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书笔记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在读书笔记中记录下阅读的时间和日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阅读进度和计划。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供大家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篇1

历史,原本并不是沧桑厚重的,只是因为时代的步伐给他们蒙上了一层不可知的阴影和轻纱。用幽默轻快的笔调,叙述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和封建王朝,这也许就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魅力吧!

初次品读这本书,我还没有感到多么的惊奇。平淡的语言,朴实的介绍,有点讽刺和幽默性质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让人们感到:这仿佛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充满幽默充满喜剧色彩的故事书吧!但是在细细品读,文中的人,文中的事,每一件历史,每一件文物,其实都在“戏说”之中为他们戴上了一个金灿灿的光环,代表了历史的沧桑,更代表了历史的厚重。

书中对人物的描写也是别具一格。他并不拘泥于其他历史书,那种古板的介绍:先是对人物的生平,背景,作了一一介绍,然后再开始逐字逐句地引出事情的原委始末。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介绍一个人物的时候,没有过多的介绍他的经历和背景,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他所经历的大事,以及带给人们难以忘怀的精神企盼等等。

令人难以忘怀的便是书中所介绍的王守仁了。王守仁原来在朝廷为官,但是后来因为参加政治,所以不慎被贬到了一个偏僻荒凉的地带。他非常熟知这里的地貌地形,以及这里常年都多强盗多小偷,治安非常的不利!但是他却毫不气馁,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内涵来感化这里的人民,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为了这样,他苦心钻研了近七载,终于在第八年的时候,研究出了一门震惊古今中外的学科——心学,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将中国古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他也获得了心学之父的美称。

其实这个故事带给人的与其说震撼,更不如说是一种敬佩,一种赞扬。能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投入到科学,以及精神世界的研究中,是不易的,也是不平凡的。

《明朝那些事》用轻松愉快的笔调,在人们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却也不舍放下的明朝世界。细细品读,方能品得其内在底蕴!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篇2

暑假里,我读了许多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非《明朝那些事儿》莫属。

在整本书中,最精彩的就是描写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片段了。我读了三四遍,可还是意犹未尽,百读不厌。朱元璋,又名朱重八,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农民。后来,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朱重八的父母都死了,却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为了生存,朱重八到皇觉寺做和尚,讨饭吃。可是,命运之神不甘心让他过如此平淡的生活,一封信使他不得不跟着好朋友汤和造反。接着,他经历了无数磨难,终于打败了强于自己数倍的对手,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坐上了属于他一个人的宝座。

我佩服朱元璋,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在困难面前,他毫不畏惧,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终于从一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母死去却无能为力的孩子,被别人欺负却只能在角落默默流泪的杂役变成了一个能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的勇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朱元璋更是一个智慧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军事天才,找到敌人的缺点,毫不留情地给予致命的打击。所有的人都只能是他的手下败将,他终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那段辉煌历史。

读完全文,掩卷深思,我觉得真正的勇者应该是一个懂得坚持的人,他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永不放弃,直到成功。美国的著名影星史泰龙就是这样的一位。他年轻时贫困潦倒,但他想当演员。第一次尝试时,好莱坞的500家公司无一例外地拒绝聘用他。面对打击,他并没有退缩,马上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但情况依然如此。直到他尝试了1851次,成功的大门才向他敞开。1851次,让人难以想象的数字,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强的毅力才能做到啊。曾写下旷世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送到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是一个懂得坚持的人。十几岁时,他和养父之间产生了矛盾,从家里搬出,一个人住进了僧房。每天都吃不饱饭,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只喝了一碗粥,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学习,不完成学习计划就不睡觉,终于学有所成。

真正勇敢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他能急中生智,让难题迎刃而解。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一位。他是出色的外交家,面对外国记者的刁难,总能巧妙应答,维护我们祖国的尊严。春秋时期的晏子也是如此,他多次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楚王的侮辱,最后让楚王心服口服,不得不尊重他。

一个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要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顽强信念;要有“道可道,非常道”的过人智慧;还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魄,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篇3

迄今为止唯一一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

从穷苦卑贱的放牛娃,到被送到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再到成为统领百万人马的元帅,再到即吴王位,建立大明,万人之上。朱元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军事、认识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黯淡无光,为了吃饭,从小便要去给地主放牛;他出自佃农之家,他们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亲人死后,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让他们入土为安。为了吃饭,他跑去当了和尚,做小行童,做杂役,做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贫瘠的地方化缘。直到他忍无可忍,参与了造反。

造反。他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而一封信,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那封信,他被逼上了绝路,走投无路之时,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历经坎坷,当上了元帅,胜仗无数。通过连年征战,灭掉了元朝,即吴王位,建立了大明,从放牛娃变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称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结束了民族等级制度,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他,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篇4

《明朝那些事儿》看了几个章节,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随后酣畅淋漓的读完了整套书。当合上最后一页时,不禁慨叹:中华数千年朝代更替哪家优?世界几万里邦国兴衰何国雄?

