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
写下观后感并与他人分享,可以拓宽视野和思路,了解别人的想法和见解。小编给大家分享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参考,方便大家参考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怎么写。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1
肖申克是美国一家监狱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很早就想推荐给学生看,一直舍不得那一两节课,但总觉得有些牺牲是值得的,尤其是看到日复一日,不知为何的伏背劳作的孩子们。庆幸碰到很年青也很思想的李研老师,她让出了自己的英语课。
影片一共142分钟,从第三节课看到12点10分。重温剧情,总是有无数个片断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影片讲述了发生在银行家安迪身上的故事:1946年,年青的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杀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这意味着他要在肖申克的监狱渡过余生。银行家出身的安迪很快就在监狱里很吃得开,他懂得如何帮助狱卒逃税,懂得如何帮监狱长将他收到的非法收入“洗白”,很快,安迪就成为了狱长的私人助理。一名小偷因盗窃入狱,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兴奋的安迪找到了狱长,希望狱长能帮他翻案。虚伪的狱长表面上答应了安迪,暗中却派人杀死了小偷,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监狱帮他做帐。安迪知道真相后,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
安迪、瑞德,汤姆、老布、同性恋的姊妹花、还有那个冷血虚伪的监狱长;磨得只剩一点的锤子,美女画报,安迪刻的石头象棋;革命性的监狱图书馆、监狱上空的歌剧、修葺房顶时,安迪为朋友们换来的啤酒……太多的画面,大气的场景,以及最后唯美的理想生活都让看了又看。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2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之作,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虽然我只看过电影。但是却依旧很受感触。
“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这句话触动我许久。是啊,人生不就是这么残忍嘛。人生就是生与死的决择。也许这句话只是想让我们坚定活着吧。
我不知道如果自己在电影中的情况下,是否有信心活下来。可生活也不是小说或电影,也还好不是。但是我们有时,也会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生活不易,我们总会遇到,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从作品上讲,主要想要表达的是希望,作品中形容希望是美好的,也是人间至善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而在现实中,希望,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东西。放在现实里,我们要有把现状变得更好的希望,不是吗?如果不去往自己想要的地方走,又怎么能到达目的地呢?如果我们连相信到达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能够前行呢?
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希望活下去,总会变好的。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3
每当有人落魄时都会感到沮丧、懊恼,会觉得世界很无助,甚至会有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其实,在我们深陷困境无法自拔时,常常会有一种力量悄然降临到我们身边,而这种力量就叫作“希望”。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里,希望是安迪唯一的出路,因为他把希望当作是他重获自由的支撑,也正因为安迪有了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希望才在他的心里燃起一支永不熄灭的圣火。
他靠着一把别人眼里要凿600年的锤子,用了二十年凿通了整个墙面,挖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隧道,当他爬过狭长的隧道,在大雨中冲刷他身上的污秽时,他便是一个得到解脱、自由的人,安迪走出了肖申克,重获了自由,这也正是因为安迪从走进肖申克的那天起就怀揣梦想,向往着自由,他一直坚信总有一天他会走出去,对安迪来说希望就是他追求的动力。
而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那就是老布,老布在肖申克度过了大半辈子,有一天他获得了自由生活的机会,这是所有肖申克人期望的一天,然而老布却不能和同样身陷囹圄的安迪那样,重新面对生活。
在肖申克,狱警们长达数十年对大家的禁锢,使老布失去了自已灵魂,除了服从制度外,他不敢再有任何的想法,更没有了梦想和希望,也正是因为在老布心中这盏希望之灯的熄灭使他失去了自由,虽然他离开了肖申克,但他的心灵已经被体制化,无法得到真正的救赎,最终只能选择结束自已的生命来逃避现实。
