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优秀的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1
哈哈,好高兴啊,今天妈妈要领我去买书了,一到书店,我便像一匹饿狼是的寻找起来,心想:买什麽书呢?对了,任老师推荐我们看看四大名著。
于是,我买了一本《水浒传》,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读书,那叫一个快,10分钟不到,已经读完了第二回合,讲的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读完这一回合,我感觉到鲁智深也蛮好的,比如:当金氏父女没有盘缠时,鲁智深毫不犹豫的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五两银子全部放在了桌上,帮助金氏父女渡过难关。还有一次呢,鲁智深为民除害,就让镇关西尝了一些苦头,可是,没想到的是,那镇关西经不起打,鲁智深仅用三拳就让镇关西与世长辞了,他没想到自己竟杀人了,心里很担心,俗话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前,救过的金氏父女知恩图报,又救了鲁智深一命。
通过这一回合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人人能这样做,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美好,就会少一些坏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我相信,再也不会有抢劫、杀人,这些令人心惊胆跳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我相信,我们的国家秩序会更好,大家会更和谐的相处在一起!哦,忘了说了,我们还要知恩图报哦!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2
这本书主要写了:东汉末年,朝政糜烂,靠压黄巾军起家的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逐步统一了北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这使其一统一全国的霸业受挫。魏、蜀、吴三国鼎立场面从此构成。不久,吴国孙权杀了关羽,攫取荆州。刘备为了报仇,率大军伐吴,结果大败而归。后刘备、诸葛亮相继病死。后来,司马氏控制了政权,并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树立了西晋,统一全国。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以巧妙的文笔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智谋过人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义重如山的关羽,爽直粗犷的张飞,仁义爱人的刘备,__诈阴险的曹操,足智多谋的司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耿直敦厚的鲁肃……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全书写上百种各品种型的战争,但都不反复。从单枪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志斗勇。到营帐里的用计投谋,写得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各具特征。小说不但写出了战争的壮烈慌张,而且在雄姿英才的争斗中,又不时交叉描写大江明月、饮酒赋诗、山林贤士等抒情场景,从而使故事有紧有弛,扣人心悬。阅读完《三国演义》后,让你不只晓得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战略、战术,而且还能够积聚好词好句好段,关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协助。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3
今年寒假,我在爸爸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了《三国演义》的前二十五章。
我很欣赏关羽,我觉得是英雄。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都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他还是个有情义的人,华容道放掉曹操,足见他重情义。他还有一匹重情义的马,在他被擒拿后,赤兔马绝食而亡。
要说关羽的不足,就是他有些自负,因为自负他才大意失荆州。
这就是我眼中的关羽。我要学习关羽的重情义,珍惜与他人的友谊。做人但不能太过自大,要谦虚,否则就酿成大祸。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4
曹操的形象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尤其是三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对于怎样在新的时期评价曹操。
三国时期,英杰辈出,群雄逐鹿,谈论三国的英雄,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如果在大街上随机调查过往路人,询问他们最讨厌哪位三国人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说:“当然是曹操。”究其原因,无非是诡计多端,自私自利,“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又有谁看到过曹操好的一面呢?
曹操借汉献帝之名,发动讨伐董卓战役。一时间十八路诸侯纷纷来到,送粮者络绎不绝,足以显示出曹操出色的才干。在讨董战役时,真正行动的只有曹操与孙坚两路诸侯。而一直高喊着匡扶汉室的刘皇叔身在何处?史书记载刘、关、张三人并未参加讨董战役。所谓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完全为罗贯中杜撰的。此外,曹操还十分网罗人才,唯才是举。当许攸离开袁绍去投降曹操时,曹操一下从床上爬起来,赤脚迎见许攸。当关羽被杀时,曹操还厚葬了这个令他损兵折将的大将。
还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一心匡扶汉室的刘皇叔一夺得西川,迫不及待的称了帝,孙权也在江东称帝,而曹操称帝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随时可让汉献帝“禅位”,名正言顺当个皇帝,而他却一直没那么干,甚至孙权写了封信劝曹操称帝。曹操还说孙权是要把他往火坑里推。他一直到死仍未称帝,只是被他儿子曹丕追封了一个“魏武帝”而已。