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当年明月采用了流行文学手法,如幽默、推理、悬疑等,关注人物命运,介入个人情感。虽然一样是说史,但他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好几次动容变色,泪流满面,因为被感动。大明王朝,是专制到极致、黑暗到极致、残暴到极致、腐败到极致、堕落到极致的集权政治的标本,但是,即使是在这样一个专制、黑暗、残暴、腐败、堕落的夜空下,仍不乏有埋头苦干的人,不乏有为民请命的人,不乏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先生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在《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笔下,给予了极高的尊重和礼敬,作者让他们身上的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熠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我读到了许多人的死亡,这些人有为知己者死、有为气节者死、有为信念者死、有为尊严者死,这些人的死亡或许对挽救大明王朝的灭亡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挽救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堕落的灵魂却有着无限深远和重大的意义,他们让我们这个民族有了一种可以值得传承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文天祥所谓的“正气”吧。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文笔幽默而生动、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对于历史人物的行为有自己的善恶评判,他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润色修饰张扬其善,也没有把自己讨厌的人物刻意贬低舒展其恶,他讲给我们听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在书的最后谈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其实在整部书中,在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人生历程中,他都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感悟,他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会丢失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但是,唯有理想和良心不能丢。读《明朝那些事儿》,可以看到一群坚守理想和良心的古人,可以看到一个坚守理想和良心的青年作者。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篇5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10篇

生活中,有一种收获,让人一生受益,那就是读书的收获;人生中,有一种经历,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读书的经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的与收获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一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二

我在暑假里看了一本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深有感触。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记叙了从元末1344年农民起义,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崇祯帝在煤山自尽,明朝灭亡,近三百多年的历史。

这本书里,刻画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完美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本色。其中,有横扫北元、战无不胜的传奇名将徐达、常遇春;有独揽大权,挟持皇帝亲征,最后在土木堡战败,皇帝被俘的太监王振;在北京保卫战中,挺身而出,挽救大明王朝国运的民族英雄于谦;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继光;还有抗美援朝,大败日军的李如松等等。

这些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为国尽忠,让我敬佩万分;而那些贪官、小人,让国家衰败,让朝政混乱,贪污,为人所不齿,让人痛恨。这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仿佛就在我面前,与我交谈。

但这本书并不像《明史》《明实录》那样枯燥无味。此书语言十分幽默。它以通俗的小说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为我们讲述了明朝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认为最好的书。这样的文章,简直是亘古未有,多一个字是狗尾续貂,少一个字却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几乎浑然天成,近乎是十全十美。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它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在生活中,我要以书中的伟人为榜样,为人要正直、守信,时刻激励自己要努力学习,将来长大要为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三

最近,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这本书,感触很深。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首先,他的身世极不平凡,虽然出身皇家贵族,但因为不是老大,任何待遇都比太子朱标差了一截,这主要体现在教育问题上。太子朱标有开国功臣李善长和徐达这两位天下最优秀的文臣武者担任老师,而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剑,残酷的战场让他认识到:强者生存。这造就了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

可以讲,燕王朱棣是一战成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将的指挥权授予燕王和晋王,远征蒙古。朱棣知道这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试,所以好好准备,先侦查对手的具体位置,再做好,在雪夜中坚持前行,发现敌人并没有进攻,而是劝降。这是很让我惊讶的,在沙漠中远征多天的碰上了敌人,谁不想大砍大杀一把。但朱棣没有理会部下的催促,他克制了自己,暂时搁置了自己将要得到了荣誉。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可怕的抑制力,要知道,这可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啊!

仗是打赢了,可太子的位置还是没拿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竟立了他的儿子,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朱棣又一次失望了。太祖驾崩后,朱棣起兵造反。凭借着朱棣的良好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和建文帝的懦弱,他成了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当然,他还是醉心于沙场,数次远征蒙古,打得那帮人几年都不敢再侵犯,最终朱棣也病死在沙场上,或许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了。

应该说朱棣不是个好人,但是个好皇帝。他日夜操劳,关心百姓疾苦,辛勤努力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先是修书——《永乐大典》;派郑和七下西洋,互通有无;南下讨伐平安南等等,实现了国家的真正富强。

总结一下:朱棣好像拥有双重性格。对挡他道的人,根据原则,毫不手软地:杀!但对这个国家,对百姓,他竭尽全力,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利国利民,国家强盛。

应该说,朱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成为今人的一面镜子。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四

记得这个暑假一直在家里看《明朝那些事儿》,当时的版本是前三册的合订本。记得以前读爸爸的那些很专业的历史书《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西方文明史》等等时,虽然是厚厚的枯燥的书,当时的自己看得津津有味。现在还依稀记得其中的一些内容。到了大学之后,找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古文观止》,看得如痴如醉。至于《孙子兵法》记得我第一次接触是爸爸的手抄本。再到后来,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让人看得下去的历史类书籍了。

直到这个暑假,我和弟弟在家里抢着看《明朝那些事儿》。看到时候,我想说,最重要的一点,他可以让你看下去,不会让你起厌恶之心。而且,他写的不仅仅是历史中的人,也写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写在中华文化中浸淫的中国人。许多的情节,让人很喜欢。至少我觉得让我这个变俗了的人喜欢。不能说文章没有缺点,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看他的优点要好一些。

这本书我觉得太好了,导致我对于许多的事情看得太透彻,许多的事情看得太开。反而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乐趣。人生应该是在一场场的欢笑与哭闹中度过,太理智了,少了许多的生气。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五

爸爸妈妈常说:“那些历史片子在电视上放出来虽有趣,却体现不出它的奥妙,但是在书中描写出来,每一个精炼的动作,每一处优美的景色,都美轮美奂,生动具体。”

这几天,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洪武大帝,初次见识到如此的智慧。他讲述了一个朱元璋怎样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村小孩,坐上龙椅与他的子孙争夺皇位的故事。

作者自己也说最讨厌那种故作高深的文章,他用非常朴素的方法来描述,而最开始心理描写最多,读到好句时,我会把它划下来。

朱重八已经没有了家,他所有的只是那么一点可怜的尊严,然而讨饭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保护。要讨饭就不能有尊严。

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那个更重要?

是的,朱重八,只有失去一切,你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和伟大。

……

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书群的才学,挥霍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这文字不能算高谈阔论,但它拥有无穷的魅力,它是何等的精炼而又朴素我甚至很惊讶,这些文字怎么给他写出来的?

