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姥姥语录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也是一种很好的反思和总结的方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观点。优秀的姥姥语录观后感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姥姥语录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1

经过张建平校长的推荐,我在网上订购了四本全部出自著名主持人笔下的书籍。其实,我在之前并不认为这四本书会有多好,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我真正去看之时,我发现我错了。其中,倪萍的《姥姥语录》深深打动了我。

这一章主要写的是姥姥离世前,倪萍先后用整理报纸、剥瓜子的方式,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变着法儿不让姥姥老“,但在姥姥病危时,未能赶回去见姥姥最后一面,留下终生遗憾并沉痛怀念至今。

姥姥说:”麻烦别人自己心里是苦的,帮着别人自己心里是甜的。你帮了别人,早晚人家也会帮你,不信你试试?这一辈子你试不出来,下一辈子你孩子也能试出来。“”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够数了,福又回来了。“种善因得善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姥姥一辈子没上过学,不认得字,但却对做人的准则有实实在在的领悟。我们这些受着高等教育成长起来的”文化人“,是否想过”我为人人“?有没有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人?有没有肆意浪费着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不曾意识到节约克制?有没有翅膀硬了,就再不会关心含辛茹苦哺育自己成长的长辈?这足以使我们这些”文化人“深刻反思一通。

同时我发现,所谓的平凡人,智慧却是非凡的。姥姥和我们身边很多老人家一样,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比很多拥有高学历的人士更明白、更善于把握和运用做人的道理。那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智慧,那些优雅得体的待人接物之礼,不知道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懂得?

回想自己故去已久的姥姥,也是把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了子女和后人,默默无闻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对于她象大树一样的无私、无言,作为后人的我,又怎能不敬重和感念呢?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2

前几日,妈妈给我买了王校长推荐的四本书,我先一口气看完了倪萍的《姥姥语录》,这里面没有太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波澜曲折的故事情境,但姥姥那朴实、亲切的语言却深深的吸引着我。

姥姥说:“人最值钱的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个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试试?那个秤砣动都不动。”没想到姥姥也经常做自我反省,认识自己,探究自我,分析自我。我想我们这些站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更应该多做反思,清楚认识自己,摆放好自己的位置。

姥姥说:“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多么富有自然哲理!换个角度看,姥姥也是个心态极好的人,即便遇到再大的事,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和处理事情。这些简单的话我们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在生活中我们也许表现的是焦虑和急躁,能做到泰然处之,那也是需要修炼的一个境界。姥姥有这种良好的心态,所以在面对死亡时,姥姥的认识是“有些事能使使劲,有些事啊就使不上劲了,天黑了,谁也挡不住喽!”并不是说姥姥是个不怕死的人,只是她的认识比较深。

现在大多数家庭还是不缺钱的,城里的老人也都有老保的,有的认为只要给钱了物质丰富就是了,其实也不是这样,现在的老人缺的是这份孝心,缺的是精神上的,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3

久没有看过一本书,拿在手里就想一口气读完。一个99岁的老人,自己就是一本厚书,吃过大苦,也享过大福。朴素无华的语言里饱含着世间最透彻的智慧。两个晚上,看一看停一停想一想,眼眶经常是潮湿的,想到两年前已经离开的我的外婆,那些情景那些话语曾经我是多么的熟悉。一直想要为我的外婆写一点东西,几度提笔,几度垂泪,几度止笔。外婆是个佛教徒,每天过着早晚一炷香的生活,初一十五不动荤腥,正月七月要守斋。外婆的腿动过两次大手术,这让她的晚年遭了很大的痛苦。她始终认为这是她前世的罪孽太重,这一生才会受苦,所以要多做善事。常常我看到她点燃一支香和一盏油灯跪在灰暗灶膛前的蒲团上前额着地,低声细语,很少祈求佛祖保佑她减少病痛的折磨,多是求着保佑一大家四代几十口人能够平平安安,工作的能够工作顺利,读书的能够学习好考个好学校。最后扶着灶台艰难的站起来。06年的国庆,我回老家看她,带着相机专门想要给她和外公照相,对着镜头她双手合十习惯性的做了一个礼佛的姿势,神态安详,面容和善慈悲。中秋回家,妈妈翻着以前的老照片对小侄女说:“姗姗,奶奶现在已经没有妈妈了呀。”小侄女才刚一岁,这话更多的是呢喃自语。听到我觉得很心酸。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我也会说同样的话。而今天千里之外的我,有时想要为父母做一顿饭,洗洗碗,帮妈妈带带小侄女,陪他们买买菜,甚至什么多不做,就是在家呆着。却发现能够为父母做的却是少之又少,内心的愧疚无以言说。

