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子夜摘抄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可以帮助你记住书中的重点内容,特别是那些你认为重要的、有启发性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内容。怎么写出优秀的读书笔记子夜摘抄?这里给大家分享读书笔记子夜摘抄,方便大家学习。

读书笔记子夜摘抄篇1

与《子夜》的第一次接触是在母亲的书架上,对名著并无多大兴趣的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

它以1930年的上海为背景,生动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莆的遭遇,展现了那个时代“更加殖民化”的特征和急速变动的社会现实,使我们每个人都燃起强烈的爱国心,感受如此脆弱的祖国,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当时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都市化的大上海却另有一番景象。这里有着纸醉金迷的的生活,有着明争暗斗的算计,有着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国主义势力及其走狗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以及农村经济破产是怎样危及民族工业的,这些矛盾使我们得以全貌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地唤醒了我们的报国热情。小说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刚也巨头吴荪莆,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惨命运。吴荪莆的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并非一个束手待毙的人。他凭着自己的财力,游历过欧美的见识,以及在同行中过人的智谋和手段,既获得同业的重视也颇自大自是,具有狂妄的野心。他向往的理想境界是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戴上二十世纪中国“工业王子”的桂冠,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犹如一只正要摄食的狮子。一心发展。

虽然片面地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但还是会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也该像他一般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造福国家,造福人民。不幸从农历端午节后,省政府传来了命令:为了支撑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抽回资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莆勃然大怒。但转念一想“益中”即将吞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的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谋取暴利也要资金。吴荪莆日益感到资金周转不灵,在这种关键时刻,交易所的斗争也日益激烈。赵伯韬盯上吴荪莆这块肥肉,想乘吴荪莆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企业。随后工厂举行了罢工,市局发展对吴荪莆十分不利。

吴荪莆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前程暗淡,事业的危机,咬啮着吴荪莆的心。为了排除心头烦闷,他疯狂地带着情妇寻欢作乐求刺激。突然,不速之客赵伯韬来访,他要用吴荪莆吞并小厂的办法来吞并“益中”公司了。赵伯韬向吴荪莆的银行投资投股。吴荪莆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决心拼一次,与赵伯韬作最后的决斗,然而内线和赵伯韬的情妇刘玉英竟是两头作内线;连忠于“友情”的韩孟翔也临阵倒戈………益中公司全军覆没。吴荪莆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

虽然曾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成了丧家之犬,但从他失败的经历来看证明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强者生存.中国的历史是淹没于屈辱与反抗中的。落后只有被挨打。感悟那悲惨的一幕幕,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不知道处在安乐生活中的我们有多少对祖国的爱呢?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热爱祖国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读书笔记子夜摘抄篇2

“狞笑”是书用的中描吴荪甫用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似乎又给他那多包的紫脸增添了几分狰狞,能想象出那是一副怎样的面孔。那如何来解读这样一副令人发颤的面孔呢?我想就应从历史发生的大背景下去剖析。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吴荪甫,他只能去适应时代,而不能去改变一个时代。

外国廉价物资的输入,使超多资本外流,国内买办资本家的阻挠,还有军阀的混战,都让吴荪甫所创办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民族工业的前景一片渺茫,这时他的内心是被怎样的焦灼着呢?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人风起云涌的罢工浪潮,投机商的投机倒把,军阀官僚的贪得无厌,无不烦扰着他,让本该就不痛快、安宁的心再加重一层负担,让本该早就怒浪滔天的心海更是涌动着翻天的巨浪。他怎样对付?他怎样应对?他又怎样发泄?也许他只有“狞笑”了,或许这“狞笑”更多的是愤怒的笑,是无奈的笑。

读书笔记子夜摘抄篇3

能在中国设文学奖项的大家,矛盾的文笔不是浪得虚名。这本该是一本经济学领域的书籍,但我怀着敬畏的心,以文学的.概念揣摩它的意义,因为经济学于我而言,一窍不通,但它不妨碍敬仰的拜读。

一本没有结局的书,让人浮想联翩,也意犹未尽,吴太爷的《太上感应篇》贯穿全书,那是新旧潮流冲击下的一种对比,吴老太爷是完全对新社会的厌恶和恐惧,四小姐是恐惧中带着一种期许,叛逆中带着忐忑,反抗的是吴荪甫的家长权威,实际是自我内心觉醒的挣扎。

