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
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时的感受和反应。这里给大家分享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方便大家写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时参考。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1
说道本书,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批判,对社会间不关心,不联系的自私的埋怨,结尾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孤魂相伴,留恋人间的美好结局视角独特,这是欧美风格的全面彰显,因地广人稀与规整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亲情、爱情至上的亲情社会,与人口繁密的中国人情社会大相径庭,是两个极端。
这与艾米利本人深沉忧郁性格相结合,诞生了这部震撼千古的巨作,与其姊夏洛蒂的《简·爱》相反,不以爱写爱,而是以恨写爱,更多的,更真实地展现人性,因此这部书在浪漫风过后即作者死后近百年,才引起万众的崇拜,其浪漫结尾绝不亚于中国的比翼双飞,但这也触动了教会与信仰的原则,超凡脱俗的风格使其不能在当时为愚昧的世人所接受。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部书并不是完美的,可能是我心智不够成熟吧。我觉得全书的情感过分拘泥与山庄田庄之间,没有开阔的意境,因而有抱怨的意味——世界太小了。这也许是女性作者先天的缺陷吧,不过她姐姐就做得很好。
全书的价值观、爱情观露出深切的凡人的欲望真爱,而不是传奇般伟大的爱情,它可以打动每一个人,却无法给人以境界的提升,《飘》在这一点上却登峰造极。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好书,什么叫好书?就是看完以后能学到很多的东西,并且常读常新。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人性,也进一步使我了解了当时英国社会情景,而更多的,它警示我三思而后行,要尊重恒存心底的神圣的自我,做个理智的人。
我仿佛看见,山口呼啸疾驰的风中,两只画眉鸟在枝头嬉戏向啄。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2
他希斯克利夫,不过是山庄主人带回来的身份不明的孩子,可她凯瑟琳·恩萧却是山庄主人宠爱的小女儿。他们亲密无间,他们青梅竹马。本该是一段佳话,但命运总是在最幸福的时候,拿起锤子敲下去,剩下的只有满地的悲凉与心寒。他,失去宠爱后,她,嫁给了别人,他心中那么爱意被满满的仇恨蒙蔽了,禁不住想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幸福来的快,去的也那么快?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暂时的离开,选择了报复,选择了地狱。三年过去了,他,带着满腔仇恨,带着满身财富回来了,他,狠狠地报复了,但心中却没有一丝报复了后的爽快,只有满心的难过和惆怅。当爱与恨交织在一起,结局谁人知晓?
看完整本书,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不禁想问,有什么东西能毁灭一段最美的爱情?金钱?利益?这些不过是表面的推辞,最大的凶手就是那颗被当时封建社会毒害的虚荣心。虚荣心是可怕的隐形敌人,它无处不在,它悄悄地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潜意识认为,它一点也不可怕,就忽视了它的.存在,但事实很坚定地告诉我们,它,不容忽视。
同许多名着一样,这篇故事同样发生在19世纪,我发现,那个世纪的人们,或多或少地有着很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那个时期的婚姻,大多为政治的婚姻?换句话说就是,有情人有多少能终成眷属呢?那时,有谁能很肯定地说,自己可以为了爱情抛弃名和利?
