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人们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并从中获取宝贵的创作素材。什么样的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1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整个人好像还沉浸在书中那一幕幕悲惨而感人的画面中。此时,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爱国精神,佩服他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勇气,更佩服他那挥洒自如的妙笔
《呐喊》一书中,鲁迅先生通过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描写,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腐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而作品中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不仅标志了现代文学小说的形成,更是对封建吃人礼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剑。鲁迅通过一个病人癫狂的语言,把一个血淋淋的人肉筵席展现在人们面前。满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远处在担心与焦虑之中,是那样的孤独与无助。而以“哥哥”“赵贵翁”为代表的人物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根源所在,鲁迅先生对狂人充满了同情,从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只有推翻和摧毁吃人的封建礼教,才能真正救出孩子们。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直抒胸臆抒发愤懑情怀的开篇之作,那么〈〈阿q正传〉〉中,则有着鲁迅更深一层的忧愤的感情宣泄,这是五四运动最为杰出的作品。它的成就不止是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像,而且写出了旧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活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弱点。鲁迅以辛辣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就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在批判与讽刺的同时有又充满了同情,所以鲁迅的讽刺,不光是怒其不争,更有着深刻的哀其不幸,在辛辣的讽刺背后,还隐含了鲁迅先生更大的悲哀。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所表现的水乡风情,人物形像是那样的真实,自然,犹如身临其境。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2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3
故事的时间简单而集中:三个晚上两个白天。第一个晚上写守寡的单四嫂子守护生病的儿子宝儿,期盼天明宝儿的病会好一些;第二天单四嫂子带宝儿去看病,结果下半天宝儿便病死了,到晚上单四嫂子守着宝儿的尸首痛哭直到天明;第三天下午宝儿出葬,到晚上单四嫂子一个人在“太静”“太大”“太空”的屋子里思念自己的宝儿,想做一个见到儿子的梦但即使做了这样的梦,又怎样呢?宝儿已死,守寡的单四嫂子,在一般人看来,甚至在她自己看来,还有什么希望呢?
故事集中在宝儿死亡前后两三天,因此,“死亡”俨然成了小说的中心事件,死亡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小说,使这篇无人问津的小说唤起了人们对死亡的思考,从而,超越了《呐喊》中一贯的现实批判的层面。面对病入膏肓的儿子,单四嫂子无能为力,只能日夜守着,只能抱着自欺欺人的希望:“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回退,气喘也会平的——这是病人常有的事。”最后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到何小仙那里,准备奋力一搏。但终究挽救不了孩子的命运,只能在眼睁睁的看着宝儿死去,留给这个粗笨女人的,只有儿子最后的一声“妈”,我们知道面对死亡,任何方式的挽回都只能是徒劳,死是自然生命的规律,作为自然的一员,必然得尊崇自然的秩序,或早或晚,必然会消亡。无数人曾试图做出肉体上的抗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时,单四嫂子的心境和做法,似乎能唤起很多人的共鸣,无法超越死亡,面对无法解决的悲剧,绝境中的人们,往往会以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或是,徒劳的挽救必死的生命。丈夫死的时候,她还能将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听着宝儿要像他父亲一样,卖馄饨,挣钱,孝顺自己。仿佛她纺出的每寸棉纱都有意思,都活着。而此时,生活的唯一寄托——宝儿也去了,作者提到一句话“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于是,选择逃避,期望着在梦里能会到宝儿,逃避死亡给他的难以承受的苦痛,逃避孩子的死留给他的孤独与空洞。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4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事情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社会的第一枪。
而《孔乙几》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几,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之呼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同情他那?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样走下去。“孔乙几还欠十九个钱那!”是啊,他的债谁帮他还那?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是鲁迅的代表作。他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你们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5
鲁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作家。他笔下的三味书屋、闰土、社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样清新自然。可他的另一本小说集《呐喊》却像声声惊雷,在那个陈腐黑暗的年代唤醒了许多铁屋子里的清醒者,让黑暗的旧社会有了反抗的力量与希望。《呐喊》是拯救民族,为革命先驱助威的号角,是让沉睡者觉醒,让勇士们振奋的战鼓!
