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通过写观后感,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里分享一些流浪地球的观后感下载,供大家写流浪地球的观后感参考。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1

今日我们一家人去电影院看了科幻片《流浪地球》。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寻找新的家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这个举动,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

整部电影让人十分感动,不禁让人们伤感,其中我最感动的一段是:国际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为了让地球能够成功脱离木星的引力,不惜用自我的生命驾驶国际空间站,使空间站中的30万吨燃料引爆木星。在最终只能进行“火种”计划时。刘培强没有放弃地面上所有人,英勇选择了牺牲!

这部电影中从始至终都在讲述只要团结才能自救,深刻的诠释了人类团结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人类拯救自我是一个巨大而又漫长的过程,要想让地球到达“新家园”,人们需要建造一万多座巨型推进器和一座“领航员”超级空间站;在遇到推进器关掉的时候,几万个救援队同时出动任务重启推进器;空间站和地球上的人通力合作并作出巨大牺牲斥离木星;最终人们还要经历漫长的两万五千年才能结束“流浪地球”计划,这既是伟大而又漫长的路途呀!

如果当地球灭亡是,真的会有“流浪地球”计划吗?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2

20__—20__年,《流浪地球》票房突破1亿,好评如潮。这部电影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科幻电影,也向外国证明了中国可以拍好科幻电影。

看科幻电影从来不流泪,但是看完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我几乎是湿着眼睛看完的。最让我感动的是大家一起拯救地球的最后一幕。

当时电台广播了联合国放弃地球的决定。让我们回家,和家人一起度过剩下的一天。虽然句子很温暖,但语气很懂事,很吓人。其余的人听了都放弃了。但刘启、韩朵朵等年轻人不死心。他们仍然尽最大努力争取最终的成功。刘启提出引爆木星拯救地球,但这个计划遭到空间站电脑的坚决反对。它认为这个计划的成功率为零。刘启的父亲刘培强知道这个计划,不顾空间站的反对,用酒精烧掉了空间站的所有资料。刘启号召其他救援队一起拯救地球。最后大家都欢呼起来,一起推发动机。终于火出来了,但是离木星还很远。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真的没有希望的时候,刘启的父亲英勇牺牲,弥补了这段巨大的距离。最后,地球终于得救了。作文刘启等人为流浪地球争取了时间。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他们最终没有放弃地球,而是和地球一起流浪。其中,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的返璞归真,让这部科幻大片更具情感色彩。这部电影不像某些好莱坞大片,因为无法生存,放弃了地球,去了另一个新家。他们永远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和地球一起流浪。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虽然没有电影那么伟大,但是拯救了地球,却不得不让人感叹。比如《大江大河》的导演孔胜,不追求名利,只想拍好电视剧。他一直很坚定,很认真。还有真正的钢琴大师朱晓玫,60多岁,从来没有华丽的服装。她为了练琴,甚至为别人做家务,历尽艰辛。但是她没有放弃。最后,一切都有回报。她的巴黎音乐厅爆满,她演奏的巴赫堪称自然!

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充满了希望。只要有希望,就要努力去实现,哪怕很累很苦。正如影片开头所说,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和DIA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回家的路!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3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无论是感人的故事,还是逼真的特效,均获得赞誉满满。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句平凡的“我想回家”。

中国人历来重情重义,对中国人来说,“家”远非一个物理空间那么简单,这个字承载了太多的情感。所以,当灾难来临,在中国人的电影中,选择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

“家”亦分为“小家”和“大家”。“小家”之爱人皆有之,影片中,当地球几乎被木星捕获时,所有人首要且唯一的念头几乎都是回家看看。但影片中也不乏“大家”之爱,甚至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地球踏上流浪之旅,撞击木星的危机令人类团结,以“大家”之爱,救地球这一“大家”,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为己”这一致命的毛病。