事实说,在封建的社会,在名与利面前,爱情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过是可以肆意挥霍的一样物品罢了,在这个年代,爱与恨的交织,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结局或许本来就早已注定,悲剧收尾。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3
作者艾米丽勃兰特是以写诗歌起家的,算是一个早熟的才女了,十一二岁就能为文写诗,《呼啸山庄》是她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写的,三十岁就走了,天才总是命短。写诗歌的功底也造就了她的小说是充满了诗歌的气质在其中,浪漫,激情,梦境,自然成为了这部小说的元素,贯穿在小说中。虽然他不像她姐姐——《简爱》的作者那样擅长写风景,自然风光,但是她的小说中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流露无遗,书中的主人公他们的爱情就是在原野里萌芽,还未被世俗所脏染过的原始情愫。这部小说读来作者的情感方面不像《茶花女》那样的紧凑,乃是很慢且是有些隐晦,不细心读,看不懂恋爱中人的举动,些许的含蓄,需要耐心的解读和领会里面的人物对话,相对替代了心理的情感的直接描写,这就多了许多给读者解读的空间。
现在,我想谈谈书中的大体事件。洋洋散散二十八万字也只是写了两个家族的情感事件(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暂归恩肖家族)。其中主要以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恩肖之间的情感故事,发展为主线,从两小无猜建立的爱情,到凯瑟琳恩肖因门户之见一时误嫁埃德加林顿,希斯克利夫更加自卑,仿佛是自己地位低下,财富的贫穷才引起了感情的失败。但两人感情深厚,相互不能忘却,凯瑟琳恩肖虽身在林顿家,但心却在希斯克利夫,终逃不过感情的折腾,后精神错乱,病逝,给林顿家族留下一女,为小凯萨琳。而希斯克利夫因凯瑟琳恩肖的病逝,伤心痛苦,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而在这个主线旁,又穿插了两三对的爱情故事,多是轻描淡写,而以小凯萨琳和小林顿之间的感情纠葛写的妙趣横生,我觉得是写的比较贴切真实的。而以最终,小凯萨琳和哈顿的爱情为最纯美,仿佛又像当初凯瑟琳恩肖和希斯克利夫初始的爱情一样,只是他们没有了悲剧,好像一个循环,试图透过这样的结局来展现作者对爱情的想望,他是那样有生命力的存在着,或许上一代人会过去,但是爱情这样的东西始终是美好的,始终会伴随着人类的心灵,一直存在着。
现在,我就开始写写,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和挣扎。
说是这本小说有诗歌的底蕴,但是却不是飘渺到一味的去表现爱情的主题,歌颂爱情。一般能写到家族的,好像其中都会牵涉到许多的现实考量,人物个性的凸显。好比巴金的《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曹雪芹的《红楼梦》,其中,我们能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物肖像和许多离奇的事件,读来对生活中识人识己大有观照。
在结婚事件上,如果不是门当户对怎么办?凯瑟琳恩肖和希斯克利夫就因这个劳燕分飞,两方身份差别,最终凯瑟琳恩肖和埃德加林顿结为夫妇。那就得看,身份和地位高的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比他低的对方,但是地位和身份低的人却也不能自卑,自卑却是大忌,以感恩的心来领受比较合适。若双方能找到相处的基础最好不过了,那就是坚实的爱情。书中的结局里,小凯瑟琳大有才华,而哈顿却目不识丁,小凯瑟琳愿意教哈顿,后两人情感甚好,他们的感情超越了学识的差别,心灵的疆界。相对来说,爱情就是比较个人的,每个人对于门当户对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关键可能还是两个人的感情基础。暂且不说这个,权当个人思考。
引起我思考和挣扎的是:如何评价希斯克利夫?一个为了爱情可以几十年不断酝酿和完成复仇计划,有时我真的觉得他是心理变态,或是性格有缺陷。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他的感情非常的真挚,一生活着的目的就是对方——凯瑟琳恩肖。在爱情里,不和则恨吗?有时可能是情感的无处引导,遂迸发出恨的因素来,又或许是觉得被对方愚弄了,遂起了恨意。但我还是觉得爱情里,不和之时,或许应该宽阔些,也是对对方的一种爱。但是,凡是那些真的动情的人,岂能以宽阔来面对离别的爱呢?我于是我同情起了希斯克利夫。或许,这个复杂的人恰恰就是爱情里被抛弃之人的真实写照。但,希斯克利夫的死多像是殉情啊,他受着凯瑟琳恩肖“鬼魂”的牵引,放弃了继续对下一代的报复,一起和凯瑟琳恩肖长眠于地下,在爱情方面可算是升华了,虽生不能同居,但愿死能同穴。但这个形象多有争议!留待读者自行斟酌。
末了,我想说,《呼啸山庄》,有空应该重读。这算,我的感悟了。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4
这样爱和恨的小说已经让自己盲目了,我不理解希思克利夫为什么会有复仇的心理?人就是这样一个怪物吧?明明知道自己爱了,却还是那样的顽固。
