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
在写观后感时,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电影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要怎么写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篇1
今日,我观看了“20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炎黄”张纪涛。
朱敏才,是中国外交官一位风度翩翩的一位官员,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间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后,人们以为朱敏才会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样与老伴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在一个特殊的机遇后,朱敏才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与老伴孙丽娜一齐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他们一齐在教师这个岗位坚持了十年,期间帮忙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出现,使许多孩子改变了命运。可是,在这个时候,朱敏才教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脑出血,倒在了教学的路上。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期待下,朱教师战胜了死神,可他清醒后,却还惦记着上课。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感动中国给予朱教师和孙教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里的小孩子能学习,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他们宁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华的房子……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个城市里,“炎黄”是大家熟悉的一个人的名称,但大家却也不明白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钱资助幼儿园、敬老院等机构。他使用“炎黄”这个名称来掩盖自我,自我却默默地资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栋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将自我的钱毫不吝啬地捐出,张老人一生也不明白捐赠多少人,多少个机构了。感动中国给予了他五个字:涓涓见沧海。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期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篇2
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自1986年起,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二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守卫孤岛整整32个年头(截至2018年)。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邪恶势力面前更表现出了一位守岛卫士的凛然正气。1993年,开山岛民兵哨所被国防部嘉奖为“以劳养武”先进单位,并获江苏省军区一类民兵哨所的美誉。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2018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颁奖盛典当晚的颁奖词由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诵读,全文为“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要国先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两百面旗帜,收藏了太多风雨。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
江苏连云港王继才夫妇守岛28年,两个普通人,用善良和纯朴,温暖了那一片海。这种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篇3
润物无声,正能量感染师生
越是偏僻贫穷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也更加需要优秀的老师,从农村走出来的刘秀祥感同身受。
刘秀祥说,阻断贫困代际相传,核心就是教育。如果一个贫困地区的娃娃能够通过读书走大山,那他的下一代命运就会不一样。
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思想、境界和格局。
“现在读书的孩子,未来要挑起这个国家发展的大梁。如果老师没有思想、境界和格局,是无法帮助孩子们承担起这些重任的。”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老师这个职业,刘秀祥认为,“自己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望谟县实验高中,刘秀祥办起了工作室,主要进行教师组团式培训。“工作室在今年6月开始动工建直录播室,目前已投入使用,计划每一期招25至30名学员,主要针对黔西南州德育教育相对薄弱的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
“他是个很拼的人,是个很有激情的人,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同事杨通鸿评价刘秀祥。
有一次,杨通鸿和刘秀祥一起查寝,发现一个学生没在寝室,便在校园内四处寻找。
找到学生后,刘秀祥并没有教训学生,反而给学生穿上棉衣,开口第一句就是:天气冷,先穿上衣服!“这样的方式瞬间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在我看来,这才是教育。”杨通鸿说。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刘秀祥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着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刘秀祥极力反对“以分数论英雄”。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是树人,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而不是“立分树人”。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为学生树立起正确价值观。
2020年,望谟实验高中在校生2700多名,748人参加高考,318人本科上线,但刘秀祥丝毫不敢懈怠:“教学的路还很长,讲台上的每分钟都值得珍惜。走好当下每一步,就是成功。”
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篇4
“落水前,教导员让后面的救援艇快调头。船快翻了的时候,他还喊我的名字让我小心。”劫后余生的消防救援队员常青在回忆起落水瞬间,非常沉痛。常青说,救援艇翻船后自己被卷入水中。当时洪水中一片浑浊,他还出现肺中呛水呕吐。搏斗了20分钟后,常青逐渐体力不支被卷入水中,失去了挣扎能力,万幸,他在撒手卷入水中后从下游浮了上来。
另一位消防救援队员李俊杰说,“我落水后努力保持清醒,教导员(陈陆)和王松我都看到了,可浪太大,就被激流卷进去了。”
“教导员在落水后呛了水,他脸色发白。我俩在落水后还对视了一眼,但谁也没能开口。”李俊杰回忆道。
陈陆、王松被洪水吞没后,坚持没多久的李俊杰也逐渐体力耗尽,被卷入水中。
“我被‘滚水坝’吸到水底,在漩涡里转了一圈。那水底都是各种被冲来的垃圾杂物。当时我心想自己逃不出去了,好在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母不至于以后无人赡养……”
说起体力耗尽卷入洪水中的绝望和无助,李俊杰的眼泪冲了出来。
李俊杰与常青一样,都被洪水冲到下游后浮到了水面。紧接着两人相互扶持,抓住了一根下游的电线杆,被搜救直升机发现后被救上岸。
消防救援队员李顺是救援艇上的第三个幸存者。他在落水后坠入“滚水坝”底,通过暗流冲了出来。
“我漂了20多分钟后看到他们(常青和李俊杰)浮出水面。但我一直没等到教导员……”李顺说。
幸存的三人在回忆着落水前后的情景时,坐在一旁接受采访的大队长方锐望向他们的眼睛,似乎想在他们的目光中再次见到陈陆。
然而,他没有……
方锐眼眶红了,转头看向窗外。
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篇5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播出了,彭士禄的事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为公明白,为私糊涂,以此自勉”