吴荪甫是那个年代企业家精神的代表,也是失败的典型,失败于家庭权威的挑战,失败于婚姻生活的貌合神离,失败于事业野心的锐挫,一夜之间,全然溃败。他又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铁腕的民族资本家代表,对国产,国家制造充满无限的希望,竭尽全力在内忧外患中不择手段想象保全资产。他那狞厉的目光永远坚毅的盯着所有资本罅隙,走投无路时投降在老奸巨猾的赵伯韬盔下,死在众叛亲离的杜竹斋手里。

内战,于我们只是一种历史,但对于父辈却是耳熟能详的过往。外国资本入侵,国内税赋繁重,剥削必然加重,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是时代潮流的涌入,也是经济薄弱,时局动荡的祸根。敬仰他的精神,也同情他的境遇,更是给自己补了珍稀的一课。

读书,当你已经不再只关注情节,而是为作者的手法感到惊喜的时候,说明你有了另一种概念:领悟。

寥寥数语道不明对著作的感悟,但欣喜作者善用矛盾,犹如笔名,善用对比,善用讽刺,嬉笑怒骂中推动了所有线索。在这里,你看到的笑包罗万象:大笑,嬉笑,微笑,耻笑,痴笑,狂笑,狞笑……暴跳如雷中滚滚而来的风暴高潮,矛盾迭起中感官到视觉无比刺激。

子夜,无数人的噩梦惊醒,无数人的发财狂欢,投机倒把下的乱象,生命征程中的曲折,民族资本的溃败,一切出路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孕育着生机,是毁灭还是生存,需要的是个人的才干,也民族的齐心协力,更是国家机器的稳妥运转,同是上层建筑的高瞻远瞩。

读书笔记子夜摘抄篇4

与《子夜》的第一次接触是在母亲的书架上,对名著并无多大兴趣的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

它以1930年的`上海为背景,生动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莆的遭遇,展现了那个时代更加殖民化的特征和急速变动的社会现实,使我们每个人都燃起强烈的爱国心,感受如此脆弱的祖国,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当时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都市化的大上海却另有一番景象。这里有着纸醉金迷的的生活,有着明争暗斗的算计,有着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它是一部描写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其中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民族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及其走狗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以及农村经济破产是怎样危及民族工业的,这些矛盾使我们得以全貌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地唤醒了我们的报国热情。

读书笔记子夜摘抄篇5

茅盾先生的《子夜》写出啦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们生存的困境。外有连连的战事,内有帝国主义所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们的打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像吴荪甫一类想以工业振兴中华的宏伟梦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样,飞得再高,也终究逃不过破碎的命运。

吴荪甫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机智果断,抱负远大,在上海那个灯红酒绿拜金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强干,为自己的梦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气吞并啦八个小厂,想成为工业界领袖;他与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等人创建啦益中信托公司;也曾在公债市场上狠赚一笔。但他生不逢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略。双桥镇的农民暴x摧毁啦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在公债市场上又饱受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但当他想放弃时,他仍对自己说:“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啦!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提犹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这是《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吴荪甫最后终因为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他的这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啦无数的感动与钦佩。

但在欣赏吴荪甫的同时也得承认他的短处。

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不振,想吸尽工人的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这些都是他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他自尊心太强,太死要面子,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心中承载啦太多,以至于当他破产时,他想到啦自杀。直至小说结尾,他身边所剩之人已寥寥无几啦。他的自私,贪念,利欲使他“身边的人”渐渐离开啦他。他的悲剧结局也许是从开始就已注定,也许吴老太爷的死就是他命运的伏笔。

此外,《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环境的描写。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啦一个洞,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这种平淡的环境描写,以及其他一些恶劣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茅盾先生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读完全书,不仅感慨与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也啦解啦主人公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身不由己。个人欲望,梦想都得顺应社会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读书笔记子夜摘抄篇6

《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吴荪甫这个典型的创造最为出色。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吴荪甫有很强的事业心,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有雄心,要把“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他有魄力,深谙“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名言,知道怎样将别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还有作为老练企业家的教养、阅历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他的事业寸步难行。他面临着两组矛盾,一是与帝国主义掮客,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生死角逐;二是与工人阶级的尖锐对立。他置身于矛盾的中心,事件的进程使他性格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展示:他时而果决专断,时而犹疑惶惑,时而信心坚定,时而颓废恐怖,遇事好象成竹在胸,实则往往举措乖张。吴荪甫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正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真实反映。