艾米莉“勃朗特这位伟大的作家仅仅活了三十年,可她的《呼啸山庄》却留给了后人,我们不得不惊叹这样一个没有婚姻的人却把爱情淋漓尽至的表达出来,这样的才女恐怕惟独她一人吧?!从而,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且她与《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她们的妹妹——《爱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勃朗特号称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上焕发异彩。
小说从一位与故事几乎不相干的客人洛克乌德先生拜访画眉田庄与呼啸山庄开始,通过女管家丁恩太太之口重现凯瑟琳“恩萧与希思克利夫的爱情,让我们难以相信这样的爱,却还要这样的报复。难道真的是爱到了极限就是恨了吗?或许这样的事实是真的吧。我听过这样的话”如果两个人爱得轰轰烈烈分手了还可以做朋友那就是没有相爱过“,但是我一个旁观者想笑,难道真的让曾经相爱的彼此成为永远的最了解彼此的陌生人吗?当然我没有爱过,这样的观点也不好下什么定义?我能做的就是多读几本书,多写点读后感,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的丰富而已。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见男主人公是如何由爱变成恨的,但是我们看到他最后还依然的爱着自己的心上人。在心上人死了之后,不吃饭,最终饿死自己的结局;难道我们真的还怨恨他吗?如果不是那个金钱与地位的社会,他们还会经历这么多吗?或许很多人还认为男主人公是残忍的,他的复仇真的那么让人难以理解吗?
其实我看完这本书,觉得矛盾很多。就象自己真的是个婴儿一样,什么也不知道。譬如,男主人公为什么要向女主人公的女儿复仇呢?为什么要娶自己不喜欢的人呢?为什么要把自己变得那样的丑恶呢?难道说他已经妒忌一切吗?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他们的坟墓还是他们的灵魂?或许更多吧?
突然想知道什么是爱?如果爱的代价是这样的残酷,我们还该选择吗?书,只是一个时代的背景,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与结尾,只是一个人生的一个小片段……而更多的我们应该去沉思……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5
对于英美名著小说是我自己很喜欢的小说,首先因为我自己对名著很感兴趣,另外,我也很想了解更加多英美文化。基本上之前看过的每一部小说我都很认真去看,而且都有自己的感悟,无论是名著本身的内涵还是外延的知识,我都收获颇丰。其中《呼啸山庄》是我感受较深的一部著作,下面我在对这部小说稍作剖析。
记得高中的时候一直就想看《呼啸山庄》,但是很多人都说很晦涩难懂,最后一直到现在才看了。看了一遍之后的确有很多不明之处,但再一次细细阅读之后,作品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终于明白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我一开始以为《呼啸山庄》和以往我看过的十九世纪女作家的作品一样,都是描写上流社会高雅的爱情,影片会出现那些熟悉的聚会,雍容高雅的女人。但是,和我预期相反,我却看到同时代英国社会的压迫和阴冷,人性的欲望以及不择手段报复的丑恶面。可能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同时代的英国人反而无法接受这样一部作品,因为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都与当时的社会相悖,直到后来人们才逐渐发现《呼啸山庄》的闪光点与研究价值。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的小说家,当时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的灾难促进了工会的形成,也导致了工人运动走向高潮。社会矛盾的呼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而且影片中也表现了对平民百姓的极大同情。
《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正是这种至高无上的爱却孕育了如影随形的狠,一切由爱出发,期间是希斯克利夫对剥夺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的林顿和恩萧两家的报复,以希斯克利夫死在当年关闭他和凯瑟琳的房间,继续寻找凯瑟琳的爱终止。而且影片中很多细节之处都反映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融为一体、跨越生死,真正的伟大爱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6
这是我很早以前读的一本书了。但是到了现在,我依然印象深刻。印象深刻不是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多么引人入胜,而是因为全书都透露着一种令人窒息的仇恨。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爱与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希斯克利夫的弃儿,他被恩萧先生收养,在恩萧先生死后,受到恩萧先生儿子亨得利德长期虐待和压迫,因此性格扭曲。可是恩萧的女儿凯瑟琳跟希斯克利夫青梅竹马,他们相恋了。但是最终凯瑟琳嫁给了富有贵族林顿,希斯克利夫愤而离家出走,三年后他回来了,展开了他的复仇计划,他用卑鄙的手段毁灭了两个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惩罚下一代。在《呼啸山庄》中,我们看不到阳光,看不到浪漫,只看到了仇恨和人性的阴暗。但是到了故事的结尾,这一切仇恨都随着希斯克利夫的死而划上了句号,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回归,看到了爱的美好。
