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绿皮书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通过写观后感,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影片的特点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优秀的绿皮书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绿皮书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皮书观后感篇1

因众所不周知的原因,本文迟到一天。

电影昨晚就看完了,可能我从小就有健忘症的既往史,观影中的或共鸣或体会在看完电影那一刻也随它去了,然后便去网上搜刮别人的影评,不由感叹,写得真好,说的太对,都是我想说的

作为我新晋的写作爱好的打磨练习,用自己的话把别人的……

不,英雄所见略同的部分观点记录出来。

粗陋但真实的白人帮助绅士但孤独的黑人完成了救赎,平安夜的相聚拥抱,大团圆的结局,其乐融融,感动依然。同时也明白深陷孤独境地的人,其他任何人都帮不了,指望他人会越陷越深。需要自己跟自己和解,救赎需要自己成全。那要如何成全?我想该是勇气勇气能够改变人心。

越来对多的体会到互相理解的不容易,所以应尽量避免愚蠢地试图向别人说明自己。

艺术高于生活,没有实操作性,不能毫无保留的信以为真,但我爱艺术。

绿皮书观后感篇2

听朋友推荐新上映的美国电影《绿皮书》,就拖家带口的去影院看了一场,回来大人小孩都众口一词的说好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演员表现自然真实,感情表达细腻温暖,连路上的风景都秀美迷人,确实值得一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彼时的美国还处在白人至上、黑人备受歧视的时代,当时专门出版了一种小册子“绿皮书”,指明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名《绿皮书》就来源于此。男主一唐雪利是一位著名的黑人钢琴家,为了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回演出,要雇佣一名白人当司机兼保镖。男主二托尼是一位来自底层社会的白人,脾气暴躁,举止粗鲁,为了挣50美元生活费,一口气吃掉了26个汉堡。一个是工作所需,一个被生活所迫,两人搭档开始了一段为期数月的南下之旅。

唐雪利很有修养,待人做事优雅有礼,希望通过音乐改变人们对黑人的不公正看法。托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习惯于靠拳头解决问题,并且对黑人也存在歧视心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同乘一辆车旅行,闹出了许多时而让人心酸、时而让人捧腹的桥段。

两人经过路边小店,托尼去买东西,顺手牵羊拿走了一块摆在门外、供游客自行付钱购买的精美石头。唐非常生气,严词要求托尼返回归还。托尼虽然理亏,却嫌唐小题大做,一边答应一边悄悄地把石头藏了起来。

两人经过炸鸡店,托尼兴奋地买了很多炸鸡,边开车边大快朵颐,还热情地邀请唐一起享用。习惯于在餐桌前规规矩矩就餐的唐,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直接用手抓着油乎乎的炸鸡吃。但托尼执意相劝,一只手握着方向盘,一只手举着炸鸡递到唐的面前。唐扭扭捏捏翘着手指吃起了炸鸡,惊喜的发现味道还不错。

两人南下到达一所豪华的庄园。庄园主人热情地接待了唐的乐队,宾客们也都很有礼貌地欣赏了音乐家们的精彩表演。表演结束后,唐想用洗手间,庄园主人却拒绝他使用客用洗手间,只让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为了维护尊严,唐宁愿长途折返回宾馆如厕。

巡演的最后一站是伯明翰。演出规格很高,宾馆富丽堂皇。然而,作为演出主角的唐,却被安排在一间狭小的储藏室休息,并且因为是黑人不能进入餐厅用餐。读后感·唐忍不住想中断演出拂袖而去。但是,完不成巡演任务,按照合同,他们将拿不到尾款,托尼也会遭受损失。唐对托尼说,“我听你的,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托尼已经被唐的高尚品格和勇气所折服,此时的托尼,不再计较拿不拿得到钱,他带唐愤然离去。

圣诞夜,两人风雪兼程赶回纽约。唐遣散了管家,独自呆在家里,看着托尼“捡”回的石头若有所思。托尼和家人欢聚一堂,想起孤单一人的唐,怅然若失。影片的最后,唐鼓起勇气来到了托尼家,受到了托尼一家的热烈欢迎,托尼的妻子悄悄地在唐的耳边感谢他替托尼润色代笔家书。这一刻,白人、黑人,穷人、富人,精英、草根,彼此达成了和解,同时,他们每个人也和自己达成了和解,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绿皮书观后感篇3

今天我想讲两个词,启程、改变。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那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步行?还是开车?还是坐飞机?