作者的文字有时让人开怀大笑,有是让人紧皱眉头;它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他的文字里,让我们全神贯注。我一看就是一个多钟头,我看他的文字有一种让人立刻忘我的特殊功能。也许是我对

作者太崇拜了,但他就是用幽默的网络红词来逗我们读者笑,有事妈妈会用异样的眼神来看我,还说:“真是越大越像疯婆子!”

历史很精彩,精彩不精彩不光是由历史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描述历史的人,和他(她)的写作水平来衡量的!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六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书,有的人喜欢科幻无比的《哈利·波特》,有的人喜欢杀人案连连的《柯南》。而我,现在最喜欢的是《明朝那些事儿》。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明朝那些事儿》是本什么书啊?是历史书吗?多无聊呀!那我先解释一下,这是本历史书,但一点也不无聊!

我还是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书的名字叫《明朝那些事儿》,这个大家是知道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是“当年明月”。这里大家千万别误会,他不是一个古代人,而是一个现代人,“当年明月”只是他的笔名。他真正的名字叫石悦,从小酷爱历史,尤其喜欢明史,因为他发现明史的人物最有意思,都是特立独行的人,个性鲜明;而且他写的历史情节生动,非常好看。好了,听了这段介绍,你也对这本书有一点了解了吧?

那我为什么会找到我这个“好朋友”呢?这还说来话长。

有一天,我在家里找我想要看的书,“《哈利·波特》我都看了10遍了,换一本吧!《柯南》也不新鲜……唉!家里的书我都看过了!”我的内心激烈地思考着,于是,我决定去一次图书馆。

终于,在我的恳求下,妈妈抽出时间带我去图书馆。一进馆内,就看到好多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书架上。我马上迫不及待地找书看。突然,妈妈笑眯眯地走过来说:“看看有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终于,我在历史栏的书架上找到了它。当时心里还颇有些不以为然,我心想:历史书,没意思,说不定还能把人看睡着了呢。可是我又想,妈妈让我看的书应该没错,估计是本好书吧。于是我翻开了书……

没过多久,我就和这本风趣幽默、把历史写得这么好玩儿的书交上了朋友!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书。

你会不会也和它交朋友呢?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七

对于明朝灭亡,起初我很不理解。因为从兵力上看,清兵只有二十几万,李自成有一百多万,但明朝却拥有二百多万大军,而且还有关宁铁骑、秦兵和天雄兵这样厉害的兵种。后来我一查看地图才发现,自从皇太极占领辽东一带后,明朝的很多地方已经失守了。

如果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不迁都到北京,还待在南京的话,明朝也没戏。因为当时的河南正闹灾荒,李自成在那招了十三万兵马,这给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再看兵种,皇太极的骑兵跟明朝最厉害的关宁铁骑实力相差无几。李自成的兵种虽然不厉害,但是崇祯时,收税太多,导致很多人都加入了李自成的。

后来明朝的二百五十万大军败退,在南京建都。(李自成在跟清军斗,当时没顾得上南明)。小福王做了皇帝,统治南明。这位小福王,其实就是福王的儿子,而福王就是万厉的儿子,为郑贵妇所生,万厉极为宠爱福王,但由于他不是太子,就封他个福王的称号。福王特别爱吃,都有三百多斤了,他还是个守财奴。这位小福王跟他爸爸差不多,都十分昏庸。所以左良玉不干了,这么烂的主,他可不想跟着卖命。于是左良玉举起了造反的大旗。

再说皇太极灭了李自成后,实力更加强大,在皇太极和左良玉的攻击下,南明最终灭亡。从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起到1683年南明灭亡,共计三百一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八

我是一个很爱看书的人,可以自豪地说我看过的书绝对可以填满半个房间。但是说到要写读后感,脑海里出现的第一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语言,连插图都没有,可我依旧被这本书给吸引住了。正是那朴实无华的文字,将我带进了明朝,似乎穿越到了那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我比较喜欢在第四部中出现的人物徐阶。第四部上接第三部从“嘉靖即位”、“仪礼之争”开始。嘉靖借“仪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忠臣,总揽大权,但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将国家大事抛之于脑后,从而令奸臣严嵩有机可乘,趁机把持大权,谗佞专权、欺上压下、结党营私,导致明朝国库亏空。

徐阶的老师夏言不计前嫌提拔他,这让徐阶对夏言敬佩不已。当时夏言与严嵩在朝堂上分庭抗礼,心胸狭隘的严嵩趁机设计陷害,导致夏言锒铛入狱。徐阶无能为力,最终默默看着自己的老师人头落地。同时许多无辜之人也被严嵩陷害。由于严嵩的贪婪暴政,很多老百姓们被迫流落街头活活饿死。徐阶敢怒不敢言,十多年来卧薪尝胆,卑躬屈膝,他的隐忍,令严嵩放松了警惕,最终他打败了严嵩。正如作者当年明月所说的一样“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旷课!”在我看来,徐阶比他那流传千古,发明了一条鞭法的学生张居正更令人敬佩。

“历史原本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写的很好看!”我想大概这才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吧,让我们再次回到六百多年前的天空下,开始明朝之路吧!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九

在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里,我品尝了许许多多的好书,其中,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当然是《明朝那些事儿》》

