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后感 >

《史记》读后感大全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是一种文学创作,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学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里给大家分享《史记》读后感大全,方便大家写《史记》读后感大全时参考。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1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2

在世界文坛中,一本本文著的问世,震撼着人们的心,而在中国文坛上,不计其数的名著则令人心潮澎湃。《红楼梦》的悠然动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慷慨激昂;《繁星·春水》的名丽诗句;《亮-剑》的扣人心弦……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本书是《史记》,虽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却记载了战国、西夏、商朝、周代、春秋时期的名人大事,收录了史书、古典小说,可谓包罗万象啊!

《史记》的故事繁多,由最初的“五帝本纪”到“太史公自序”,令我大饱眼福。《史记》中有正义之士,有奸恶之徒,骊姬的蛇蝎心肠;灵公的残忍暴虐;将军王翦的英勇善战;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史记》的每一则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我对《史记》更加崇拜,却还透着一丝伤感:司马迁被昏庸的汉武帝投入监狱,一个为国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个囚犯。司马迁本欲自己了却残生,但想到自己的鸿鸪之志——《史记》尚未完成,把自己个人的荣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经过20--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巨著!

司马迁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耻辱,可见《史记》成为司马迁生存的支柱,奋斗的能源。生活中的我,有时也是这样的:一次在练钢琴曲时,我一时大意擦掉了一个重要的音符,这首曲子要在比赛时合奏呀!我怎么能拖累大家呢?我定了定神,打算在钢琴中一个一个地找,由于是双手搭配,要两个音符同时按下,声音得和-谐,我黑键白键一个一个地试,顾不上手指的酸软,我坚信,我一定能成功,司马迁就是我的榜样。终于,一个低音“re”使这一段曲子和-谐悦耳,我一阵激动,我把整首曲子和起来弹奏了一遍,与刚开始的大有不同,我兴奋地抹去脸上的汗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了,我想这种笔也是司马迁写完《史记》时露出的笑吧!我体会到了!

文学巨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史记》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精彩绝伦;《西游记》的耐人寻味,但我仍然对它充满敬佩,因为坚信是动力,希望是能源,而能促进这些的是永不放弃的梦想!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3

《史记》不愧于是中国的一大名著,我花了近七天的时间将他阅读完。《史记》的作者也是非常伟大的人。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第一个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的。他为人物做传,不仅着力刻画人物做了些什么,还用心发掘人物为什么这么做;不仅关注人物在历史中如何生活,还探讨人物命运究竟被什么力量所决定。这些思考和探索,或融于事件描写,或托借于人物语言,有时也直接表现为议论和评述。在一些优秀人物的传记中,作者本着“读起书想见其人”的知人世理念,着力凸显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渗透着他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解读。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有着许多令人着急的地方。也会给人留下许多印象深刻的东西。《史记》中描写了许多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和重大的事件。让我们了解到了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样生活和待人处事的。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和做人的道理。

《史记》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项羽本纪》。他描写了项羽的许多事迹。叙述了项羽戎马一生,征战沙场。而我喜欢的就是项羽的气概,虽然自己少年时没有什么知识,但却有想要做皇帝的伟大抱负。这也是项羽伟大的一生的开始。即使他最后还是失败了,最终自刎于乌江。我却觉得这样的人有很高的气节,因此我很欣赏他。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4

这几天看了《史记项羽本纪》,读了之后,不知怎么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5

夏夜,仰望星空。借着月光,去咀嚼那发黄的纸张。幼时的神话帮带,和今日的伟人事迹,无不在我的思议中留下印迹。星河中的点点繁星,演绎出一台台历史剧,展现着战争的场面。无数国家灭亡,无数国家崛起。这一切的一切,全都记载在《史记》当中。而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的,只有那些胸怀大志,近贤远奸的智者。他们,往往能流芳百世,受万民敬仰。

卫青应该算一个吧。

卫青,出生卑微。是平阳候家侍妾所生。幼时地位十分低下,住在生父家,却没有得到像其它兄弟的待遇,竟然只能去放羊。不仅不能把他当儿子,母亲和兄弟也把他当仆人看。卫青从来都没在反抗,然而卫青命运的转折点,就在甘泉宫。甘泉宫是关押囚犯的地方。卫青无心地四处走走。当他走到一个囚犯面前,囚犯看了看他,随后郑重其事地承诺,他将来必定封候。卫青没有听进去,当作一个玩笑话。谁知,这个不切实际的职位,最后竟真落在了他的头上。

元光五年,匈奴侵汉。卫青和几位大将军,一起征伐匈奴。此战只有卫青一军歼灭匈奴几百人,其余将军,或无功绩,或被活捉。因卫青奋勇杀敌,创了功绩,让汉武帝记在心里。

这一场获胜,便注定了卫青一生,都是在攻打匈奴中度过的。卫青,一个为汉朝国土,而奋勇抗敌的人,一个真正的英雄。我敬仰他,如果没有他,汉朝或许已经灭亡。卫青也因为抗匈奴有功,被封为大司马,应证了囚犯的预言。