彭士禄个性质朴无华,举手投足真性情,但是,做起科研却极为严谨。
“为公明白,为私糊涂,以此自勉。”彭士禄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他认为,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但人总不完美,对事物总有几分模糊。这时就要不耻下问,调查研究,收集信息,通过试验等来搞清楚。
20世纪60年代,为了建立反应堆物理的计算公式,彭士禄带领团队夜以继日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确立了计算公式,但仍没有把握确保反应堆在常态下安全受控。
当时,计算主要靠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因理论值与实际值还有一定的差值,他们被迫做了1:1零功率试验,发现了误差,修正了公式,补添了近一倍的可燃毒物棒,保证了反应堆在常温下安全可控,把反应堆的“脾气”摸得清清楚楚。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退休职工郭勇钦佩地说:“彭老素有‘彭拍板’的美誉,是因为他牢牢掌握着实验数据,这是他大胆拍板的重要依据。”
彭士禄曾说,凡事有七分把握就“拍”了,余下三分通过实践去解决。科技人员最珍惜时间,时间是生命,是效益,是财富。有些问题只有尽快定下来,通过实践再看看,错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这比无休止的争论要高效得多。
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这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对工程技术能亲自计算主要技术经济数据;对工程进度能说出某年某月应办哪几件关键事;对技术攻关能亲自挂帅出征,出主意,给点子……”彭士禄在回忆录里写道,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难得糊涂。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
是的,当国际社会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时,彭士禄坦言,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没什么“之父”之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是的,当彭士禄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后,他毅然将全部奖金100万港币捐献给组织,并要求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经组织多次说服后才同意命名为“彭士禄核动力创新奖”,奖励在核动力领域做出重要创新成就的年轻人。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语出戚继光《望阙台》,这也许是对彭士禄院士一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最真实的写照。
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篇6
昨晚如约打开电视机,准时收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节目。
与往年一样的结果,在这个不平凡的“末日年”里面,又有很多已经死亡的“草根英雄”在感动着中国。他们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麻木而又世俗的国度。
我看这个节目其实就是一个超级“催泪弹”,其威力使人在刚刚过去这个喜庆的春节假期里,还获得有一个感受悲情的时刻。每一个获此殊荣的“英雄”其实都表演了一场悲剧,他们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的是永远的痛。一贯擅长煽情的央视就不能厚道点呀,能不能不这样矫情呢?在节目进行中,我一边观看一边猜想,我自己梳理了一下,我又被那些人和事所感动过呢?由于是同行,我首先想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还想到了“最美司机”吴彬,还有更多创造了许多“国之第一”纪录的人,尽管我这一票并不能有什么作用,并不能算数!
看完节目后,泪眼婆娑,还有一点遗憾,吴斌师傅为什么没有入选呢?按说吴斌师傅当时的行为其实是全社会都需要践行的基本准则,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下。也许是由于吴师傅的英雄行为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张丽莉老师如果凭借着对学生的爱心和工作的认真努力获得此荣誉,那将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只可惜她是坐着轮椅上台领奖的。
感动之余,我也有更深的思考:
1、精神的觉醒
感动中国到昨天就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发展迅速的物质水平相对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后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国家称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
2、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感动中国》,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力量,是榜样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3、时间的流逝带走感动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不信的话,可以扪心自问,你能叫出几位曾经感动过你的他或她的名字?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了吧。不管怎样,我希望被遗忘的仅仅是名字,是符号,而不是其背后蕴含的一种精神。
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篇7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班会,老师带我们看了《感动中国》。《感动中国》里讲述了四个人物的感动事迹,其中给我最深印象的是第二个人物——一位教师,虽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
这位教师的妈妈不幸得了老年痴呆症,而家里又没有人照顾她,于是,他决定把她带去上班。从家里到学校要走三十多公里,教师带着妈妈骑摩托车去。教师把小时候妈妈背着他的一根绑带把妈妈和他紧紧地绑在一起,这根绑带只有37岁寿命,它记录了教师和妈妈一起的美好记忆。在学校,领导特意为他安排了一间宿舍,方便他照顾妈妈。平时下课铃声一响,他就急忙跑去宿舍扶着妈妈去帮她上厕所。中午吃饭时,他也多拿一碗饭,拿起小勺子,像妈妈小时候喂他吃饭那样,一勺一勺地哄着她吃。等到喂她吃完饭后,自己才开始吃饭。晚上凌晨一点多,闹钟响了,他又陪着妈妈去上厕所。每天早晨,他也赶在学生前面起床,帮妈妈梳头发、刷牙、洗脚、吃饭,然后再赶去给学生上课······
他说:“虽然妈妈不知道我是谁,但她也知道我在为她好,我就满足了。”
我被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是啊,小时候妈妈不顾辛苦地照顾我们,对我们呵护又疼爱,难道我们长大了也不应该给予妈妈欢乐、幸福和照顾,让她心里感到暖暖的吗?
感动中国的事迹观后感篇8
国测一大队长、党委副书记李国鹏是位性格开朗、身体壮硕的“70后”,爱好是每天早晨出门行走3公里。作为国测一大队的中坚力量,随着中国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他们这一代测绘人的足迹更是遍布祖国的山川沼泽、河流荒原,从珠峰之巅到东海之滨,从炎热的南海到酷寒的北疆,从地温高达70摄氏度的火焰山,到最冷时零下45度的北疆阿勒泰地区……无不留有他们负重前行、纵横千里的身影。
“我们在一个标注自己去过哪儿的APP上做标记时,别人都是标注去过的地方,我们都是标注没去过哪儿。”李国鹏聊天时自豪地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就中国台湾没去过了,希望有机会也能去那里进行测绘工作。”
国测一大队成立64年来,共产党员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先锋模范作用。荒漠高山,抑或激流险滩,国测一大队承担的每一个重大测量任务中,临时党支部总是建在最前面,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走得最远、爬得最高的都是共产党员。作为党委副书记,李国鹏介绍说,目前国测一大队队员50%都是党员,他们组成了测绘队最可靠的中坚力量。我们要继续像习近平同志回信中说的那样,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