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你组织信息,将所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供大家参考。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1
如果有一本书浓缩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华,如果它带来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动,如果它如同一股四季融合在一起的囊括人生酸甜苦辣的风,如果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却还如同昨日般鲜活地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激情澎湃地撩动我们心中那条敏感而脆弱的神经,那它无疑就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它深蓝深蓝的封面牢牢地扣住了我的眼球,很蓝很蓝,蓝得像风寒病人的脸,蓝得散发出一阵阵诡异而神秘的气息。它令我想到压抑恐怖无生还之地的黑洞。史铁生先生的文章也是蓝色的,但是它就像一个单调的调色板,有时候加点白色,有时候抹点蓝色,因此它的蓝是多样的丰富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绚丽而耐人寻味的蓝色世界。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让我在另一个角度观察生命,在绝望和希望的临界点品味人生。
生与死。这是一个在死亡线上侥幸被死神遗弃的幸运儿所必定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社会上麻木忙碌的人们所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这更是一个人对生命绝望却还残留不舍的时候徘徊不定的问题。但是这不是一个正值狂妄年纪的热血男儿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命运的作弄,史铁生先生便恰好在这个狂妄的时候成为了那个不幸的幸运儿。也正好,地坛适时出现,天时地利人和才酿造了史先生笔下的智慧。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沉着稳重深深撼动了我。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掌握的,它必定会来,它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此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不需抱怨生在何时,不需寻觅为何生,不需担忧死的降临,不需计较死后如何。人生就是旅途,人只能在一辆没有转弯后退刹车的汽车上乘坐,生是起点站,死是终点站。倘若你的心思在汽车的快慢变速中焦虑,在估计着终点站的方位,在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地上的坑洼,那么不论是沿途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车窗外行人的友善微笑,还是街道上的霓虹灯影都会与之擦肩而过,遗憾地成为省略的过去。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我们何必去在乎它呢?我们不能匆匆忙忙赶时间似地跑完了一生,生命不是怕上班迟到的挤车族。
母亲的爱与关怀。史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个睿智温柔的母亲,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支撑着他。他的文采,他的文学道路,他的人生感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母亲的睿智和引导。可惜的是,直到母亲去世,迟钝的史先生才能感受到那份浓烈的爱。那份迟到的真心实意的追悔莫及的情感在书中每个角落里激荡,不眠不休地警示着我们。任何情感,一旦错过了懂得珍惜它的时机,错过了履行回报它的有限期,再怎么后悔莫及也是徒劳。史先生含恨后悔为什么不能早些想到这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否则也许他就能早些懂事了。
《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很让人痛心和感动“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追念,是史先生的遗憾和悔恨。独爱《秋天的怀念》。北海的菊花开了,却没有和母亲一同去看看。这种遗憾是一生的痛,无法言语的。
母爱的重量是永远无法估量的和计算的。人类有再丰富再深渊的想象力也无法想象母爱的力量。风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但是我们能通过周边事物的动态来感受它的存在。其的强弱也是能感受的。它可以是只能吹起一片叶子的微风,也可以是能瞬间吞噬一座城市的飓风,也许它能更强劲。风是大自然的霸主,因为我们无法估量它,也许它能摧毁整个地球。母爱亦如此。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智慧。细细地品读它,无尽的精彩会在思想中跳跃迸发,无尽的感动会在心里汩汩流动。
最后再看看封面那片刺痛的蓝,却显得不那么惊悚。它更多包含的是疼痛与恐惧后对人生的豁然开朗,正如在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攀上悬崖后眼前的海天一色,只是它在经历了生死的磨练后显得更加沉重且珍贵罢了。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2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读罢《我与地坛》,我能感觉到史铁生以残疾之躯渡过充实人生,其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情的讴歌。文章字字珠玑,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出现在史铁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病体残躯,不幸遭遇。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有这种感触,杜甫,苏轼……都曾经触景伤怀。而史铁生却从残疾生命里体现了不服输的精神,他坚强的崛起,豁达坦荡。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两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当他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该是多么的难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满园的草木竞相生长,看到世界自然万物生机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满了希望。反观我自己呢,经历了几次考试的失败之后,态度消极,仿佛对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态。直到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爷爷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几根竹子回家。我心里一阵疑惑:都八十几岁的老头了,整天瞎折腾什么呢?下午我出门时,却发现他已用竹子编好了一个鸡笼的底座。爷爷见我出来了,忙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一个劲的冲着我笑。