能写出那么精彩绝伦的书的作者非当年明月莫属了。出版社是全国儿童喜爱的明天出版社出版的,此书一共有七册,每一册都让人爱不释手。第一册是讲的是朱元璋起义,反抗元朝,最终成为了皇帝。后面几册都有非常精彩的权谋之术,残忍的战争,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尔虞我诈。这本书语言是用老百姓所说的普通话来描述的,非常的简洁明了,让人一看就懂,让我知道了历史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而是趣味生动,仿佛自己就是一个角色。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目标:做事要像朱元璋一样雷厉风行,朱棣一样果断,朱高炽一样善良,朱瞻基一样听从下言。

这本书十分精彩,希望大家多多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收获范文十

今年暑假,我终于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家当年明月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全书共七册,主要讲述的是明朝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发生的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具体年代和风云人物为主线,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身平事迹进行多方面的阐述,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册是《万国来朝》。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著名的忠臣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曾任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正一品),世称于太保。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应奸臣王振限制蒙古肉质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瓦剌首领也先开始了对明朝的进攻。同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获,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守北平(北京),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力挽狂澜,列阵北京九门外,大破瓦剌之军。后派遣杨善说服也先,成功带回太上皇(朱祁镇)。最终被石亨等人所杀,结束了自己多彩的一生。

纵观于谦的身平事迹,似乎也不是那么的突出,可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人士。北京保卫战中,他主动进攻,以二十二万拼死保卫北京城门,斩敌数十万,使瓦剌溃不成军,毁于一旦。

于谦也是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可是他也证实了“只说不做事没有用的”这个道理。古代的雅典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而于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成功了。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而我们也应该支持这种创造。

去发现更奇妙、更有趣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篇6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七年级10篇

读万卷书,知天下事,增长见识,提高修养,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打败竞争对手,享受幸福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七年级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如此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河畔,都有一些在历史中永不磨灭的闪光足迹,也正是这样,注定要被后人传颂。

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个人觉得,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

对于青少年来说,《明朝那些事儿》一定不会陌生。众所周知,这是一本讲述明朝的史书,可它偏偏又不一样,为何?历史,历史,何为历史,曾经过去的岁月点点滴滴,被后人所道来,各朝的史官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史记》、《明史底稿》、《清圣祖实录》等等,但是,作为青少年的你,一定会捧着那厚厚的史书去“死嚼”吗?是否身边时刻有一本《古汉语词典》,但《明朝那些事儿》是与众不同的,它对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伟大和传奇,在书中没有什么“之乎者,所以然”这些枯燥的文言文,没有像历史教科书的大白话,更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字,相反,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每一个文字都闪耀着无尽的光芒,蹦蹦跳跳的,都拥有着它存在的意义,这本书有着不一样的史家幽默,浑然天成,抑或来说,这是一本接地气的史学奇文。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当年明月对书中的每个人都做了全面的评价,有爱有恨,他用当代人多钟爱的语言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功过不混淆,从不一概而论。在书中,我不会像学教科书一样,机械的读,机械的背,相反,我会去享受,是自由的,我读自己喜爱的,没有人可以管得着我,我是自由的,慢慢走进一个个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的爱恨情仇。当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了解到,传说中的东厂和西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九千岁魏忠贤的真实身份,他如何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的……这一个个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做了很好的回答。

本书有一种魔力的语言,带人们走进不平凡的时代,你是自愿去了解的,它只是的向导,你的老师,帮助你做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丰富你的“阅历”,让你不由自主地说,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

作者用他那不一样的语言教会了我如何对一个人有公正而全面的评价,也教会了我应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历史,更教会了我如何去写有吸引力的文章,去激活那有生命力的文字!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着迷?

因为————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二

小时候,我爱看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入学后,我爱看充满奇幻色彩的科幻读物;现在的我,特别喜欢阅读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这个暑假我就读完了一整套7册,书中一段段精彩曲折的故事,一句句有理有据的解读,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像磁铁般紧紧地吸引着我,尤其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坚持与理想……

第一部中,大明开国皇帝的艰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朱元璋的一生,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和尚到一代帝君,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着实不易。这让我懂得:置身于安逸中,难成大器,只有周身布满荆棘,却不因艰难而退缩,不因前景黑暗而放弃理想,那总有一天,你的生活将会充满光辉!这也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给我的感触也很深。他十分勤勉,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直在案前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每次上朝都身穿补丁衣,还要用自家的银子去资助军饷。就是这样一个皇帝,最终仍是无法改变皇朝的灭亡。整整十七年的坚持,演绎着另一类人的生活,即便他的执着没有任何回报,即便大明终将灭亡,可崇祯仍坚持着。他的行动告诉我: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或许不知未来成功与否,或许结果只有失败,但我们仍旧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理想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经历,因为历史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去前进、去攀登!

由此,我又想到了徐霞客:他本是一介草民,但他却怀揣着游历天下的理想,征服了无数座高山,跨越了千万条沟壑,成为我国地理学的基石。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他并不起眼,而徐霞客的故事却是本书的结尾,发人深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占据历史的至高点,光耀千秋,但只要我们坚持过、执着过、奋斗过,即使我们仍无所成就,可我们也无所遗憾!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一个故事,是一个哲理;一个人物,则是一段经历。《明朝那些事儿》中许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告诉我:用勤奋、坚持谱写自己的辉煌,以开拓、奋斗圆满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三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

朱元璋攻打泸州的那时候,把至关重要的洪都交给了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而那时,朱元璋跟陈友谅之间的战争那是一触即发。洪都交给朱文正这样的命令谁都没有想到,每个人都以为朱元璋会派一位威武勇猛的大将去镇守洪都,他们觉得朱文正才二十多岁,年轻人能有多大的作为呢?凡是见过朱文正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纨绔子弟,成不了大事。果不其然,朱文正一到这洪都,每天是饮酒作乐,还自己谱曲让那些侍女们日夜排练。什么军事,布防,镇守城池啊,朱文正统统都不管,全让属下自己看着办去。看到他的人,只能是唉声叹气,心想着:这样的一个人,镇守如此重要的洪都,这洪都能镇守得住吗?

