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观众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观众的作品或场所。好的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1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觉是深沉的,懊悔的。我能感觉得到作家写它时的沉重,忏悔和渴望赎罪。
这本书和其他的小说不同。这本书全文的感情一直很平稳,没有刻意加工的大起大落,全文像流水一般流畅,以平淡的字句反映出了内心深处的感受,给我,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撼动。一般讲人性的书都会以一种黑暗的角度来描述,其实这种书我一点不喜欢,因为它们大多都很压抑,我亦不喜欢那些书的作者,因为他们给人一种卖弄学识以及阅历的感觉。而追风筝的人 的作者却真实的让人感觉到他心中的情感,丝毫不做作。
我喜欢文中的哈桑,因为他忠诚,真诚。他不仅一次的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 每当我看见这句话,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感动和震撼。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绝对是绝无仅有的,我想他真的拿阿米尔当朋友,而且是可以献出生命的那种。但阿米尔不那么想,他从不把哈桑当朋友,他嘲笑他昧,甚至于在看到哈桑被欺负时,选择独善其身。尽管他事后很懊悔和羞愧,但正因这份懊悔和羞愧,他犯下了更严重的错误。他陷害了哈桑,陷害他偷东西。哈桑和他的父亲离开了,但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还未终止。
当阿米尔和父亲到了美国时,他对在阿富汗的哈桑感到非常抱歉,当他回到阿富汗想要赎罪时,却被告知身为他弟弟的哈桑已经死了,只留下了一个儿子还在继续受苦。阿米尔费尽千辛万苦把他从自己的老敌人手里救出来,并带到自己身边抚养。当他和侄子一起放风筝的时候,他仿佛又看见了儿时快乐的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或是赎罪,或是追梦,其实这并没有什么条件,但我们一定要去追,要有追的勇气。
放风筝的人在前面跑,而追风筝的人一心一意的在后面追,或许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2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它是象征我们人格的风筝,让我们勇敢地追寻那支风筝。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年少时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却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因此阿米尔捉弄哈桑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因为阿米尔的懦弱间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书也随父亲去美国。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喜谎言。他一点点探索,在战争中的阿富汗,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离世的哈桑的儿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丢弃了的风筝。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他还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的。有的风筝是再也找寻不到的。所以说阿米尔是幸运的。
这也使我联想到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有时是懦弱地远离难题,有时盗取别人的方法解决难题,难题于我们而言,难道不是一次好的锻炼机会吗?正确的应该是迎难而上。抓住成长的机会,抓住即将远走高飞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他与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风筝”是残缺的,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即使后来不顾一切的救赎,得到的也只有残败的“风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而罪恶导致的善行,却是最大的救赎。
在那飘荡的风筝上有着对人命运的掌控。无论因什么,为什么,我们都应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错过了花满枝桠的昨日,也不要错过今朝。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3
两天读完了,很快,虽然是小说,看完就在想,如果阿米尔当时冲了出去,能否制止啊塞夫三人对哈桑的伤害,或者就算不能制止,结局是否会改变。同事他的父亲为什么至死都没有告诉他关于哈桑和自己的秘密,而是由他的好友拉米尔揭开了谜团。