关于这样一部作品,可以领悟的是在太多太多。虽然整个故事里大多都是在冷酷无情之中进行着的,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样的生活中看到人类不灭的希望与爱缠绕在人们的四周,让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可也不能忘记那份爱的真切与重要。
希斯克利夫的结局是很凄凉与悲哀的,但同时也是一种解脱,对他是一种没有痛苦的结局,他可以无忧地与自己所爱的人长久地呆在一起了,没有任何人的打扰与烦恼,是一种人们都向往的生活,虽然他没有看到自己胜利的结局,可是如果他真的看到了自己所希望的那样的结局的话那么他的内心会舒服吗?会得到欣慰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只有这样的结局对他才是公平的,才是完美的。
有的人因为爱与恨而做出了让自己悔恨终生的事,而有的人却是因为爱与恨而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其实爱与恨只是一念之隔,至于你怎么看待爱与恨都是在于自己是如何想的,不要因为爱而忘记了别人,也不要因为恨而输掉了自己的人生,人生常存善念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与美丽,同时在自己没有能力给“敌人”回报的时候就要学会忍耐,学会接受对方,但在自己有了能力回击的时候也要给对方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对方更强大的机会,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在挫折中不断地进步,其实遇到挫折与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丧失心志任由事态的发展而不去努力丰富自己阻止事态更严重地发展下去。
人生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显得更加完美,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使我们生长得更快,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让我们有生的欲望,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使我们感到彼此的珍贵,更因为有了挫折才会让我们更加努力地丰富自己,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放弃自己放弃希望,也不要因为“敌人”的打击而永远活在恨之中,其实人都是在挫折中长大与生存的,正是因为这些挫折才会让我们感到生活有太多的乐趣,在我们的心中并没有完全的敌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7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艾米莉·勃朗特,她与《简·爱》的作者夏洛蒂,《艾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妮是三姐妹,于是就被世人并称为勃朗特三姐妹。
这本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与复仇相互交织的故事: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被原呼啸山庄的主人恩箫先生从利物浦大街上捡回。但是这却引来了恩箫先生的儿子辛德雷的仇恨,同时也与凯瑟琳·恩箫(恩箫先生的女儿)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一天一天地长大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可是有一天,希斯克利夫在得知凯瑟琳因为他的贫困和出生而不能嫁给他时,他就离家出走了,而凯瑟琳则嫁给了富有,温文尔雅的埃德加·林敦(画眉山庄的主人的儿子)。几年后,希斯克利夫竟然重新回来了,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复仇行动。埃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喜欢上了希斯克利夫并且擅自和希斯克利夫结婚了,这让她的哥哥十分生气。几个月后希斯克利夫夫人,也就是伊莎贝拉,来信了。她的信中有一句话:“我要问你两个问题:我不知道当初你住在呼啸山庄时是怎样保持人性的?希斯克利夫是疯子还是魔鬼?同时我求你告诉我,我嫁了一个什么东西?耐莉(凯瑟琳的管家)吧!”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希斯克利夫对伊莎贝拉非常不好,所以伊莎贝拉十分痛苦。前面我们也说到希斯克利夫准备了复仇的行动,也许这就是他复仇计划的第一步吧!
当伊莎贝拉写信后没多久,希斯克利夫瑟琳了,当然是偷偷地来看望的,可是就在当晚凯瑟琳生下了一个婴儿,过了两个钟头,凯瑟琳就死了。他的女儿也叫凯瑟琳,不过为了区分,我们就叫她茜吧!