就在卫青在抗匈奴的同时,一个人也在崛起。他,就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他的出现,使卫青衰败下去。卫青虽然衰败,可一世英明却留在了人们心中。他胸怀大志,忠心报国,让匈奴人没有掠夺到汉朝的一处江山。他是战场上,刀光剑影中永不倾斜的一面旗帜。旗帜上的“卫”,就是的证明。不经历风雨,哪见得彩虹。卫青幼时的磨难,才使他在战场上有万夫不当之勇。也因为这样,卫青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卫青的身影,永远留在我心中。他是一个为大汉做出贡献的伟人!才能让历史永远记住,让人们永远记住。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6

今年寒假,我上了学而思短期班在线直播课“体贴入微读《史记》”,里面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我,仿佛打开了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我找出了家中的《史记》。这本《史记》已被翻译成白话文,原著是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翻阅沉甸甸的书本,我仿佛坐上了时光穿梭机,来到兵荒马乱的战国、秦朝、西汉年间,蓦然发现,那一位位英雄,带着坚定无畏的表情,披荆斩棘,向我走来。

《史记》就是一部历史人物的百科全书,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智勇双全的蔺相如,他凭三寸不烂之舌、顾全大局的格局、忠君爱国的精神,带给我们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舍身为国的荆轲,不顾自己的性命刺杀秦王的大无畏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是多么的凄凉;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是个残虐的暴君,他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害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在秦朝残暴的统治下,起兵反抗;西楚霸王项羽,英勇善战,有着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可惜最后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故事告诉我们困难与挫折能催人奋进,与人力量,安逸与保守却使人堕落,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挫折,敢予接受挑战,否则只能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史记》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还没有读完,但已受益匪浅。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史记》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还没有读完,但已受益匪浅。所谓“读史使人明智”,领略成功的秘诀要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点,也要以过去的失败为鉴,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7

历史是现实的写照,人类社会发展每天都在我们眼前不断更迭。有人说历史是最最好的教辅书。是的,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看见我们的过去,预测我们的未来。这让我们在历史的轮回和变迁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从容,这些都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来对《史记》不吝啬赞美之词,它也完全配得上的这样的赞颂。《史记》是文学和历史的两座高峰,几千年后的今天也一直都是学界,探讨学习的典范,足可见其影响力。司马迁在受到极大屈辱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经典,他的精神令人惊叹。正如他在《史记》中所提及的那样,成就伟业的人谁不是轻易享受俗人之福的,他不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绿的人,他只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就算是没有受天底下最大的屈辱,我相信他依然能够创作出这篇经典,只不过这样的遭遇让人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这部作品和作者的伟大。换言之,是理想让他有屈辱着活下去的勇气和意志。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死很简单,但是如何活下来却不易。苟且偷生,享受残生不是司马迁所想的,他是以这样的方式明志,他有比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因为他知道就这样死去,历史上将只会留下茶余饭后的笑谈。

历史上有很多像司马迁这样身处逆境的人物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的,盖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韩非……他们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他们都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我们当代人不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常人很难拥有的毅力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道理大概都清楚了。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8

对于我们这种学文学的孩子来说,《史记》无疑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史家名著。它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与《资治通鉴》齐名的史家名书,与《资治通鉴》联合,链接上了中国的千年历史。

因为《史记》不以地理国家和统一纪年撰写,而是以各家之传记集合形势呈现,故《史记》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而且,它的特点在于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它采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来阐释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及见解,运用矛盾的手法让不同地位的人能得出适合自己立场的属于自己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史记》这本书中,作者司马迁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将不同人的见解如身临其境的展现在了所有读者的眼前。

《史记》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而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的便是这八书,并不是整本的《史记》。也正是因为这八本,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

“大江东去楚王留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中学课本中见过的《项羽本纪》节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这是让人能够深思的名篇啊。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鲁莽,后悔,他的无颜见江东父老早在他年少的时候就看出了,不学兵法,只知光凭武力取胜,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型。而在最后,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可是大势已去,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他注定遗憾千年。

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坦诚,负荆请罪,都让我们学到不少道德方面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

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些人遗憾千年,也有些人畅快淋漓,有很多都流失在岁月的洗礼中,但是这些纷纷琳琳的事迹,在史学家的笔中,总有一些是留下来的,总有一些是值得留下来的。《史记》中有很多遗憾,不过留下更多的是给后人的反思与考量。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9

在中国历史中,项羽无疑是个传奇人物。他没有尺寸的封地作为根基,硬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不出三年,就灭亡了秦朝。虽然最后天下还是落入刘邦手中,项羽的这份伟业也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根据太史公描述的项羽的事迹,他的成功与失败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目标。项羽小的时候,便有雄心壮志。他不学写字不学剑法,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不假思索地就说出“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的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就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这也是他东征西伐、所向披靡的动力。

