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京华烟云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的过程中,你需要将你的思考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有助于激发你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怎么写好京华烟云观后感?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京华烟云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1

最后一个家庭,牛家。一个存在于整本书的反面家庭。牛思道唯利是图,马祖婆尖酸刻薄,牛怀瑜卑鄙龌龊,牛素云蛮横无理。唯一拯救了他们的是最不起眼的黛云。牛素云的一辈子,骄傲着活着骄傲的死去。在曾家和木兰比上比下出言不逊,离婚后跟哥哥误入歧途,成了当年的“白面儿皇后”。风光又讽刺。最后素云的一段描述很深刻,想活命,想要钱,就得做为日本做不正当勾当,谋害同胞。欣慰,庆幸,素云最后的选择为她干过的所有坏事一笔勾销,有什么比幡然醒悟改过自新更值得庆幸的事情?牛家没落理所应当,也代表了当时的政府官员家里的斗争有多激烈。100个人里不可能全是傀儡,总要有一个“黛云”!

书里还有很多小人物,比主角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陈妈,一个乡下老婆子在姚家做事,当我看到她自从儿子丢了以后每年都做大一号衣服不禁鼻子反酸。可怜天下父母心。后来陈三找到了,可是陈妈却又没了。这一对母子的阴差阳错,让人想起,那时那日的战场,有多少母子生离死别;小小的银屏,引起那么大波浪;暗香的巧合相逢让人相信命运之轮的转动;陈三、环儿、博雅、阿瑄……太多太多,每个人代表的一个世界,代表着一类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一股强心力!小人物的辉煌造就了整本书的辉煌。林老细腻的笔触没有丢弃他们任何一个人,有生有死,让人欣慰让人安心。

书中有一段说老北京的语句,说的很好:“满洲人来了,去了,老北京不在乎;欧洲的白种人来了,以优势的武力洗劫过京城,老北京不在乎;现代穿西服的留学生,现代卷曲头发的女人来了,老北京不在乎……”老北京的人,在战火中依然在茶馆挺细喝茶聊天,生活之计,永不停息!也许就是这种精气神儿,让北京撑到了最后,撑到了如今。

姚家,曾家,牛家,三个同样的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没落。唯一庆幸的是家里的人还是站在向着未来的大队伍里,带着精神,勇敢的活下去。

整整一本书,荡气回肠,把我带回那年代,感受那时那刻的精彩!

感触颇深,读后感叹,谨以为念。今后重读感悟又将是另一番。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2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3

姚家有很多人,电视剧里编剧将曹丽华合和银屏并为一个角色——荪亚的女友。导致了电视剧失去了一段精彩。银屏无疑是悲剧的一个角色,是当时大家庭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姚家不允许儿子和一个丫鬟结婚,银屏被逼无奈才做出后来的事情,体仁最后也没能好好走到最后;红玉有人说是林黛玉的另一个形象。那阿非要比宝玉强多了。阿非也许受了两个姐姐的影响,正直善良开放,再加上有着英式的绅士风格,让人读到最后最让人印象深刻。

再来说第二个家庭——曾家。对于曾家,我说得最多的便是曼娘。曼娘,一个传统而伟大的女人。尚在花龄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辈子活寡,没有自己的亲生的孩子。令人庆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亚是相爱的,即使封建的婚约这个牢笼囚禁了曼娘一生。曼娘遵守妇道,裹着小脚,忍气吞声,搭理家事,是典型的中国旧社会妇女状态。我以为,曼娘的一生也就那么平平淡淡的度过了,殊不知后来发生的一切让这位旧社会的女子也不堪屈辱站起来反抗!全中国的妇女有大多半是“曼娘”!固守礼教,没有地位,没有生活的意义,只为了顺从,一味的顺从。后来,姚先生说“中日大战,曼娘说打就打,说不打就不打。”书里的木兰很疑惑,我也很疑惑,为何?到最后,看到曼娘的结局,我突然明白,林老想说:连曼娘这位传统女性都要站起来反抗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是时候觉醒了!曼娘最后上吊了,看到这一节时我的心一阵一阵的发麻难过。