要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汽车或者是火车。飞机太快到达目的地,却掠过了风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牵绊,然后忘记了追赶目标。

但要是选择汽车或者火车的话,就大不相同。始终都是向前开着。

掠过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后突然看见一片绿洲,就可以停驻下来,走下车。然后尽情享受着美好的一切。

当你内心充盈了、满足了、厌倦了,自然会想离开。然后再找你最初的那辆车。你拧钥匙、挂档、踩油门就行,怕来不及还可以加速,继续追赶你心中最想到达的那个圣地。那句广告词怎么说的来着:心所向,驰以恒。

恰巧这个电影就是开着车到达最想去的那个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并没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个人共同赴那场约。这部电影恰好补足了这一点。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人礼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来人是佣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错位的。因为只有错位产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致的完美就像按剧本写好一样,没有一点惊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强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续摩擦产生火花和精彩。

这一点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说过的话。他说他自己的恋爱观是坚决不会将就,我觉得那也可能拒绝了依靠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几次重大的抉择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个是高考。凭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赋可以让你从容还是窘迫的选择大学和未来的城市。

一个是婚姻。一个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两个人持续的成长。陪伴着走过岁月的峥嵘和美好的时光。

还有就是选择朋友。是酒肉朋友还是麻将朋友,还是游戏战友,还是读书知友,还是商业同学。

再有改变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决策,就不一一细说了。

电影里,彼此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证明了这世上没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去尝试,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进或者堕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标、你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你能不能到达你心中最想要的那个耶路撒冷。但是你还是启程了。相信比看见更重要吧。

既然选择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领他不要乱拿东西、不要乱丢东西。

处事圆滑,那就为了他用尽一切手段,也帮助他走出困境。还要选择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独。然后尽一切可能带着他走出黑暗,奔向温暖。

烟有什么好抽的?朋友不喜欢,掐掉。

炸鸡又有什么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尝一口,哎呦,还挺好吃的,再来一块(真香)

文雅有什么难学的?朋友教几次,我也会写含情脉脉的情书。

孤独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见惯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独居黑暗之中。

改变真的一点都不难。

难的是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

朋友都没有。

绿皮书观后感篇4

电影讲的是一个白人平民给黑人精英当司机兼秘书的故事,有关友谊、有关尊严、有关种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发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为时间原因,我只谈谈当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绝表演那个片段时我想到的东西。

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由来已久。电影设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时候种族歧视问题还相当严重,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实际上对黑人的歧视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国白人的心里)。

唐雪莉(黑人精英),拥有礼仪学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在纽约混的风生水起,跟肯尼迪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因为他是黑人,总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他决定去南方溜达一圈,找找刺激,让自己可以有勇气直面这些不公正——当尊严被无视,要改变的不是别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着自己的礼仪和涵养而一味退让,而是在被侵犯时有勇气反击。

而在现实中,一般大多数人选择隐忍并不是因为不想硬刚对方,而是因为刚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样,进了局子可以让总统捞自己。这中间的不少人虽然还没有取得唐雪莉一样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着跟唐雪莉一样的信念:用实力去赢得尊重,用成就去回击那些歧视、诋毁、伤害他们的人。

理智总是告诉他们,跟对方争一时口快或是发生冲突并不能改变对方的看法,也不能解决矛盾,或者不能给对方以实际且深刻的打击。所以他们常常对冒犯或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进行冷处理,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却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觉得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觉得受到不公或欺负就应该反击,选择逃避等于懦弱,所以有点瞧不起这种思考方式。但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报复,而前面所描述的选择隐忍的人则把受到的打击和伤害转化为取得进步的动力,并采取行动。

这些人善于把负面的事情与情绪化为前进的动力,因此他们往往对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强大的内驱力。但可以预想的是,这些人也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当他们真的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给当初伤害自己的人以实际和深刻的打击时,他们却往往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已经把伤害过自己的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再也不会有交集。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遗忘甚至感恩曾经的伤害。

我佩服这样的人。

但是,一味隐忍完全不会发火,把所有东西都装在心里,通常如果被别人认为是一个不会发火且没有立场的人,那么别人就很容易把火发在这个人身上,把他当作出气筒。

所以面对不公,一定要“发火”,不一定能让正义得到伸张,最起码向别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总的来说,在缺乏力量的时候,战略隐忍是必要的。

说的糙些:面对不公,打得过当然要打;打不过,可以先跑但也得回头骂两句。

这样才是一个可爱且有魅力的好人。

绿皮书观后感篇5

今天看完了美国电影《绿皮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是一部描述黑人音乐家雪利的故事,这位黑人音乐家不仅是音乐天才,他还取得了心理学和乐理学等博士学位,是一位兼具音乐天才和修养、学识的黑人,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是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朋友。就是这么一位出色的美国黑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他受公司的委托,要到全美巡回演出,需要一位司机兼保镖,公司为他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真是煞费苦心,在面试了很多位之后,还是没有让他称心如意。这时,一个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名字叫托尼,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让人联系了托尼,并且对托尼进行了面试,当托尼走进雪利的办公室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间办公室堪比国王的宫殿,里面宝物应有尽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异宝,如果说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长,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当托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时,顿时改变了主意,因为白人从来就瞧不起黑人,更别说为黑人开车了。但是,雪利得知托尼可以为他摆平很多事情,因其在业界小有名气,所以雪利极力挽留托尼留下为他开车,并且答应了托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于是,托尼在合同上签了字,雪利的管家给了托尼一本绿皮书,上面都是雪利巡回演出的一些路线图和所住的旅馆名称和地点。他们巡回演出的路线是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在北方他们无需担心什么,但是,他们一路向南却是令人十分担心的事情。

