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需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好的地方,同时也要提出不足之处和看法和建议形式。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本文为你提供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写作技巧和示例!

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篇1

一直对自己的阅读速度很自信,结果在这本书上前所未有的花费了一个半月。

因为老师的介绍,我开始认识雨果,因为他的《九三年》,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看他的《悲惨世界》。于是在过去的一个半月,每一天我都将一本《悲惨世界》放在包里,在课堂上,在广播台,在公交车,我一页一页的翻了1760页,感受着这个人世间最像上帝的人的胸怀。

经典名著,在一般人看来,大多枯燥乏味。对我亦是如此。我一直偏爱现当代的言情武侠小说,对大部头顶礼膜拜,看着封面上的作品名和作者名就肃然起敬,沾染一下才气似的稀罕地摸两下,但仅此而已了。我试过翻开其中的一些,然后发现,里面是一整个未知的世界。那些作品涉及的背景知识就像是在那个世界探索的通关武器,我的无知和不耐让我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引人入胜。而现在,我开始学会沉淀,也渐渐发现,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的伟大不只局限于那一个时代和那一个时代的那一群读者,现在它的光芒依旧闪耀,持续地给我们指引,让我们触动,进而得到启发。

2012年4月20日早晨7点的三水,在小小的宿舍外仿佛在上演3D版的《泰坦尼克号》,狂风大作,雨点迅猛,雷声隆隆,闪电霹雳,透过阳台上布满水雾和一道道泪也似的水痕,我们看见阳台上的衣服在这样恐怖的大背景下无力地挣扎,我想如果它们能出声,喊的一定是“救命”。那牢固的两道门和三扇窗把我们好好地保护起来,我们呆在温暖安全的屋内,冷眼旁观外面的风云变色,变化无常。

对于《悲惨世界》这本书,在未读之前,我原以为自己是这样一种状态。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并沉迷其中时,才发现,我无法冷眼旁观,无法置身事外。当我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起,我已经身处其中,无法自拔,我不由自主地思考那个世界,那个世界的人们,现在这个世界和其中的人们以及我自己,而且发现感慨良多。第一次,发现名著还可以这样吸引我。

那天的课上,老师说雨果的思想无法和俄罗斯的作家们相比。是,雨果笔下的人,脑子里想的东西好像要简单的多,远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那样将思维充塞了自己的整个生命,也不会像托尔斯泰的玛斯洛娃和涅赫柳道夫一样用思想的斗争贯穿整本书,更不会像高尔基,给我的感觉就像奶奶讲老故事。

因为,雨果不是以人世的角度看这个社会,而是以上帝的视角看待这一切。冉阿让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救赎,不仅是自己的灵魂,还有芳汀,还有珂赛特,还有沙威。还有我。雨果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的确不似俄国作家的深刻而又复杂,雨果的人物,心理活动是有个简单的纵向标准的,那就是善和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雨果相信上帝,相信善良,也正因为如此,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有如此的胸怀承载这样的博爱精神,所以没有一个人物可以代表完全的雨果的思想。

我沉醉于雨果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和结构把把握的天才,他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将人物、情节巧妙地穿插组合在一起,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却不失自然,水到渠成,让人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对一个新人物的描写从不让人感觉突兀,一路读下来,发现逐渐茅塞顿开。合上书时,哪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看似纷繁复杂的情节已经服服帖帖的在我脑海里存在了。它像是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瞥见了十九世纪的法国,并对它产生了兴趣。

我惊奇的发现,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人们对身份的观念如此根深蒂固且牢不可破。冉阿让永远是一个苦役犯,人们并没有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人们把偏见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上,即使他成了马德兰市长,建造工厂、医院,为穷人谋福利,那样德高望重的人做了那么有益于社会和人们的事,却在主动承认自己的身份后遭众人唾弃。在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后,没有人念及他的功劳,污言脏语像漫天大雨一样铺天盖地,那些受过他恩惠的人都背弃了他,除了那个门房老太太和坚定的修女还牵挂着他,相信他,为他掩饰,为他说谎。呵!多么扭曲的世界啊!