我并不想为曹操翻案,我承认他只是因为猜忌杀了吕伯奢一家;因为要引诱吕布,拿群众当炮灰;他为了报父仇,攻打徐州时,“杀戮人民,挖掘坟墓”;明明是自己克扣军粮,却借运粮官的头来安抚军心;借天子之名为非作歹……
我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全面的看待一个人,既看到这个人的缺点,也看到这个人的优点,并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们都能去完整地看待一个人,世界上就会多一些理性欣赏,少一些盲目崇拜;多一些客观评价,少一些盲目批判……
《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书中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
利用这个暑假的闲暇时间拜读了这部经典——《三国演义》,并且从中受益匪浅。真不愧是古典文学名著,书中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征战场面惊心动魄,故事情节描写得淋漓尽致。三国演义是艺术与智慧的统一,是一部不朽的小说,更是一部经典的具体化艺术化的兵法。传授人以智慧,塑造人的品格,给人以文学至美的享受。遨游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思维在虚幻与现实,古代与当代间穿梭,不禁惊叹作者罗贯中的鬼斧神工,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才能感慨不已让我充分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讲一下自己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感悟。一是人物,一是智慧。
首先我想谈一下三国中人物,《三国演义》中,其人物的描述虽有夸张之嫌,但并不能掩盖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每个人的特性格不相同,形体外貌变化多端,个个方面都表现得如此传神,翻越书页之时如见其面,如闻其声。不管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近乎神人的卧龙诸葛先生,还是武艺超群却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儿女情长的吕布。。。。读完这本名著,对三国面的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简单讲一下自己对书中人物的认识和感悟。
《三国演义》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人物,首先当数曹操,还有一是关羽一是诸葛亮。
先从枭雄刘备和奸雄曹操谈起。曹操有雄才伟略,智勇双全,爱惜人才,虽略有奸诈之嫌,但不失为成就霸业的最佳人选。我认为曹操在三国里应该是一个有野心,有文才的人。他是一开明的人,听的他人意见,但同时也心狠手辣。有气魄,且不拘小结,要说三国里最成功的政治人物也非曹操莫属了。在曹操身上不仅仅体现了刘备这一类被称之为英雄的胆识与气概,更有的是一代王者的气魄;没有妇人之仁,与刘备相比,曹操有着更高超的军事才能。将王侯本就有的自己表现出来,没有刘备的一味儒家天下,且文章做到了正反对比,其他人物的衬托,使曹操这一人物更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刘备过于仁德,假如没有诸葛亮的辅佐,以刘备的谋略和才能,恐怕要和曹操参与三分天下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想假如诸葛亮辅佐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那么我想是根本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的。当然,这样的话,今天我们也就不大肯能看到这么经典的“三国”名著了。论计谋,三国中恐怕除了诸葛孔明以外也就是曹操了。
曹操有一点最可贵,那就是爱惜人才,尊重人才。或许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曹操对关羽甚是赏识,多次厚待于他。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关羽义释曹操于华容。最后来,当关羽败走麦城时,被孙权所获,斩了首级,送与曹操。曹操厚葬关羽于洛阳,更追封荆王。这也足以显示曹操彻彻底底的是一个赏才敬才的人。
曹操还一点也是值得学习的,那就是乐观。赤壁之战,曹操失误吃了败仗,在逃走的路上三遭劫杀,他却连笑三次“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幸好最后遇到的是关公,才捡回一条命,百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但其笑,却令人回肠荡气,试想千古之中谁能象曹操那样,百万大军被杀得只剩下可怜几千人还能笑得出来,这样的乐观精神真是令人可敬可佩。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
当然,《三国演义》也表现了奸雄曹操“奸”的一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那样一个时局动荡的背景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的这种“奸“或许正是他的霸王之气的体现,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能做做大事的人就得像曹操那样,有勇有谋,雷厉风行,不拘小节,礼贤下士,有远见卓识,并乐观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在书中,曹操可算是一个最个性鲜明的人物了。然而罗贯中的笔下将他写成大奸打恶之人,未免有些冤枉吧。
对关羽这个人物最深刻的印象是恩怨分明,刚正不阿,重情重义,勇敢,忠烈。
关羽斩华雄战吕布,后又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而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自此一战成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敬佩关羽的不是因为他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武,而是因为他忠义磊落,知恩图报,是真正的大丈夫。《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关羽外貌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一身英气”,难怪后世都那么推崇,尊称他为关公。自从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关羽至死从未背弃誓言,始终对刘备忠心耿耿,是问光就这一点又有几人能及呢?
