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书笔记 >

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可以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又会带来思考方式的转变。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篇1

几周时间,一路“看见”,细细品读,悟出不一样的人生哲理,也使我对生活、对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柴静笔下的文字细腻,而又沉重,在她冷静客观下描述的社会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人心酸,无奈,只陷入一遍又一遍的沉思。

家暴、同性恋等话题,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可那篇《我只是厌恶屈服》,是给我的启迪最深刻的。在郝劲松打赢铁路发票的官司后,乘车时仍赢得了尊重,柴静问:“你靠什么赢得尊重?”“靠我为自我权利所做的斗争。”他说,“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郝劲松是勇敢的,同时是幸运的。他勇敢地站起来保障公民权利,与强大的机构对抗,不仅仅打赢了铁路发票的官司,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然而,在很多情景下,很多人是不愿意像他这般站起来去反抗的,首先维权的过程繁琐,艰难,可能被推向舆论一端,引来无数的麻烦,其次,很多人都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认为吃个哑巴亏也无所谓。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陈法庆在为环境治理方面作斗争时,其他农民拒绝参与甚至贬低的原因吧。而也正是这敢于维权的人与那放弃自我合法权益的人相比较,才显得敢于站出来维权的人更加勇敢,更加无畏。可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终究是不如齐心协力,陈法庆的维权道路仍然漫长,雷霞的维权道路同样艰难。

因为,我们都应当站出来,对侵犯我们权利的行为勇敢地说“不”!正如书里所讲,“今日你能够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这一次我们选择屈服,下一次,我们还讲面临更多的损失。

就拿罗莎帕克斯来说,当年她和众多黑人一样忍受着许多不平等的待遇,而那次公交车上“黑白隔离”受到的屈辱和拘禁,使她最终选择不再屈服。她的被捕最终也引起了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组织者是马丁路德金——日后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如果当年她选择了让座、屈服,忍受这不平等的待遇,也许今日,种族歧视会更加严重,公交车上的黑白隔离,也很可能会继续存在……

当维权构成一种意识在我们脑海,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权利,保护我们的权益。前段时间的“奔驰女司机维权事件”,刚开始时不少人对那位女司机指指点点。直到之后了解到女司机是几度协商、投诉无果才只能以此方式,引起注意,引起大家对她受到伤害的合法权益的关注,舆论才逐渐不将矛头指向她。关注这个新闻的人大约都明白,和解虽然最终达成,可是过程却是十分艰辛,然而当事人为了自我的权利一向在锲而不舍地努力抗争,舆论、媒体、政府……她用尽一切渠道,只为了能够维护自我的合法权益。抛开其他而论,至少这种维权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

《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我们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我们要勇于为自我的权利

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篇2

明白柴静算是比较晚的,那时候在网上看见一个演讲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短短几分钟,关于四个人的故事,女教师、律师、官员、总理、独特的气质,真诚的语言,带给人心灵上长久的震动、从此改变了对记者的看法。开始关注她的博客,看她的节目,读她的书籍,认真了解她是怎样的成长。

要想“看见”,就要从愚昧中睁开眼来。

因为她的不一样,很多人喜欢她,但同时也饱受争议。喜欢她的人欣赏她在镜头前的犀利与敏锐,她以往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以往一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同样有人觉得她的主持风格更像是一种表演:“很多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我个人觉得她是我们这时代真正优秀的记者,她在用自我的方式探寻新闻工作者应当持有的态度与作风,看她早期的文字,细腻又带一分倔强,正如她给人的感觉。

《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在一个又一个采访中,她应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社会问题、灾难、杯具,文章中常常看到她对自我的懊悔,一个错误的提问,错误的表情,不适宜的态度,她勇于自省,明白自我的缺点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从一开始的极具攻击性的提问到不带道德眼光去看任何问题,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向强调要做一个独立的新闻人,什么是独立她引用胡适的话说:“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我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此刻,她不再期望“改造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对的事情,做应当做的事情”。

《看见》所呈现的各个新闻事件、人物让我有时候对社会很是失望,可是柴静教会了我怎样去思考,她在演讲最终说道: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仅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我宪法权利的人,能够明白世界并不完美,可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仅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仅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柴静教给我的就是这样:独立思考、记录真实。

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篇3

《看见》是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对于生命的真实诉说。书里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愤怒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的流露。《看见》不仅仅是柴静采访的成长记录,更是对中国社会十年间的变迁的真实注脚。