令我最难忘的是主人公刘启的父亲。作为一个父亲,他是多么想要陪伴孩子的成长,但在人类命运生死攸关的时刻,他那“小家”之爱又是何其渺小——当整个星球都湮灭了,又何来的家?他毅然赴死,化作空气中的一粒尘埃,陪伴人类左右,呼吸与共,永生不灭。那是他最后的家。

“家”,一个抽象而具体的东西。对于我自己而言,家便是情。前些天当一个亲戚被查出癌症晚期,我有几分认真地和父亲打趣,要他常常体检。他对我说:“你还没长大,我怎么会有事?”话题深入下去,父亲和我说了种种他无法也不可能此时离去的理由:弟弟年纪尚小,此时哪怕父亲失联一阵也会对他的性格造成莫大的影响;我刚至成年,還没做好准备面对世上的种种。我顿时哽咽无言,也忽然明白了这个家早已经成为父亲好好生活的理由。他是个伟大的父亲,但他又是天下所有父亲中普通的一个。

“大家”也好,“小家”也罢,我们真正舍弃不掉的,是那一份炽热深情。家是支撑我们渡过难关的信念,是每一个人都不惜一切代价要去守护的东西。因而在影片中,最终的危难关头,原本已经绝望的援兵又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

家因情而温暖,家生于有情之外。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4

  在很多年后,太阳即将毁灭,这让人类非常害怕,因为太阳曾给予我们安全感,给予我们生活的基础,可是,你有想过多年之后,我们害怕见到太阳,因为那时太阳给予我们的却是恐惧……

  但是人类从来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选择了挣扎到底。

  于是庞大的地球流浪计划开始实施,但是,人类所可以制造的地下庇护所并不能够建造那么多地下城,所以进行了抽签,要到地下城的人,就要到地下城去,但没有抽到地下城的人,就要在陆地上和太阳进行反抗到底,但是这样一来,有很多家庭就这样被分开了。

  另一边因为人类无法承受漫长的逃脱之旅,所以只在地球的一边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的移民方舟,开始了逃离太阳系,前往了新的家园-----木星。

  可这样做的代价是昂贵的,艺术、常识、教育……一件件无比熟悉的特色从我们身边消失,而消失的生命,却多如繁星,这时,人类只剩下了对生存的无限渴望,终于,这一场战乱在一次强烈的冲击波下恢复了平静,人类终于怀揣着希望,重新踏上了漫长的流浪之旅。

  “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 成为无数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这个时代人们亘古不变的心声-----我要活下去!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5

最近,《流浪地球》风靡全球。尽管过去了好几个星期了,但随着脑海中一个个画面闪过,我又想到了这部给人深刻印象的电影。

本片主要介绍了因为太阳寿命即将结束,在那一时地球会被膨胀的太阳给吞灭。为了让人类活下去,联合国政府决定开展“流浪地球”计划,用数万座引擎将地球推离太阳系,找到新的太阳。

本片主人公刘启的父亲,是领航员国际空间站的一员,母亲因为父亲的决定不治身亡,因此刘启发变得十分憎恨父亲。一次春节中,刘启和自己的妹妹偷来了老爷的行车卡,准备跑出地下城,出去过春节,可是却被投进了监狱,前来探望的姥爷也被关进了铁笼子。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在狱中的祖孙三人又遇到了大地震,三人和一位狱友侥幸逃出,和一支救援队一起开始修复引擎。在修复引擎,刘启的姥爷不幸身亡。但是木星引擎最后却无法开启,刘启想利用赤道的引擎引爆木星,在众人的努力下木星被引爆了,他的父亲却牺牲了。

在整部影片当中,有一个贯穿了全篇的线索,那就是自然比钱更可贵万分,刘启的姥爷在将要驾鹤西去时说,那时候的人们关心的只有一种叫钱的东西,根本没关心过太阳。是呀,如今每个人口中十有89不离钱,根本没人想过大自然,所以我们要重视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良好,不要让地球变成一颗灰色的死星。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6