曾家的另外的人,曾家的曾先生,也许出于官场的缘故,总是不想承认时代的变化,极力维护旧秩序,和木兰形成对立。但是在家里,曾先生即使意见不合,但是还是很爱木兰的。书中对于荪亚着墨较少,和木兰伴随出现,林老后来写荪亚变得尚金钱。我觉得他即使这样也不让人讨厌,代表了那个社会随机应变的中年人们。经亚显得平庸的多,我想他最勇敢的事情也许就是和素云离婚吧。曾家,因为木兰的加入变得精彩万分,有了素云的加入变得动荡不堪。曾家,我觉得真正的才像红楼梦中的贾家,曾经辉煌,最后落魄不堪依然骄傲。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4

曼妮。曼妮是一个忠贞的女子,在洞房花烛夜便失去了她深爱的平亚,她伤心过后从尼姑庵抱养了一个孩子,从此守在曾家。他对平亚的爱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她不允许任何人亵渎她对平亚的感情。她轰走了不怀好意打她主意的安大夫;曾因为阿宣说了句“我要活的爸爸”而打了阿宣一巴掌;也曾因木兰撮合她和陈原而打了木兰;陈原默默地爱她也丝毫没让她动心。在日本进入北平后,她不愿搬到王府花园,最后,为了自己的贞洁,拿起了斧头狠狠地在自己脖子上一划…… 她是一个孝顺、懂礼、贤惠的女子,她与世无争,在曾家分家产的时候,她说她啥都不要,她只求永远留在曾家。

在一个人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很同情她,觉得她很不幸、很孤单、无所依靠。所以大家自以为是的给她撮合,以为这样可以给她带来快乐,减少她的悲伤。这些只是大家的想像,其实她除了曾平亚她不会因为任何人心动,因为爱情于她而言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便会觉得在黑夜里走路没有了方向。她是有方向的,而且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的行走着,不被别人打扰。不要以为她没有其他人所谓的幸福,当她坚持这个信仰的时候她就是幸福的。

木兰。木兰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从小深受父亲的喜欢和重视,在父亲的熏陶和培养下,她琴棋书画样样接通、并懂得医术和甲骨文,是京城里有名的奇女子。

木兰是孝顺、善良的。为了不让爸妈为难,为了曾家名声,她放弃了自己所爱的人孔立夫,替妹妹莫愁嫁到了曾家。然而她是不被孙亚接受的,对于孙亚来说,木兰太过完美,木兰跟父母一样,唠叨,跟她在一起,他觉得浑身不自在。他和木兰的婚姻对他还说就是一个凑数的,是父母强迫的。他追求的是自由、爱情。他在曹丽华那里寻找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觉得在那里才是放松的,才存在真正的自我。他为了曹丽华放弃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回到北平。并偷偷和曹丽华在一起,并有了儿子……木兰在曾家是委屈的,但她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在曹丽华死后,觉得在曾家实在待不下去了,决定离开,往前迈进一步,去寻找孔立夫携手到老。但为的曹丽华的儿子,为了曾家名声,她还是留在了曾家,和孙亚在外保持夫妻的名分,照顾孩子。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5

林语堂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学着,他学贯中西,更主要的是,他总是让人觉得很和蔼,从不会板起面孔教育人。同时一本著作,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解读,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姚思安,他很显然是道教学派的忠诚信徒,道教和儒家有什么区别,从里面的三大家祖可以看出了,一个是姚家,书香门第,富有之家,生意做的很大;另一个是曾家,显然他的家族代表儒家思想的代表,为人处世,遵从礼节,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另外一家就是牛家,是追逐权贵和利益的代表,虽然也从书上学到了装饰门面的所谓“学术”,但只不过是沽名吊益的一种粉饰和手段而已。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当时属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在世事变迁中,无论那家都无法幸免于难,但在面对同样的动荡和不按时,他们的反映和最后的结果却大大不同。姚思安,道家的代表,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当一切繁华过后,一切都化为虚无,最后他很安静的离开了人士,在世人的严重,他似乎真的成了仙人,可以遇见未来,最后安然平静的离世。曾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当一切变故发生的时候,他的反映,是对世事的不满和愤恨,最后在悲哀中离开了人世。而牛家,荣华享尽,风头尽显,成了日本人的走过,最后成了人们的笑柄,日本人刀下的鱼肉,让世人耻笑。

虽然对儒家和道家理解不够深刻,但我的感觉是儒家总喜欢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告诉你如何处事,如何做人。被称之为出世的哲学,如果要工作,要入世,处处都能感到儒家的影响。而道家总是给人一种很随意的感觉,他认为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对一切都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可以接受所有的观点,经常认为自己是错的,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历来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中间徘徊,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换选择儒家思想,而一旦受挫,会不由的选择道家文化,可以关心生活,关心自己。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6