希望就如烛光,即使忽明忽暗,但只要不灭,仍有一点闪烁的微光照着前路,就会使你不至于迷失在黑暗中,影片中的安迪就是这么一个坚信希望的人。而我们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迷茫或无助的时候,只要我们心中也燃起希望的烛光,就相信一定能看到光明。当我们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天起,就注定我们的人生不会是风平浪静,无论在何时,在何种环境下只要我们有着自已的希望和梦想,我们就离幸福更近了一步。现在让我们双手交握,闭上眼睛,默默地在我们心中燃起那“希望的烛光”!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4
以前的语文老师说过,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穿插着爱情。我承认我比较肤浅,看电影一般都看爱情片,或者是喜剧。在朋友推荐以及自己好奇心的驱使下才把《肖申克的救赎》看完的,说真的,我本来没报什么希望的。可是,看完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这部影片能被那么多人喜欢着。而我,对人生的看法也更深刻了些。
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而被判无期徒刑,这就意味着他要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余生。本来,坐牢也就那样,没什么新意,无非是闭门思过罢了。可是,安迪却能把监狱生活过的不一样。他用自己的学识帮他的朋友们赢得了一带啤酒,他帮助监狱长,他每星期写一封信扩大了监狱的图书馆,他让监狱里的人认识到不同的生命形态。
小小的锤子,那把曾被瑞德耻笑说需要几百年才能凿破墙壁让他逃狱的锤子,他却用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短时间内完成了自己的`越狱。其实这个镜头和《基督山伯爵》里的唐代斯越狱很相像。都是打雷的夜晚,都是挖洞,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另一个自由的天地。人,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成长。他们,也是如此。
话说结局看的我好纠结啊,我比较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要笑我,这应该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本质,当然我不是说结局不好,只不过太简单了。还没看过瘾呢,就这么结束了。不
过,很喜欢那个画面啊。蓝天,白云,碧海,以及两个惺惺相惜的朋友,他们的友谊让人为之动容。我很无聊,把画面定格在那个地方停了好久,好久,终于落下泪来。安迪逃狱不易,瑞德申请假释也不易,他们,那么艰难才摆脱了那个遥远的噩梦。他们,都是生活的勇者。他们带给我的,是感动,是深入肺腑的感动。无法言说,只能慢慢体会。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5
《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最大的意义不仅仅有主人公的坚忍,还 包括人应当坚持心中法律之信仰。
影片的开始,主人公因为没有不在场证据或证人而被法官错误地判为有罪,尔后被送入鲨堡监狱,开始其漫长的牢狱生涯。看着狱友平日无所事是的生活,主人公并没有消沉,而是默默地坚持自己心中对于真相的认定和对于自由生活的执著,并且冷看人世间的龌龊和悲剧的一幕一幕上演。
对于主人公的坚忍我们无须再多说,那么多年来的电影评论,多次被评为优秀影片的祝贺词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对于主人公的敬佩当然不止于此。作为一个男人,当处在人生低谷之时应当何如面对,一直是值得讨论和效仿的,但是究竟有几人可以那样践行自己的豪言壮语?或许更多的时候,男人应当默默履行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和暗自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凡此为之,方可谓真丈夫。
当然,对于法律切不可失去信心,尤其是社会不够成熟的时候。主人公无奈吞下了法律纰漏而生的恶果,消化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生命时长,却坚信自己乃是清白。一般来说,遇此不幸,凡人都会妥协,纵使心中有过反抗与斗争的想法,却终究是难敌现实之无奈。然而,主人公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对于法律之信仰,坚持每日挖通涵道之一点,坚持把典狱长往罪恶深渊推一点。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修成了正果。我不是说越狱这种事情值得褒扬,而是,当法律无以维系正常之社会秩序,应当允许受害人尤其是无法获得救济的受害人自行行使一定权力来救济自己。这不是对法律的曲解和亵渎,而是一种讽刺。