柴静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她的目光投射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过阅读才明白,生活在同一城市“那些我明白,却没有感觉到他们存在的人”在赵铁林的镜头下,那些黑白镜头下拍摄的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苍白的月光打在她们本该稚嫩但却苍老的脸上。她们大多还只是十几岁的女孩,每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没有天真的笑意。在破落的街巷里,在生存面前挣扎的无奈,她们从农村怀着期望来到都市,最终却沦为“风尘女子”。从前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电视上演的那样完美,可逐渐懂得,没搬上荧幕上的才是真正的生活!文字所表现的不及真实的万分之一,柴静说:“明白和感觉到,是两回事。”我不曾体会过的,却有人在经受着。生命的尊严在生存面前,可是是被无情的践踏。我们总是习惯忽略边缘人群的存在,以固有的偏见审视她们,用自以为高尚的道德睥睨她们。她们是社会中不被理解的一部分,更是需要帮忙,关怀的一部分。

柴静在《沉默在尖叫》里采访了十一位女囚犯,她们皆因杀夫被捕入狱。女囚们大多带着被家暴后的阴影在狱中服刑,有的脸上还带着被家暴后的伤疤。影视作品中偶有会拍摄这类题材,折射出的只是真实情景的冰山一角。丈夫在电梯踢踏妻子,揪着妻子的头发,在地上踹,一次次触目惊心的新闻也无法止住暴力的拳头。被家暴的女性往往不敢反抗,害怕自我的丈夫,她们担心被别人明白,只是穿着长袖挡住身上的淤青。这些创伤,没有人问那些杀夫的女囚们,法院只判她们的杀夫罪,无期,死缓,无期,死缓……她们的余生只能在狱中,她们的孩子在失去父亲的同时也失去了母亲。全世界都存在无法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能够承诺给人幸福,但应当有制度使人能够避免极端的不幸,不幸的是,我们国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家暴体系,制度的不完善,使许多被家暴的人不敢站起来与家庭暴力反抗,她们更多是选择忍受。

柴静的采访把现实呈此刻我们的眼前,我逐渐明白,那些深藏在人性中的善与恶,一点一滴渗在这个社会里。生命的是真实的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我们能做的是把我们所看见的不公,尽自我的本事,一点一点的改变,变得更好。

看见读书笔记1000字篇4

她们,是家庭中的受害者,是艰难生存的女人,是渴望一缕光亮的迷路人。

安华忍了二十年的痛,化为了丈夫身上二十几刀。沉默的她,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内心的小兽渴望解脱,在一刀刀下去时,小兽挣脱桎梏,一声接一声地尖叫。

小豆说丈夫让她太痛,她痛得失控,让丈夫倒在了自我的棍子下。沉默的她,忍受不了丈夫对家人们的伤害亦忍受不了多年来自我的伤痛,举起了棍棒,让自我尖叫然后失常。

燕青害怕丈夫掐死女儿,她说她别无选择,举枪结束了罪恶。沉默的她,哪怕怀孕仍受着丈夫施加的暴力,所生的孩子不合丈夫意,丈夫试图把孩子杀掉,她只能大胆一次,心里尖叫着举起了枪。

她们的沉默,都在自我举起武器时,开始尖叫。她们是女性链上脱节的部分,家庭暴力给她们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也是难以弥补的。

由于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妇女大多没受过教育,唯一学到的可能是以前的落后思想,所以使她们成为了沉默的个体,少有反抗精神。可是哪怕理解过教育的家庭亦会有家暴现象的出现。因而影响家暴出现的因素十分多,能够是小时候的阴霾,能够是低下的素质,能够是所谓的大男子主义……

《沉默在尖叫》这篇让我看到了社会上的部分女人深受家暴的影响,不得不或是无意识地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与施暴者抗衡。她们自入了“家庭”这么一个社会单位后,便是在艰难存活,整日担惊受怕,文章中几乎每个被施暴者都认为那个自我举起武器杀死施暴者的那天自我将命不久矣,她们或是为了家人,或是为了自我,几年或十几年的沉默中她们最终尖叫,发出了自我的声音。

当今,仍有许多家庭有着家暴的现象,被施暴者有苦难言,她(他)们没有方法保护自我,也不明白该怎样寻求帮忙,柴静写道“在中国,一个男人仍然能够打一个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强暴她的姐妹,殴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众人面前这样做,不会受到惩罚——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多么可笑,也多么可悲,似乎在我们的社会上,女性就必须要被家庭束缚,对丈夫言听计从,只能做沉默的个体。正因为这样落后的思想,导致了更多家庭的杯具。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对家庭暴力的预防或惩戒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或是惩治力度并不大,仍有欠缺。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那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我们不要让自我的沉默在最终迫不得已时尖叫,应对家庭暴力,我们都该勇敢应对,没有什么是沉默能解决得了的,也没有什么是暴力解决得了的,仅有在合法的道路上,用法律制服施暴者,才能让自我在家暴的漩涡中慢慢解脱。

3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