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阅读的内容。如何写出优秀的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1

村上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用他的心感受生命本不该感受到的孤独,幻化为文字和语言的表述,传达给读者关于他感受到的东西的,情绪。

村上的笔法是高明的,他不是在写故事,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传递故事。所谓写故事,是只有文字的记载,各种情绪掩埋于心;所谓讲故事,是把借助语言把一个故事描述给别人;所谓传递,是用心的各种悲欢,把一个故事带着自己的情绪,带着自己的感触交给别人。被他传递了故事的人,不是看到白纸黑字,而是看到血脉流动,灵魂游动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命与生活,把它们从头看到尾,就是村上给你的故事,是这本《挪威的森林》。

在传递故事的时候,村上是如此与众不同。他写爱情,通过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大段落来铺垫,为触觉铺垫,也许他笔下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种要用身体和生命去触摸去感受的情绪。他用比喻,不再捕捉事物与事物的相关性,没有美得像花这样的句子,有的是像全世界的森林都倒下,像全世界倒下的森林都融化成黄油的爱情。这种在五感上并无相关性的比喻,为什么不让人觉得不协调?

答案很简单,他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说出了这样的话,那是一种基于五感超越五感的第六感的交流。他用象征,是奥妙和传神的,当渡边还在为绿子和直子纠结时,村上用象征写出了渡边心中也许是无意识的选择。渡边一直记得直子给他的触感,却在和玲子纪念直子的死亡时,因为抚摸到玲子的被这种触觉感受而沉醉,在前文,绿子告诉渡边,她对背部的抚摸最敏感。男主人公的心情在开篇和结尾各有一个象征,开篇写悲哀,“因为直子从来不曾爱过我”,结尾写茫然,“我不知道自己站在哪里”。

当你阅读《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你不仅在接受着村上给你的故事,也在接受着他给你的情绪、思想。因为你被传递了。这个故事讲了孤独,书中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孤独的,却没有一种孤独的形态是一样的。书中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尝试远离孤独,但方式却一样,通过爱,尽管爱的形态不一样,珍爱、情爱、恋爱、怜爱。各种形态的爱却都只是让他们走了一段旅程,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同行的旅程,然而,他们发现终究逃不过别离,这段旅程终究会结束。然后,他们才明白不可能逃离孤独,因为孤独停留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也许他们学会品味孤独,赏玩孤独,那又能怎样呢?

徒劳罢了,对于孤独,人类除了承受之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因为建立在孤独之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在悲哀中找到的快乐,又该是怎样一种悲哀? 以前看一部动漫,上边有一句话这样说,一个人一生只能背负一个人的死,如果他背负了别人的死,到他死的时候,他甚至不能好好背负自己的死了。当时不很懂,看挪威的森林后我感觉,直子背负了木月的死,渡边背负了直子的死。

孤独是本质,爱只是形式。通过爱与被爱,我们走了一条有人同行的路,然后在告别的时候知道,孤独从未远离我们。孤独是爱的起点和归宿!

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2

那是个雨天,雨不大,也不小,但万物噤声,跟生命初始的寂静一样。脑海中,以渡边为线,以他青春时节的种.种动人心悸的经历为珠的情节仍历历在目。重又翻开卷首的那一页,上面写着一行字:  献给许多许多的祭日。 

 这时,一幅幅画面如同涨潮般涌上心的海滩,在狭小的车库中,木月用一辆N360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死寂的森林中,直子用绳子将自己引入死的彼岸;我看到绿子的爷爷在病床上安详地离开人世,看到初美在内心的崩溃中走向死亡…… 

 我把自己当作渡边,用心去感受种.种变故中人内心的真实悸动。我在这体验中,感悟到了些许哲理,这正如村上春树在他的作品中写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没错,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世中的一介尘土,但由于种.种原因,命运把无数本不相关的人或事紧密连续在一起,可是终有一天,你身边的种.种,会携着遗憾走向那谁也不愿触及而终有一天会被我们俘虏在手的那个东西---死亡。  这时,我想起了一年前太爷爷的死,记得那天,老家的亲戚抬着被沥青刷的黑漆漆的木棺,入挖好的坑中,一下一下地用土覆盖在棺材的四周,直到完全被土地吞吃,不见踪迹。我在一边看着这揪心的场面,麦田上的疾风从耳边刮过,猎猎作响。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黄昏的风鸣,冥思苦索。我感到自己身上被装载上了百年孤独,背负行囊,踏着这深秋的原野不断西行,西行……  