法律究竟教会人们什么?说到底,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是对这种信念的信仰。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说的:为权利而斗争!他指出,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个人的义务,而且是社会的义务,更是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由此观之,《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为了真理,我们再所不辞。而片中的真理就是所有怨锁在鲨堡监狱里人的自由和青春。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老布。他就是典型的失去坚持法律之信仰的代表。在被关押一生之大部之后,残存的生命体被释放了。然而因为对于法律之信仰的缺失致使他早在鲨堡监狱就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并产生对于自由生活的恐惧。而这是令人无法想象和触及的悲剧,如果真的如鲨堡监狱里每一个囚犯所言,人人具是清白,老布的这种妥协实际上等于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刻上了我此生有罪的宣判。这无异于是送给世世代代为争取自由的人和为此牺牲的人的一记响亮耳光。
行文至此,我想已经揭示了我对《肖申克的救赎》的所感,即坚持对法律的信仰,并如同主人公一样的坚持,坚持一切应当是正义和实在之事,万不可自己审判自己有罪。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6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还有谁会来救你。
——题记
我不是一个影迷,但对肖申克的救赎却近似疯狂般的迷恋,那是故事背后精神的洗礼。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诬陷谋杀自己妻子与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里,他非凡的气质引起了囚犯里德的注意并逐渐与他结为好朋友。安迪总是以一种沉默冷静的方式全力维护自己作为正常人应该拥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以他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安全的逃税,帮典狱长洗 黑钱,以此来换取他们对囚犯、对自己轻微的宽松。他为争取狱内图书的扩建不厌其烦的给州长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后来,他从一个新来的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杀的真相后便向典狱长申诉,然而典狱长不但拒绝了他的要求,甚至暗中杀了那个知情人,只为了留住安迪,满足他对金钱无休止的贪欲。安迪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救的道路——天时地利,安迪成功的穿过自己十九年挖成的秘密通道来到自己向往的世界。
希望只会给予那些心怀希望的人,安迪说过:“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他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人生终有两件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我们最难熬无助时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和信仰。
自来到大学,常会有迷茫,有时看到身边同学潇洒的生活着,每天睡到自然醒,随意上课,随意玩耍,没有对自己的约束。而自己虽然严于律己,每天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却没有成就感。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从安迪的故事中,坚定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沉迷此影片的原因,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人生并非平坦,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纵不能成为放弃希望、放弃信念的借口。起点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变它。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7
失明,关在黑房子里的不得自由,或许是出于这另样的“终生监禁”,让我在可以重新阅读之后,翻出了《肖申克的救赎》。
安迪,似痴人说梦的站在监狱的小运动场上,在武装警卫居高临下的监视中,述说着她希望的彼岸——墨西哥,太平洋,齐华坦尼荷,以及他的小旅馆。他说:“这应该不算非分的要求吧。我根本没有杀格林·昆丁,也没杀我太太。一家小旅馆……不算奢求吧!我可以游游泳、晒晒太阳,睡在一间可以敞开窗子的房间……这不是非分的要求。”。
那么,在我心理的,那个还不算非分的要求是什么呢?
撇开是仗的牢监,我希望自己,也希望能有机会带给更多盲人朋友这样的勇气与遐想~
一份站在经济独立上的自由人格,在每一件坚持达成的小事中磨练出的不算虚空的信心,有足够的劳动报偿支持所需要的特别服务,和普通人一样的为逛街、家务、恋爱、看电影、去哪儿消磨假期而烦恼和开心。这应该不算非分的要求吧?
雷德,一个从“肖申克”里走出的无期徒刑假释犯,一个被剥夺自由受了38年监狱制约,自认为已经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体制化的人。对于安迪的打算,她也曾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无论前景可能多美好,或者现状有多糟糕,只要在所熟悉了解的地方,一切便是安心。他说:眺望太平洋的念头听起来很棒,但是我害怕有朝一日,我真的到了那里时,浩瀚的太平洋会把我吓得半死。
……
不过,雷德,终于还是以一个自由人的心步上了漫长的旅程,她带着从未有过的“希望”说
我希望安迪在那儿。
我希望我能成功跨越美墨边界。
我希望能见到我的朋友,和他握握手。
我希望……
“肖申克”高而厚的围墙,真的只是在故事里吗?是什么,让我们在生活中无形的纵横中一再的却步,束缚心的自由?