我在这个扭曲而悲惨的世界看见了向善的灵魂。没有天生的大善人,我感觉到冉阿让的内心挣扎,在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市长和受人唾弃的苦役犯冉阿让间作出选择,或者说,在后者那加上问心无愧和灵魂超脱八个字,我看见他并不是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出发前有犹豫和挣扎,但已做好不再回来的准备,途中几次退缩,他愿意把马车坏了作为一个上帝的指示,并已经说服自己已经赎完罪,可以心安理得。他的心中甚至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丝丝怨恨和不满,希望给他找来马车找来的小男孩不存在,希望那一趟邮车晚点,希望赶不上那次庭审,希望去到时已经尘埃落定,但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他的肉体不觉劳累,他的良心趋他前行。驱使他勇敢地推开从办公室直达庭审现场的大门,坦白一切。他的挣扎是常情,他不是圣人,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

而最先感动我的山的灵魂是米里哀主教。我惊讶于那样完美的一个人,他在灵魂上似乎是没有瑕疵,他给人同情,导人向善。他生活清贫,把自己的绝大多数的钱用于救助穷人和不幸的人,甚至还去“劫富济贫”;他不辞劳苦,步行至偏远地区给穷人带来福音;他语言幽默,言行一致,对穷人多加照顾,却对富人和当权者不假辞色,直言不讳;他坦坦荡荡,夜不闭户,甚至用仁爱和无畏感动了克拉瓦特的劫匪并取回了圣器法衣;他尊重与他立场观点不一致的国民公会议员,他是一个保皇派却为一个差点投票赞成国王死亡的人以临终祝福。而对于冉阿让这样的苦役犯,他像对待其他穷人和不幸的人那样给予他同情信任和宽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冉阿让完成从苦役犯到马德兰市长的转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整部小说都贯彻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仁爱思想,在法律无情的世界里,仁爱是唯一的救赎。而在中国,几千年前,也有这样一位有大智慧的哲人这样说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降救之,以慈卫之。”他,是老子。

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篇2

就本书而言,让。瓦尔让的悲惨遭遇终究还是由法国当时的社会制度,人们普遍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的。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偷了一块面包,却要用整个生命来作为代价,这未免太悲惨了吧!我想雨果先生的初衷也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发掘出人性中本该存在的光辉,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而著此书的吧,绝对不要被已经存在的社会制度和评判标准所蒙蔽,所左右,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绝对完美的事物,更何况是这些本来就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呢!

用将近6周的时间读完了《悲惨世界》,是我对欧洲的某些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法国,在拿破仑时代,法国的社会状况,人情冷暖都是颇有感触的。漫步在图书馆中,无意中看到了《悲惨世界》,也想起了维克多·雨果,这个传奇的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得到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悲惨世界》的背后是雨果先生在1801年,看到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1828年,他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最后便有《悲惨世界》的诞生。

这篇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不上是读后感了,曾经度过雨果的悲惨世界,但是或许是年幼无知,学识浅薄……(省略一系列自谦的语句)。当时只是觉得主人公冉阿让很可怜,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前些日子闲的无聊,就疯狂看经典的电影,除了把一系列的哈利波特都看完,也看了1978年版的电影悲惨世界(再之前的画面实在不敢恭维)。小说有些地方比较冗长,或许是当时的我没理解那些伏笔吧,重新再看一遍不太可能,但是,还是可以发表一下感想的。

具体的故事情节相信许多人都已经熟知,主人公冉阿让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了一个面包,被判了19年的苦役,这使他不再相信这个世界,可是在他出狱之后,一个主教的行径,又再次使他相信世界有爱,而且爱就在眼前。虽然冉阿让之后做了很多好事,但始终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一个当过苦役犯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再翻身的。就连马吕斯这个共和派也接受不了冉阿让是苦役犯的事实。冉阿让属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苦役犯。无论他做多少努力,也无法摆脱这个身份。一个社会无法让人通过努力去摆脱社会对他原来的身份,我想这大概就是悲惨世界最可悲之处了。

在小说中,雨果极力想表现出人人平等,这和他所处于的历史环境应该有很大的关系,或许他改变了当时人的认识,可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为什么人还是不平等呢?

小说中的主人公可以算是一个偷窃犯,因为一点小事毁了一生。那么现在的社会呢?在小说问世后将近150年的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吗?