可事事难预料,这陈友谅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洪都!陈友谅举国出动,动员了自己整个国家最强大的战阵武器,发动了所有的潜力,组成了60万大军,向着洪都浩浩荡荡地前进。

而陈友谅却低估了朱文正,也不想想这朱文璋可是才智过人,这么重要的地方,让朱文正来镇守,必有原因!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朱文正那也收到了消息。再看朱文正,那整个是脱胎换骨。对着陈友谅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大战在即,朱文正聚集各大参谋师,商量战事。洪都当时是有八个门,而陈友谅的60万大军,可以分成八批队伍分别进攻一个门。关键这朱文正可是一位军事天才。要知道,城里能用来防守的兵并不多,可被这朱文正调配的井井有条。

终于,大战拉开序幕。陈友谅最先进攻的是抚州门。

城内的士兵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纷纷丢下去阻挡陈军来袭。陈军攻打抚州门三天三夜,也没攻下来,始终在原地,一步都没有前进。

而朱文正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勇猛的大将和有限的人马,阻挡这60万大军一个多月,等待这朱元璋的救援。

要想想,这朱文正从刚开始的饮酒作乐,看上去毫无用途的人转变成现在机智过人的军事天才。正因为他原来的特点,使陈友谅低估他,以为他没能耐,没想到,朱文正这家伙确实深藏不露,用心之深。

无论什么事都阻挡不了一个人的才智,有些事只是没有到他该显露自己的时候,一旦显露出来,那可是一鸣惊人,惊天动地。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无需天天挂在嘴上,只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出来,这样就足以被大家铭记。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四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流水帐是对生活的一种平实态度,虽然当年明月也许会有更大的书写野心,但落到我这个读者手中,我是宁愿去细细体味那种涓涓的流水般的秋后之帐。

明朝有一件事很出名,就是出过许许多多奇异非主流的皇帝,勤奋专制如朱元璋、朱棣这等主流君主读的是一种魄力和狠劲,但明朝这个让人感觉有点阴闷和阴郁的朝代,却曾出现过迷于搞化学实验的炼丹皇帝、坐拥天朝江山却喜欢敛财的财团皇帝、宁做鲁班不做王的木匠皇帝,在《明朝那些事儿》(三)里,也出现过这么两位皇帝。

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后人都记得清朝一号的情痴皇帝顺治,却不直早在顺治几百年前的大明,明宪宗朱见深就以起几近“母子恋”而惊动俗世,这“母”不真是母亲,而是一个年纪可为母的“保姆”。当年明月在书写这段历史时,在几个段落结尾,用同样一个句式,强调出了这段骇世恋情。相遇——“那一年,她十九岁,他两岁”,患难——“这一年,她二十二岁,他五岁”,复荣——“这一年,她二十七岁,他十岁”,登殿——“这一年,她三十五岁,他十八岁”,嫉妄——“这一年,她五十五岁,他三十八岁”,直至亡去,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去世,同年八月,明宪宗驾崩。

另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此君以玩著称,说到玩,普通人家的孩子玩疯了,顶多也就一家之乱,皇帝玩疯了,就难免一国之乱了,哪怕不乱,也会慌。朱厚照其实有着男孩的天性——野、不愿受羁束。御驾亲征,讨伐蒙古鞑靼,竟然给自己封了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堂号,更不理自己的曾祖父当年在土木堡被掳的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担任正印前锋,却出奇地将当年蒙古的头号偶像“小王子”打成“小丸子”。朱厚照还喜欢玩离家出手,玩失踪,奸臣在旁陪着玩、忠臣在后焦急地追。就这么玩了一辈子,这位要玩耍不要江山的朱同学,甚至也忘了给自己留下个儿子。

这祖孙两人在位时,群臣之间、官宦之间、宫里宫外的政治斗争也都达到白热化,奸臣误国盗取国家为已用,忠臣坚守三纲五常鞠躬尽瘁,这在历史上从来就是常事,无论任何的社会体制都是如此。

我反倒是关注明朝的那些皇帝,无论是爱情还是孩子气,说到底,他们虽贵为天子,但不过也只是个人而已,只是在其位不谋其职,就会被后人所唾垢。但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一面,其实倒是令人感动和唏嘘。我想起报上提到的80后的人的慨叹,这辈首批的一代人,曾被大家称为小皇帝的一代人,很辛酸地说“曾经我们被家族的长辈所围着宠着,现在,照顾几位老人的重担也压在了我们身上”。皇帝本来就是不好做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包含着多少的哲理在里面。

我还想起《一一》的结尾,六岁的小男孩在外婆的葬礼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皇帝不是人做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五

随着崇祯皇帝在景山上自缢殉国,《明朝那些事儿》也以第七册终结。当年明月历时数年,终将大明王朝的历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不管来自庙堂江湖的各种闲言碎语,仅以普及明史这一社会效应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该结束了,《明朝那些事儿》以无数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汇集成一个王朝的兴衰轨迹,大多悲剧多于喜剧,显然不符合大众“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欢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让读者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扼腕叹息。但历史发展到最后,作者自己再也无法用幽默的方式来淡化明朝灭亡给读者造成的悲剧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懒,我猜想面对这出最后的悲剧,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对。