希望就像落在心理的种子,只要坚守,忠有阳光语录后的破土发芽,若泯灭了最后的念想,生活才是真的黑暗。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8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拍摄于1994年的电影,历经十几年的时光却始终闪烁着无尽的魅力。想念电影最终那片蔚蓝的海面,平静而辽阔,亦如安迪的内心。片中那些黑色压抑的画面最终都消融于无垠的海域里,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心里的梦想和期望在经历挫折和痛苦之后化为写在笑容里的完美现实。影片传递给人的是一种近乎倔强的对期望和自由的坚持,经得起时光雕琢的不屈的信念。细看电影,你会发现电影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深思和学习的。
肖申克,并非人名,而是一个监狱,一个原本用来让人改过自新的地方。在那里,所有的囚犯无论吃饭、睡觉、甚至是上厕所都得报告,最终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下成为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长久的习惯在那里演化成可怕的杯具,每一天一成不变的生活磨蚀着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没有期望、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仿佛生命的价值在那里已经消亡殆尽。正如瑞德所说:“刚进入监狱时,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我不得不依靠它生存。”显然,在这部电影里,监狱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老布,一个已在监狱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七旬老人。对他而言,管理监狱里那个狭小的图书馆已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那里,他能够凭借自我受到过的教育赢得一点点其他犯人的尊重。某一天,他突然被告知自我获得了假释,恐惧开始占据他早已干枯的心灵。半个世纪的铁窗生涯将他对自由的渴望冲刷的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是老朽的躯壳和束缚了的灵魂。像笼中的鸟儿被关的太久之后已失去了飞翔的本事一样,老布已没有了在社会上生存的本事,所以不可避免地被社会淘汰了。
事实上,老布也曾尝试着融入社会,可是五十年的距离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老去的躯体连同老去的心最终一齐结束在昏暗狭小的屋子里,留下的仅是那几个歪歪斜斜的字:Brookswashere。写完这些字,他默默地笑了然后从容地结束了生命。在他看来,那些字让他的死有了些许的尊严和价值。
老布的杯具让人心痛,也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杯具。应对巨大的就业的压力而不知所措的学生们,不正像老布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存在强烈的恐惧感吗电影里,瑞德认为老布的杯具是因为体制化,并觉得自我,甚至是整个监狱,都正在沦为体制化的牺牲品。那么从现实来看,一些心理素质不强的学生也正在演绎着同样的杯具。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待了太久,进入社会后,像老布一样,因为缺乏生存的本事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经历挫折之后,就不堪重负而了断自我年轻的生命。不一样的是,老布是因为太老而无能为力,而他们还没来得及领悟生命的价值就因为太脆弱而过早地埋葬了自我。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应对这样的压力,寻获属于心灵的自由呢电影告诉我们的恰是如何进行这样的一场心灵救赎。
安迪本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银行家,可是一夜之间他被控告杀害妻子和情夫而锒铛入狱。事实上,安迪是被冤枉的,杀人凶手另有其人。可是,有时候生活中总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安迪最终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进入了肖申克的高墙之内。那里等待他的除了严酷的管理体制,还有来自“三姐妹”的肉体折磨。遇上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失去理智,然而安迪却例外。安迪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努力去把握住自我的命运。冷静、勇敢、顽强、从不放弃用智慧来进行反抗,这正是安迪的不一样之处,也正是我们应对困难和挫折时所缺乏的。应对困难,我们总是过于浮躁,急着去抱怨而不是去思考;总是过于怯懦,急着逃避而不是去应对。
当所有的人,包括瑞德认为安迪快被体制化压垮的时候,安迪在一个暴雨滂沱的夜晚爬过500码的充斥着恶臭的管道后寻获了属于他的自由。事实上,安迪始终是自由的,即使他被困在高墙垒起的监狱。正如他所说的:莫扎特的音乐在我的心里,谁也夺不走。是的,谁也夺不走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对自由的期望,心灵的自由能够带来生命的奇迹。6年,每周一封信,最终令50年不曾改变的图书馆开始有了改变。他改为每周写两封信,这样的坚持使得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20年的时间,一把石锤,坚韧的毅力,最终缔造出一条瑞德认为要600年才能凿出的通往自由的道路。
而现实中,我们内心的期望往往被轻易地埋葬在那些平凡的挫折里。我们惧怕失败,也正是因为我们对梦想和期望的追求不够执着。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心灵才容易被束缚,甚至脆弱到不堪一击。所以,很多人才惧怕走出学校来到社会。倘若我们能像安迪那样,冷静下来,用理性来看待问题、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用执着来战胜挫折,那些期望和梦想也就不会离我们而去。