可是,我又想起了失去直子后的渡边,他起初颓废自弃,独自在异国他乡游荡,试图寻找心灵的慰藉;可最后不还是在玲子的劝说下,重新开始了对新的爱情的追求吗?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虽说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的人的离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但永远记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带着一颗拥有强大张力的心,去搏击生活的风浪。 

 正如村上所说:“发生的事情业已发生,未发生的事情尚未发生。”不错,大千世界,谁都有着自己的百年孤独,但岁月的年轮仍一刻不停地转动,人生的末班车不会因为何事而晚点延误,唯有向前,才能抓住自己的末班车,不至于错过一切,孑然一身,晚景凄凉。  

窗外,雨还在下。雨不大,也不小,但万物噤声,跟生命初始的寂静一样。合上《挪威的森林》,闭上眼,眼前一片漆黑,只觉心灯如豆。四周响起一片深邃空灵的梵音,似是有人轻声耳语——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3

我喜欢读中国作家写的书,并非中国的作家们的文笔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并非出自于他们笔下的作品有多么使人读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长。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国文学作品中那些冗长难记的人物名字要好记得多。

可是我却独爱读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著作,不仅是因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我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每每读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时而又偏向悲观主义的性格,总会被勾引出来。以孤独与无奈为感情基调的村上文学深深地打动着我,时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所构成的使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早在高中时期就已拜读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书,品读一番。每读一次,内心都感到现实世界如此地虚无缥缈,恍然如梦。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公”的色彩的社会里,纯粹个人的东西被压制得实在太多太多。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如果上升到社会的整个群体,在中国,“个人人身自由”、“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对于大多老百姓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个人人身自由”、 “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耳畔与意识之中,却未能和它们有过“亲密接触”。这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的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媒体本营为百姓说话,反映民声,传递民怨,却因“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个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压限制而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国这种用 “民主” “自由”等美丽外包装下的强权政治之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情况之下,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天朝”的每一个臣民们都会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

当我们的这种感受逐渐趋于清新,当我们明白到与“公”那一方势力对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击石”的行为时,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当与现实无法抗衡时,何不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处江湖之远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边君,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坚忍与执着在那个光怪陆离,喧嚣浮华的尘世中平静地守护着直子窗口的微小光亮,或许对于他来说这是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而再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能使我心灵得以憩息的乐土呢?

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4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许时日了,总想写点什么,昨天一以为我对村上的作品理解颇深的朋友就书中几个精彩片段向我发问,我的回答让她大失所望,于是答应她重拾秃笔把我的理解写给她看,于是又有翻开此书的机会。

在我看来,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己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 ?我不愿面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角色,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入木三分! ?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爱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希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 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助,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

 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快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现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

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5

20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崛起时代”,经济增长的最盛期。村上春树用一个作家特殊的嗅觉闻到了令国民沮丧不已的精神危机,即都市中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却愈疏离,人们之间逐渐失去了接触的欲望。在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1987年他创作了不朽的《挪威的森林》,这本青春恋爱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仍广为传阅。

书中讲述了渡边在好友木月自杀后,与其女友直子走到一起,直子20岁生日,两人发生关系后,直子转入疗养院,渡边要求对她负责,结果得知直子自杀。在直子室友玲子的引导下,与同校小林绿子走到一起的故事。

初读这本书内心很压抑,我居然对渡边彻的印象如此模糊,剧中各人物都出奇的吸引人,也许是被那种特殊的文化和制度所震撼,也为他们的各中不幸惋惜。看了陈英雄改编的电影后,越发觉得书总比电影描写的更加丰富,值得再看。第二次再细读咀嚼,感触颇深,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容器所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也更能读懂在木月死后那句: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它本来就包含在个体的存在中。人物的命运相继转接,都是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我们一边把死当作微尘,吸入肺里,一边活着”。也许谙熟的真理如何也不了排解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

从理想的角度,我们看到永泽就是个典型。他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可以站在众人之上审时度势,春风得意,同时又是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背负着十字架在人生的征途上匍匐。在臃肿庞大官僚机构中,摩拳擦掌,想要知道自己能爬多远,有多大本事。他曾生吞蛞蝓,众人的挑衅下永远越发坚强,内心认为人永远不要同情自己。但就是这样的精英,谈及理想,却说人生无需那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想做绅士:所做的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竞争中他漠视所有人的才智,认为人们都在劳动并非努力,着实是一位成功的男士。在爱情上,初美对他种.种行为容忍,却也最终没能有个结局,他选择了成为精英,也同时放弃了这位有着不易被发现却又能深深打动人的魅力的女子,他不爱自己,内心的空洞饥饿感促使他厮混,那句在周围充满可能性的时候,对其视而不见是非常困难的事,一语中的的说出了他病态的挣扎。