我不知为何突然脸红起来,忙把头扭过一边去。是啊,我有什么资格接受这纯朴的笑容呢?就因为几次考试分数不理想,迟迟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整天唉声叹气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紧致的皮肤,一个本该阳光向上的少年,却藏着一颗自甘消极的心;而一个年过八十,肌肉松弛的老人,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这多么令人无地自容啊!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总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而尽历风霜的人们却喜欢经历岁月打磨的东西。母爱,就是一场经历打磨愈发温润的玉石。而史铁生的母亲,就像那座地坛,岁月不断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岁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却使老柏愈苍幽,荒滕愈茂盛——这是她对儿子的爱!这样的母亲,融化了史铁生的苦闷和愤怒,让史铁生看到了处处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而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见如此呢,承受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肩负教育子女的重担,还要包容我们的不理解所带给她的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庆幸母亲安在,及时行孝。
地坛中既有虫鸣鸟叫,也该有芸芸众生。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的女孩,他们给作者鼓励和感动,而我想在作者心中,无论幸运或者不幸,他们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挚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这里已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坚强地走了过来。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3
孤城绝域里藏着一个无坚不摧的生命,没有任何阴霾和忧愁,仅存那足以覆盖沙漠的不屈不挠。在这样一个日升月落,斗转星移的地坛。他何曾不是像他那双抱残的腿一样,自岿然不动,度过十五年跌宕起伏的光景。
他用平凡的文字,记录着他传奇的一生。氤氲着残阳气息的荒老地坛,令他百感交织。命运在捉弄他,文字在眷顾他。
那衰草寒烟,那落日晚霞,那云月苍茫,地坛的上空仿佛悬浮着灰蒙蒙的萧索,史铁生心里蕴藏的一腔温热,将辛酸溶解,化为曹雪芹所说的“字字看来皆是血”。
史铁生在书中写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上帝恳然地把漂亮赐给了他,却忘记把聪明附上。可爱的姑娘遭到伙伴的嘲笑和戏弄,仍然一无所知。她在树下拈花而笑,没有任何安分的理智。这是对她的咄咄逼人,抑或是命运的残暴不堪。他注定失去智慧?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弱智儿,终生被冠上问题孩子的名号?在社会上充当一个卑微的负累,小姑娘的人生将会是何等的迷惘。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先生怀着对人生的奢望与悲观,对自己的绝望与挫败。静静地用文字麻痹了世俗的思想。字里行间中,他对生与死的诠释,生死并不是天渊之别,只是一线之差。生命,为爱而生,突然而死。荒僻的地坛,令作者触景伤怀,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自己。感觉是理所当然的千沟万壑,落落寡欢。
当母亲温柔的背影轰然垮塌,轻缓的呼吸戛然而止,猝然离开儿子身边,结束了一生。史铁生甚感凄凉,他想念母亲,他心如绞痛,他甚至无法逃避这个血淋淋的现实。它将永久地失去母爱。母亲春暖花开的爱抚,妩媚不可方物,祥和安逸的剪水双瞳。属于母亲的一切一切都在悬崖上摇摇欲坠,它将成为过去式的金贵回忆,作者心中一副新鲜的默剧,值得留恋却又不舍得埋葬。
他在地坛中的领悟了人去楼空,客走茶凉的真谛。文字里溢洒了作者从容的生命毅力,重新燃起的无限激情与动力。他潇洒地抛开黯然的颓败,他比起其他人更珍惜这份生命,他用尽片刻不息的激情撞上了持续加温的心房,亘古不变的地坛将他从混沌中狠狠的扯了回来。
他无法替代母亲离开,母亲也无法替代儿子截瘫,这是现实。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祈祷,成为了惨荡荡的空想。“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对死的轻描淡写,字字揪心。仿佛置身与那片人烟飘渺的地坛,与作者感同身受,心中承装了对未来满满的期望,像肥皂那般透明的而又纯净的思想,没有任何杂质,轻轻地融入了地坛的最深层,泛滥出天角那片浓稠的霞光。
他始终是乐观地面对生命,母亲和蔼的炯炯目光让他恢复了男子汉的自尊,以往的自信。最后,他笃诚地回馈了母亲对他沉甸甸的爱。他不再活在被保护之下,他写出感人肺腑的字句,感动了一群在垂死边缘挣扎的劫难惨败者,同样地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坦荡的人生,自出生以来,命运无人能测。苦与难,忧与患,唯有自己共度。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4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5
史铁生,当代一位特殊的作家,常年与病魔斗争,他的文字每一处都是真情流露。在他的笔下,我感受到了最真挚的母爱。
在风华正茂的青春之时,突然双腿瘫痪,史铁生觉得自己十分不幸。可他却不知他受的苦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双腿瘫痪后,他与任何人都无法正常交流,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地坛就成为了他最亲密的伙伴。那儿实际上就是个园子,却成为了他的休闲之地。他不知道的是,每次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母亲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又担心儿子独自在园子里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她心里的煎熬痛苦又有谁能知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顺着我的车辙一步步寻找,步履苍茫又急促。”母亲的视力不好,她走的路程我们无法想象,找史铁生就好像在寻找大海里的一艘船。这位母亲注定是最苦的母亲,也一定是最爱孩子的母亲。但天底下哪个母亲不是最爱孩子的呢?