这个假期,我们全家人看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还看了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电影和书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讲的都是地球人想办法要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故事。为什么地球要去流浪呢?因为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也就是说太阳快要死亡了。发生氦闪后,太阳将不再是恒星了,而成为一颗由恒星爆炸而生成红巨星。

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太阳发生氦闪的时间大概是四百年内。所以想出一个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装上万台功率巨大的推进器,先把地球的自转停下来,然后再让推进器把地球推向离地球最近的人马座的比邻星。虽然比邻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是还是非常遥远,有4。3光年的距离。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达新家。

太阳为什么会死呢?氦闪是怎么回事?我们目前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是有寿命的。比如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50亿年了。在《流浪地球》这部小说里,作者是这样假设的:太阳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氦闪。氦闪就是太阳内部的氢快要燃烧殆尽、全部转化为氦,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且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阳死亡之前赶紧移民外太空恒星系。

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场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环保节能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们的地球还能适合长久的“流浪”吗?也许还没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疮百孔”了,物种灭绝殆尽了。

我们要做到物尽其用,节约使用各种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更多清洁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难以分解、对地球环境危害大的垃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才能够延续。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7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牺牲的故事。

时间长了,太阳会不断衰老,吞噬地球,甚至毁灭银河系。我们使用流浪地球计划来推动地球远离太阳系。出乎意料的是,机芯偏移了9.3度,结果地球被木星影响,造成无数伤亡。最后,有些人采取了一种伟大的牺牲方式,这是一个感人、悲伤、催人泪下的故事。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类似DIA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回家的路。是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也是千千亿万人民的家园。如果我们不保护好地球,我们将面临一场灾难。有多少人写作?相信希望。很多很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的希望激励我们前进。

最感人的是刘叔叔为地球而死。他为地球而死。世界上总有做出巨大牺牲的人。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为杰出的人,死为鬼男,死为结果。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我听过一句很棒的话:生命的美好大于责任,生命的美好在于奉献。

还有一个让我感动。老何的救援队死了,他们透露了妈妈的消息:儿子,天冷了,记得穿长裤,让我有了爱的感觉。

我想对人说一句话:不要为小事失去重要的生命,活下去。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8

我们是人类,一种看似高级、实则肉体脆弱不堪的生物。

那么如果有一天太阳系崩溃地球也即将灭亡的话,我们要逃离的唯一倚仗便是头脑,那个可以创造无限科技的、带给人类文明希望的头脑。

《流浪地球》就是一部在这样黑暗却又充满光明的大时代背景下创作的电影,不夸大事实,也不娇柔造作,真实又温暖。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此类型的电影,但却是我看得最汹涌澎湃的一部电影,比之前的战儿狼2更甚,感触颇深。

影片的开头就说,在面对这次前所未有的地球危难的时刻,人类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是的,没错,就是团结,全人类的团结,全地球的团结,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活得像星一样闪烁,即使他们并没有像刘培强那样燃烧自己推动地球。

希望,就是一片干裂土地中的一条河。然后,责任、义务、爱与勇气源源不断地供给着这条河。最后,土地化为绿洲,衍生了山川与湖泊。

很久很久以前,刘启从爸爸口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只要他抬头就可以看见一颗就是爸爸的星星。多年的不见使得父子俩始终有着隔阂,他心中的星星消失了,但我想,在刘培强生命终结的那一瞬间,刘启的心应该受到了极大的震憾吧。看吧,爸爸就是星星,你抬头就得看见我,像星一样闪烁。

泪水溢出眼眶,那一刻竟是无言的感动。或许,是爱,让刘培强不顾自身安危来救儿子;亦或许,又是爱,让刘启也刹那间想通了一个拯救地球的办法。是爱,让人类团结,给了地球希望。

涓涓溪流终将汇成无垠大海,愚公移山更是永恒的经典典范。许许多多的人牺牲,许许许多多的人前仆后继,诠释了拼搏与坚持,渲染了泪水与汗滴——地球,终于在地木相撞的危难面前安然度过。