在交友方面,渡边君的描述贯穿小说。他能体会到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才不愿勉强去交朋友。他怀念木月在世待自己和直子的坦诚,不像永泽把他超出众长的才华花儿戏般的随意张扬。与永泽的相遇是因为他们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喜欢。两个人曾用同一种方式排遣孤独,但其后带来的只有空虚……渡边这样的凡夫俗子,喜欢看书独自听音乐,在大学课堂上,读克洛岱尔,读拉辛,读爱因斯坦,但这些书他也不喜欢,只喜欢阿珀达依库,菲茨杰拉德,莱蒙特。钱勒德……再不喜欢的课也会去上,只为了练就忍耐力。对于学生崛起的,他本应是有青年学生的天然反叛意识,最终也因为学生领袖们的怯懦,对此事态变得麻木不仁,直到绿子的出现,生活才好像刚刚开始。

对于亲情,主要是绿子一家,在了解日本文化背景下,能体会到绿子对父亲的怀念,而对于父亲在母亲去世时说的宁可拿她和姐姐的命去换母亲的命时,她也表现出了十几年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缺少爱护的抱怨,及对于一份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很自然的向往。父亲胆小怕事,在生活上循规蹈矩,活的也很苦闷。压抑导致对子女关爱欠佳,同时绿子自立的一面也是作为一种鲜亮的色彩为《挪威的森林》增添了一抹绿光,从书中走到每位读者的心里去。

关于爱情,木月和直子,直子与渡边彻,永泽与初美,渡边与小林绿子,他们错综复杂的故事仿佛色彩过于鲜明,把这本书的风格通过人物润色的很好看。木月与直子年幼相识,在感情和性上没有约束,青春期过的比常人更轻松,自从木月自杀后,直子心里甚是怀念,最后去疗养院,把渡边当成精神寄托。渡边也知道直子从未爱过他,每每想起直子告诉他,希望能记住我,记住我曾经存在过。渡边君就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过都没爱过他。看到这感慨,耳畔想起了甲克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想象他坐在飞机上怀想起过往,时间以秒的速度回放脑海里库存的记忆,伴着不快的吉他伴奏,想起玲子这个人对他和直子在疗养院的表演和倾诉,一想起本想为直子守候一生,却只能回想而再也无法付诸的愧疚,翻江倒海…。。。遇到绿子算是把这死亡接转灰暗色基调一扫而光——她全身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地转动不已。纵令那时我们未能相遇,也会在别的地方相遇,有些人就是因为相遇而相遇。要容忍她百般任性,她才会把爱情交付给一个人。村上写到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沉默不语,久久地保持沉默,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

前两天看了由岩井俊二拍的老电影《情书》改编自《挪威的森林》,基调是大雪的纯白色,把书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纯美刻画的很到位。在提到至亲的离去,联想到这句致静好岁月的话——“我曾经把所有的可能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等明白过来时却已两手空空,谁也不再鼓掌,谁也不再娇宠,从死中学到一个道理,并将其作为大彻大悟的人生真谛铭刻或力图铭刻在心。”

这多种情感,在成长中定会有所思发,在此对我身边的人衷心地说声,且行且珍惜!

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6

此书用怎样一种艺术性的表述,传递给读者关于孤独的悲哀。

村上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用他的心感受生命本不该感受到的孤独,幻化为文字和语言的表述,传达给读者关于他感受到的东西的,情绪。

村上的笔法是高明的,他不是在写故事,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传递故事。所谓写故事,是只有文字的记载,各种情绪掩埋于心;所谓讲故事,是把借助语言把一个故事描述给别人;所谓传递,是用心的各种悲欢,把一个故事带着自己的情绪,带着自己的感触交给别人。被他传递了故事的人,不是看到白纸黑字,而是看到血脉流动,灵魂游动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命与生活,把它们从头看到尾,就是村上给你的故事,是这本《挪威的森林》。

在传递故事的时候,村上是如此与众不同。他写爱情,通过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大段落来铺垫,为触觉铺垫,也许他笔下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种要用身体和生命去触摸去感受的情绪。他用比喻,不再捕捉事物与事物的相关性,没有美得像花这样的句子,有的是像全世界的森林都倒下,像全世界倒下的森林都融化成黄油的爱情。这种在五感上并无相关性的比喻,为什么不让人觉得不协调?