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在朋友的推荐下。

本书以姚木兰为主人公展开叙述,讲述了姚家在逃难时姚木兰失踪,与曾家的人相遇,与曾家结缘后发生的一连串的故事。全文围绕着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虽然只写了几个小家庭,但却全景式展现了人们从旧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转变。

就拿书中的曼娘来说好了,她处在一个旧思想的家庭中,她需要裹脚,在未婚夫面前需要矜持,尽量少见面,不能有肢体接触,导致在新婚第二天丈夫死后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相比之下,木兰就显得自由许多,她不需要裹脚,并且喜欢古玩,京戏,在异性面前可以大方谈吐,她算得上是一位拥有新时代思想的女性。

书中令我感触较深的还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书中姚母因为对木兰的哥哥体仁过于溺爱,而姚父对体仁又过于严厉,在两种极端的教育下,体仁变得非常叛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和家中的丫鬟银屏搅在了一起。本想着去英国读书,结果途中放弃,留在了香港,将父亲给他读书用的大笔财产全部挥霍了个精光,将父母气了个半死。不过,幸好在木兰出嫁,看到了她的嫁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能,颓废,想重新生活一次,做起了生意,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许多人将这本书称之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但我觉得《京华烟云》还是要逊色许多,暂且抛开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说。相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恨情仇,《京华烟云》讲述的家族恩怨则显得更为平淡许多。其次,《红楼梦》中主要围绕着贾府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而《京华烟云》讲述的却是整个中国,时代,社会,思想上的变迁,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这点是与《红楼梦》大不相同的。

京华烟云,拨开烟云,探究云雾下真实的旧社会,这,便是全书要向我们诉说的东西。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7

姚家有很多人,电视剧里编剧将曹丽华合和银屏并为一个角色——荪亚的女友。导致了电视剧失去了一段精彩。银屏无疑是悲剧的一个角色,是当时大家庭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姚家不允许儿子和一个丫鬟结婚,银屏被逼无奈才做出后来的事情,体仁最后也没能好好走到最后;红玉有人说是林黛玉的另一个形象。那阿非要比宝玉强多了。阿非也许受了两个姐姐的影响,正直善良开放,再加上有着英式的绅士风格,让人读到最后最让人印象深刻。

再来说第二个家庭——曾家。对于曾家,我说得最多的便是曼娘。曼娘,一个传统而伟大的女人。尚在花龄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辈子活寡,没有自己的亲生的孩子。令人庆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亚是相爱的,即使封建的婚约这个牢笼囚禁了曼娘一生。曼娘遵守妇道,裹着小脚,忍气吞声,搭理家事,是典型的中国旧社会妇女状态。我以为,曼娘的一生也就那么平平淡淡的度过了,殊不知后来发生的一切让这位旧社会的女子也不堪屈辱站起来反抗!全中国的妇女有大多半是“曼娘”!固守礼教,没有地位,没有生活的意义,只为了顺从,一味的顺从。后来,姚先生说“中日大战,曼娘说打就打,说不打就不打。”书里的木兰很疑惑,我也很疑惑,为何?到最后,看到曼娘的结局,我突然明白,林老想说:连曼娘这位传统女性都要站起来反抗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是时候觉醒了!曼娘最后上吊了,看到这一节时我的心一阵一阵的发麻难过。

曾家的另外的人,曾家的曾先生,也许出于官场的缘故,总是不想承认时代的变化,极力维护旧秩序,和木兰形成对立。但是在家里,曾先生即使意见不合,但是还是很爱木兰的。书中对于荪亚着墨较少,和木兰伴随出现,林老后来写荪亚变得尚金钱。我觉得他即使这样也不让人讨厌,代表了那个社会随机应变的中年人们。经亚显得平庸的多,我想他最勇敢的事情也许就是和素云离婚吧。曾家,因为木兰的加入变得精彩万分,有了素云的加入变得动荡不堪。曾家,我觉得真正的才像红楼梦中的贾家,曾经辉煌,最后落魄不堪依然骄傲。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8

最后一个家庭,牛家。一个存在于整本书的反面家庭。牛思道唯利是图,马祖婆尖酸刻薄,牛怀瑜卑鄙龌龊,牛素云蛮横无理。唯一拯救了他们的是最不起眼的黛云。牛素云的一辈子,骄傲着活着骄傲的死去。在曾家和木兰比上比下出言不逊,离婚后跟哥哥误入歧途,成了当年的“白面儿皇后”。风光又讽刺。最后素云的一段描述很深刻,想活命,想要钱,就得做为日本做不正当勾当,谋害同胞。欣慰,庆幸,素云最后的选择为她干过的所有坏事一笔勾销,有什么比幡然醒悟改过自新更值得庆幸的事情?牛家没落理所应当,也代表了当时的政府官员家里的斗争有多激烈。100个人里不可能全是傀儡,总要有一个“黛云”!