后来伊莎贝拉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叫林敦·希斯克利夫,但是伊莎贝拉却离家出走了,并且把小林顿也带走了,过了不久,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也死了,就这样,西斯克里夫变成了呼啸山庄的新主人。但是辛德雷也有一个儿子,叫哈里顿·恩箫。
一晃12年过去了,小林顿长大了,凯茜也出落得像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而埃德加想把小林顿接到自己家,可是没过多久就被希斯克利夫接走了,并且还想让小林敦与凯茜结婚,这也是希斯克利夫的一个阴谋!
凯茜结婚之后,就经常遭到小林敦的冷漠和希斯克利夫的谩骂。可是不久以后小林敦就死了,于是凯茜又和哈里顿慢慢成了朋友,这让希斯克利夫十分恼火,但是他阻止不了。他只好自己一个人每天晚上去凯瑟琳的坟墓,大概由于伤心过度,希斯克利夫也倒下了,在死之前他还找耐莉谈过,并表示再也不会干涉他人了。最后凯茜与哈里顿产生了感情,凯茜还当起了哈里顿的老师。总之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呼啸山庄》这本书是我从《暮光之城》中看到的,《呼啸山庄》出世于1847年。当时的我很好奇,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能够这么吸引主人公?
《呼啸山庄》现实的永久艺术魅力,是仅仅包藏在书中的信息与谜,无论小说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技巧,一直都成为了西方学者钻研的对象,众说纷纭,层出不穷。
艾米莉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传统而平静的叙述手法,而是采用了顺叙和倒叙,故事在谈话和回忆中展开,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作为一个听众,引出了故事的渊源和历史。更多的是开头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到了相当于故事的中下段情景。
开头这一段,是“我”来到呼啸山庄的目睹,也是一段带有人情味的叙述,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终年不断的北风,不容许山庄的树木向天穹延伸,强迫他们倒在一边。“树性”被狂暴的猛风扭曲。
这部作品里,树性就是人性的象征。呼啸山庄蔓延开的故事,人性同样终年不断的承受强暴的压力,被残酷的扭曲和摧残。
当看似主角的“我”闯进呼啸山庄,即从冰冷的自然环境闯进了同样严寒的人文环境。‘透过他惶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人类世界会变得多么凄厉、痛苦和不能容忍——当人一丧失他们美好的人性’悲哀的是,山庄这一孤独的人家,“人性”已经堕落到它的低点,不能够继续往下沉沦。
艾米莉用一个艺术家特有的锐利目光,超越曲折复杂的情节,和一般世俗的观念,去探索她最为关心的“人性”,可以说,人性的探索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希思克利夫表现出对人的冷漠,让我不能理解,但是他幼时无尽的容忍却令我佩服。他身为被收养的孩子,饱受其他两个孩子的欺负,但他从不还手,使得他赢得了老人的爱戴,在老人死后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
而凯瑟琳小时候的孤傲,起初她想到瞧不起希思克利夫,常和哈利顿一起欺负她。但后来因为可怜希思克利夫,进行了“倒戈”,帮助了她。
第二代哈里顿更像是希克里的翻版,却远没有那样可怕。希克厉被人称为魔鬼,他在通往地狱的路途中的确没有一次偏离过轨迹,这不同于《基督山伯爵》里的复仇,我们会惊讶的发现,本书的主题在爱与恨两个对立而并存的情感间盘旋着。希克厉的生命来源于没有爱的起点,复仇与堕落来源于对卡瑟琳由爱生恨的承接,结束于冻结的人性中一道宣告着复苏的光芒——亦是爱。
故事即将写到结尾,希克厉的爱复苏了,在第二代孩子的生命中寻找到了自己曾经踏过的足迹。由彼此态度傲慢到相爱的小卡瑟琳和哈里顿,我们也可以发现,卡瑟琳嫁给哈里顿之后,她的全名又将恢复到母亲未出嫁的闺名 卡瑟琳·欧肖。这正是生命周而复始,爱恨循环不已的暗示,仿佛小说只是从生命永恒中截取的环节。
故事的结尾是,希克厉离开了人世,去寻找早已死去,在原野上孤单游荡的魂灵 卡瑟琳,“人们看到,这两个幽魂透过月光,彼此凝望着”,艾米莉这样交待,而年轻的小卡瑟琳和哈里顿的故事,却没有终点和续接。也许女作家期盼这纯洁而深婉的爱永远没有终点,所以才保留了这样的结尾,没有终点的爱,往往亦没有山穷水尽得一天。
“在这么安静的土地下,怎么会有长眠者不得安睡呢?”这样,挺立在风中的山庄,它取得了象征性的意义,像诗篇一样在你心中唤起了分至杳来的想象。这跟故事的真实性没有冲突,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极端,苏醒,堕落,冻结和爱存在的意义。
本文是以一个听故事的形式写的,由耐莉叙述,而房客洛则是听众。这样的形式是很少见的!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深深的爱以及他的一系列阴谋,但是最后他还是改邪归正了。总而言之,《呼啸山庄》不失为一本名著!!!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8