《子夜》里面,茅盾通过林佩瑶的嘴,说了一个基本观念,吴荪甫是她心目当中“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第3章)。吴荪甫一方面欺负比他小的企业,可是,比他背景更大的,像赵伯韬,他就斗不过他们,所以后来吴荪甫就想,“他知道自己从前套在朱吟秋头上的圈子,现在被赵伯韬拿去放大了来套那益中公司了”(第17章),这也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无情的残酷的商业竞争社会。作者描写吴荪甫的语调都充满着激情:“荪甫的野心是大的。他又富于冒险的精神,硬干的胆力;他喜欢和同他一样的人共事,他看见有些好好的企业放在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的庸才手里,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么似的。对于这种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荪甫常常打算毫无怜悯地将他们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第3章)这个眼光和气度是别人所没有的,有一种气势非凡、居高临下的感觉。茅盾在《子夜》中赋予吴荪甫这个人物以浪漫的气质。

读书笔记子夜摘抄篇7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描述的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要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要国家象个国家,政府象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要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当时在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国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的反动论调。他们抹煞华洋资本之间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国民族工业这样一个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词句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关于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划,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不仅从吴荪甫同赵伯韬在益中信托公司和公债投机市场上的矛盾和斗争来描写他的性格和命运,它还写出了吴荪甫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当他从报纸上知道双桥镇被起义农民占领的时候,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帐东西!他们干什么的?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吗?嘿!字里行间仿佛传出了他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作品还从吴荪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资产阶级由贪心和利欲所形成的冷酷无情的灵魂。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的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依靠强烈的刺激来暂忘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只能用死的跳舞来排遣失败时的苦痛,并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吴荪甫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读书笔记子夜摘抄篇8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小说。然而在看后想要交流之际,发现贴吧中多是老师任务下被迫看此书的90后学生,百科书评也充斥的是意识形态式的虚伪论调,不禁惋惜名著情怀今日之惆零。于是暂且放下手中其他任务,为这个80年前的故事写一个思维模式的书评。看此书的初衷是因为听说里面描写了很多上海滩时期的商界风云以及证券市场动向。从这个方面来看,本书给我的收获非常多。1930年的上海,已经有如此活跃的证券交易市场。书中对交易所热火朝天的描写令人身临其境。即使在证券交易已经可以网上进行的今天,交易所里都还是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有所不同的是,书中着力描写的是公债市场而不是股市。而且市场投机气氛极为浓厚,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一个理性健康的市场。最后一章讲赵伯韬想法干预政策时提到了交易制度,市场允许大幅度卖空,而且保证金不高。这样的市场非常容易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就像后来1995年的“国债327”事件一样。现在国内债市和股市都不允许这样的裸卖空,市场风险要小得多。而且当今中国股市火热,债市却没几个人碰。就像书中说的,做公债的人盼望打仗,时局不好债券价格才会有起伏,投机才会有钱赚。而现在国内没有战乱了,炒股的人多,公债却是炒不起来了。而故事的结尾,因为我们这些后来人知道中原大战的结果,一看吴荪甫最后做空就知道他惨了。故事还没写到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战局急速扭转。吴荪甫顶掉了厂,全副身家做空,这条消息一来,他是铁定会一败涂地的。但是本书的价值更在于他对时代及时代人物的刻画。作者的的描写涵盖了当时几乎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物。

商界巨头,思想守旧的老太爷,生活悠闲的少奶奶,一帮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交际花,女工,管厂的人,所谓的革命者……一幅巨大的画卷,彻底展示了上海滩的众生相。而且人物描写细致,其所思所想,全都恰到好处。如果说《围城》戏谑的语言是艺术性的高于生活,那《子夜》冷峻的笔触则是现实性的贴近生活。从中不仅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还能深刻体会到超越时代的人性。从这些芸芸众生之中,我们也能看到当今时代中国人的影子。吴荪甫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我并不认为他是什么“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代表”。他是一个很能干的企业家,只不过野心太大。他想建立个人的商业帝国的思想与现代公司发展模式是相悖的。一个信托公司装进大批互不相干的企业,无法建立有效的董事会机制,这样是低效率的。当然在他的时代,他的失败还不在于此。投机做公债是实业家所不应该染指的,他却乐此不疲,认为自己在实业领域行,在公债领域也行(今日炒股的人不也是每个都有这样的自信),结果孤注一掷,一败涂地。至于说他压榨工人,他的工厂百分之百由他控股,他是有这样的权力的。工人不乐意了罢工,也是工人的权力。反观今日,当年煽动罢工的某PARTY现在拥有了大量的国营企业,却不准工人罢工了,又是何等讽刺。其他几个企业家,有能干的如孙吉人这样,也有无能之辈如周仲伟这样。他们办工厂挣钱,不景气就克扣工人,当然不能说是善良的人,但是要说成是“腐朽的资产阶级剥削者”,也没什么道理。做企业的人,本来就不是慈善家。在这样的制度下,能为自己谋利,为什么不干呢?总拿道德的帽子来压人并不现实。现在的企业家比书中的这几位好多少吗?也不见得。在人多的场合喜欢谈点爱国、社会责任,私下在家里跟老婆谈的都是怎么敛财,越多越好。