“千里走单骑”和“华容道放曹”两个事件之中足可见关羽的忠义。
当初关羽降曹,实属权宜之计。曹操极欲招降关羽,待之甚厚,送美女,赐金银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受了所赐赤兔马。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了刘备下落,可以骑它迅速地去同刘备见面。由此可见关公忠义。后来曹操赤壁兵败,关羽在华容道截住曹操却又放过他,这也是因为关羽是一个恩怨分明的忠义之人。试想假如不是因为关羽的忠义,恐怕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了吧。
然而,人无完人,关羽也有他的'不可取的地方。那就是恃才傲物,有些自负。最终导致大意失荆州,坚守麦城,最后不得不落得一个悲剧,让人惋惜不已!
诸葛亮嘛,是一个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很佩服他熟知天文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完全是一个智慧的化身。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的方法也极简单: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这也就怪不得周瑜嫉妒而死,“既生瑜,何生亮”?我想这个问题周瑜最应该问的应该是著作的作者罗贯中吧。艺术表现上有些夸张,尤其描写诸葛亮成近乎超人。不禁要问了,世界上可能会有这么厉害的人吗?
不过三国中对其外貌的的描述还是很简单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诸葛亮虽无武力,但诸葛亮治有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就连司马懿都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刘备对诸葛亮曾三顾茅庐,最后求得卧龙出山才又后来与吴魏三足鼎立,平分天下的局面。“所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后来刘备白帝托孤临终前对诸葛亮讲“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足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器重和依赖。诸葛亮辅佐刘备和阿斗兴复汉室,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有一点想不明白,阿斗乐不思蜀,很是不才,最后诸葛丞相为何没有“取之”,或许这正表现了诸葛亮对汉室的忠心吧。也或许是他已经看清局势,自知连他也无力回天了。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里面的每个人物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感受很深,像诸葛的“智”,刘备的“仁”,关公的义等等一定程度上都是很值得我学习。
另外,《三国演义》中还蕴含了许多高深的军事策略和军事思想,发现它就是一部更加有血有肉的《孙子兵法》,里边详细的描述了著名的战例。其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展示,发现里面融合了很多古代的智慧,这也正是三国吸引我的地方。当然我们现在是和平时期,并且很可能现代的战争即使爆发了,也不会像三国演义中那样面对面的厮杀,我们有导弹,有卫星。然而我说这些经典的战略思想和战术不单单是战场上,它是广泛使用的,在很多领域都是通用的。甚至我们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审视它。经典毕竟是经典,注定它含有着好多优秀的不可磨灭的东西在里面,智慧和思想是不会过时的。
以前看过一些孙子兵法的内容。暑假读过三国之后才发现,并且与孙子兵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孙子兵法的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精妙的运用和生动演义。从某种角度来说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兵者,诡道也”,当关羽胜利进军樊城时,曹操就采取“亲而离之”的计谋,拆散孙、刘联盟,以利诱孙权使之袭取荆州,吕蒙则抓住关羽骄傲自大、喜人奉承的弱点,用“卑而骄之”的计谋,使其失去警惕、麻痹大意,撤大半兵赴樊城前线,乃“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而后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轻取了荆州。这便是战法和谋略的精妙体现吧。
三国里有智慧,有兵法,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当然,这些东西不是用来教会我们用来与人去勾心斗角的。但是我觉得读了《三国演义》至少应该从中吸取点什么。这也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啊。并且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东西是教会我们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或得更好的生存的。从这一点,这种智慧意义深刻,应用也是广泛的。就连国外的好多人都在如饥似渴的研究者我们的《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智慧和谋略,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呢?对古代历史文化经典的冷漠将是国人的悲哀!