“他亲她的脸,小声说‘我要去他那儿了,你,宝贝孩子,以后也要到我们那儿去的’”那是埃德加最后的话语,说完后就不会动了,但他是幸福,他那狂喜的明亮的凝视一直延续着。那是一个被我误解的人物,不,应该说在这本书里,我的第一感觉都是错误的,曾经我以为是个好人的人,却是一个魔鬼,而我对他有偏见的人却是一个爱着妻子、爱着孩子的好人,他默默的忍受着妻子对他的折磨,他原谅了曾经伤害自己的妹妹,他一直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女儿,他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得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在一片血色的夕阳下,伊丽莎白安详的沉睡在圣克莱的怀里的那个画面,那个曾经一度的感动着我的,让我悲痛好久的画面,那个从此就在也没在我心中抹去的画面,如今看到这一幕却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感动。这两个画面是多么的相似啊,只是一个是在女儿的面前幸福的逝去,而一个则是在父亲温暖的怀里安详的离开……
一本书读完了,我不想记住那丑恶的画面,我选择忘记呼啸山庄里的饿暴力与阴暗,而是把画眉山田庄里曾经有过的感人画面刻在心里,收藏在心中,好好的珍藏,珍藏……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9
林顿是整个故事中,唯一让人觉得比较正常的人。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温文尔雅的人。在家里看惯了象洋娃娃一样的女孩,凯塞琳的出现让林顿眼前一亮: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善良、个性强烈的女孩。他的爱像温暖的阳光,柔和而不伤人;象潺潺的小溪,虽然波澜不惊,但却始终如一。他无私地包容着凯塞琳,甚至当他觉察到了凯对希斯克利夫的强烈感情后,他依然牺牲自己的健康日夜守候在重病的凯身边,不离不弃。凯塞琳去世后,笃信上帝的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将他所有的爱和希望给了他的女儿。也正是因为他给了女儿一个健康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才使他的女儿没有被希斯克利夫的残酷折磨压垮,最终争取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幸福。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凯塞琳是幸运的,因为她这一辈子遇上了两个真正爱她的男人。但不幸的是她并没有处理好她自己和这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她的任性和自以为是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这两个深爱她的男人。
所以说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我们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无论这种选择是对是错。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10
人性的光与影在这个小小山庄与田庄之间一览无余。
——题记
天色已然昏暗,夕阳的余辉在阴霾的贪婪吮吸下留给大地的只有无尽的黑暗。合上书本,心里或说沉痛亦或是欣慰,这本世界名著带给我久久的思考……
主人公希斯克列夫,这个童年饱经坎坷、出身贫贱的孩子,上帝似乎在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所谓造物弄人。他因受拐卖幼时被迫脱离父母的温怀,但他幸而得到欧肖一家的收养,并成为了老欧肖眼里的宠儿;他因出身贫贱而遭到亨德莱·欧肖、仆人约瑟夫的无尽凌辱与打骂,但正因为其倔强不屈忍辱负重的性格,使美丽动人的卡瑟琳·欧肖与他相爱,这两个反抗世俗的玩伴怀着一种真挚而热烈的情感,相依相偕,似乎一切都那么美好;当他沉浸在幸福与快乐的生活中时,门第、学识与财富成了卡瑟琳虚荣自傲的心中一枚可憎而不可弃的污点,在全家、在世俗的“谄媚”下,她抛弃了真我,不仅答应埃德加·林敦的求婚,而且用一句:“嫁给他真是太丢人了!”的话深深刺痛了希斯不成熟而又极其自傲的心灵。他离家三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日夜的思念,心灵的呼唤,他最终还是回到一别三载的山庄,也许这对处于幸福家庭而没有真爱的卡瑟琳是一种心灵的复苏,可也许这是使这个平和家庭支离破碎的原因,他向林顿一家实施了残酷无情的报复。他自己认为这是对卡瑟琳的解脱,因为他在卡瑟琳生时没有对绅士埃德加发起进攻。但他最终使卡瑟琳因左右为难而死。尽管她在生命的最后一秒得到了希斯的怀抱,嘴角带着那迷人的微笑。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11
