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的过程是一种对电影深层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思考电影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吗?这里为大家分享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快来学习吧!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1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能够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

1.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仅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这句台词无非是证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所以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一样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向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我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后,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欢乐。

7.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终,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必须能够拥有完美的明天!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2

观看《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触和思考,许多隐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样的想法。我对部分资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谈论一下酋长的人物形象还有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酋长在麦克墨菲来到这个疯人院前,甚至在麦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装作聋哑人,其他人也都认为他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个人在那儿默默的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规规矩矩做一个疯人,按时间安排表做事,没事时拖地、发呆等。其实,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他很没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认为,在疯人院装聋装哑却很好地保护自我,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也不会受惩罚,如果他还比较正常的话,这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

当比利受侮辱自杀后,麦克和护士长厮打被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当麦克最终回到普通病房时,酋长已像一座大山,充满力量,准备好逃出去,但当他看到麦克已变成这样,十分痛苦,大家还有我可能都以为他会带着麦克一齐逃出去,却没想到他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用之前麦克原先设想的方法“带着他”砸破窗户,逃离了疯人院。是麦克带给这个印第安人突破束缚的勇气和力量,最终他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这是麦克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实际做到的,酋长完成了他的梦想,确是以死这种方式。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也许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算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酋长原本是疯人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一个,在最终找到真正的自我,一个摆脱墨菲的自我。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3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仅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影片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先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齐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向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我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个护士了。疯子们在旁边发疯的时候,在场仅有那个护士自始至终坚持了一个冷漠的表情,好似视若无物一样。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颗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那张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构成了一个十分强烈的比较和对抗,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处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见。

虽然处于护士的高压控制状态,可是那些疯子为了争取自由还是不断挑战着她的权威。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出现了在反抗无效的情景下,几个疯子采取了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到达满足自我欲望的目的。这从反面点出了疯人院的专制统治的可怕,影射出一个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会现实。试想,在这样充满着束缚和捆绑的社会条件下,又能出现多少个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条件,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为了自由而奋斗的可悲的疯子了。

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丝毫不润许任何人违背,说句俗话,就是只许我点灯,不许你放火。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当片中的这些疯子,就象机械一样所不停的重复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

最终酋长那个人物,或许在杀死那个疯子的同时就已经把他争取自由的思想传输到了自我的思想当中去了。在酋长逃跑的时候,疯人院里疯子们渴望独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带到了广阔的大自然当中去了。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一丝光明。

本片确实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义。我看了这部片也了解到了许多西方社会无奈的现实,但愿经过以后的.努力,社会上能够少些疯子,多些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4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NO……NO……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5

在第15周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名叫《飞越老人院》,通过片名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在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部影片更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影片讲述了一所民营的老人院里,一群平均年龄达到八十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们,为了实践人生的理想,登上梦想的舞台,他们联合起来,再次点燃激情,施计驾车飞越老人院,在追寻梦想的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

影片开头就上演了一位名叫老葛(许还山饰演)的老人因儿女需要房子被迫离家的情景,紧紧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当他去了一所老人院时,老人院的围墙上刷着一行大字:“有一天我们都会老”更是让观看的人置身其中,是的,我们都会老,我们会长满皱纹,牙齿稀落,丧失记忆,步履蹒跚,疾病缠身,无法自理。

老人院中的情景也许有天就会在我们身上上演。每个住进老人院的老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与悲哀,有的是因为无儿无女,有的是因为子女远离,有的是因为家庭矛盾,有的是因为子女不孝。当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垂着头坐在老人院院子里晒着太阳的时候,他们该有多么孤独。影片中更是将这样的无奈的体现的淋漓尽致。一群老人围坐在一起相互说着自己的儿女,说是相互劝慰,到不如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和深深的痛心。但片中也不乏温情的部分,老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老葛和孙子最后的谈心和孙子的理解都为这部影片增加的亮点。但这些都不是影片的重点,影片的主线是一群老人为追求心中的梦想而努力的过程。

其实每个老年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未尽的梦,影片中吴天明饰演的身患膀胱癌晚期的老周,他隐瞒病情带领老人院的老人们,排练节目,苦中求乐,他们排练的“打麻将”的节目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使一群长满皱纹的老人也是如此的可爱。他们梦想能去参加比赛,但是受到多方阻止,老人院和家庭的反对并没有阻止这群热血沸腾人们,他们冲破家庭和老人院的反对,巧妙地躲过大众的视线,开着一辆破旧的大巴车穿越草原、沙漠前往北京参加文艺节目比赛。最后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寻衅打架的年轻人、百般阻止他们行动的院长和家属。

梦想显得豪华奢侈;而对于老年人而言,更显得弥足珍贵。他们怀着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前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们向往青春年华,他们永不服老。他们可爱他们感人,他们更让我们敬佩。

影片最后的情景是海边的日出,金色的阳光洒过海面,洒过孤帆,洒过老周安静闭上的双眼,洒过那一群含泪微笑着的老人,使这部颇有喜剧元素的电影在暖暖的阳光下结束。

看完整部影片感动很多,但最强烈的想法就是我一定不会让我的父母老无所养住进养老院。也许这是个人对养老院的偏见。这里也呼吁大家多关心下老年人的感想。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去后悔,才去羡慕,才去遗憾。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6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仅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影片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先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齐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向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我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个护士了。疯子们在旁边发疯的时候,在场仅有那个护士自始至终坚持了一个冷漠的表情,好似视若无物一样。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颗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那张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构成了一个十分强烈的比较和对抗,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处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见。

虽然处于护士的高压控制状态,可是那些疯子为了争取自由还是不断挑战着她的权威。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出现了在反抗无效的情景下,几个疯子采取了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到达满足自我欲望的目的。这从反面点出了疯人院的专制统治的可怕,影射出一个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会现实。试想,在这样充满着束缚和捆绑的社会条件下,又能出现多少个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条件,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为了自由而奋斗的可悲的疯子了。

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丝毫不润许任何人违背,说句俗话,就是只许我点灯,不许你放火。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当片中的这些疯子,就象机械一样所不停的重复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

最终酋长那个人物,或许在杀死那个疯子的同时就已经把他争取自由的思想传输到了自我的思想当中去了。在酋长逃跑的时候,疯人院里疯子们渴望独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带到了广阔的大自然当中去了。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一丝光明。

本片确实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义。我看了这部片也了解到了许多西方社会无奈的现实,但愿经过以后的.努力,社会上能够少些疯子,多些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7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 NO....NO.... 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1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