以上便是自己在暑假读三国演义获得的一些个人体会和浅薄的认识了。
《三国演义》不愧为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的伟大奇迹。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理应去欣赏去领悟,保护好继承和发扬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6
打开我记忆的闸门,能让我历历在目的书还是属《三国演义》。
有一次,爸爸带回来了一套四大名著,我一眼就被《三国演义》吸引,从此,我就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它好看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可以让你看了还想再看的程度。我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这本书讲的就是蜀、魏、吴一直在互相打仗,最后却被一个小小的西晋统一了。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计谋很多,就例如火烧赤壁,他走一步想三步,就像现代的参谋长左权。但是孙皓简直就是一个反面教材,他残暴至极,令人厌恶。
最精彩的章节还是草船借箭了,我还曾想,那时候又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怎么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呢?怎么能确保曹操会一直射箭呢?不应该觉得没有动静,就停止射箭吗?曹操为什么不率军一边前进一边射箭呢?我仿佛看到曹操因失了十万支箭而恼羞成怒的样子,我真是太解气了,谁让他一直攻打蜀国的呢!草船借箭更好的诠释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但最后蜀国还是灭亡了。
这本书描述展现出一幅精彩的时代画卷,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一定可以让你终生难忘。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7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站在长江岸边,回顾那几千年前的三国,也不禁感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个年代,那个三国,虽然民不聊生,可是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可是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时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这就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记载了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谁是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厉兵秣马,野心勃勃,想成为最终的霸主,尤其是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老大。然而这场打了八十多年的仗分出胜负时,赢者竟不是魏、蜀或者吴,而是新崛起的势力晋。可怜一代枭雄,谋划一生,打下大片江山,到头来却是白为他人作嫁衣。
我从三国中得知,不管是大事小事,皆要用心,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能妄图一步登天。更不能有心而不做,譬如孙权。由小到大,从无至有,一步一努力,才能成事。
三国也用每个人物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道理。曹操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心计。刘备说一个人仅有贤德、仁慈,方可得民心,成大事。诸葛亮轻摇羽扇:“一个人仅有做事细心,谨慎,才有成功的机会。”关羽惭愧地说:“你可别像我那样,心高气傲,做不成事。”赵云来了,吕布来了,孙权来了,他们用自我一生的故事告诫我们。
《三国演义》,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9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示出那个时代锋利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在三国演义中我认识了神机妙算,忠君爱民的诸葛亮;仁慈善良,怀抱大志的刘备和奸诈狡猾的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爱刘备,因为他知人善用,礼贤下士而且还很仁慈。三国演义中对有关刘备的故事有许多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和三顾茅庐等。
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是只有好处没有害处的。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10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刚拿起这本书,我便被里面的情节与人物所深深吸引。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蜀、魏、吴这三个政治权势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刘备三顾茅庐、孙曹的赤壁之战……每一次战争,都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每一次战争都是勇气与智慧的考验;每一次战争,都令大家变得亢奋起来了。最后,曹操之子曹丕统领了中原,结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读完这本书后,我被这生动的情节所打动和那有血有肉的人物所感染。它展示了社会的尔虞我诈,表现了大家对各个阶级与人物的赞扬与憎恨。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个人物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有情有义。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虎威将军——赵云了。他身高八尺,浓眉大眼,骑匹汗血宝马,提把钢枪。他不只威风凛凛,还有万夫不挡之勇。在长板坡,他手持武器,就是由于为了保护阿斗,而在这千军万马中开辟一条血路。他砍倒两面大旗,杀死名将五十多,士兵被他杀死无数,可见是多么勇敢啊!
是啊!在目前社会生活里,是这部分勇敢的人,为了大伙和平友爱的生活,而去帮他人,挺身而出。
就说说周传金吧。他在上海时,看到小偷正在偷其他人的手机时,路见不平,猛地冲上去,死死抓住小偷的衣领,一边大声喊叫,一边把小偷往旁边的地铁站务窗口拉。小偷一心想着逃跑,在周传金手上砍断了八根肌腱,血流如注。但他仍然坚持着,直到保安赶来……看到这个场面,我被震惊了,我了解了在遇见危险的时候,只须大家与赵云一样,敢于去搏斗,去帮他人,并有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便能成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的,英雄如浪花一样,一个一个出目前大家身边。《三国演义》的情节与人物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11
读了《三国演义》有感《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人性的五味汤,里面包含了各种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诡异等等;也包含了人的善与恶。比如说吧,关羽就是那正义的化身,他勇猛且充满机智,对任何恶事都进行斗争,也是三国时期最令曹操畏惧的人之一。还有那曹操,他那奸雄的智慧使他成为了一国霸主。