当然,安迪的成功远不止因为这些。过人的才华使得他在监狱里也能绽放光芒,但这并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老布在监狱享有对书籍的管理权;而瑞德则能够帮其他囚犯弄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他们都有点沉醉于这一点权利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安迪在监狱的地位显然还要高的多,但他始终明白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正真的自由是在外面的世界。他能够真切地看清自我所处的位置,始终坚定地朝着自我的目标努力,并不因暂时的成功而停滞不前。
这一点,对我们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中的许多人,因在学校里担任了某个职务而沾沾自喜,自视甚高。暂时的满足感阻碍了他们对生活的进一步思考和追求。到了社会中,这种潜在的骄傲情绪让他们屡屡受挫,压抑和失望随之占据心灵,也让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远。事实上,我们生命的价值最终仅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理性地对待自我学校里表现,能够帮忙我们看清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更合理地看待自我。
安迪在监狱中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救赎。入狱前,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没有朋友,甚至,连自我深爱的妻子也背叛了他。而在狱中,他收获了瑞德的友情,同时也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沟通和交流。在分享中,他也试图让对自由和期望的渴望重新回到狱友们的心中,救赎他们的心灵。初春的早晨,狱友们能够像在修葺自家的屋顶一样,坐在暖暖的阳光下享受着安迪争取到的冰啤酒。这种久违的自由的感觉再一次回到了狱友们的心头,那么真切、那么完美。
安迪私自在狱警的办公室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再次给狱友们带来哪怕是一瞬间的自由的感觉。音乐里的活力刺激着狱友们原本干涸的心灵。而图书馆的落成,更让狱友们见证了期望是能够在不懈的坚持下带来成功的。自然,对自由的期望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幻想。无论何时,友谊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是社会中的人,始终需要交流和沟通。珍贵的友谊是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也能帮忙我们获得社会认同感,加强我们对生活的信心。而同时你也会发现自我身上的优点正在向他人传递开来,自我的价值也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尊严,并不是自我刻个字就能获得的,而是存在于大家对你的认同感中。
如何获得心灵的救赎,寻求属于自我的梦想和期望我想电影已向我们给出了十分完美的答案。社会和体制化其实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内心无法克制的恐惧和对生命价值的轻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获得救赎的地方。电影却坚定地告诉我们: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自我的执着和智慧在挫折和压力下一点一点争取来的。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9
《肖申克的救赎》有它思想上的高度,也引人深思。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说生活可能随时会给我们一记重击,让我们爬不起来,就算你呼天喊地也无济于事,因为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帮你。于是,很多人在生活的强压下变得世俗冷漠,抱怨暴躁,成为一个被淹没在人海中的砂砾,所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对人生的追求梦想的追逐。
现实我们总要面对,就像是安迪被诬陷入狱一样,除了面对就是自杀。好长时间以来,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抱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悠闲散步,就像在公园里一样,内心的波涛汹涌让安迪静下来,他没有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等死,而是悄悄的把希望的种子植入内心。
面对监狱残酷的现实安迪利用自己的老本行在监狱中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图书馆、考试读书让大多数人看到了希望。我记得这个影片最深的一句话“人或者忙着去活,或者忙着去死”。冤狱的错判和典狱长的不负责任使安迪的出逃变得师出有名,他欠的已经还了,剩下的就是好好活着,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梦想。最终他爬过肮脏的下水道,涤尽罪恶,在彼岸重获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10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老片子,其实我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看过一遍了,这几天又刷了一遍,从拍摄到现在,历经十几年的老片子依旧充满了魅力。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的“自我救赎”,为了重见光明、追求自由的故事。电影中传递给人一种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之情和对希望的坚持,具有着不屈的信念。这部电影真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肖申克,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座监狱,顾名思义,就是关押犯人,让人改过自新的地方。