且不说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所造成的不平等,取和小说中类似的列子,同样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应该还有那些吸毒犯吧,在他们离开戒毒所后,社会又是怎样接受他们的呢?找工作到处碰壁,更不用说想拥有自己的家庭。幸福离他们是遥不可及,眼前只有黑暗,看不见曙光。有人可能觉得这个列子太偏激了。我只能说那些觉得这列子偏激的人,和小说中的群众是相同的,都是被时代蒙蔽了双眼,或许你能看出当时的人被困在了那个封建时代的教条中,但你自己却不能发现你被现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中那些无形的教条所捆绑了。在这个连个人性取向都不能正视的社会里,我们还能正视什么?

人的平等问题已经被探讨了几百年,也将会继续被讨论,在各个方面,虽然悲惨世界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大团圆式的美满收场,但是我相信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的平等将会逐步完善的。

在里面众多人物中,最重要的主角是冉阿让,在我看来,他的一生都是悲惨。在我们看来,法律是正义的,是专门用来惩治恶人的;但是《悲惨世界》似乎告诉我们法律是无情的,冰冷的工具。冉阿让为了救济7个小孩而偷了一条面包,却被人抓进牢房,虽然他是违法了,但是他的动机是好,怎么说也应该从轻发落。法律的无情,让他不相信法律,也让他因此坐了19年的监狱。一个人的青春就这么浪费在这种的地方,真的很不值。幸好他假释后遇到一个好人——主教米里哀,他是唯一愿意收容他的人,并以爱心和宽容感化冉阿让,也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在这后来一段时间,冉阿让换名字,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上市长解救的人们,为芳汀抚养了珂赛特。但是沙威——正义的坚持者和顽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别是像冉阿让这样的人。无疑这个缺点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这个人是冉阿让的噩梦吧,应该说,他是冉阿让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后来沙威发现冉阿让的善良本性,给他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自己穷其一生追捕的竟然是个大好人。

里面最美好的事应该是珂赛特和马吕斯这对情侣,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里面又有德纳第夫妇——小镇蒙菲郿一家酒馆的老板,贪财、自私、卑鄙,经常对珂赛特欺压的破坏,但是艾潘妮——德纳第夫妇的女儿充当的赎罪的角色,为马吕斯打听珂赛特的消息、为他送情书,应该是珂赛特和马吕斯这段恋情的大功臣。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对我很受教,一个人做到宽容,不仅是被宽容的人获得心灵的释放,而且对你自己也是一种解放。恨往往是很累的,而且也很伤心,那么我们会那么笨选择去恨别人吗?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本书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任务中,很多都有自己悲惨的命运,让。瓦尔让自不必说,19年的苦役,外表光鲜的马德兰市长,谁又知道他内心的战战兢兢呢?割风老爹的快乐最终还是被让。瓦尔让的痛苦所取代了。芳汀呢,就好像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为了柯赛特付出了所有,头发,牙齿,以至于整个身体,在他的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柯赛特好好的生活;年轻无知的她本想憧憬令人心醉的爱情,却被对方无情的抛弃,一个弱女子在那样的的社会背景下,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怎么不会被社会污浊的洪水所吞没呢?

泰纳迪埃的唯钱是命真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也验证了那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或许这句古语用在他身上真是有点侮辱古语了,还是用狗改不了吃屎或许更贴切一些吧。