《呼啸山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山原,故事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纩,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不过一切地爱,又不计后果的恨,这在温文尔雅的慊慊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于是具有强烈的反派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便通过作品,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把自己的正义,激情,愤怒溶入作品。最终,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终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人读来一阵苍凉与悲壮。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12
上回说到希斯克利夫因误会而愤然出走。
晚上,凯瑟琳发现希斯克利夫出走后,不顾狂风暴雨,奔走在英格兰荒原上,四处寻找。她不听劝告,淋雨在屋外等待希斯克利夫,彻夜不眠……
三年后,凯瑟琳嫁给埃德加·林顿为妻。由于丈夫的细心照顾和呵护有加,婚后生活还算幸福。可她的心里,有一个比埃德加更重的人,那就是希斯克利夫。
故事看似归于平静。然而这确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平静。
在凯瑟琳和埃德加婚后半年,希斯克利夫从外地回来了。
凯瑟琳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每天都要去见希斯克利夫。她希望自己和希斯克利夫的交往得到丈夫的许可,甚至妄想丈夫和希斯克利夫成为朋友。然而事与愿违,埃德加不满于妻子和希斯克利夫的交往,和希斯克利夫的矛盾越来越深。 画眉田庄的生活逐渐陷入了混乱。
再说希斯克利夫。他出走又归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再也不像原来那样没有教养,任人欺压。而是变得十分有男子气概,高大威猛,且颇有绅士风度。然而,他的内心早已改变,那里充满了复仇的火焰。他一心想要报复亨德雷的欺压,以及埃德加抢走他的心上人。然而有一点却没有变,那就是对凯瑟琳的爱。
希斯克利夫在呼啸山庄住了下来。通过赌博的方式,把亨德雷的财产全部霸占了下来,包括他的儿子哈里顿。
凯瑟琳,埃德加,希斯克利夫的矛盾与情感不断升级。终于大爆发了出来。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之后,埃德加警告希斯克利夫再也不许来画眉田庄。而凯瑟琳也在这一次剧烈的冲突之后,一病不起,身体每况愈下。
希斯克利夫在和凯瑟琳的交往过程中发现,抢走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可以报复埃德加,于是主动和伊莎贝拉交往,而伊莎贝拉也对希斯克利夫产生了好感。然而希斯克利夫的真情还是只属于凯瑟琳。
希斯克利夫强迫画眉田庄的女管家,也就是以前呼啸山庄的女管家,丁恩太太,在埃德加去教堂时带他去见凯瑟琳。神志不清的凯瑟琳依偎在希斯克利夫的怀中,她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埃德加回家后发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带仆人强行驱走了希斯克利夫。
当天晚上,凯瑟琳死了。死前她产下了她和埃德加的孩子——一个女孩,取了和他母亲一样的名字——凯瑟琳·林顿。小名叫凯茜。(以下均以此称呼)
希斯克利夫彻夜不眠,守候在画眉田庄外的松林中。等来的却是凯瑟琳的死讯……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13
今天,我看完了《呼啸山庄》这本书,我有许多感受。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山庄叫呼啸山庄,从安宁到欢乐,从欢乐到不得安宁,然后有到愤怒,最后又像以往一样平安无事。
这都是从“爱情争夺战”引起的更大的事。如果我们别像他们一样把小事闹大,那如今的大蒜。绿豆都还那么贵吗?不都是从小价格“炒”到大价格吗?我们应该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改正不足的地方,也要学习别人的优点。
这本书好看,又易懂,很值得看。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14
在寒假里,我读了《呼啸山庄》这部名着,它被称为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爱情和复仇的故事,情节曲折,紧扣人心,带给人一种超乎想象的震撼力。