在这里犯人们无论干什么都要报告,最终让他们成为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希望、自由和尊严在这里已经消亡殆尽。正如瑞德所说:“刚进入监狱时,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在这部电影中,监狱已经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老布,一个已在监狱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七旬老人。在这里他可以凭着自己受过的教育来赢得一点点其他犯人的尊重。有一天,得知自己被释放的老布,第一反应反而是恐惧。像笼中的鸟儿被关的太久之后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一样,老布已没有了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被社会淘汰了。事实上,老布也曾尝试着融入社会,可是五十年的距离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最后老布在一间昏暗的房子中自杀了。
老布的悲剧令我们心痛。电影里,瑞德认为老布的悲剧是因为体制化,并觉得自己,甚至是整个监狱,都正在沦为体制化的牺牲品。那么从现实来看,一些心理素质不强的学生也正在演绎着同样的悲剧。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待了太久,进入社会后,像老布一样,因为缺乏生存的能力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经历挫折之后,就不堪重负而了断自己年轻的生命。
安迪本来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银行家,可是他被冤枉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只不过凶手没有找到,被判了两个无期徒刑。进入了肖申克的高墙之内,安迪除了遭受了严格的管理体制,还收到了"三姐妹"肉体上的折磨。遇上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失去理智,然而安迪却例外。
安迪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努力去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冷静、勇敢、顽强、从不放弃用智慧来进行反抗,这正是安迪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缺乏的。面对困难,我们总是过于浮躁,急着去抱怨而不是去思考;总是过于怯懦,急着逃避而不是去面对。这也是我们要向电影中的安迪学习的。
当所有人认为安迪要被压垮时,他在一个暴雨滂沱的夜晚爬过500码的充斥着恶臭的管道后寻获了属于他的自由。20年的时间,一把石锤再加上安迪不屈的信念和对自由的渴望,最终挖通了一道瑞德认为要600年才能挖通的道路。实际上安迪始终都是自由的,他的心灵并没有被肖申克的高强所束缚,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逃出去的信念也从未动摇。因为制度只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却不能禁锢人的思想。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11
近日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其中多次提到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熊培云的书是把电影来论述自由的。想起自己的影库里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碍于该影片属于两个小时以上的超长片,一直搁置着想找空闲的时间看,今日忽得空闲,一个人找出影片静静地看完。
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电影更是可以各人各有各的解读!
先说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的:剧本来自一个短篇小说的改编,长达两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可以把长达二十年的冤案发生、入狱、越狱简练到总共不到十分钟的交代,剩下的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人性、自由的描写!虽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是凭借常识,想必靠情节吸引读者的小说应该无法做到这样的结构,但是电影做到了。
。再说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的: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少,记得前几年还有过特别火的美式长篇电视连续剧《越狱》,想必大家记忆犹新,一般此类题材,卖点都是冤案的本身、越狱或者翻案的过程、以及越狱或者翻案后或光明或黑暗的结局,剧情反应的人性、感情之类的,观众必须通过情节去了解、理解。可是,熊培云因为《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主题的需要,从电影中看到了自由和限制这一哲学的矛盾,如果按照《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逻辑,你的确会把电影中隐含的这一主题放大。可是我相信,熊培云只是出于他的著作论点的需要才这样写的,其实他和我,或者和你们大家一样,从电影中看到了人性,当然也看到了自由和限制的矛盾。
最后说一下,电影是可以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其实这个话题我根本解释不了,既然命题就是各有各的解读,我如何替每个人来解释?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现在的电影,就像中国学生的作文,必须按照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去写,文章结构也必须符合老师布置的要求;而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又必须是按照升学考试的大纲要求来作。
行文到此,大家应该明白,其实我要说的,既是电影,也不是电影。
说的是电影,希望我们不要以为世界上只有好莱坞才有电影,也不要以为好莱坞只有3D大片和“越狱”,好莱坞也有“肖申克的救赎”!