当然也在怀疑,怀疑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作为小孩子的阿米尔是否被描写的太过功利,自私,似乎表现除了不属于童年小孩该有的那种大人小心眼,即使他出生在富人家庭,可毕竟哈桑是他童年最重要的玩伴。所以,我甚至觉得,在书中阿米尔被告知自己和哈桑是同父兄弟这一个线索是否需要,书中,阿米尔是知道后才看哈桑写给他的信的,最后决定去找他的侄子。
我们来个如果,如果卡勒德。胡赛尼没有安排这样的惊天秘密,而是直接在阿米尔讲完他如何找到哈桑事后给了他哈桑亲手写的信,阿米尔最终会不会回到家乡去寻找这个自己曾经深深伤害过的好朋友的侄子呢?在我看来,虽然没有了亲情的羁绊,却更加深刻了小时候错误对现在内心的折磨,以及友谊的弥足珍贵。当然,这是我的如果。
这里,又突然脑子里冒出了鲁迅笔下那个月光下的润土了。
文章中说“到最后,总是这的世界赢得了胜利”,于是所有都成了世界的孤儿,失败的宠臣,故乡、童年、回忆……美好的事物都被远远的抛弃,留下满地伤痕,也给所有人一刀,这刀痕至死都留在人心中无法抹去。宗教给了信仰着内心的宁静,可是,宗教却也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深如深渊,就算滴再多的泪水与血也无法在这深渊中荡起回声。
当你说谎,你就偷走了别人知道的权利。极端种族主义者对信众说谎,大人与大人之间说谎,大人对小孩说谎,小孩与小孩之间说谎,小孩对大人说谎。
其实我相信,所有的错都会得到原谅,只要你愿意踏上那“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4
看完之后,一阵心痛涌上,难以自己。这是一部让我有些想哭的电影,只是最终没有哭出来。影片的最后,Hassen的儿子Sohrab终于露出笑容,Amir说,为了你,我一直追下去都愿意。这句话结束电影,正好象征着Hassen和Amir的和好如初,一段公案到此结束。
关于犯罪与忏悔,罪恶与自我赎罪(自我救赎)的电影有很多,罪总是有意犯下的,才需要救赎,也才能被谅解。Amir小时的表现,让人觉得,童言无忌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意义上,救赎也是找回童年本真的一种方式。找回那个被变成大人的自己故意遗忘的世界,就是找到了真的自我。赶Hassen走,也是因为他无法在其面前面对自己,Hassen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自己是一个这样卑鄙、软弱和背叛的伙伴。只有他走了,他才不需要痛苦的面对自我,逃离片刻。
有趣的是,Amir是以作家的身份完成忏悔与赎罪的。这种安排,就让反思和良知落实到了实在人生的现实方面,和作家的身份认知,角色,定位也很合拍。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是作家,没有那么明确的自我意识,救赎还会可能吗?
在深层的意义上,Amir的忏悔对象并不仅仅是Hassen,也包括他自己和他的父亲与家庭,更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故土。忏悔的完成,再一次把他和故乡的关系确立起来,从流浪的异乡人,又变成祖国和故家文化角色,的一员。这个深层隐喻,不过是通过童年的旧事来作为媒介完成,最后,他终于和家乡,和自己的故国取得了谅解,重建了精神联系和文化血脉(虽然,他不得不回到美国)。
但是,这一切的完成,都是以他认识到Hassen是他的弟弟作为直接线索的。换句话说,如果Hassen不是他的弟弟,只是那个童年的仆人,他还会赎罪吗?在他心中,他会发自内心的认为他应该忏悔吗(对一个仆人忏悔?)?要知道,Hassen对他的爱和保护,以及甘愿忍受的时候,并不知道Amir是他的哥哥。即使知道,这种爱也不会打折扣,因为他是孩子啊。可是Amir来赎罪,却是长大后知道他们的身份之后。如果没有这一种身份,结局又会是怎么样呢?
或者,没有这种身份,就不会有这部小说,这部电影和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了。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取经的时候如果继续和大闹天宫一样厉害,真不知八十一难和整个西游的故事该如何完成。但是即使这样设想,问题仍在。严格的说,赎罪的问题,要真正解决,首先得搞清楚这个胡塞尼的身份前构是不是必要的,有多大的意义和重要性,。
这也是我唯一不能释怀和满意的。想一想,如果自始至终,身份问题不存在,那么,报恩与赎罪的巨大的不平等就会自然的凸显出来。一点故日的主仆之情, Hassen却得付出回报生命的代价,而Amir在他死后,只要赏给他孩子几个钱,就会心安理得。太史公在《史记》里也写到这类故事,富人的一顿饭,穷人却得报以一条命(况且,穷人的贫穷,在某种程度上,恰是富人话语奴役的结果)。天道不公,何至于此哉?或许,值得安慰是,虽然故园风雨如磐,处于劫难,风筝总又一次飞起来了,希望和爱还是燃烧了。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5
为了远离哈桑,远离自己内疚的源头,阿米尔做出了无数疏远哈桑的举动,甚至将自己的生日礼物藏在哈桑的毛毯下,以此栽赃哈桑偷窃。面对父亲的审视和对峙,哈桑无言的承认了自己的盗窃行为,并主动要求离开,离开这个赖以生存的家。
至此,我们才明白:其实哈桑早就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可是单纯善良的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的相信阿米尔、深爱阿米尔、为阿米尔奉献自己的一切,正如他常常对阿米尔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早已止不住的往下流,一滴一滴洒在书本上,为哈桑,也为阿米尔,更为他俩之间脆弱而珍贵的友情。面对好友的抛弃与背叛,我们还有谁能像哈桑那样选择无声的原谅、选择一如既往的奉献?看到哈桑背着破旧的行李,暗自离开的身影,我多么希望故事能够从头来过,多么渴望他俩之间还是当初那对无忧无虑的少年玩伴,一起追逐儿时的梦想。