世界上任何一位母亲都是最爱孩子的。她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所有,但她们的爱都隐藏在小事之中。或许我们有时会感觉不到,但我们永远要记住,母亲永远是最爱你的。
放学回家后可口的饭菜,冬日里的毛衣,这些都是母亲对我们的爱呀!平日里,我总会与她发生一些小小的争吵。有一次,我在培训班外面等了许久,同学们都相继离去,一辆辆汽车驶过,一个个身影离去,熙熙攘攘的声音与雨水的淅淅沥沥交织成一首独孤寂的乐曲。我心里既抱怨又委屈。她终于撑着雨伞下接我,但我却一上车就对母亲发了一肚子的火。尽管她再三向我解释下班晚,雨天路上堵车,我就是不理解,只顾着自己。
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阅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才明白,每一位母亲都愿意为孩子倾其所有,但她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无奈、无助和身不由己。而这份心思,做子女的,是不曾体会到的。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每周回家,等待我的总是她精心准备的我最爱吃的菜,我的房间也被收拾得井井有条。我真想对母亲说:“妈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让你感到骄傲的。”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6
《我与地坛》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7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这样的主题致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都会触及到这类主题。可是能够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升天入地,丝丝入扣、体贴入微,毫不勉强造作,并抵达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却仅有史铁生做到了。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与地坛》的影响远远超越于文体范围。
每个人境遇的不一样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但在史铁生的答案面前,世界显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这将促使人类不再滥用或者尽可能少地滥用自己那个“狂妄的年龄”;这个答案虽然并不必然保证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铁生以自己漫长的煎熬而获得的领悟那里,这些“失魂落魄的人”将得到宁静和终生的抚慰。“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对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亲的爱,是《我与地坛》最为感人的部分。这些平静如水无法复制的文字,蕴含着充沛饱满、风雷激荡的高贵的情感。母爱是文学描述最能熠熠生辉的主题,散文这一体裁因其自由活泼不受拘束,又尤能尽情婉转随意收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往所以感动过无数读者。而《我与地坛》在叙写“我”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时,远离了热烈、哭号、哀励、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达方式,也没有做人们最常见的赤裸抒情—尽管他这样做很可能也会被读者理解和理解。史铁生将那人间至爱的种种伟大意义都悬置隐藏起来,只是用一种内敛到近乎压抑的语调,讲述着母亲看似平常的几件小事以及母亲过早离世带给他无法挽回的损失与至痛。史铁生之所以这样处理,实在是不得不如此,因为这浓厚的伟大的母爱与前面那“生与死”的答案一样透彻、融通和豁达,绝容不得丝毫的张扬与夸饰。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8
史铁生一定是一位坚强而开朗的作家,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我似乎真的在与他对话,倾听他的思想。
《我与地坛》叙述了作家史铁生在一座名叫地坛的废弃古园中遇到的人与他所思索的人生。第一次摇着轮椅进入地坛时,史铁生已经双腿瘫痪了。他在这幽静古园中,遇到了一对恩爱的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爱喝酒的老者、一多可爱而又不幸的兄妹,他们给了史铁生很多启迪。史铁生在地坛中大多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母亲。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史铁生在地坛里回忆他的母亲。史铁生由于瘫痪而烦躁不安,他的母亲担心他出事,在史铁生去地坛的时间里,总是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可惜的是,母亲的爱史铁生直到母亲逝世才感悟,才后悔自己没有关心过她。?读了史铁生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贪玩回家晚了,她总是会焦急地在门口张望;我做作业做的急了,她总是会在一旁耐心的指点;我哪里受伤了,她总是会担心的问候……
这么多小事中,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年级时数方块。那时我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小方块,老师却说是四个,因为其中一个小方块底下藏了一个,要不然那个小方块怎么摆在第二层呢?即使老师这样细致的讲,我也听不明白只能似懂非懂的点头。