答案很简单,他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说出了这样的话,那是一种基于五感超越五感的第六感的交流。他用象征,是奥妙和传神的,当渡边还在为绿子和直子纠结时,村上用象征写出了渡边心中也许是无意识的选择。渡边一直记得直子给他的触感,却在和玲子纪念直子的死亡时,因为抚摸到玲子的被这种触觉感受而沉醉,在前文,绿子告诉渡边,她对背部的抚摸最敏感。男主人公的心情在开篇和结尾各有一个象征,开篇写悲哀,“因为直子从来不曾爱过我”,结尾写茫然,“我不知道自己站在哪里”。

当你阅读《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你不仅在接受着村上给你的故事,也在接受着他给你的情绪、思想。因为你被传递了。这个故事讲了孤独,书中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孤独的,却没有一种孤独的形态是一样的。书中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尝试远离孤独,但方式却一样,通过爱,尽管爱的形态不一样,珍爱、情爱、恋爱、怜爱。各种形态的爱却都只是让他们走了一段旅程,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同行的旅程,然而,他们发现终究逃不过别离,这段旅程终究会结束。然后,他们才明白不可能逃离孤独,因为孤独停留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也许他们学会品味孤独,赏玩孤独,那又能怎样呢?

徒劳罢了,对于孤独,人类除了承受之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因为建立在孤独之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在悲哀中找到的快乐,又该是怎样一种悲哀? 以前看一部动漫,上边有一句话这样说,一个人一生只能背负一个人的死,如果他背负了别人的死,到他死的时候,他甚至不能好好背负自己的死了。当时不很懂,看挪威的森林后我感觉,直子背负了木月的死,渡边背负了直子的死。

孤独是本质,爱只是形式。通过爱与被爱,我们走了一条有人同行的路,然后在告别的时候知道,孤独从未远离我们。孤独是爱的起点和归宿!

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7

不久之前读了《挪威的森林》,感觉很不错,《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译者是林少华。翻译细节上有一点问题,但仅仅是细节有问题,无伤大雅。晚上+早上看完了没有森林.感觉并不是特别喜欢.和原著意境差太远..原著对于周围风景景色的描写,让挪威的森林整体有一种很安逸的感觉.更像是在回忆,更能把我们想象中那个年代的氛围,模样表现出来.我特别喜欢日本小说和电影的这种感觉.让人心里平静没有杂念.相比,续篇整体写得很匆忙,一路都是对话,到处跑.感觉很混乱...以至于晚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最后早上6点起来继续看到8点...看完原著,虽然有点伤感.但还期待渡边和绿子或许会在一起,也算比较好的结局了.到了续篇,还是纠结在一个问题上.忘不了直子...其实我觉得有点开始落入俗套了

...因为一个已故的女人而伤了另一个爱你的人.最后绿子的死,有点出乎意料.就这样死了...哎,让全篇完全成了悲剧!没办法,原著始终还是最好的,虽然略带伤感却还给人留有希望的,留有遐想空间.其实最后续篇说要去找纪香...和她把一切话说清楚...然后就没有了...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找纪香把一切都说清楚当初为什么不找绿子说清楚况且他和纪香有过什么?一个吻?我觉得这个结尾写得太过马虎.SO,我真的不是特别喜欢续篇...整体感觉和原著格格不入...whatever.期待电影版的上映吧!这几天心情很烦,但看看每天一部小说,让我平静了不少.回忆起高三上学期时候,每逢压力大,心情不好时就看巴金的小说...不到一个月就把巴金的全部中长篇看完了...现在的动力不逊于高三啊...每天一部,加油!

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8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所以,整部小说当中其实也是充斥着日本小说当中典型的死亡色彩以及悲情部分。 

 通读整篇作品,整个的情感其实就是压抑的。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情感压抑也是让自己的阅读充满着很大的难度。 

 但是,如果能够将整本作品很好地读完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在整本的小说当中,主要的还是一种爱情的伟大以及无私。  在人生的寻觅当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徘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同时,对待爱情也是如此。那个让我们痴迷的人是否真的就这样值得我们为他生、为他死呢?  每一个在爱情当中受尽了罪的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最不想要的就是别人的同情。因为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就是爱情当中的弱者。

  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总是有着那么多的人会为所谓的爱情献出自己的生命。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这不是对于某个人的痴迷,而是对于爱情的一种自己坚持的忠诚。

  所以说,每一个愿意为自己的爱情献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对于爱情有着最为难得的忠诚。  对于爱情的忠诚,不是说要成为爱情的奴隶,而是成为爱情的至交。所以说,在爱情当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不平等的。  

因为每一个人在爱情当中的定位是不同的,所以对于爱情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有的只是一种绝对的态度。

3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