要打胜仗光靠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项羽的勇猛果敢、坚决果断是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当面对强大的秦军时,项羽做出了惊人的破釜沉舟的举动,不给自己和士兵们留后路,于是楚军无不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当楚汉久久相持时,项羽对刘邦发出挑战,项羽派出的壮士都被刘邦的神射手射死,但当西楚霸王亲身上阵时,神射手被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当四面楚歌,项羽已注定失败时,他痛痛快快的打了最后一仗,他的队伍杀死了近百个汉兵只损伤了两名自己人,他自己一个单枪匹马地就杀了数百个汉军。如此的英勇与霸气,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拥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也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虽然他曾轰轰烈烈,曾所向披靡,最终也败在了刘邦手下。这样的结果也是有迹可循的。

骄傲自大是项羽显著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致命弱点。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的`再三劝说,不肯杀死刘邦,轻视了刘邦对自己的威胁,最后吃下了自己种的苦果。占领了咸阳后,他不听劝说,没有借助咸阳地势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建都称霸,非要回到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分封领地时又没有公平公正,这样也难怪王侯们会背叛他。太史公也评论道:项羽夸耀自己的战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只想着成为一代霸王,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经营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国灭人亡。相比之下,刘邦就谦卑宽厚得多。郦食去劝说刘邦时,刘邦因为自己一开始的傲慢而赔礼道歉,后来获得了郦食的帮助。对待张良、樊哙等忠臣,刘邦虚心听取他们的谋略,凡事征求他们意见。刘邦也说,重用了贤臣是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最后被自己打败。

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打仗需要的是武力制胜,这是项羽所擅长的。然而治理国家就得讲究顺应民心了,秦朝灭亡的这一个教训,项羽却没有吸取借鉴。秦国的降兵军心动摇时,项羽当晚就把他们二十几万人统统活埋;他占领咸阳后,大肆烧杀掳掠;项羽称霸后讨伐叛乱的齐、赵国两国时,一路上铲平城墙,烧毁房屋,对于一切降兵统统活埋。对于所占领的地区,项羽大开杀戒,用屠杀的方式来占领城池,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得民心的,反而会引起百姓的极大恐惧从而孤注一掷地反抗。再对比一下刘邦的做法,在项羽死后,楚国纷纷投降,只有曲阜拒不投降。刘邦曾想发兵把它夷平,但想到曲阜的军民这样做是出于守礼仪,为主死节,便派人拿着项羽的头给曲阜人看,最终使他们投降。对于项家的人,刘邦也不杀,甚至分封了几位对自己有功的项家人。

楚汉争霸一直是中华历史中一页引人注目的篇章,通过太史公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领略他们争夺天下时的风范。依我看来,项羽的作战能力强于刘邦,但是综合其他方面,胜利的天平还是倾向于刘邦。在太史公的笔下,重现了一位英勇威猛、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重现了一位悲剧英雄,他有无与伦比的霸气,也会错失良机、误信他人。历史选择了刘邦,但也没有忘记项羽,这样一位特点鲜明的人物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史记》读后感大全篇10

提起刘邦,大家肯定并不陌生。每当我阅读《史记》,读到关于他的事迹时,总是不禁赞叹道:“他真不愧是一代枭雄!”

刘邦心胸宽广,宽厚待人。《史记》里记载,当时,农民起义,反叛秦朝,需要一个人先打入关中瓦解秦朝。众将领闭口不谈实力雄厚的项羽,却一致推荐刘邦,因为他们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只有他能使百姓信服。刘邦借此树立威信,充实军队,赢得民心,为后面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唯有不欺凌,不暴虐,宽厚待人,才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邦知人善任,任才唯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比不上张良;安抚百姓,镇守国家,他比不上萧何;连兵百万,百战百胜,他比不上韩信。但是他却能充分地任用他们,并且亲之信之,他的成功与这是分不开的。若不是刘邦的知人善任,一代奇才陈平就不会投奔他;若不是刘邦的任才唯贤,说客郦食其也不会依附他。他深知,唯有广招人才,举贤使能,团结一心,才能共同_强大的秦朝。

刘邦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刘邦并不是神人,于是他便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别人提出的建议,他总是虚心接受,思虑再三后决定是否听从。《史记》记载,刘邦与项羽对战时,楚军把汉军围困在荥阳。正在刘邦犯愁的时候,一个小官陈平献计:离间项羽和他的部下。刘邦并没因为陈平出身卑微,而对他的计策不屑一顾,而是加以分析,肯定了这条计策。陈平还需要四万斤黄金,刘邦也不因为他是小官而不同意。就这样,刘邦成功削弱了对手,壮大了自己。他深知,唯有多倾听别人的意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统一天下,实现霸业,成为枭雄!

从一个平民百姓,到一代伟大枭雄,是刘邦的点点滴滴改变了这一切!

49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