁才能生活得最快乐。

虽不敢完全赞同这句貌似阿Q生平写照的话,却也深知自我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偶尔也需要放慢一点节奏,说没有逻辑的话,过随意的生活,也未尝不可。

那些经历的艰难,只有自己体会得到,冷暖自知,别人无法理解,也不奢求别人理解。历经磨难,却最终活成了逗比的模样,奋斗者的模样,有着生活乐趣的模样,这样的人值得尊敬,也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感谢陀哥150多年前写的故事,在此致敬。

既然长了一颗疯子般的心,又何必强迫自己活成傻子的模样。

罪与罚读后感篇3

我们知道,拉斯科尼科夫和他同病相连,他们虽然杀人动机不同,但面对的良心的惩罚确是一样的。他们都没有真正越过良心的障碍,我觉得这是好事,最起码他们还没有完全泯灭人性。斯维里加洛夫面对良心的痛苦和煎熬,失去了活着的希望,最后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看过小说,我们或许会问,拉斯科尼科夫的命运也会和斯维里加洛夫一样吗?没有希望了吗?

小说中,拉斯科尼科夫没有自杀,他最后活了下来。他不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他也不是越过了良心的障碍,像有些我们所崇拜的人那样。让他活下去的是爱,人性最大的光辉和最高贵的属性是爱。是爱给了他希望,是爱给了他新生,他复活了。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娅“爱”的力量下终于溃败下来。是爱不断的把他从泯灭人性的路上慢慢拉回。仿佛在他们中间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角力。拉斯科尼科夫决定还要在较量一番,与自己的良心较量。一个要战胜良心的人不能动感情,否则怎么能跨过障碍呢?一旦动了感情,怎会泯灭人性呢?拉斯科尼科夫一方面很需要索尼娅,因为他的痛苦需要索尼娅分担。另一方面,他也有点怕见索尼娅,因为她的爱让他更痛苦。爱是战胜无情的大敌。索尼娅的爱不断的刺激他的良心,爱不断的渗入到他的心中。终在索尼娅爱的力量下,拉斯科尼科夫重新拾得感情,重获人性,重新有了爱,做回真正的人。爱真的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人良心中的明珠。

当拉斯科尼科夫告诉索尼娅是他杀了丽莎维塔的时候,索尼娅的反应让拉斯科尼科夫震惊。索尼娅不但没有痛恨和弃绝,反而去拥抱拉斯科尼科夫。索尼娅看到的不是拉斯科尼科夫的丧心病狂,而是他的可怜不幸与痛苦。因为她真正理解一个人在罪中的痛苦和良心的煎熬。所以她可以生发出如此强烈的接纳与包容。这就是爱,不管你多么不堪,无条件的爱。这爱超越了情欲,超越了自私,是纯洁的爱。这爱是无条件,完全为着别人益处的爱。这爱的力量无坚不摧,使根本不配被爱,封印自己感情的拉斯科尼科夫留下了泪水。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生命。

神就是爱,他是爱的源头。他爱我们,爱到一个地步,从他荣耀的宝座上来到人世间。万物的主宰,宇宙的王,甘愿道成肉身,成为一个人。他爱我们到一个地步,甚至为我们的罪甘心死在十字架上,并且受尽人的羞辱和辱骂。上帝竟愿为罪人而死,上帝为我们竟愿受如此大的羞辱。他可是宇宙的君王,万物的创造主啊。这样的爱何等震撼!这样的恩典何等奇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或多或少都犯过错,也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你的良心真的平安吗?还是说,你已经把良心封印起来,变得没有人性。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我们能称他为人吗?我们会说,你不是人,是恶魔。人死不能复生,过错也不能挽回。欠下的罪债如何偿还?不安的良心如何慰藉?

福音好消息就是,上帝的独生子亲自成为了那替罪的羔羊。亏缺的良心在基督里得到医治,不安的良心在基督里得到了安息。因为你的罪行,他已为你承担。你的审判,他已为你承受。你的死亡,他已为你代替,在他里面有真正的平安。

罪与罚读后感篇4

一段罪孽与惩罚的故事,一段重生与救赎的佳话。

拉斯柯尔尼科夫,似游离在两个人之间一样,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同时,他也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好像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对于这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来说,他正在忍受冰火两重天的折磨。

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但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想变为“不平凡”的人。离他住处不远的当铺中的老板娘是个高利贷者,心狠手辣,于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一天晚上杀害了他,因为恐惧,他也杀死了老板娘的异母妹妹。内心的极度恐惧漫上了了他的心头,在这之后,他的内心都很惶恐不安,内心的煎熬,使他紧张得昏厥过去,在他的心里,罪恶感如同藤蔓一样,缠住他的血液,缠住他的心灵。这就是罪。