因为当时,黑人解放时间并不长,他们别说在社会上有地位,能够不受白人打骂已经很不错了,而托尼在处理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这就是雪利非坚持要托尼担任他司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一路向南,当走到印第安那州汉诺威市演出时,工作人员居然用一架破旧的钢琴让雪利演奏,钢琴里面全是垃圾,当托尼看到这种情形,让工作人员换一架钢琴时,工作人员居然说一个黑人哪有那么挑剔,被托尼打了之后工作人员才换成了一架指定钢琴。

他们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市时,雪利只能住在专门为黑人准备的旅馆,而托尼却可以住在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的旅馆里。雪利为了解闷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群白人殴打,托尼赶到才解了围;当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雪利演出大获成功,并得到很高的赞扬,但当其去厕所解手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因为他们在外面一棵大树下用木板给雪利专门搭建了一个厕所,其实就是平时民工用的那种简易厕所,雪利看到后拒绝使用,最后他们宁愿推迟半个小时演出,也不肯让雪利用他们的厕所解手。无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馆上厕所,这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

在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托尼让雪利买件西装,雪利走进西装店时,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坚决不让雪利试穿衣服,非要雪利先买下来,如果不合适他们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却可以先试穿再决定买不买;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无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长通电话后,才得以脱身。

雪利在台上倍受尊重,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但是,他到了台下,人们并没有把他当成艺术家,而还是把他当成普通黑人对待。他本可以在纽约市卡内基音乐厅拿着几倍于巡演的工资,还不受白人歧视,过着优雅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艺术天才来让人们改变观念。

托尼曾经问过同事,雪利为什么非要受着屈辱,还要坚持演出。同事告诉他,天赋固然重要,但是,观念的改变更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总统肯尼迪一同来改变美国对黑人的歧视,而虽然他很有钱,但是人们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艺,和高尚的人格来感化这个世界,并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绿皮书观后感篇6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绿皮书》。

电影的名字说来便有趣。美国许多酒店对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册子,封皮写着《THEGREENBOOK》,册子里列出了美国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维果。莫滕森和马赫沙拉。阿里,用他们最出色的演技,展现了一个白人小混混--托尼与一个高贵、出入上流社会的黑人--唐。雪利之间发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演绎出了一本绿皮书,建立起一座坚固的、跨越种族的友谊桥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的美国。意大利裔、美国籍白人保镖托尼,因生活所迫,阴差阳错成了非裔、美国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司机。

两个不同世界的男人、两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托尼一开始也对唐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连帮他提行李箱都唾弃,但后来慢慢被他的才华与上流的气质所折服。高贵古板的唐,也逐渐被不羁、幽默风趣的托尼所影响。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好动起来。到最后,二人成为了知心的朋友,他们互相依靠,友谊持续了几十年。彼此爱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动容:当车子损坏时,旁边有一个大农场,里面有许多黑奴正干着活。当他们看见一个白人为一个黑人修车,并扶他上车,帮他关车门,并尊称他为先生时,一个个手中的活儿都停了下来。他们是有多么诧异呀。唐慢慢的摇上了车窗,车子发动了,唐的眼神十分复杂。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纠结。他好像说了什么?他在呼唤:“种族平等!平等!平等!”

当我看到最后托尼家过圣诞节时,开门看到唐,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也感动的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人与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动人的情谊,令整个影院的观众为之倾倒。那本绿皮书,连着两个知心朋友,连着两个种族,跨越了一切障碍,让世界变得美好。人与人之间本该如此呀!

这个电影回家后我还细细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美国那个时刻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的背景。才能了解,这个唐的举动,是有多么伟大,托尼和他之间的友谊是有多珍贵。这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打动了我,希望有机会你也能去看一看。

绿皮书观后感篇7

《绿皮书》能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说实话我是有一份意外与惊喜的,当然没人会怀疑这是一部叙事流畅,情感细腻,缓缓道来却又充满力量与感动的佳作,然而这部影片在讨论的问题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种族主题。然而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在美国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识,所以才一直被讨论呢?