我们应该致敬每一个努力的人,他们都是英雄。他们把一生活得像个传奇,像是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迹,像星一样闪烁。

所以他们赢了。“流浪星球”计划将依旧实行,他们将领着地球奔向新的家园,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下代人。

星河仍旧被留存,因为它曾辉煌过,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真正告诉我们的话。也许人类脆弱地不堪一击,但是人类从未放弃过希望,爱永远在他们心中。

星球仍旧在流浪,但却有什么东西,变得不再一样了。

原来像星一样闪烁,真的可以被人做到。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9

《流浪地球》是我为数不多愿意去“二刷”的电影。作为一个科幻迷,从小就在《科幻世界》里去追寻那浩瀚宇宙的震撼,而作为一名观影人,看过了太多的科幻大片。这次终于有机会看到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搬上了大荧幕,可以让我们细细品味。

《流浪地球》讲的是在未来太阳要毁灭了,人类为了避免地球遭到浩劫,集全世界之力,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推着地球脱离太阳系,经过2500年的漫长岁月达到一个新的栖息之地,这就是《流浪地球》计划。

纵观整部影片,大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部分人说构思巧妙,特效宏伟大气,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也有部分人一直在吐槽它,觉得是一部剧情糟糕,台词混乱,是一部仅靠特效秀下限的烂片。我觉得科幻之所以能够使人着迷,就源自于我们无尽的想象。

《流浪地球》用125分钟的时间向我们展示了科幻的无穷魅力,有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行星发动机、能够轻松操控几层楼高的运输车、用烧石头就能产生巨大能量的重聚变技术、在冰封中耀眼的上海市以及站在地球上就能够欣赏到木星的瞳孔等等。

在这些几乎令人失去呼吸的特效映衬下,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番温情,哥哥冒着危险带着妹妹只是满足她想上地面去看看的愿望;父亲忍痛别离是因为要去拯救世界,儿子怨恨父亲只是想面对面亲口叫一声爸爸;姥爷始终守护着孩子们,却付出了自己;战士们坚守着,就算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信念。此处并无任何矫情,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让整个流浪鲜活起来,这些不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吗?

今天路过影院看到《流浪地球》的宣传海报,我依然还记得当时在电影院的那种自豪,震撼和感动。

至少在我看来流浪地球成功不止是电影的本身,它还有以下两点成功的地方:第一点,解决了国产科幻电影资本自信问题,为以后商业资本投资国产科幻电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点,开启了国产科幻类小说向顶级商业运营成果的转变。《流浪地球》的较高票房预示着国产精品科幻小说有更多的机会搬上大荧幕,蕴藏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最后,点燃木星,破除万难,冲出苍穹,推着地球继续流浪:“流浪,不止是我们的心,希望是我们回家唯一的方向”。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10

昨晚在看电影之前纠结着是自律地学习,还是放松一下?放松愿望占了上风,我舒服地坐沙发里,家人一起看了《流浪地球》。

起初是我期盼想看电影,因为看了朋友圈里评价。看过程中我也承认这是中国科幻电影进步,特效不错,内容也因为刘慈欣想象力而可圈可点。可是我从开头第一幕画面就开始出现了《星际旅行》对比。

对比是不由自主,都是托孤于老人,《星际旅行》里是老爷,这里也是老爷;父亲缺席,都是不得已身兼重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离开时间都是数年,孩子在对父亲思念被抛弃愤怒中长大;最后父亲总是因为亲人孩子在地球,拒绝抛弃地球或地球上人类,不顾一切要回来,救孩子,也拯救地球上绝望中寻求希望,处境绝望人类。

