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后感 >

读我们仨的有感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所阅读的内容,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读我们仨的有感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读我们仨的有感,供大家参考。

读我们仨的有感篇1

一直以来,特别想拜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周末,难得的偷闲,于书店终于淘到了。看完后,内心难免有些凄凉,杨绛先生把这本书,称为我们仨又在一起了,这是多么强大的淡定和从容。

他们有过欢乐,有过心酸,有过痛苦,有过幸福。用杨绛的话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仨最终失散了,曾经的家,成为了以后的客栈,曾经的“仨”成为思念的寄托和重逢。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从相守到相助,从相聚到相失。一语中的说透了一个三口之家的经历坐标。如果我们是幸运的,还能有机会经历这宿命中的坐标,按时按点到达。杨绛最后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杨绛先生知道自己的人生已快回家时,她说: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春蚕一生,繁花一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踩着岁月的风火轮,我们的步履总是那样的匆匆。转眼间,八零后的我们已步入中年,站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有压力和负担,有幸福和欢乐。生命中的五味杂陈,也许都浇筑在生命的这个时间节点。活着的人,要当好自己的角色,珍爱生命,爱护家人,努力奋斗。

不要在奋斗的年龄坐享其成,不要在奋斗的年龄虚度年华。人生这趟不知何时到站的列车,会在很多的不经意间,让你永远失去爱的能力和奋斗的资本。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直播,一旦谢幕,就永远没有了机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哪一站下车,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俄罗斯歌曲《多想活着》里面这样唱到:你知道吗?多想活着,活着正是为了去爱,与你相伴的每一个人。你知道吗?多想活着,在黎明时分,与你一同醒来调煮咖啡。对于离去的人,他们多想再来一次重生的机会,逢春重绽放,长成新生树。

所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即使我们很渺小,如苔花一般,但是也要学着牡丹开放。因为“如米小”的苔花,不是“学”牡丹,而是在生命的每个时刻努力开成牡丹。

读我们仨的有感篇2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冲着这句话,和杨绛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早些年就买了这本《我们仨》,因为疫情不能出门走动,闲着也是闲着,读起了这本书。

买书时,想着杨绛写下这本随笔散文时,她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都已不再人世,内心同情这位孤寡老人。在这段将近二十年的时光里,她是怎么生活的?依靠曾经一家三口的美好回忆?依靠不停的看书,写作?我不知道。这一切也只是我的猜测。

现下,我当了母亲,我的宝宝刚好满一周岁,我也有了“我们仨”,读起这本书感慨竟多了起来。看着“他们仨”相聚相离,快乐又艰难的这一生的经历,不经意间,我也会想“我们仨”会是怎么样?

我的仔仔,未来,他会像圆圆一样爱看书吗?未来,他会调皮的让我气得牙痒痒吗?未来,他会是一个要强,努力工作的人吗?未来,他会求取一个怎样的女子共度一生?未来,他也扛着压力,负重前行吗?未来,还挺远的。但~未来~请走在我后面。

从小到大,看到的是奶奶、外婆比爷爷、外公活的长,听到的乡里乡外亦是女子比丈夫活的久,好似女子都更长寿,更幸运。可我却想活下来的才是最可怜的。活着不是更需要勇气吗?当我们都步入老年,颐养天年的时候,想,能不能让我先走。毕竟我知道自己不是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个看电视电影就会哭,泪点很低的人,到那时候我不得整日以泪洗面,委屈的要死要活了。

曾经,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只是一句古话。甚至大言不惭,年少轻狂,会觉得生命不过如此,若我发生意外,我会写封遗书,愿父母忘记了我,日后能开开心心的继续生活下去。可现在,我连想都不敢想,若自己是那个白发人。怕死,惜命,这是中年人的标配吧。

我想杨绛先生的内心一定很强大吧。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仔仔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想他会怎样度过他的一生?若是他不是读书的料,成绩不好,我会强迫他读书上进吗?若他并不想娶妻生子,过婚姻生活,我会天天催婚吗?若他并不能取得一番成就事业,我会心生怨愤吗?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此时此刻,这些都是假想的问题,现在如旁观者一样想的答案,未来会被啪啪打脸吧。当时当刻,我想我的仔仔不爱上学就不上学呗,但是我要告诉他学历的重要性,告诉他我曾幻想他能考去北大清华,不上学可以,但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得有一技之长,有立命之本。不想娶妻就不娶呗,但我要告诉他,另一半可遇而不可求,遇见的时候要勇敢追求,没有也没关系,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并想好未来养老的问题。有无成就那更是他自己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只希望他有一份养活他自己的工作,能够独立生活,现在的人,饿不死,冻不着,愿他还有能力追求他自己的梦想。既然我已知道一切都未必如愿以偿,只求我的仔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我的“我们仨”才开始一年。未来也愿如此吧。

最后再附上另一个最喜欢的句子。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读我们仨的有感篇3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读到第七章,阿瑗两年不见父亲,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她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真是绝句啊,这父女间的对话!

还有,写到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却不想在一个夏天,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

“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这样聪慧的女儿,妈妈怎能不记得她吐露出的每一个音符句语?所以,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杨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她嘴上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阿圆去世时,还差两个月才满六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如何摧残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

当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先生去世。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到这里,还能有人不动容吗?

最后的附录里,有钱瑗打算写的她的那个版本的《我们仨》的手体本初稿(未完成),还有她在病中写给同样生病的父亲的几封信,写给母亲的新年贺诗,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进食了,但不放心阿妈,特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饭食……那种父女亲人间的浓情和俏皮让人感慨万千。最后附录三里,收录有女儿给爸爸的速描画、钟书先生给煮饭阿姨的抽象写生实物画……这点点滴滴碎纸片都让杨先生视为珍宝一一收藏其间,那是属于他们仨的宝贵财富和回忆传记,没有人能走进,只能在远处观望与唏嘘~~

读我们仨的有感篇4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整本书表达了一个思想: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一个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读我们仨的有感篇5

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读我们仨的有感篇6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风,拂过心间,温柔的,凉凉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涩,却甘之如饴。思念是一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方。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步踏入此书,似入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随杨绛女士沿着时光走到了她和钱先生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一见倾心。就这样,俩人携手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后来,又喜得一女,钱瑗,开始了三人的生活。钱先生童心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这一生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女士一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走过来了。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生都先她而去,独留杨女士一人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心中总有一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又给人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大师手笔,就是给人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无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女士带着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

3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