《绿皮书》里的人物设定是我认为是这个剧本成功的关键与基础,主人公托尼是一个意大利移民后裔,虽然也是白色人种,但是却也遭到同为白种人的歧视,这为他建立起对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决定性因素。而唐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具戏剧冲突的人物,身为社会身份最底层的黑人,却从事着钢琴演奏家这么一个出入上流社会的职业。当他在纽约的时候,身居豪宅,然而却也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细节就是,当托尼在被雇佣的时候,起初并没有被告知雇主是个黑人。当到了南方,这种歧视完全就放在台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馆里,演出的餐厅却不给他用餐。当唐被邀请到一个庄园里表演,受到了上宾的礼待,然而厕所却只能使用室外的。两个个性鲜明且逻辑成立的角色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中,在编剧和导演的细心编排之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旅程,最终改变了他们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托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这也是整个电影里面托尼思想的转折点。在剧本的创作上,编剧并没有用事件而是选择了用艺术的感染力来起到这个转变作用,这种手法在音乐剧中会比较常见,在电影里则有点冒险,因为电影是画面的叙事,但凡演员的演技或者导演的分镜上略有瑕疵,这种艺术的感染力便无法体现,这种转变则会无法被观众接受,整个影片会毁于一旦。但幸好,他们做到了,他们把艺术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独一无二地《绿皮书》。

要我用一句话来归纳影片的话,就是我这篇读后感的标题:“艺术让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更像是一个梦想。我们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个人都幸福地生活着,但近年国际社会持续动荡不安,欧洲移民问题,各国贸易摩擦,美国排外政策,包括这次香港的动乱,好像都在揭示一个答案:当经济下滑,生活质量甚至生存产生问题时,所有人都只会为自己而去活着。在这种时期,《绿皮书》可能会给一些人们带来感动与思考,但是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像影片中最后的结局,最终被改变的也只有他们自己。但是我希望“艺术让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辉”这不只是一个空想,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被艺术感动,找到新一层生命的意义时,世界就会被改变。

绿皮书观后感篇8

我一开始看到这部电影时,觉得这个电影一开始这么混乱,那后面不会更乱吧!我提着好奇的心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在以前的美国中有很多的黑人,他们在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他们经常会受到白人的歧视。在电影的开始托尼是一个街头混混,他也是一个十分歧视黑人的人,在他妻子请了两个水电工到家里来修水管,修完后倒了两杯水给他们喝,被托尼看到了,托尼虽然没有正面表面表达出来而是在他们走之后把他们喝过的水杯丢进垃圾桶中,他妻子倒垃圾时看到了也只默默地把杯子捡起来。后来因为要赚钱去给黑人唐雪莉博士当司机兼保镖,一开始唐雪莉一直嫌弃托尼十分吵,在一次演出后,车子在加油站停下时,托尼看到一块玉石,托尼看了看地上有一块于是捡了地上的那一块放在了自己兜里,这一幕被唐看到了,于是他教育托尼去付钱,就这样托尼在唐的一步步教育下从一个混混变成了一个有着正义感的人,最后一场演出因饭店老板对黑人的歧视,他们没有演,他们到了橘鸟酒吧,那是一个黑人酒吧,唐在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在。回到那个纽约后,唐和托尼成了朋友。

在唐和托尼的八周的巡演中,都努力去改变对方。唐是一个外表十分温文,高雅的人,但内心十分复杂的人。托尼是一个外表十分大大咧咧,十分暴躁的人,但内心十分细致善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要改变对方原来的样子,都在默默的改变对方,唐在各方面比如教会他了不能偷东西;在乱扔垃圾时,会把车倒回去让他把垃圾捡起来,在冲动时要忍住,不要乱动手;托尼会在一些时候给唐一些建议;在唐有危险时去救他;在唐失落时给他开心比如在一开始的唐没有吃过炸鸡,托尼买了一桶全家桶会和唐去分享;在白人酒吧救唐。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托尼也从刚开始的烟不离手,脏不离口到后来为唐戒掉了烟,脏话也渐渐变少了。当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后托尼开始了对唐改观和同情,开始觉得种族歧视的可怕也渐渐的开始对种族歧视的淡化。

在最后的圣诞夜上托尼在家庭宴会上唐的突如其来让托尼感到十分的惊喜,唐一开始觉得托尼的家人不欢迎他,但后面的又是让位置又是拿盘子让唐感到十分的开心,可以感受到唐他内心的那种感觉。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种在美国的种族歧视,白人托尼和黑人唐雪莉在巡演中慢慢的改变。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是托尼的妻子,她是一个善良,没有一点种族歧视的人。

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奥斯卡电影奖在于把固化了的种族人设巧妙的对调了。最后分享一条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尴尬歧视之苦。”

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