鲁迅原本是要学医拯救病人的生命的。可在那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年代,手术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换成了拯救国人灵魂的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开学第一天第一课堂里爱心大使李连杰叔叔说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是继承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把它们发扬光大。让我们祖国不但国富民强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顶端!
是呀,我们盛唐时期,一走出国门,迎来的都是崇敬羡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国人一听说是中国来的,都会赞叹道:您是大唐来的高僧啊!语气是多么崇拜向往啊!不像前些年我们去日本。导游不敢给我们发队帽,他怕我们大声喧哗,在外国人跟前丢了中国的脸;还老提醒我们在公共场合不要拥挤、插队;男同胞上厕所要上前一步可见我们在老外的眼中素质是多么差啊!是呀,这些年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没有跟上。这就像一个跛脚巨人,是无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
今天,我也要学学鲁迅先生当年呐喊的精神,大声呼喊:同学们!让我们继承祖先们深厚优良的文化传统,接过建设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学习,为发扬祖国文明而奋斗!来吧,小主人们!让我们就从现在开始,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向老师敬个礼,向同学问声好;帮妈妈扫扫地,帮老人捶捶背大家都从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帮帮别人。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成为物质精神的巨人,迈着强健的脚步走向世界。加油!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6
初读《呐喊》,体会确实颇小,再读《呐喊》感悟颇深。
尤爱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最钟爱他的《呐喊》。
先生的文章很精辟,其所蕴含的意味着实耐人寻味。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知怎的,读先生的文章总有一股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品来总会心潮澎湃。
鲁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呐喊》真实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反映了“五四”彻底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革命精神,真切的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毛泽东称誉他为“人民的斗士”,不禁让我想起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呐喊》便从中国社会底层挖掘出了愚弱的国民,可谓是睁眼看中国的第一人。
鲁迅先生曾问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对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便是鲁迅开始创作《呐喊》的缘由。
先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唤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先生对人吃人的封建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猛烈抨击。至于先生喊声是勇敢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用他的话讲,既然呐喊,须听将令,倒不恤用了曲笔。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7
“我在青年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
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无由的产生的一种陌生,那种陌生感是寒冷的。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开启了品读《呐喊》的征程。
从《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故乡》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韵味,相反我对要读懂这本书的意念越发强。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惨的人生,同时也看到了造成这悲惨人生背后那黑暗的社会,我开始慢慢懂得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能够治好国民的皮肉之伤是完全不足够的,只有填满了那内心的空白,人们才会觉醒,才会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欢,可以使人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与家人团聚必然是欢,妻离子散可以使忧,但是我觉得用“苦”或者是“悲”字来形容就更加好了。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造就了这样凄凉的文章理所当然,祥林嫂的惨死街头,孔乙己的悲惨,外加国民的愚昧无知,营造了这样凄凉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呐喊》。
有时,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呐喊,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写到书本中,但是这毕竟只是内心的暗示。有人说,时间可以使人忘却那内心的伤痛,开始的强烈感觉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得淡了,最后淡的让你已经忘却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伤痛。然而,我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感觉就如同鲁迅先生书中说描述的那样“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回忆就是这么强烈,因为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呐喊。
今日的呐喊与昨日的《呐喊》唯一的区别就是,面对的人,所处的社会,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并不能阻隔两者的联系,这便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如果》,可是生命中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有无尽的呐喊与彷徨。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8
读完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兔和猫》,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造物主既然造出了生物,却又为何将它们造得太滥,毁得太滥?动物的生命如此一文不值?”听到了吗,这是鲁迅先生在呐喊,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重视,
常言道:“雁过留声”。既然雁飞过也会留下声音,那为何一个小生命的离去没能留下一点痕迹呢?也许是长班们打扫得太干净,太彻底了吧?这儿干净得像连什么事都没发生过。阔佬们的马车依旧在路上行得飞快,谁又会为刚才的一条小生命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呢?难道人们真的到了漠视他人生命的地步吗?请仔细听听先生这沉重的叹息:“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
小兔、小狗、鸽子——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它们那可爱的模样不时在眼前闪现,一堆毛、一滩血——一幕幕血淋淋的镜头交替出现在我的面前,久久不能抹去。
在先生看来,鸽子、小狗、苍蝇,以及他笔下的小兔子、鸭子、黑猴,乃至宇宙万物都是生命,不仅和人的生命一样,有着它们独立的价值,且他们的生存与死亡,欢乐与痛苦都和人们息息相关。先生因此把他对生命的关爱由人扩展到一切生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先生对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身上倾注的无尽的爱。
安徒生爷爷说,每一条生命走到尽头后,天上就会多一颗星星。是啊,每一条生命都有自己最终的归宿,每一条生命都将会是一颗闪亮的明星。造物主赋予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有他本身存在的价值。你看,花儿的展颜,舒展了人们忧郁的心;动物的陪伴,慰藉了多少颗孤寂的心……
爱惜每一个生命,包括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和所有的小动物。恃强凌弱不是君子所为,不要以为生命存在着天生的贫贱,造物主对于每一份生命给予的都是同样的关怀,而每一个生命之间都应惺惺相惜,这才是一条真正鲜活闪亮的生命!