从孙承宗死后,作者笔下的明朝明显加速了灭亡的节奏。闯贼攻入北京和崇祯临死前的种种活动均未再加以详细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观文字明显增多,譬如“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因为他(崇祯)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从中我读到了作者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对其灭亡的怜悯与不甘。但作者随即又自我解脱,将之归于气数,“嗟尔明朝,气数已尽”!随后作者指出了“以史为鉴”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实质,说这决定于人性的欲望和弱点。这一观点有些偏颇,历史中的很多事还是可以给后人启示的!历史的丑陋和悲剧固然一直在重复,但也不能以此全盘否定历史的“借鉴”作用。比如“潜规则”从封建时代盛行至今,一方面这种“丑陋”一直在重复,但也正是以史为鉴有识之士才能得以总结和昭示天下,为其最终根除奠定理论基础。

在最后一章中,虽然以徐霞客生平结尾,但实则作者借以自拟来体现一种生活态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时兴的话,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究其本质,就是执著和坚持。

通观全书,作者非常推崇执著和坚持,具备该精神的人都不吝给予大量笔墨,如徐阶执著地打倒严嵩,张居正执著地改革,海瑞执著地两袖清风,王阳明执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焕、黄道周执著地效忠抗金,崇祯执著地挽救残局,徐霞客执著地云游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里,这些人不管结局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荣辱沉浮,都在历史的车轮下或尘或土,而在人世间能相对永恒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儿》写完了,但我从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时刻鲜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或为怜惜悯,或为敬仰,或为切齿,或为榜样。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六

元月份买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到今天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书感觉是个明史老师的讲稿,敢讲,也还风趣,整一个京油子的味道。读起来比较轻松,但太油,有时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没主题的不爽,不多总体上还是不错。明史是很多爱好历史的人喜欢研究的一段历史。我对这也有点兴趣,但看的这方面的书不多且零碎。小时就看过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这本书里描写的可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郝摇旗。

一个穷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历经270多年,期间演绎的悲欢离合忠奸邪正权谋党争实在是让人掩卷而叹。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说历史是政客的玩物,还有人说历史是权贵的妓娼,那是讲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一千个《王子复仇记》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了。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贪财的张居正、奸相严嵩、魏忠贤、勤政廉政而又无力回天的崇祯、清廉敬业的奸臣温体仁、有战略眼光的孙承宗、忠贞的曹文昭、卢象升、有争议的袁崇焕、起义的流寇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这书讲的最多的是权谋党争,作者也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的争夺史。他讲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总的来说就是部宫廷斗争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历史算是讲的不错的,当然那里面的谬误我等非明史专家也就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做结语,我觉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人极少。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二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三是绝大多数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我看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缘由。就是心净的佛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历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临其境之叹,一切如过往云烟,但一切又循环往复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你是个宇宙的灵长,还是个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我看当年明月笑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用《三国演义》中的一首词来总结也是不错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江山依就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七

《明朝那些事儿》一套共七本,从高一一直读到高二,整整两年了。其间有过感动、愤怒、自豪……当合上那本大结局,回头看这两年的读书经历时,不由地感到自己已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因为那些人,那些事。

“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成化年间,万贵妃凭借着自己与皇帝的不伦恋情,私自地使有身孕的妃子流产。可是,意外总是发生了。一位妃子生下了皇帝的儿子,后宫中所有人都尽自己所能保护这个孩子,不让万贵妃知道这件事。有一天皇帝正为自己没有儿子而烦心时。张敏,一位普通的太监,明知将那孩子的事告诉皇帝必将得罪万贵妃,只有死路一条,也明知这时是最佳时机,那孩子必须得到皇帝的认可,在生与义中,他毅然地选择了义,将那孩子的事告诉了皇帝。事后皇帝高兴地去迎接那孩子,但张敏却选择了吞金自杀。而那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祏樘。

我记得当时看完这一片断后,我流泪了,只因为感动。后宫,那个以利益为规则,良心早已被抹灭的地方,却有着这样一个人不为自己只为别人的普通人。太监或许是被鄙弃的,但张敏则是令人敬佩的。他的死并不是代表着向万贵妃那股黑暗势力所妥协,而是代表着宁死不屈,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因为有时,尊严比生命还重要。

“一个人应该坚持信念,至死也不动摇。”

当看完东林党惨遭魏忠贤毒害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知应该用什么词去形容这些人。现在或许找到了一个——一群仰望天空的人。是的,东林党为了报效祖国的信念,他们仰望天空,哪怕最终他们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杨涟,东林党的骨干分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顾命大臣。在狱中遭到了阉党许显纯非人性的虐待。当他经历过所有肋骨骨折、体无完肤、铁钉入耳后,在濒死的状态,他用血写了一份遗书,“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他即将要死之际,只有坦然、从容、以天下为己任。

这样的大义凛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屈原、文天祥、于谦……或许读书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介文弱书生,但是只要自己的国家开始衰败时,他们必定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这个人人为现实低头的社会,这些人的事迹读起来,总会令人感慨许多。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勇敢地走下去,这才是成功之道。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决不会忘记。”

几十年前的日本曾夸下海口,三个月灭中国,可是历史竟然如此的相似,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也夸下海口说五年之内攻下明国。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整个国家还没从战争中冷静下来,武器先进。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沿海城市因受倭寇的摧残,听到日本人就害怕,于是日本人有这样的信心。但是正如当年明月所说的日本人之所以在几十年前侵华失败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人。当他们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全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也不怕死。几十年前是这样,几百年前也是这样。日本的幻想最终破灭。虽然这件事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它深深地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侵略者都是无法战胜那些被侵略的国家的!