书里还有很多小人物,比主角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陈妈,一个乡下老婆子在姚家做事,当我看到她自从儿子丢了以后每年都做大一号衣服不禁鼻子反酸。可怜天下父母心。后来陈三找到了,可是陈妈却又没了。这一对母子的阴差阳错,让人想起,那时那日的战场,有多少母子生离死别;小小的银屏,引起那么大波浪;暗香的巧合相逢让人相信命运之轮的转动;陈三、环儿、博雅、阿瑄……太多太多,每个人代表的一个世界,代表着一类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一股强心力!小人物的辉煌造就了整本书的辉煌。林老细腻的笔触没有丢弃他们任何一个人,有生有死,让人欣慰让人安心。

书中有一段说老北京的语句,说的很好:“满洲人来了,去了,老北京不在乎;欧洲的白种人来了,以优势的武力洗劫过京城,老北京不在乎;现代穿西服的留学生,现代卷曲头发的女人来了,老北京不在乎……”老北京的人,在战火中依然在茶馆挺细喝茶聊天,生活之计,永不停息!也许就是这种精气神儿,让北京撑到了最后,撑到了如今。

姚家,曾家,牛家,三个同样的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没落。唯一庆幸的是家里的人还是站在向着未来的大队伍里,带着精神,勇敢的活下去。

整整一本书,荡气回肠,把我带回那年代,感受那时那刻的精彩!

感触颇深,读后感叹,谨以为念。今后重读感悟又将是另一番。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9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是天马行空思想自由的道家,是在乱世中倡导老庄学说的代表人物。姚思安之前也是一个浪荡公子,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幡然醒悟及时回头,进入了道家的世界。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将世间万物淡然的化于胸怀。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虽然他仍旧难以摆脱时代的局限,因循守旧囿于旧观念,但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他愿意让儿女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对女儿的态度,唱戏、识字、认甲骨。不阻止后代人的进步,是一种更超脱的姿态。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

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京华烟云观后感篇10

昨天晚上终于读完了《京华烟云》,很厚的一本名著。有多久没有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厚厚的书了?自问自答:“好久了。”真的好久了,就到记不起来上一本读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行字时,我莫名叹气。而后的一天时间里,仿佛还是在那段乱世之中,扎下根出不来,也不想出来,多呆一会儿,总是好的。

如今,我的脑袋里有了两个木兰的存在。一个木兰,巾帼英雄称豪杰,不惧强敌勇向前,是我们朝朝代代赞扬的对象,古书记载,励志故事,动画形象,让国人无人不知,家喻户晓。而另一个木兰,只是存在于林老的笔下,存在于读过《京华烟云》的读者心里。机灵活泼,端庄大方,时髦新派,抛弃旧习,思想自由奔放,敢作敢当,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先锋。书中的前言是林老之女林如斯所写,她说林老当时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可见林老对于木兰的钟爱。此处的木兰,没有巾帼的英雄奇迹,更现实更生动,让人不禁大声感叹:“不做巾帼此木兰,必做书中彼木兰”!

书中的人物和关系结构是我读过的所有书中第二复杂的,第一便是《红楼梦》了。很巧,林语堂先生终生痴迷《红楼梦》,对于庞大的人物体系细化之分,想必当时也受益于《红楼梦》。书中只是描述了曾,姚,牛三个富贵家庭的起落和变迁,仅仅三个家庭,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封建落后又努力挣扎的中国。

姚家,一个不参与政治的生意人家,产业遍布江浙。姚思安是道家的追崇者,这位老先生在整个过程中是唯一一个让我想不出缺点的人,人无完人,也许我没有参透看到。姚先生的思想的极度自由的,在看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再年轻十岁二十岁,会不会和他的女儿一样,积极适应新社会,崇尚新思想。也许是因为年纪,姚先生的这种自由思想没有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但是在儿女身上,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即使到最后先生云游四海十年,我没有不理解,一个灵魂自由的人,即使山河破败炮火连天,又怎么能扰他清净?

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