变为杀人犯之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他的内心和精神上都忍受着极大的折磨,要么证明杀人是一种对抗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要么承认罪恶,接受惩罚,痛苦的他,无从选择,因为如果选择不承认,等待着的他的便是更深的煎熬,承认呢,承认的话会怎么样,承认之后还要服刑,但是,他去选择了后者,去承认,去自首。最后他向索尼娅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娅的鼓励下,他又在广场向社会、向人群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从向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众人认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煎熬,从而走向了解脱和救赎。书的结尾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相遇了,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这就是罚。

罪与罚,一部让人审视自己心灵的良药,从中,你的心灵将会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获得新生。

罪与罚读后感篇5

《罪与罚》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一部揭示人物内心道德冲突、善恶交替的心理小说,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的标志。作品发表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被誉为“俄罗斯式的新长篇小说”……陀氏的代表作!我读过两遍了,非常震撼!书中的内涵非常丰富的社会哲理小说,比托尔斯泰还深邃,而且这部罪与罚比陀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好很多,尽管后者名气更响,我却始终读不进去。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书中的故事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因正义(原来是因为贫穷)而杀了位为富不仁的老太,因作案后主角却不取赃物,致令警方无法以正常程序去掌握犯罪证据。只是探员以特别敏锐的直觉,而认定主角为犯案者。只苦无证据。书中有很大篇幅描述二人间的智斗攻防。主角由在大学期间的论文,已怀疑人间法律的限制性:偷钩者诛,窃国者侯。为什么单独的杀一个人就是犯法,像拿破仑这些人,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屠杀,反而不受法律制裁,反而更成为英雄?这里涉及法律的绝对性原则的探讨:是否动机是贪财而杀人是违法,但若为了更高的理想去杀人就不此限?又而战争为例,不应杀害生命这个标准,为何不及施于敌方?敌方军队也是人,也是生命呀?是否为了保存我方生命,而合理化去杀害对方的生命。如是,不应杀害生命这个标准便无绝对性。法律如只是相对性的,能否被认定为公义的、合理的?其相对性标准又应如何定夺?就像主角杀老太一例,起先是因为贪念而动杀机,也夹杂着厌恶其为富不仁的正义感成份。及后不动用赃物,这在现今法律上可被认为是犯案动机的性质改变了。而他个人坚持此信念,只是因为正义而杀人不应被法律制裁,此信念支持他一直与干探周旋。但问题是,在劫杀老太的同时,她那外甥不适时地在案发时出现(经主角长时期观察,他所选择的犯案时间,此女不应在场的,事实上也是因为偶然的事故,此女在意外地折返现场)而无可避免地被一并杀害。而此外甥是特别善良及羞怯,也常被富老太所欺。对于外甥的枉死,主角是难以释怀的。

拉思科尼科夫,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代人的叛逆。他不满于命运,不满于现实,不满于社会。所以他选择反抗,但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反抗,以何种形式,向谁反抗。于是他找到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认为她是万恶之源,当他举起斧头的那一刹那,他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他应该认为那一刻世人都在等他的解救吧。

我觉得,拉思科尼科夫并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甚至在当代,大批的大学生也有同拉思科尼科夫那样的压抑。寒窗苦读多年,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以为可以潇洒,以为拥有了浪漫,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想象根本不存在。在冷漠的倾扎中,日子慢慢地消去。于是引起一大批人的恐慌,大家都在努力弥补,于是喝酒、谈恋爱,一大堆好像大学生专利的事情被提到日程上来。日子还是无法返回的死去,像梦想和灵魂,一起无影无终。

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沉沦,直到有一天,人们告诉他,你毕业了。然后,挥一挥手与那段灿烂的糜烂日子告别,而和更多的失业的人群喝着啤酒唱着生活的压力,再慢慢老去,像叶子一样黄黄的,枯枯的在风中飘零。

罪与罚读后感篇6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罪与罚》,它是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一个贫困交迫的大学生,因痛恨放贷款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然而杀人的恐惧,良心的谴责,使她饱受心灵的煎熬,整天心惊胆战。最后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这样,她整天就不在发生心灵的恐惧。

想对大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痛恨那个老板娘,但你已经知道那个老板娘已经身患肺病活不了多久,但你为了伸张正义的名称去杀人,这样是不对的。

想对老板娘说:你的凶狠压榨穷人的钱,谁都知道,难道你想一直走在黑暗里,不去寻找光明,再加上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你真是罪大恶极。