说的不是电影,希望我们的生活不要像我们学生的作文一样要有“中心思想”,即便要有“中心思想”,也不要有规定表达“中心思想”的格式。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12
“我希望太平洋就和我梦中所见的一样蔚蓝。”
“我希望…”
故事的最后,安迪循着心中的光,去往了梦里的太平洋,一叶扁舟载起了他所有的过往;瑞德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走向了布好的棋盘,找回了最初的梦想。他们不再被那些有罪或无罪的言论所支配,不再为堂而皇之的改造而羁绊。瑞德说:“人,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而他们也真如此言所讲,不仅活,而且活得光亮。
他们始终,向着光亮那方。也许过程曲折,也许人走茶凉,也许不尽人意,但我想,他们一样,真正得到了救赎。
一、关于自由
真正能关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造的房子,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墙。
谈到自由,我脑子里的第一个人,不是精心策划20年终于逃离苦海的安迪,而是那个会因为你鸟儿受伤而流泪的老布鲁斯。他的结局也许没那么完美,可我想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我一直都认为,监狱最可怕的地方并不是劳役,也不是危楼高百尺的黑暗,而是在剥夺一个人的自由后,又摧毁了她找到自由的能力。当布鲁斯手紧紧攥着电车扶手,宛若孩童时,当他因没见过如此多的汽车,而差点被撞时,他的身体或许自由了,可他的思想却被永远关住了,瑞德说他被彻底“体制化”了,因此他才为了留下,而将尖刀逼向另一个人的喉咙,他至死都没有从心灵的围墙中翻越出去,因此只会永远被禁锢。
如果人心是自由的,那么即使如安迪一般被关禁闭,也能在心中高歌,真正的自由不是环游世界,而是心灵的解脱,自由,与他人无关,由自己定夺。
二、关于希望
希望,是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安迪曾说:“希望是一个人内心的夺不走的东西。”因为心怀希望,才不会放弃活着,因为心怀希望,安迪才能坚持20年的“雕刻”。希望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它是一切的根源,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在北风萧瑟的寒冬里,希望是光明,是暖意。
心怀希望的人不会认输,因为他相信他肯定,草木顽强,人亦坚韧,一切生命都能创造奇迹,只要心怀希望,就能如安迪一般绝处逢生,活的光明。
三、关于救赎
“主的审判终将到来。”
影片名为《肖申克的救赎》,可单从内容来看,很难发现何存救赎,人性的黑暗,三姐妹的欺压,典狱长的罪恶,汤米的惨死,无处不折射着一个字――恶。很难想象,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已如那般污浊不堪,但我们发现,无论何时恶终会被打败。光明会到来。只要我们相信正义的存在,他就一定会如期而至。三姐妹之手再不会兴风作浪,典狱长饮弹身亡,我想,这是上帝对苦厄之人的救赎。主的审判终将到来,有好有坏,何种救赎都取决于一个人的自身。
自由,是安迪的救赎,死亡,是布鲁斯的救赎,重逢,是瑞德的救赎,地狱亦是典狱长的救赎。
身处苦难的人,请坚信,救赎终将到来,主的审判终将降临在黑暗身边。
四、关于重生
安迪重生了。
瑞德重生了。
故事的结局,每个人都如获新生。安迪挺过几百码肮脏的污水,来到了蔚蓝的太平洋。而这新生,来源于他内心的光芒,因为他始终向着光亮那方。心中有光,时刻都能宛如初入世般干净坚毅。凤凰涅磐,500年一次,他心存洗涤尘世的微光,获得了重生,在人生这段长途跋涉的旅程上,或许困苦,或许也有幽暗的小道和肮脏的污水,可只要心中有光,始终向着光亮那方步履不停的走,一定会来到那片蔚蓝的太平洋。重生的含义,并不是转世投胎,奈何桥旁,而是大病初愈,而是如安迪一样心怀向往,是救赎,也是心中的光。
也许,影片里不乏黑暗桥段,亦有灰白时光,可我想说想看到的,不外乎自由,希望,救赎,和重生。
“我希望太平洋就和我梦中的一样蔚蓝。”
“我希望…”
我希望拥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没有枷锁的自由,我希望像安迪一样,拥有永不退却的梦想。
我希望,永远向着光亮那方。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13
当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总说不要和命运抗争,可是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恰恰是命运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经典,故事发生在1947年,讲的是一个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该片透过监狱这个强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人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所谓的救赎,并不是安迪本身,因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狱友。面对狱友的拯救体现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让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这两个人,在安迪真正获得救赎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三次救赎而演。第一次安迪帮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预警榜首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展现音乐的美;而第三次,则是在狱中办起了图书馆,其经费是安迪以每个礼拜两封信向州长申请的,这是个划时代的胜利。
后来,出现了来一个扭转乾坤的年轻犯人,他知道关于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凶,然而很不幸的,这个年轻人被杀害了。这时,瑞德以为安迪会在失望中选择自杀,恰好相反,真正想获得自由的人,会选择另一条路,一条通往自由的路。追寻自由应该也是本片所要表现的主旨之一。