明朝那些事,其实很精彩,它让我看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或许明朝的人和现在一样为现实出卖良心,但也不缺乏那些有良知并为此舍身取义的人;或许明朝的官员很官僚,但也不缺乏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或许明朝的百姓很无知,但也会很团结。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无数缺点,但也有着无数的优点,它的潜力是任何统计学都无法估量的。

明朝的那些事,那些人让我相信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选择了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的人生法则,更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坚韧与勇敢,令我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八

有一天,我在QQ问问上偶然找到了“历史十大清官”,我浏览了一下,有两个排行,一是清廉程度排名,二是年代时间排名。其中有一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个名字,叫海瑞。

海瑞,我们应该很熟悉。这位海青天在清廉程度排名中,位居榜首;而在年代时间排名,海瑞是最后一个。

也就是说——“海瑞之后,再无海瑞”。(梁启超同志不要生气)。

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

清官,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稀有的物种,至少和贪官比起来,是不成正比的。正因为这样,它才给人一种错觉——清官等于能臣。

能臣,也同样是一个稀有物种。什么意思?哦,我来解释一下,所谓能臣,就是能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人,。说白了,就是有能力的大臣。但是他和清官是两个概念,就是说:能臣不一定是清官,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当然,两者兼顾者也有。

在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我对这一观点更加赞同了。

能臣不一定是清官,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张居正同志的伟大事例:张居正,万历年间最杰出的改革家,翰林出身,由于资质优越,升级超快,四十三岁进入内阁(不过排行老末),后凭其“高深”的政治手段,干掉了高拱,挤走了其他人员,自己当上首辅,而后又控制了皇帝,真可谓位极人臣。而后又实行改革,简称“张居正改革”。听了以上,可能觉得张居正同志是个完人,但人无完人,他不仅仅存在着严重的经济问题,还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个我非常不能接受)。虽然他的袖子不太干净,时不时还收点黑钱,但是,人家有能耐,他贪的那点人家还能挣回来,并且多倍奉还,朝廷还因此收益,有这么一位能臣,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都算不得什么。

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海瑞同志的伟大事例:海瑞,绰号海青天,嘉靖、庆隆、万历初年最著名的清官,不但自己清廉,手下那些人也不放过,而且工作起来极其认真,眼里容不得沙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各地官员都闻其名而丧尽胆,又称他为海阎王。据说,他死后的遗产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破衣服,还有几只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遗言则更为雷人,他告诉他身边的老仆人,说:“明天你去趟兵部把这六钱银子送回去。”(具体的前因后果,请详见《明朝那些事儿》第五本)。

有了两个真实例子,说起来就方便多了。

主要看海瑞,他不象张居正,有着极深的城府,能够左右朝政,他资质平平,连举人都没中,虽然他比张居正的品行端正,什么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统统的没有。但是,有一方面,他绝对比不上张居正——政治方面。海瑞同学在政治方面应该算是个低能儿,他不懂得局势,不懂得什么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他的眼里,只有法律,规规整整的法律。

所以,他只能做地方官,不可以入朝,更不可以入阁,(他要入阁皇帝就倒霉了,张居正同志也不会好过)因为他不是治国的料。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海瑞,虽然他是少有的清官,对于清官的印象,我都是比较好的,但没有非常好的(除了于谦,我超喜欢于谦),尤其是海瑞,他虽清廉,但无治国之能,用某电影里的台词来说——“他是个好人,但是没有用处。”

也许事实就是这样。

即便我不想这么说,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也许有偏差。

就这样吧,毕竟是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九

以前对王守仁这个人的印象只限于书本上对他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但是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守仁各种事迹的介绍以后,发现以前实在是太低估他了。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与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其实,我觉得王守仁的理论比“聪明的唯心主义”还要高一个层次。这一篇先写他理论的形成,下一篇写怎么用它来指导实践。

王守仁早年和当时的其他书生一样,是学习朱熹理论的。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指世界万事万物中统一的规律,人欲指人的欲望、感情等感性思维。用现代的话讲,朱熹的思想是认为人欲是导致社会混乱、犯罪等不良现象的源头,应该加以克制。而天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能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们要努力认识、掌握天理,用天理来克制人欲中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

王守仁在学习朱熹理论的时候,觉得似乎这种理论和现实不能很好的吻合,但是又找不到具体哪里不对,于是就迈上了漫长的探索之路,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学,命名为心学。几乎影响了往后明朝的所有历史,并给现代人也带来无数启迪。

这里无法说明王守仁的所有探索历程,只摘选几个我影响特别深的。

王守仁在没有头绪的日子里,到处游历。又一次拜访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得道高僧----某个寺庙的方丈。两人聊了很久,交流哲学认识,可是总是谈不到一起去,最后陷入了长时间沉默。然后王守仁问:家里还有人吗?方丈答:有,老母亲尚在。王:想念否?方丈又沉默了很久,长叹一声:怎能不想?然后矛盾又痛苦得表示惭愧,因为他认为这表示自己修行不够。王大声叱之:思念父母是人之常情,你想念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要完全克制并感到惭愧呢?结果,那个方丈直接卷铺盖,回老家,看母亲,不当和尚了。然后王守仁当然是遭到寺庙的反感:居然把方丈给说得还俗了,这还了得!然后被赶出门。

通过这件事。王守仁认为,人的感情和欲望是很基本,很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要完全抵制,做到去人欲,反而是不合乎客观规律的。

那么什么是天理呢?为什么天理不能完全化解人欲呢?王守仁不知道,因为朱熹对天理的解释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含糊其词,让人意会。王守仁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探求,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不断思考,终于在他人生很不得志的阶段中眼前一亮,哈哈大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天理就是人欲,人欲就是天理,两者是一回事。心学由此诞生。