珍爱生命吧,让和谐的歌声在我们头上响起,让我们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和谐相处,像鲁迅先生那样珍爱小动物们,让我们对每一条生命问候:你们,好吗?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9
学过一篇又一篇鲁迅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封建落后旧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当我翻开《呐喊》时,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也从内心深处触摸到鲁迅先生与黑暗旧势力反抗的炽热爱国心。
合上《呐喊》,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抚摸着书本精致的封面,心中却在因为书中所道的“吃人”而震惊。
“吃人”——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带着“凶残”、“狡猾”的标签,毒害,摧残人民的思想,而大多数饱受残害的人民却丝毫感受不到前景的黑暗、社会的残酷,就像是羔羊般任人宰割毫无反抗。而鲁迅却在这样一片浓郁的黑暗中,用手中的笔反抗着封建社会,用手中的笔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为受苦受难的群众照亮前行的道路,并坚定不移地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一定能够看到胜利的曙光!
然而今天,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真的是安定和谐的吗?贪污受贿诸如此类的事早已是习以为常,人性的冷漠更是被“发扬光大”。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还能继续安于现状、稳坐泰山吗?新闻中常常报道的好人好事,被各种夸大事件的主角也因此红遍网络,当我们毫无保留的赞叹别人时,有没有想想,这本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且是应该做的事情呢。
常言道:祖国是未来的花朵,祖国未来的希望。但是,当我看见一个小学生对靠卖垃圾为生的老人做出鄙视的手势时,心中却骤然一冷,若这种孩子也是祖国的花朵,那么,祖国还有未来可言吗?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大手大脚挥霍着父辈辛苦创下的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啃老族”,却毫不愧疚,安心地过着自己的小资生活。扪心自问,这个社会需要留下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人吗?
沉浸在美梦中的人啊,快醒醒吧,不要让自己落入黑暗的铁屋,别让历史重演,别让自己再一次生活在一片漆黑之中。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10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散文集,也是鲁迅早年生活、思想与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
阿长与《山海经》叙述了长妈朴实而又迷信、唠叨,她是一个粗俗的人,在她睡觉的时候总是要摆成一个大字,而且还有满肚子的麻烦礼节,比如说,人死掉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正月初一起来第一句话就得对她说恭喜,鲁迅认为长妈是一个守旧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愚昧落后的人,却赠送给鲁迅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这不得不令鲁迅对她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一个黑瘦、八字须、带着眼镜、不允许学生有一点差错的老师。他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帮鲁迅修订讲义;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在鲁迅的眼里和心里,藤野先生是伟大崇高的。当然,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也有一个或几个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她们或许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或许鼓励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在我们心里,她们一样是伟大而崇高的!