可是生活往往是如此残忍。多年之后,已是成年的哈桑为了照顾阿米尔的老宅,毅然拖家带口从相对安全的老家来到塔利班政权中心。面对外面动荡不安的时局和炮火连天的危险,哈桑衷心的守护、打理着阿米尔的宅子,并坚持住在破旧的茅草房,不愿住进舒适的客房,理由竟是“如果有一天阿米尔少爷回来,看到我鸠占鹊巢,他会怎么想呢?”。
这一句简单、纯朴的话让我的心灵为之颤动,哈桑,那个有着兔唇、地位卑贱的仆人,此刻在我们心中却是那么高贵,那么纯洁无暇,令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6
《追风筝的人》,一本好评如潮的书。短短几年时间,该书已在全球销量超过800万,一本好书不一定畅销,一本畅销的书也不一定是好书,但《追风筝的人》绝对是一本既畅销又极具可读性的书。该书讲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两个小伙伴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两个兄弟间的故事。对于阿富汗,或许太多的中国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为美国人来说,给那片国土上的一些人带来了一段难以遗忘的惨痛记忆,但对于阿富汗,他们也存在着诸多的疑问,虽然美国人在阿富汗的战争中取得他们所谓的胜利。而作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国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旧保留在他心中,血液里是割不断的阿富汗情节。写一本关于那片国土上的故事,对于作者来说,更像是在讲述他或是他身边的人,娓娓道来,让你随着故事脉络的发展,陪伴作者亲历阿富汗,去感受他们的故事。
还是让我从阿米尔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哈桑开始吧。虽然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伤害他,背叛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作恶的同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与性格复杂的阿米尔相比,哈桑简单得像个符号。他忠诚、勇敢、善良,他说的第一个单词“阿米尔”决定了他的命运,决定了他只为阿米尔而活。阿米尔视他为仆人,看着别人打他见死不救,嘲笑他不识字,甚至用收到的礼物诬陷他偷窃:但只要与阿米尔相关,他什么都能原谅——虽然我不确定他是否真的无怨无悔。但是,从他最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从来不曾后悔过。他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那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信任、忠诚和爱,让兔唇的他成为了我心中一个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这本书,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所包含的东西很多: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宽恕和赎罪。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但关键是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很多时候,因为脑袋瓜里一时错误的念头,导致错误的行为,伤害到其他人, 碍于面子,碍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有时候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逃避我们对其他人的伤害。
这本书就较深刻得写出作者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历经千辛万苦去赎罪的过程,让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亲情、是爱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7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如此简单的话语,在我脑海中一遍遍回放。哈桑,我为你的忠诚致敬!小巷中的一回头,牵引着整部小说走向高潮。
本书描述的是阿米尔和哈桑这两个小男孩的故事。在一个冬天里,雪花纷飞,却没有人感觉到冷。因为在这个日子里,放风筝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当最后一只翱翔的风筝的线在你的手中时、当最后一只被你割断线的风筝也被你紧紧握在手里时,你就成功了。你的胜利,会为冬天的火焰增一把柴,让它燃起更耀眼的光。阿米尔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他燃起的是浓浓的父爱,燃掉的是友谊与真诚。他永远都没有忘记哈桑握着风筝、滴着血的样子!
那之后的一个夜里,下着大雨,水珠模糊了车窗、泪水沾满了眼眶。他们离去的身影,渐渐地从阿米尔的视线里消失。拉辛汗曾说,罪过并不可怕。因为只有罪过,才能让人去赎罪。读这样的文章,总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益如同一把刀子,砍断了你与友谊的连线。阿米尔是为了父爱,然而,我又是为了什么呢?虚荣、报复,还是仇恨?我与她们的分割,也许只是得到100分时的骄傲、被弄伤了的抱怨,或其他两人不与自己玩的悲伤。我们这是何必呢?