大凡这种说万事万物统一规律的理论,表述方式总是似是似无,人们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比如对论语的理解一直有很多分支。真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天理就是人欲”的意思是,“天理”(客观规律)是由人来认识到的,所以融入了人的思维,成为了“人欲”(主观思维)的一部分。通俗点,我们人都有理智和感情。理智就是人对“天理”的认识。但是理智和感情都是人的思考方式,两者本质上都是人的想法,所以在某种层面上应该是相通的。

最初,小时候,我自己也很提倡理智,反感毫无理由地通过感情来做判断。后来,又发现其实感情是比理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因为理智的东西用计算机模拟比较容易,而感情基本无法模拟。所以觉得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认为,具体到细节的事情上,主要遵从理智的判断,在战略大方向的把握上,需要顺应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感情发展。不过我始终无法找到理智和感情的联系。在看到王守仁的“天理就是人欲”这句话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上是我现在的感想,不知道过若干年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十

近期把《明朝那些事儿》全套看完了,多年来还没有看过让我觉得这么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书,有段时间都迷了,早上起来看,晚上看,上厕所看。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是自己真是差远了,人家作者还不到三十呢,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来,而且很多见解都特别有道理,佩服、敬仰。

书里面也有很多让我特别感动的人和事。有两个情节让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一是:明英宗朱祁镇和钱皇后的故事。因为皇帝被抓后,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瓦敕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后来又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条腿(长期伏地痛哭),看到两人重逢的时候(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荒凉的南宫走去,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他相信,还有一个人正在那里等待着他,等着他回来。他并没有失望,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看见了这个人。开门的声音惊动了里面这个坐着的人,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便站起身来,摸索着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她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己的眼睛。我答应过你,我会等你回来的。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我还会在这里等待着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的感动。人一辈子,能有这样的一个老婆,夫复何求?什么皇帝,什么江山,都没有了只要还有这样一个对自己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了。

二是:杨涟。电视电影也看过很多英雄,为了信念视死如归的人,但他是让我的心灵最受震撼的人。单单看那些文字自己身体就觉得受不了(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铁刷刷的“皮肉碎裂如丝”。用铜锤砸胸膛,几乎砸断了所有肋骨。布袋压身。然而杨涟还是没死,每晚在他身上压布袋,就当是盖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来。把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最后也是最残忍的一招。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还有他死前说的一些话“〖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看到(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眼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崇祯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以前以为他是个昏君,现在才知道他原来是个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无法力挽狂澜。有时想如果在一个环境好点的时代,崇祯也不一定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时。

袁崇焕的教训。以前对明朝历史了解不多,片面的认为崇祯昏庸把袁崇焕杀了,因为袁崇焕的死才致使清军那么顺利的入关。现在才知道袁崇焕该死,如果我是崇祯我也杀他。袁的死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信口开河,在皇帝那么器重的情况下,随口说出5年平定辽东;不请示直接杀了毛文龙(好像是一品),当时杀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与同事不和;而且直接让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还让人家围着京城转了几圈。主要就是向领导请示少回报少,可见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有多么重要,引以为鉴。

假如没有满人入关的话,凭当时明朝的发展势头,咱们中国应该一直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至少不会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那些耻辱的事情。以前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叫《太阁立志传》里面主角丰臣秀吉,还有游戏里的很多强人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什么的,以为都很厉害。看了万历年间在朝鲜,几万人打日本十几万人,原来那些家伙什么都不是,差的太远了。即使明朝后期打日本还是很轻松的,如果没有清朝,日本一万年也是中国的小跟班。还有关宁铁骑,估计是那个时代最强的兵种了。

明朝的几个首辅,看了书之后感觉真是太强了。夏言、徐阶、张居正等,明争暗斗、精明、忍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简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最主要的收获还是收获了一个偶像。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有流行歌曲,很多人都说他的偶像是谁是谁,我有时候就问自己哪个是我的偶像?歌星,我只是喜欢他唱的几首歌而已凭嘛当我偶像?高中疯狂的喜欢上足球,偶像?也没有哪个球星让我崇拜的,只是喜欢罢了。看到王守仁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偶像是谁了,我从心底崇拜他,这个人就是我的偶像。立志做圣贤的人,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以后还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思想。

《明朝那些事儿》确实是本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篇7

在这个冬天的一个晚上,我长出一口气,合上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读的很舒服。那七本并不厚的书,寥寥数千页,却概括了大明三百年,明朝十六帝。

虽每个人物着墨不多,但通过此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张居正。

后世评价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可我通过此书,看到的,是一个孤单地与整个文官集团搏斗的人。

他是一个天才,身负绝学,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惧危险。他推行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实行一条鞭法,使“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但也因此,这位大明首辅招致整个文官集团怨恨,在其逝世后身败名裂。

我曾无数次问他:“你这么做要干什么?为了什么?”我拼命地从书中查找原因,最后,我知道,在嘉靖二十九年,他看到了“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那一刻,我不禁流下了两行热泪。

官场的黑暗、内阁的斗争、朝廷的腐败、边防的废弛使他变得圆滑,深谙厚黑学,混迹于朝堂之中。但是,他的心始终没有变黑。他忘不了少年时远大的抱负;忘不了初入朝堂时誓要报效国家的慷慨激昂;亦,忘不了故乡江陵,大明帝国数千万穷困的百姓!

这一切使其刚担任内阁首辅时就推行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在整个官场,他是唯一的一条清流。自始至终,他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孤单地在与整个文官集团拔河。他可以忍受文官集团和地方官员的怨恨。无他,只因他知道,这个世上有一个群体,很穷,很无奈,穷到易子相食。他要拯救这些蝼蚁小民,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个辉煌的、富国强兵的,万国来朝的大明帝国!

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