中国人性格使然,就只有在公众场合才会有这种虚伪的道义(周仲伟跟其他两个人在一起时都开始谈爱国,但自己一个人所想的又是完全另一回事)。他们的虚伪值得讽刺,但其实你我又何尝不是一样?能指望个个都是雷锋吗?雷锋的日记还不一定是他自己写的呢。好的制度才是改变社会的关键,而不是靠道德指责。上海滩时期官商勾结,法治不立,制度不好,所以问题才层出不穷。对于今天的借鉴是,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用法制的力量约束劳资双方(但也是说起来容易,当今国家依然法制废弛)。还有杜新箨提到的员工持股制,在1930年时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在后来却真的在很多企业实现了。当今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也有员工持股会,收效也算良好。指责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30年时如圣经一般的理论,其实可以完全被这样现实的制度驳倒。但是当时的大多数人,包括可以是受益者的吴荪甫他们自已也都听不进去。再说林佩珊这帮年轻人,其实跟现在的80后、90后很像。以前有人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看了他们我觉得是不是每个年代的人都该觉得年一轻一辈是垮掉的?高谈阔论,终日宴饮,我要是忙碌的吴荪甫,我也会觉得这帮人太担不起责任,垮得历害。

五卅运动的纪念,被他们当看热闹一样体验刺激。就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自以为反日游行,到处宣传有人得诺贝尔奖是在体现社会责任。其实又有多少是年轻人的冲动好事,看热闹的心情在做怪?工厂当中,我反而觉得屠维岳是一个得力的下属,不是什么“资本家的走狗”。我想今天的企业家,也都会愿意有这样的下属替自己打理事务。一个小小的工厂就有如此复杂的派系斗争,也真的很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屠维岳可以看穿这一切,对付这一切,非常地有手腕。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即使今天又能有几个?工厂中的工人确实是很可怜的,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住在繁华大上海的草棚,还要被人蛊惑罢工抓进监。但是这又该怪谁呢?资本家自己有钱找乐子却扣工钱,本也却实可恶。但他们被煽动起来反对资本家,后,资本家倒了,情况又好一些了吗?真的当了主人吗?也不见得。还有其它形形色色的人。交际花朱玉英、徐曼丽这些,表面光鲜,实则非常孤苦,完全是当今二奶的写照。就像旧上海的歌里唱道的:“夜生活,只为了,衣食住行”。曾家驹之流,拿个国民党证就成了嚣张的“党老爷”,不是也跟现今一个小小的副局长李刚一样。冯云卿这样一窍不通却倾家荡产也要炒公债的人,则让人想起今天交易所里那些大叔大妈,总认为自己是比别人聪明些的。赚了是自己的水平高,赔了是大盘不景气。80年的光阴,在他们身上依然轮回。

最后不得不提书中对PARTY活动的描写,这是本书最难能可贵的部分。“小说结尾侧面带出中国工农红军日益强大,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真正出路。”“书中对于工农群众运动的描写,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尤其是对工人罢工斗争的描写,缺点更为明显。”对于这样滑稽的话语,在今天这个年代,大家可以都心照不宣了。事实上,书中客观而公正地描写了当时上海滩的人对红军、苏维埃、朱毛的看法。双桥镇的战事,也真实地展现出他们带来的是混乱而不是《闪闪的红星中》那些“红军来了”的感人场面。还有那蔡真和老克那些中国此后多年传诵的腔调,以及苏伦那些直白的话语,让人感到这才是真正的PARTY。写得太真了,所以被认为“不成功”。我看的版本中,作者还有一个写于七十年代的后记。真是难为他了,必须在这个时代写。这个后记里的话,读者今天已可以一笑置之了。

16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