最后,都是因为父亲义无反顾支持,孩子成功地寻求到了解决办法,在最后一刻地球人类找到了新希望。

最终,人类不是撤离地球,就是强迫地球拜托太阳引力,去流浪,寻找新希望。

我为中国电影进步而骄傲欣慰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星际旅行》更吸引我一些。尤其是电影结尾,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个完美LOOP回到童年,回到当初父亲离开前场景,寻求灵感,解决眼前问题。这一点上《流浪地球》也如出一辙,只是个人觉得平行宇宙时间虫洞慨念让过去现在重叠,似乎更比炸木星利用木星冲击波解决地球危机更令人信服,更令人赞叹。

且不去探究这么多相似,是不是有抄袭之嫌,但之说电影震撼了力,个人感觉《星际旅行》略胜。这些都是主观感受,每个人都见仁见智。也许我喜欢那个聪明倔强小女孩儿长大后美丽倔强女科学家多过那个叛逆勇敢少年。也许是因为那个父亲对儿女学习教育方式让我非常认同他不是一个典型中国式父母。他清楚教育终极意义是什么,不是学习成绩,不是讨好老师。老师要见家长,分别批评了他两个孩子,他非常清晰指出学校责任,捍卫自己孩子。无论是成绩不好儿子,还是在学校给老师惹来麻烦女儿,他都表现出来理性,爱智慧宽容。

他告诉儿子他将成为一个好农民,他告诉女儿她需要放假几天休息一下。我当时反省的是,中国事家长会有多么截然不同反应,我们绝做不到那么COOL。

人类担忧着未来,忧患意识成为电影中一个流行主体。从《终结者》到今天《流浪地球》,地球一直处于危险中,地球上人们将陷入难以自救绝境。电影中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这一点儿,然而人们依然故我地行事。保护地球,珍惜我们美丽地球家园,因为目前所知,她是唯一。

人类一边蹂躏践踏脆弱生态环境,一边在电影院里忧患。走出电影院,擦干眼泪,开车回家,我们行为究竟会发生多少改变?

世界末日变成了一个狼来了故事,我们已经习惯了。值得惋惜是,终有一天,当一切屏幕上绝望悲剧变成了眼前现实,活着人们那时又会作何感想?

有时间行动时候,我们选择了漠视不作为,没有时间行动时,就只能在懊悔中面对危机。

在非洲洗澡时,水非常小,朋友解释非洲缺水,所以连洗衣机都没有,因为太废水。朋友来自澳大利亚,一个三十几岁大男人,自己衣服都是放在桶里手洗。他提醒我,洗头发时候记得关上水,在澳大利亚,因为缺水问题严重,人们被要求洗澡时间总共不得超过。

回到加拿大后,我很少记得在洗头时关掉水,我总是十几一直冲着充足热水把澡洗完。我只在非洲时,非常有节水意识。露营时,刷牙水是我们从塑料桶里放出来,十几个人,大家都很节约,尽可能少水刷牙洗脸。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节约用水时候。早上喝茶,咖啡里,都有药品味道。每一个水桶里都像调配农药那样按比例放好了药片,否则那个水就不能喝。可是有药片味水真是难喝,如果不是茶或咖啡掩盖,白水根本难以下咽。

在那么缺水地方,浪费水是一种罪恶。可是回到加拿大,我丝毫也没有罪恶感了。我们住是同一个星球,水危机发生在地球上不同角落,可是因为我眼前城市国家不缺水,所以我没有任何罪恶感。我知道这个几百万人口城市中,大家都我一样,因为加拿大水资源丰富而随意浪费。水是免费,在这个相对富裕发达国家,可是在非洲贫穷人们却要花钱买水。

世界是多么不公平。世界上有足够粮食,理论上,供全球人口食用,可是一边是上百万吨浪费,一边是大量饱尝饥饿面孔。

世界从来不公平。地球自转公转着,在日夜交替中,每个人黑夜白天从来不是一样长。有一天,地球危机,将是整个人类危机,也许在那种危机面前,一切不平等都会消失,如同活着时不平等,最终将被死亡夷平。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11