当高山的崎岖变成了坦途,当古老的文明随着炽热的岩浆和无数沸腾的生命一起跌入黑暗的深渊,当辉煌的王朝在一片复辟之声中再次走向战争的漩涡中,沕穆的历史经书是始作俑者的迂阔之论,还是历史的倥侗,是上古的情思还是梦幻泡影,却早已成为不辨的真理。

罪与罚读后感篇7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他以犀利的笔触无情的剖析那个时代俄国的社会现实,深入地触及社会底层的各个角落,令人窒息的感到,走投无路就是小说的主旋律。种.种社会的原因把穷苦无告的人们逼到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困境。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彼得堡的贫民区,在一座公寓的斗室中住着一个穷困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原本在法律系就学,但因困辍学,靠着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房东停止供食,催租甚紧。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马尔美拉陀夫,他是个因失业而陷入绝境的人,他的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尼科夫听了,他不想像这样任人宰割,他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有一个心狠手辣放高li贷的老太婆,尼科夫计划着要杀了她。一晚,他趁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闯进老太婆的房间,将其杀死。但是这时她的妹妹正好从外面赶来,尼科夫在慌乱之中也将其杀死。第二天清晨,他收到传票十分恐惧,当知道是追缴欠款才松了一口气。事发后,他病倒了,几天不省人事,后来并有所好转,但是内心却一直处于更痛苦的矛盾冲突中。马尔梅拉多夫因车祸身亡,尼科夫将身边仅有的钱接济孤儿寡母。律师卢仁因为没有成功娶到尼科夫的妹妹而怀恨在心,想要诬陷索尼娅偷钱,但是尼科夫揭穿了他的无耻行为,因此索尼娅十分感激他。杀人事件之后,虽然他没有露出痕迹,他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感到美好的感情泯灭,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他自己的“实验”失败了。他怀揣着痛苦的心情来找索尼娅,受到其宗教思想的感召,并且在索尼娅的劝说下,说出了犯罪真相和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向警方自首。他被判八年的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之后,索尼娅也来到这里和他相聚。他们决心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然后获得精神上的新生。

书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里描写。他具有典型的双重人格,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天赋、正义感,但是同时拥有阴郁、孤僻的性格。他在马尔美拉陀夫被撞后,看见他们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可是这些钱是他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了。但他又让人捉摸不透,他蔑视一切,有时候却非常注意细节。正是这种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得他不断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做“平凡的人”还是“不平凡的人”的肯定和否定之间。

“罪”是开头,只占了一章,后面写的全是“罚”。“罪”是贫困生活和触目皆是的社会不公。“罚”,他现实逃避惩罚,再来接受精神上的惩罚和折磨,也是指自首后的服刑。最后把“罚”导向救赎,从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人认罪,尼科夫灵魂摆脱煎熬,走向解脱和救赎。

通过尼克尔,作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接济知识份子的毒害,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

小说场面转换很快,场景的推移很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的鲜明。小说的结构方面,因果到历史叙述模式的退场和以对话和独白为中心的新的结构的建立。在对心理现实主义的推进,尽量不脱离人物自我意识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潜意识的心理描写,以“复调”对“独白”的超越。

罪与罚读后感篇8

某天午夜,我读了《罪与罚》,这本书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说描写了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无所不能的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房东跟她无辜的妹妹,这起凶杀案震惊全俄。在他经历了场场内心痛苦的挣扎后,他最终在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进行了灵魂的忏悔,并且最终投案自首,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的故事。

就是这样一个残酷血腥的杀人事件,紧紧缠绕着罪与罚的主题。读起来真让人不寒而栗,仿佛我们就置身于其中,仿佛我们就是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元凶就是我们自己。如果贴近拉斯科尔尼科夫狂热的信念,燥郁交加的心理和患病的身体,那么在他杀人之后,那种巨大的恐惧的阴影就一直顽固地笼罩在我们的世界里,使我们感同身受,就像我们也杀了人,仿佛我们的罪也一直在等待审判。本书就我的理解而言,主人公的主要思想就是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他不考虑杀人后所要承当的罪果,如果在他决定杀人之前考虑考虑我想他也就不会陷入无限的恐惧和罪恶中了。

但他那骄傲自大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将犯下罪恶,让他从新认识自己的渺小,认识自己的性格缺点,从而升华自己的精神层次。

《罪与罚》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社会心理小说,读完这本《罪与罚》的时候,我的心已经久久不能平静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已经让我开始对人生的真理从新认识。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功有奖,有罪就有罚,就像《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的罪恶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他揭示的城市里贫困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卢仁的冷酷卑鄙和极端利己主义,地主斯维里加洛夫的荒淫无耻的批判。

《罪与罚》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的启示也是巨大的,当今社会中,人与社会及组织之间同样存在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只有正确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够从精神上找寻到无限的轻松跟快乐。

3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