这些年来,我如此地期盼得到外界的认可,但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正因为如此,我要抓紧属于自己的友谊——美好!其余的人,我何必去刻意地争取他们的认可呢!我要创造自己的友谊,抓紧自己的风筝,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8
之前,因为“为你,千千万万遍”而读这本书。现在,因为“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悟这本书。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围绕风筝和两个阿富汗的少年展开,现了人性的背叛与救赎。读罢此书,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脑海里总是回荡着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风筝,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少爷在追,追的是万众瞩目的自豪,是战胜而归的得意,是父亲骄傲的赞许;哈桑在追,追的是不负所托的重担,是童年珍贵的友谊,是挚友真心的喜悦。不管生活如何的艰难,不管世事如何的难料,只要你想要,就大胆的去追吧。但当我看到胡同尽头哈桑被强暴时阿米尔的软弱逃避,我心如刀割。哈桑将阿米尔少爷视作一切,而在阿米尔心中,即使他称得上一个朋友,他的分量也无足轻重。父亲重朋友,讲义气,对哈桑视若己出,这一切是为了救赎,可造化弄人,阿米尔的生活却从此改变。背负着谎言,阿米尔的懦弱让他承受着无尽的痛苦。有些事,越是逃避,越会在心里扎根;有些人,越是逃避,越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喜欢哈桑,喜欢他的善良、他的忠诚、他对朋友满腔热血的守护和他那珍贵的宽容。我永远都忘不了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内心的慈悲与善念,安详澄澈。那是抵达天堂的云梯。为你,爱与包容,习惯与珍视,救赎与原谅,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短短七个字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对友谊的珍视,对过错的救赎……人生的道路就像是一条救赎之路,不断拯救又不断逃避,这就是人性,人们总是习惯忘记痛苦,忘记愧疚,忘记救赎。
每个人都有着自私的灵魂,要珍惜平常生活中那些为你撑伞的人,珍惜不顾一切来看你的人,也许只有他们肯为你,千千万万遍。从今天起,好好对待爱我们的人,不辜负,才是真正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9
《追风筝的人》记录的是一个阿富汗的富家少爷在战争前后的经历。读完这本小说后,就像读完了一本人生传记。作者卡勒德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勾画了一个爱恨交织的历史故事。
一开始看到书名就有些疑惑:为什么要追风筝呢?看完了整本书,我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在那时的阿富汗,每年冬天都会举办追风筝比赛。主人公阿米尔的好朋友哈桑为了帮他追到风筝而受到了凌辱,阿米尔看到了整件事情,但他最终为了赢得父亲的喜爱而隐瞒了整件事情。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和自责,于是他用计逼走了哈桑。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自责。直到他重回故土,希望能为自己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时,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好友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对自己的犯下的过错赎罪,阿米尔将已逝好友的儿子索拉博带到了美国,和他一起放风筝。
如果说书的前半段写的是阿米尔因为年少轻狂而犯下的错误的话,那么后半段无疑是对自己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索拉博,让他追到了在心中飘忽已久的风筝,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打开。
这本书中除了讲了友情之外,亲情也值得我们重视。作者从阿米尔的角度,将他的父亲塑造成了一个完人。但当拉辛汗告诉阿米尔哈桑是他的兄弟时,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没有人能聊到,人人都为之敬仰的道德楷模会做出这种有违道德的事。但我读完这本书后还是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像阿米尔的父亲一样认认真真的为自己的“罪行”弥补,一切都还来得及。
这本书对我的灵魂触动很大。也许当我长大后,当我要一个人面对社会中的是是非非时,再拿出这本书,也许是一种鼓励,也许是一种提醒……
追风筝的人200字观后感篇10
偶然看到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的的作品《追风筝的人》,读后觉得心中十分难过和纠结。故事其实很简单,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的成长,感情十分融洽,但是由于身份的不同,在小小年纪的阿米尔心中并没有意识到哈桑对于自己的重要性。眼睁睁的看着哈桑为了给他追风筝而被几个坏少年强暴却不敢挺身而出解救,过后由于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犯罪的感觉而设计驱走哈桑,完全背板了两个人无间的感情,在此将人性中自私、恶劣的本质表露无遗。
但是作为一个良心尚存的人,阿米尔一直受着自己良心的苛责和拷问,多少年都无法释怀。在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寻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不遗余力的挽救了哈桑的儿子,并且收养了他,我想他是觉得好过一点了,尽管对于事情并无任何改变!我读后并没有为阿米尔最后的微笑而微笑,反而觉得一样难过。
对待自己最好的人,总是被年少的自己忽视;给予自己最真心的人,总是最不被在乎的!人心是最难捉摸的,但是却也是最恶劣的,千万遍的折磨爱自己的人都不觉的累,只有一朝失去才会觉得措手不及的悔恨!从此我想到了《飘》里面的女主角斯嘉丽,几乎一生都在追逐着阿希礼,直到梅兰尼的死亡才让她看清楚她自己爱的是谁,为此,她又开始了对自己曾经拥有又失去的瑞特的追逐!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珍惜上天给的每一个缘分,善待对自己好的每一个人呢?
阿米尔幸运的有机会再次成为好人,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呢!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为自己追风筝的人,善待他们,这样一生的幸福都将有人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