电视剧从汉末讲到三国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起和灭亡。在其中,忠臣义士的殉国,人生的不如意,生与死的交织深深打动了读者。第一颗“将星”的灿烂与衰败,都给这碗汤中撒下了不同的味道。有些苦,有些甜。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则是那千古盛名的“诸葛亮”。
我喜欢这人物的原因并不是他有着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着泰山般的坚强毅力。“阿斗”,这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吧。他是蜀国的后主,却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一个烂泥敷不上墙的人。
如果大家是“诸葛亮”,会不会为刘备托付的这个孤儿竭尽全力呢?我想,这谁也不愿意。谁愿意把烂泥敷上墙呢?这只不过是白费心机。
而“诸葛亮”呢?他却不像我们那样,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意。尽管烂泥敷不上墙,死水成不了活水,他还是用他的生命紧抓着那似乎不存在的希望。在他第一次进攻魏国,胜利遥遥在望时,后主听信谣言,对“诸葛亮”的忠诚产生了怀疑,将他召了回来,结果使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责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对抗魏国。
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后,他还是以身殉国了。有些人可能会问:“诸葛亮也太愚蠢了,明知蜀国命不久长,却还进行无畏的反抗,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但我认为却不是。他可能明白这一点,但他却一定不会放弃。因为他至少做到“问心无愧”:他不断地进行反抗,尽力地反抗,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尽力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一群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其中有一个是初学者。他望着球架认真地投。但天公不做美,那篮球架偏偏跟他做对,怎么也不让他进。
旁边的同学看到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但他呢,面对着这些“笑声”,只是抱以会心的微笑。为什么他能以这种心态看事物呢?那是因为:贵在尽力,而不在于胜负。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12
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拍摄出了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诸如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等,题材众多,因此吕布这个人一定是被大家熟知的,今天我想讲述的就是关于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
吕布辕门射戟故事起因:袁术想灭了刘备这股势力,然后再趁机攻打徐州,但是又害怕吕布加以阻扰,为了达成目的,袁术让手下的将军纪灵带上粮草二十万斛大米向吕布示好,希望攻打刘备的时候,吕布作壁上观。但是吕布也看出来了,袁术没有安好心,因此决定像个两全之策,最好是得了好处,又能保住刘备,同时也能让纪灵无话可说乖乖的退兵,于是就有了辕门射戟的典故发生了!
辕门射戟的过程:吕布把刘备和纪灵叫到一起,说“这事儿很为难,为了公正起见,我在营门中竖起自己的方天画戟,距离百步开外,如果我能一箭射中戟上的小枝则双方各自罢兵休战,如果射不中,那么你们打仗我不管。”实际上吕布是胸有成竹,以他自己的武艺是一定能射中的,结果也是这样。由于这个仲裁方式是刘备和纪灵都同意的,大家都无话可说,纪灵只得退兵回去见袁术。
辕门射戟的典故引发的思考:其实在这之前,吕布因为发动兵变占领了本来属于刘备的徐州,已经和刘备结下了梁子,刘备因为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才暂居下邳,因此不论辕门射戟的结果如何,吕布和刘备已经是毛核心不合了。另一方面呢,吕布得到了粮草又用计谋逼得袁术方面退兵,读后感.虽然暂时解除了自身危机,但也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一来连袁术也一并得罪了,以后要是有什么事情需要人家帮忙,也是不可能了。结果不出意料,后来吕布和刘备刀兵相见,而曹操围困吕布时,袁术也没有来帮忙,因为袁术已经被吕布得罪了。
辕门射戟的故事读后感:吕布看似大智大勇轻松化解了难题,但实际上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了隐患,他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抢夺刘备的徐州地盘,而且之后又不能与刘备结成真正的同盟,最终势单力孤,遭遇了灭顶之灾,这需要我们读者用心体会了,也是要谨记的!
三国演义大全读书笔记篇13
早就慕名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次,我想和大家一起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三分天下。其中也肯定有当世的真英雄。
就说说蜀国的汉昭烈帝刘备,他双耳过肩,双臂过膝,虽说样貌平平,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义气。就在刘备得知关羽被残害时,他为失去了这个曾在桃源里结过兄弟而哭到在地,那一刻,他的面庞上在也看不见平日里严肃,正经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兄弟手足之间的情谊。他的二弟关云长也非常重情谊,竟因曹操有恩在华容道放过他,要知道,他可是做了军法保证的。
在我看来,这当之无愧的智多星就是诸葛亮。他为刘备做过的丰功伟绩简直数不胜数,这都是靠他的智慧来慢慢积累的。三国中的许多计谋也都是他去想出来的,如将计就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他的锦囊妙计也让刘备在危急时刻得意脱救,他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又是让周瑜一败涂地。由此可知,诸葛孔明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人。
再来说的就是众人皆知的‘奸雄’——曹操。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完全奸诈的小人,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眼中,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一生亲自指挥战场大大小小30一次,却没有几次败仗,可见他在军事方面可谓是一个天才。最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因为曹操的陆军不习惯水战,从而使用连环计,最终,被诸葛亮解决从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从此成了诸葛孔明的一大成就。说他奸诈卑鄙也不恰当,因为他毕竟也有想过除暴安良啊。想当年曹操刺杀董卓的事不也被人们千古流传吗?那为什么现在人们就不能把他的奸诈当作是计谋呢?
三国中这么多英雄好汉,怎么能一聊而尽呢?我这笨笔也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你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可以与我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