今日看了电影《流浪地球》,是根据刘慈欣的一部小说拍摄的。以前对刘慈欣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略有耳闻,记得我们班长经常拿着他的《三体》看。故事讲的是地球未来的状况,由于太阳老化会吞噬地球,不得不从太阳系中逃出来,采用动力“搬家”到另一个星系。没想到地球在逃脱途中经过木星时候却犯了难,被木星强大的引力吸引,从而偏离原轨道,引起灾害,人类竭尽全力拯救地球的故事。本片拍的异常像好莱坞大片,视觉效果实在是太震撼了!走出影院后心境也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的地球拯救行动叫做“流浪地球”,意思是地球从此脱离太阳系,走上长久的流浪之路,就像一叶小舟,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当中,直到到达另一个“太阳系”。一开始,对影片呈现的场景感到有点惶恐——那是一种落寞的白色,白茫茫的,是没有目的地的那种迷茫感,把观影的人都麻痹了。

接下来的剧情还是很具感染性的,情节的承接渲染的很好,节奏紧凑。结合影片开头呈现的雪景一样,几十年后的北京破败不堪,一片荒瘠,零下八十多度已成了常态。人类不惜巨资在地球上建了一万个地下城——地下几千米的生存空间,供给给遇难的人,供他们及时避难。所以,能到地面上瞅一眼都成了难事。看到那里,我的心境有些沉重,为影片中地球的惨状而痛心不已。

影片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贫瘠的,毫无生机的。由于迁徙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几十年后的地球表面已经不再适合人居住了,环境恶劣地惊人,让人可怕,毫无人活过的痕迹。只能在“地下城”中感受着麻木的、机械的生活,滴答滴答地,等待着自然规律的终结。

主角刘启的父亲刘培强是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了十七年,做地球流浪的指引工作,即将面临服役到期而回到地球。走之前,他陪着刘启最终一次观星,指着木星告诉年幼的刘启说:“爸爸会变成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在天空中看着你。当你看到木星在你眼前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这是一个谎言,因为在北京处于逃离太阳的阳面,根本看不到星星。在影片的最终,这句话终究也只是个留下的念想而已,因为爸爸回不来了,最终自我牺牲变成了“星星”。

影片中有些情节让我异常感动。记得主角的姥爷韩子昂在参与救援经过被雪覆盖淹没的上海市的时候说过:“在那个时候,人们根本不会关心太阳呀什么的,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那时候我赚不到钱,可是我每一天都是很开心的,每一天回家就吃你奶奶做的面,其实你奶奶根本不会做饭,她做的面呀,太咸了,可是我啊,一点都不敢剩。”这才是最滋润的小日子,不会为钱而活,可是并不代表活得没有意义,其实对于物质的藐视不是做作的表现。人类并不明白这个“毁灭”从何而起,或许是一次坍塌,一次火山喷发,一个物种的销声匿迹,只可是人类没有注意到而已——人类太注重所谓物质的输入,这才是最可悲的。其实地球早就开始了发出抗议的警报,然而无人问津,所以它撑不住了,生命迹象已化为乌有。

然而,“我们根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这是刘培强最终发出的感叹。地球濒临死亡,顷刻间会被木星吸引过去并且进行自行“解体”,很多人真的不忍心,在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当已经到了无可挽救的紧要关头,所有人的沉寂了——

根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东西多自然好,可是真的把握地住吗?以往以为地球是所有人永远的乌托邦,可惜没有人聆听地球的呻吟,人类只会不断地夺取,夺取,夺取,却从未感激过馈赠给我们物品的那个被我们自以为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库。

在这个时候,要想让人坚持理智,实在是一种奢求。所以刘启最终提出了一个计划避免地球和木星相撞,所剩不多的救援人员开始实施。得知消息的刘培强恳请联合政府批准派救援队支援,联合政府准许后进行全球播报,正在撤离的救援队听到播报后果断转头返程,放弃了最终一次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只是为了为地球争取可能的机会,看到那里我的眼泪又不自觉的留了出来。