马里于斯虽说打小就没父母,但终究有个家,还有外公,真算得上是很幸福了,虽说有一段时期挺艰辛的,但最终和柯赛特有情人终成眷属,那真是可喜可贺啊。

柯赛特,也是一个苦命人啊,很小就受尽了泰纳迪埃夫妇的折磨,幸亏有了让。瓦尔让这个命运中的贵神,才是自己的命运有了转机。

沙威呢,这就是一个法律,社会,政府的忠实奴仆,在他身上可将社会的僵硬体现的淋漓尽致,虽说最后良心有了一点点发现,但终究是政府统治人民的一个工具。

其他人物芸芸在此就不必细说了。有些时候,历史是有惊人的相似,或许,一百多年前的法国社会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依然把它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了出来。不久前看到一则报道,说是一位女士在参加已经参加了几次都没考上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时,不慎忘带了身份证,等取回来时,已错过了入场时间,这时的“沙威”出现了,这位女士以下跪的方式请求,却终究没换来监考老师的“开恩”。后来这位女士说下年也不再继续报考了,因为自己毕竟已成家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呢。一条制度,就把一个人一生的梦想挡在了考场门外……难道制度一经确定,无论有什么情况发生,都不能更改吗?我想制定制度是为了让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幸福,但上则新闻又该如何评论呢,自古以来就有法外开恩,得理十分让三分,难道我们就不能法外开恩吗?人情又在哪里?就说到这里吧,能够拜读此书,真是万分荣欣,在这里感谢雨果先生以及他著的不朽之作——《悲惨世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多一些主教这样的人,那些恶性事件就会减少很多。对待别人时宽容一点,事情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篇3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一书的结尾,“这个灵魂”指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故事最后,冉阿让与那个悲惨的世界告别了,但他在书中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这一整篇故事都是围绕着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展开的:冉阿让生活穷苦,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抓进监狱,他多次尝试逃狱,却被延长刑期。出狱后,冉阿让受主教的关照而感动,立志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来到了海滨蒙特勒伊,改善了那里的一种轻工业的发展,他也因此变得富裕,当上了市长。冉阿让当上市长后,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女人——芳汀,她把自己的孩子珂赛特托德纳第夫妇抚养,却没有想到德纳第夫妇内心狡诈,并把小珂赛特当成家里的仆人使唤。德纳第夫妇还从芳汀那里骗了许多钱。特别是有一次令我记忆深刻,德纳第夫妇谎称珂赛特得了一种严重的病,需要芳汀寄钱,而此时的芳汀也十分贫困,最后,出于自己的伟大母爱,芳汀让一个牙科医生拔掉了自己最漂亮的两颗门牙,换了两个金币,寄给了德纳第夫妇。其实,这也是一个残忍的骗局。当我看到这儿时,不禁怒发冲冠,心里恨透了德纳第夫妇,但同时,我也为芳汀感到难过,因为她的伟大母爱被骗了。后来,芳汀希望见珂赛特一面,可还没见到,就在病魔的折磨中死去,命运十分凄惨。冉阿让也因人们的不理解,又一次被捕,但他逃了出来,领养了珂赛特,并抚养她成人。最后,这位一心从善的主人公冉阿让在一个夜晚离开了那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

这个故事中其实还有一个人物叫沙威,他相信法律,是一个出色的警探,他一心想抓到冉阿让,但每次陷害他都没用。有一次,沙威去侦查反政府人民军,却被当场抓住,冉阿让正好也在那儿,就让军队给他枪决沙威的机会,军队同意后,冉阿让把沙威带到了一个军队看不见的地方,把他放了,并朝天空开了一枪,表示已干掉沙威。这个情节使我很感动,沙威一次又一次地陷害冉阿让,如果是我,肯定恨透了沙威,但冉阿让却在可以干掉沙威的时候,饶恕了他,并且放了他,实在是宽宏大量!

说起这个情节,我就想起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一次经历。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几天我一心想着玩,没有认真听讲。结果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原本觉得很简单,可考卷发了下来,我看到自己只考了70分。这张考卷上有因粗心大意而错的题,也有因没有认真听讲而错的基础题,画满了刺眼的红叉叉。看到这张试卷,我立刻意识到这几天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晚上,我一见到爸爸,心中立刻紧张起来,犹豫着该不该告诉他我考了70分,因为如果我考这么差,一定少不了一顿揍。可一想到我那丢人的成绩,我也顾不了犹豫了,后悔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此时,我只好吞吞吐吐地告诉爸爸:“我······我数学只······考了······70分······”爸爸见我在流泪,居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了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哭是不能改变现实的,它只能说明你还是要好的。你考这么差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听讲,这是肯定的。一个人总会犯错误的,只要他重视这些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以后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爸爸的话令我深受感动,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在我正在阅读《悲惨世界》时,我并没有把这本书读完。但是,其中有一个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他就是主教——米里埃。在我眼里,他是一个称职的主教,一个善良的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教身份而自以为是,而是竭尽自己的所能去向富人筹款,为了救济穷人。在他眼里,并没有所谓“坏人”,他总是尽力去救赎他们的灵魂。书中的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米里埃看到医院里人满为患时,他与院长有一次谈话。“你们有二十六个病人,却只有五六间小病房。我们只有三个人,却占了五六十人的地方。我告诉您,这是个错误。你到我这里来,我住到您那里去。把我的房子还给我。这里是您的医院。”就这样主教把自己的房子给了医院,他宁愿自己住的差一些,也要帮助别人。