读了此书,我首先对此书的作者有了很多的了解。《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 勃朗特在世上仅仅度过了三十个春秋,其一生都是非常不幸的,可以说是充满了孤苦和凄凉。她于1818年7月30日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早期曾和姐姐夏洛蒂一样就读于柯恩桥学校和伍勒小姐学校,并于姐姐到比利时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绝大部分时间她还是在家自学。自幼爱好写作的她曾在十二岁时就和妹妹安妮一起创作了贡达尔史诗以及大量的抒情诗。1840年后,她呕心沥血写成了着名的《呼啸山庄》,并于1847年2月出版,可惜的是,仅仅一年后,她短短的一生便画上了凄凉的句号。
此外,我主要在写作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就是以下几个方面:我发现,文中的故事并不离奇,但给人的感觉十分粗犷,野蛮,并且能抓住读者的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者为故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背景,即一片狂风呼啸的荒野。透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依然保持着大自然风貌和原始本性的故事主角。所以加上了这样没有被城市文明熏陶过的背景的渲染,使故事更加富有激情,原汁原味。可见,在写故事时加上适当的背景渲染,会使情节更有震撼力。
还有,在读故事时,我还发现作者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环境时语言十分独特,与中国文学一点也不一样。作者的语言中总带有一些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例如,作者描写埃德加时,有这样一句话“哎,他要真有本事离开,就好想说一只猫能舍得离开一只咬得快死的耗子,或是吃剩一半的鸟儿。“再比如,文中还有一句写希思克利夫与埃德加对比的话“一个就像是荒凉萧瑟的煤矿,一个却像是春暖花开,繁荣美丽的河谷”这种独特的语言也是此书的魅力之一。所以我也学到了一点就是在写作是要有自己的风格。
这也许不是一个十分离奇的故事,可是,它却带给人们一种超乎想象的震撼力,使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篇15
今天,终于把《呼啸山庄》看完了。一个对爱情怀着无比圣洁的心情的人—希思克利夫,面对失去了这种圣洁的不幸,他采取了这人世间残酷的折磨,去报复他的对头,而且这种折磨居然伴随他度过了后半生。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爱情,不够甜美,不够浪漫,但却是那样深刻,那样催人泪下。我最喜欢其中的几段话,于是就摘抄了下来:
“我爱他脚下的土地,他头上的天空,我爱他碰过的一切东西,他说的每一句话,我爱他所有的表情,他的一举一动,爱他的整个人,爱他的一切。”
这段话是当凯瑟琳•肖恩被丁恩太太问及为什么要答应埃德加•林敦的求婚时的表白,虽然我知道凯瑟琳爱埃德加远没有到这种地步,但是她的话还是令我感动。也许她这样的表白大概是说给希思克利夫的听的吧!
“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即使别的一切全部消亡了,只要他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而要是别的一切都留下来,只要他给毁灭了,那整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再像是他的一部分了。我对林敦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叶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会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思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
这是凯瑟琳对丁恩太太说她对希思克利夫的爱时的表述,多么深刻!她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他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她,可是他们却不能够在一起,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唯一令我欣慰的是,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最终走到了一起,也算是一种补偿吧!以致于热衷于复仇的希思克利夫最终放下了举了20多年的手。在他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他这样说:
“我那旧日的对头,并没有打败我,现在是我向他们代表人报仇的时候了,我可以这样做,没有人可以阻拦我。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我不想再打人,我现在连举手也嫌麻烦。”
真正的爱情总是这么具有感染力,百合花在经历过盛夏、深秋和寒冬后,终于在春天又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