回到家,我好多题目都不会做,练习本上擦了又擦,都擦得破损了,皱皱巴巴的纸张正如我那拧在一块的思维,怎么也解不开。妈妈便在一旁指导,她搬出跟老师一样的理论,但我理解不了。妈妈讲了好几遍,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草图,她的头上都渗出了细细密密的小汗珠,看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导我这个笨女儿了。
可是,妈妈就是妈妈,她永远都是最好的向导。妈妈给我找来几个小盒子,摆好对我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我摆小盒子,你来数个数,然后再来做题。”这种游戏一直伴随了我好久,直到我数清了小方块。
现在,当初的笨女孩长大了,聪明的妈妈却苍老了,再也理不清女儿那复杂的英语语法与方程了。但我不想学史铁生,一直错过那伟大的母爱,我会感恩于母亲,感恩于这本书,是它使我明白了一个母亲的心。?《我与地坛》是一本可以好好珍藏的书,正如那母爱,细细品味才能读懂,才能学会珍惜。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9
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过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感受的话,我想我不会用感动这个词,因为感动这个词不足以表达这其中饱含的力量和历练。那么,只有震撼一词可以准确表达我心意了吧。史铁生在这本书里的文章,对母亲的怀念无疑是最令我动容的,一位孱弱的母亲需要有多大的耐心和勇气才能抚养起一个在二十几岁失去双腿,脾气暴躁的儿子呢?又是如何在儿子独自在地坛散步之时,焦急地寻找着儿子?儿子的成功,母亲再也无法亲见,我对这位母亲感到无限悲悯。
此外,史铁生在怀念自己童年和故人的文章中也让我感到了暖暖的温情,即使是在那么一个残酷的时代,那么混乱的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多有不顺,甚至有些是多舛,但他的笔锋总是在这个时刻轻轻一收,不再让悲伤的情绪泛滥,只是留存着记忆中那份美好,只为这可怜人儿的生命而默默祈祷祝福。我以为,这是他心中的大爱,也是他对生命的尊敬。
诚然,他的身残志坚令我们健康的人汗颜,但更重要的是,在与死神的较量过程中,他表现出的坦然和淡定是震慑到了死神了的。纵使他是在经过一番苦痛挣扎才重新认识到生的可贵,死的必然,才认识到生命给予他的考验是一场历练。只要全然的热情才能止息痛苦。于是,史铁生将对命运不公的怨恨也早已化成对万物生灵的热爱,对周边细微事物和人的关怀。生活于他,不过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被定在轮椅上,却已然飞向云霄。
死与生,美与丑,贫与富,爱与恨,这些事物间的界限往往是混沌不清的,如果没有死亡带来的恐惧,也就不会有在生的幸福。正如史铁生所说,因为此岸是残缺的,所以彼岸才不会坍塌,我们的世界永远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里。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篇10
世界上的很多事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于人间,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题记
四周都是参天古树,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亘古不散,这便是地坛,史铁生的地坛。
《我与地坛》讲述了史铁生在人生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他的双腿的事,这使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去想“死”这件事,于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观察,去深思,去理解不公的人生,承受苦难,寻找希望。在地坛,他看到了漂亮而不幸的女孩消失在大榕树下,看到了一个长跑运动员曲折的人生,看到了一对年迈的夫妇从两个人变成一个人……园中一件件发生在他眼前的事,记在了心里,他懂得了,于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人类全部的剧目都需要苦难,存在本身就需要苦难。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存在吗?正如老子的“道生万物”一般,“道”生出万物,苦难生出人间百感。若是没有苦难,那便是另一种“可活什么劲儿”了。生活的苦难与不公,或许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一条必经的路。回望曾经走过的路,苦难曾带给人苦涩,却也让人感知了幸福和快乐。
六年级时,我参加了学校篮球队。临近比赛时,主力队员骨折,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出局了。最开始自然是难过的,但当我后来看到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也便释然了。这世上的幸运与不幸,或许就是呈正态分布的,有人幸运,就会有人不幸,而大多数处于中间地带的人,只看到了别人的幸运,却没有看到别人的不幸,所以无法领悟。可是,若所有人都是幸福成功的,那谁来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呢?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与快乐呢?所以,幸运也好,不幸也罢,总是我们的人生。
生命即使再不公平,我们也一定要心怀理想,砥砺向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坦然面对生命的一切安排,生活才有希望,这也便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