米里埃作为主教,从国家领取一万五千法郎的年薪。就在他迁居医院的那天,他对这笔钱做了一劳永逸的分配。

通过清单,就能看出主教有多么无私,他宁愿自己过的苦一点,也要帮助他人。数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还有一次,主教到乡里巡视。当地有一个土匪克拉瓦特,他之前曾抢走教堂里的所有圣器。人们派宪兵去围剿,可他次次都逃之夭夭,有时还拼死抵抗。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主教来到此地。他坚持不带护卫,一个人动身,去山里的贫困小镇。当他到达之后,土匪克拉瓦特将圣器献给了他。可见,用自己的的宽容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回报你。

最后,本书的主人公——让 。瓦让从监狱里出来时身无分文,他偷走了主教的银器,逃之夭夭。后来,他被宪兵抓住,扭送到主教这里。主教非但没有生气,反倒把银烛台送给他,让他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无疑是,改变主人公的直接原因。

读完了《悲惨世界》,我的心仍然不能平静下来。我为一心从善的冉阿让感到激动,又为拥有伟大母爱的芳汀感到难过;我对内心狡诈的德纳第夫妇感到痛恨,又对可怜的珂赛特感到怜悯······总而言之,书中描绘的那个悲惨世界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本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在创作它时的心情;这本书,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当时的世界;这本书,使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使我与作者雨果都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才可以医治社会灾难,以爱制恶。

此时,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这句话。读完《悲惨世界》之后,我才发现这句话中“漆黑的夜”正表示了当时那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心怀大爱,宽宏大量,共创美好的家园!

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篇4

《悲惨世界》围绕主人公冉·阿让讲述了他和他的朋友们的悲惨遭遇,体现出了雨果对身份卑微的人们的关心和支持,也反映出了世界的无能与帝国政府的腐败。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明白了有些人,当自己意识到错误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每要做一件事情时,一定要“先‘三思’,后做事”,不要让事情背叛了自己。

人的野心是没有界限的,但我们一定要控制住它。不能像冉·阿让一样,因为一块面包几乎毁了自己。另外,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把事情做好是成功的基础,但只要有一点疏忽就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就像冉·阿让把市长的大职位丢了一样。所以,细节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成败!

由此,我总结了一句话:“做事认真,‘路程’没坑;做事想好,‘路况’最好!”

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篇5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悲惨世界》因为内容丰富和内涵深刻,使读者们都体会到作品有一种深远的分量感,让众多读者感动。

在冉阿让赎罪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沙威。他无情冷血,死守法律,认为仁慈是罪恶的源头,并对冉阿让穷追猛打。所以世人对他为多负面评价,我不可否认,我也是其中一员。但是年龄增长,重新审视这一人物时,有了新的看法。

冉阿让体现了勇敢,仁善以及觉醒,但是这一切都是有了沙威的对比才呈现出来。并且,沙威身上的一些特质值得我们深思。他绝不是一个绝对无心的人。一个苛守法律的人,不会是一个恶棍。在以法律为最高道德行为准则的社会中。沙威虽不讨人喜爱,却算的上是一个君子。他并非没有道德。对于他道德,他终其一身也只违背过一次。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的信念中,法律是正义的。这是他所认同的真善。也是他终其一生都呵护着的信念。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坚持让他的眼睛已经蒙蔽,他已经忘了为什么那些下等人要一次次地偷取食物,触犯法律。或者并不是忘记而是忽视,逃避,他毕生的信念就是法律是唯一真理,他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他的信仰竟是国家的缺陷弊端所在。可是避而不见并不会改变事实,在那场战争,在沙威遇到背着马利尤斯的冉阿让时,沙威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所以他放走了那个他追捕了一生的人,但是他又难以承受信念的崩溃,以死殉道。