既然如此,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期望。影片中主角的妹妹韩朵朵在呼吁救援的时候说:“我原本不相信期望,可是经过今日,我相信了,期望是一个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是回家时的方向。”不一样于开头是教师提问的时候回答的不真实,相反,这是没有掺杂虚假的真实。可是,为什么成功率为0的计划仍然要执行?是因为失去的够多了,不怕再失去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只要有一线期望都不要放弃。可是期望究竟是什么?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的一节政治课,教师在讲生命这一课,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马航370明明已经隔了那么长时间,根本不可能找到飞机遗骸和乘客尸体,可是仍然在继续进行徒劳的寻找?再找下去,岂不是浪费时间?之后教师解释是因为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对生命给予尊重的态度,这是对生命的敬重和爱护,更是一种安慰,对遇难者的亲人,家庭的安慰。我一向觉得这句话异常玄乎,太哲学,实在是搞不懂。结合马航370事件来看,我认为“流浪地球”计划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坚守,是对地球的职责感使然,无法摒弃对地球的不舍,所以宁可拖着地球走也不扔下它不管,有一点新的可能就放手一搏,总之大不了都死罢了,这是一种深深地眷恋。

影片还提到了“家”,像韩朵朵在爷爷死后在雪地里哭喊着:“没有了爷爷,我们能去哪啊?哪里是我们的家啊?”嗓子里堵着苦苦的,咽不下去的都是咸咸的泪水。在爷爷死的时候叫着了韩朵朵的名字——那是他死去的女儿的名字,这个捡来的女孩是他想念女儿的载体,他想着,在零下八十多度的铅色天空和有些发黑的雪堆中冻僵了。看到那里,我哭了,我看到很多人趁着黑,转过头向我投来鄙夷的眼神,似乎在说“这孩子太入戏了”。而我不解的是大多数人难道对“家”没有一种发自于心的自然情感吗?昨日我在咖啡馆偶然听到两个姐姐在小声议论,其中一个时不时地照镜子,兴趣颇浓地拨弄着卷曲的头发,然后说“我真想找个有钱的干爹,要不然我都没钱整容了”,另一个则附和着:“真是的,过年期间我妈非让我串门去,天天见七大姑八大姨,整的我都不认识我祖宗了”,我打心底很排斥这种叛逆期过早唤醒的惨绿“社会人”,不由的把椅子挪得远了点。

《流浪地球》看完之后,影片中呈现的东西:家园、团结、亲情、爱、自我牺牲、期望……让我流了很多次泪。我忽然发现我对地球家园爱的那么深沉,对外面的很大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近乎于本能的不舍——因为2500多年后,一百代人的接力都在贝加尔湖畔等待着“冰”化成“水”呀!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篇12

今日妈妈带我去南洋电影院看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寻找新的家园,人类在地球表面上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这个举动被称为“流浪地球”,之后全球的人们齐心协力拯救地球的故事。

让我最感动一段是讲述了各国救援队已经都在撤离途中了,但当大家听到韩朵朵在广播中期望大家能回到一齐伸出手出一份力时,大家为了拯救自我的家园,决定进行最终的一搏,哪怕这挽回地球只是一种0%成功几率的奢求。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机器,是因为人在应对任何困境的时候,哪怕这件事是一种妄想,可是人类的情感往往会让人去试一试。而里面的莫斯,则是里面最理智的东西了,所有的事情都会计算好,只要有一点失败的可能,莫斯都不会去冒这个险。

我认为,人要有正义感,当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地球即将毁灭,人类再无挽回的机会时,必须要有人站出来。这样大家就会团结起来,打败困难!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十分有意义!虽然电影资料是虚构的,但我们必须要爱护地球,珍惜现有的资源,不要让电影中的某些情景成为现实,这样的话真的太可怕了!

2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