《呐喊》是鲁迅对悲残生活的看法,记得我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是关于以前女人裹小脚的一篇文章,女人裹了小脚以后,就不会再出远门了,而且行走起来也很不方便,但是以前竟然以脚小为美。以前的女子,就是这样被封建社会给迫害。这册故事集有许多故事,写的都是,当时人们被封建社会和迷信迫害的不成样子。有一篇故事就是著名的《阿Q正传》,故事的主人公阿Q因生活所迫,做出的许多不好的事情,写出了当时世态荒凉。后来就开始走到中兴路,但也因此被人猜疑,走上了末路。
当时竟然认为人血可以治肺病,当时的刽子手就以此来骗钱,许多的人就是满怀着希望,将自己的子女送上死亡的边缘。当时还有吃人的习俗,当时谣传吃掉恶人的心肝,可以壮壮胆,不少人就是因为这个,被套上了恶人的名号,无情的被吃掉了。如果那时候的人没有辫子,也是一种罪过,要被杀头。从这里也能看出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也给我们后人一个警示。
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朴素,但很容易就把我们拉进了他的回忆,使我读完后感到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不信大家可以品读欣赏一下鲁迅先生的作品吧!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11
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阿Q正传》是《呐减》中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12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境异常沉重。整个人好像还沉浸在书中那一幕幕悲惨而感人的画面中。此时,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爱国精神,佩服他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勇气,更佩服他那挥洒自如的妙笔
《呐喊》一书中,鲁迅先生经过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描述,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腐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而作品中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不仅仅标志了现代文学小说的构成,更是对封建吃人礼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剑。鲁迅经过一个病人癫狂的语言,把一个血淋淋的人肉筵席展此刻人们面前。满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远处在担心与焦虑之中,是那样的孤独与无助。而以“哥哥”“赵贵翁”为代表的人物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根源所在,鲁迅先生对狂人充满了同情,从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仅有推翻和摧毁吃人的封建礼教,才能真正救出孩子们。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直抒胸臆抒发愤懑情怀的开篇之作,那么〈〈阿q正传〉〉中,则有着鲁迅更深一层的忧愤的感情宣泄,这是五四运动最为杰出的作品。它的成就不止是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像,并且写出了旧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活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弱点。鲁迅以辛辣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积淀而构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就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在批判与讽刺的同时有又充满了同情,所以鲁迅的讽刺,不光是怒其不争,更有着深刻的哀其不幸,在辛辣的讽刺背后,还隐含了鲁迅先生更大的悲哀。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所表现的水乡风情,人物形像是那样的真实,自然,犹如身临其境。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13
文中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除了这一点,还和他好吃懒做的习性是分不开的,和鲁迅别的小说一样,孔乙己也是在封建社会精神和生活上的压迫而走向死亡的。
光阴荏苒,再回头看这篇小说,当初人们的愚昧依稀可见。尽管大城市里的人们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国民素质相比以往有显著提高,但农村,小城镇仍然是”蛮荒之地“,像华老栓夫妇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且不谈什么边远的山区,光是在上海附近的苏州小镇,就让我见到了许多不文明的现象。
苏州的交通很不方便,像胥口镇那样的小地方根本就没什么出租车。一直见到造地铁的工地,不知多少个年头过去了,连1号线都没有出现。就连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都只有一辆69路,车程之长,车厢之挤,环境之劣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从胥口到火车站一路上没有座位,1个小时的颠簸中还有无数个急刹车令你头晕脑胀,但想不到的是这一路上所谓的没有座位其实是人为造成的。车很挤,汽车到站有人下车,恰巧在我面前的2个座位便空了出来,爸爸刚想让我坐下,一个中年妇女立刻仗着人瘦小,挤进了里面的那个座位。再转眼,另一个年纪不大的老太太从另一边出现,钻过空档,立刻抢了原本在我面前的座位。我也只能无奈地笑笑,因为毕竟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她们比我们更需要这两个座位。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14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
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轩子小栓的痨缠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
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而迈进,这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经过了几代的国家领导,才走来来的,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同学们,让我们站起来,为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奋斗吧!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篇15
这篇序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用笔素朴、简括,不事铺排。这种笔触,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应;同时作者的素朴、简括,并不意味着作者思路的单调、狭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锁事的同时,总是把他的得寸进尺触,抵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至今,这篇序文仍以它简括深思的艺术个性和忧愤深广的思想,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索。
然而《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读呐喊的读后感800字(范文汇总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