所以这一方面来说,沙威是一个悲剧的人物。沙威的死说明在那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时的法律。那个为富有的人而存在的法律。只为下等人而设定的法律,已经无法再适应社会的进步。所谓的公平,公正,已经随着沙威之死而变得崩溃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在法律的健全程度上反应出来。悲惨世界中,革命失败了。然则沙威之死。其实却影射着那个社会的灭亡。栓释革命必定成功的信念。沙威的信念与冉阿让的赎罪。其实都是对那个社会真实的讽刺。同时我们也会窥见也许不久将来会更多更多的国民觉醒,这也许也是作者的期望吧。

但倘若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沙威这样的坚守法律的人真是我们所要赞扬和学习的。腐败日益严重,如若有许许多多这般的人出现,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的好。我们每个人都爱我们的国家,无论用了什么方式。我记得一位有名的美国批判家,他一生都在批评美国,但是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国。当有人询问他为什么不移民时,他双目含泪说:即使这个国家肮脏不堪,可该死的我爱极了它。所以无论在做什么事时,都要记住最初的初衷:

你是为了爱这个国家,一开始到最末尾。

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篇6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我的内心深处深有感触。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杰作,书里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815年10月的一个黄昏,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苦役犯冉阿让,化名马德兰,住在海滨蒙特勒市,在逐渐取得了本市市民的信任与尊重,并当上了本市的市长。与此同时,本市的穷市民芳汀把她的女儿珂赛特交给了内心凶残的德纳第夫妇后,赶回海滨蒙特勒市,到马德兰市长专为穷人创办的工厂报名工作。一切似乎都景气起来,可是后来冉阿让再次被捕入狱,芳汀也死于肺病。冉阿让逃狱后,把珂赛特接了回来,他们俩幸福地生活着,直到冉阿让老死。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虽然当今社会腐败现象严重,犯罪事件也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对罪犯宽容一点,也许就能铸造出一个崭新的灵魂,也许就能为共创和谐社会跨出一大步。虽然,这种方法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用,但我相信,只要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和谐社会就会遥遥在望。

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篇7

《悲惨世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主人公冉阿让悲惨、曲折、离奇的人生;让人无时无刻都投入到了书中感人、可悲或是令人气愤的情节中。

这本书中写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让人在感动中,明白到道理。我不得不说:“雨果是用心在写好每一本书,他的每一本书都是传世之作!”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最重要的是你写作时投入了多少;你只有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写作,才能收获百分之百的惊喜,乃至成功。

我也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像雨果那样用心去写作,也要让后人记住我。

悲惨的世界电影观后感篇8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法国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的书——《悲惨世界》。里面的主人公冉阿让,让我深受感动。

冉阿让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就失去了父母,由姐姐把她抚养成人。冉阿让二十五岁的时候,姐夫去世了,他便干着报酬微薄的工作帮助姐姐,维持生计。在一个冬日的夜晚,冉阿让打破了面包店的玻璃,拿走了一块面包,却被人发现,并以“破坏房屋入室抢劫”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判了五年苦役。他四次越狱,四次被捕,等他出来时,已经在监狱里关了十九年。由于他是一个苦役犯,每个旅店、餐厅,都不肯接待他。

为了过上正常人的日子,他在一个叫海滨蒙特勒伊的城市隐姓埋名,靠制作黑珠玉,成了富翁;因为他热心帮助穷人,又当上了市长。不巧的是,一段时间后他被哈威警探识破了。但为了帮助一位母亲——芳汀,找到并抚养她的女儿,冉阿让又一次开始了隐姓埋名的逃亡。最后,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用真情打动了哈威警探,获得了自由。

冉阿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他对穷人的热心帮助。文章曾经有这样一段内容,一个名叫割风的老人被车子压住了,眼看老人就要支持不住了,冉阿让不顾市长的身份,竭尽全力,就出了老人。而且他每次出们都会拿上钱去施舍穷人。还有就是他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旧信守诺言,想方设法,离开哈威警探,去寻找芳汀的女儿。

冉阿让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上不起学的大学生捐款的人,他们不也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大学生的吗?我认为当了富有的人,就更要一颗富有的心,这样,才可以帮助更多人。

1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