安迪曾经对那个年轻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选择,有时候是死亡,有时则是继续生存下去,当面对是绝望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死亡还是生存下去?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获得了自由。
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个监狱,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社会体制化的产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们心里,放弃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认为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一言:克服你内心的恐惧,改变你自己,释放你自己。
末了,我想对大家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14
假期,利用晚间的时间,认认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丰富,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资料。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期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齐的这组关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杯具,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以我个人的阅历,用尽自由与未来为代价,我想,我是承担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必须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仅不是最初的那个,并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期望的那一个。起初,我是很难知晓他的期望,他的精神来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渐进行,直到结局慢慢到来。
十年,二十年,以我此刻的年龄也仅仅是经历过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认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给了一个红章,一个瑞德申请假释驳回的红章。不明白来自何方的勇气,不明白从哪里到来的期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 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经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一样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异常丰富的。而最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可是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梦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一样的,可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很多的时候,我是不怎样爱看电影的,因为我觉得电影让人不像人了。几十年的光阴,在电影里,只是两个多小时而已,每一个十年只是换来了一个红章。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样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应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期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典狱长对安迪说,读《圣经》能获得救赎,信上帝能获得庇护。然而罪人还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若必须要说他多么伟大,必须要辩称上帝多么万能,倒不如去实实在在感激一个人,感激一个真实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期望的洞罢了。
肖申克的救赎简短观后感篇15
上帝,或者说,更广义的神,和人类的美德、正义,不是来自外部的对人类的要求,不是纸上的条文,不是为各种利益而打出的旗号。相反,它们产生于人类内心的需要,是对一种永恒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对不断变幻的客观世界的审阅和发现。也只有这样,上帝,或者说宗教和信奉,才会指引您,完成自身的救赎和突破。我近来在读佛教的《坛经》,六祖慧能能够创立“明心见性”的中国型的禅宗佛教,其根本也是掌握了禅不再是一种方式,一种理论,一种金科玉律,不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存在于内心深处的人生体悟,从而体现了宗教公道性的&39;本质。与东方的佛陀追求空灵和超越不同,西方的上帝可能更执著于原罪和救赎,但二者都是人类心灵的产物。
安迪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毅力,终于完成了越狱的奇迹,并让典狱长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出狱后,他为什么不遵循一般好莱坞片子的逻辑往努力证实自己无罪,而是遥走他乡?
由于,上帝,就存在于内心。罪与非罪,在灵魂的层面,只有不停地审阅自已,而无需证实!当瑞德被假释前再次接受是否被彻底改造的询问时,他坦然地说:“彻底改造?我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含义了。实在我过往天天都在悔恨,不是由于我关在这里,或者您们以为我应该忏悔。我想告诉过往那个犯罪的年青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是他找不到了,只剩下一个白发苍苍的白叟”。《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指出了救赎之路。上帝时刻与人类的灵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