摘录倪萍《姥姥语录》部分语句如下: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心里有气有怨,说出来就好了,不管真对真错,别留着,留日子长了,就长在身体里了。

一碗水端不平,就只能装半碗。

天黑了就是遇到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天亮就是给你希望,你就赶紧起来去往前走,有多大劲就往前走多远,老天会帮你。别再黑夜里耗着,把神儿都耗尽了,天亮就没劲了。

人的手不能轻易伸,只有一件事可以把手伸出来,救命的事。

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上钱才值钱。

二十几块钱买个啥?买个吃的一会就吃完了,买本书吃一辈子,好的书下一辈儿又接着吃,上算。

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

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有一百个快乐,一辈子能碰上几个这样的日子。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4

一口气读完了倪萍的《姥姥语录》,之所以一口气读完,放不下,是因为真的像倪萍说的一样,这个老太太是家家都有的老太太,老太太的话每一句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比一些哲学家的话更通俗,更易懂,更能滋养人的灵魂。更主要的是我们家也有个这样的老太太,也是小脚,也活到了将近100岁,也是一辈子很少生病,她也是我的姥姥,一个满头银发,连睫毛、眉毛都白了的寿星一样的老太。

姥姥说的话,姥姥做的事情,多么智慧,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智慧真的和学识无关,和心灵有关,更关乎灵魂深处的东西。

“平淡是真,普通是好,这都是懒人说的话。你去问问山顶上的人,他要是和你说实话,他保准说他这辈子不后悔,下辈子他还要上山顶。”姥姥这句话是不是提醒了时下很多人,说这些话的我们是在堂而皇之地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找借口不奋斗,找借口不努力!和姥姥相比,一些教育家,一些所谓的读书人,都相形见拙。

“我”偷了公家一篮子麦穗,姥姥知道,但什么都没有说,几天之后,我问怎么还没有吃到麦穗做的馒头,姥姥问我:“你是从哪里捡到的麦穗,怎么发布开,蒸不熟呀?”“我”不敢说,姥姥也不急,过个几天,打开碗柜,那面团已经发黑了,长毛了。我哭了,说出了真相。姥姥说:“怪不得蒸不熟,偷的东西是蒸不熟的,不能吃。”在那个少粮寡食的岁月里,姥姥竟然用那么一大团面来教育一个五岁的孩子,不急于揭穿,不去训斥,不去用过多的语言教育,可是这样的教育多么有成效啊!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搞教育的又有几个有如此的智慧呢?

还有很多……

我决定买一本放在床头,因为文中姥姥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朴素,又是那么富含哲理。这个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学支撑着姥姥走过了漫长的一个世纪,滋养了一个朴素的,大众喜欢的倪萍。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倪萍的《姥姥语录》,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书中的姥姥,不是遥不可及的伟人,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她就是我们身边可亲可近的普通老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朴素老人,她就像一杆称,让我遇事在上面称一称,便明白了几斤几两,让我心中有数。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最让我受益匪浅:‘眼要是吃不饱,人就想个傻子。’姥姥爱看花,用这种廉价的方式,陶冶了心灵。到了晚年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让‘我’给她读书,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习惯了抬头赶路的我们总会忘了停下脚步,低头品味书中的智慧。姥姥不就是学无止境的模范吗?

这位老人有一个长寿秘方,常说‘糖稀越滚糖越厚,苦菜越洗水越少。’姥姥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有这样的一个老人,好像一张刷不爆的银行卡,告诉了我们无穷的人生道理,让我品尝了姥姥至始到终的善良,也慷慨地给我们一笔又一笔精神财富,让我懂得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让我知道了工作就像是爬山,要想达到顶峰,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我们以积极、自信的心态去面对,更需要我们拥有超常的毅力和忍耐力。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人生要多读书,学无止境;让我明白了路漫漫而修远,坚定了勇攀高峰的信念;让我知道了保持自我,知足常乐,享受当下美好生活的重要;聚集身边的小幸福,品味生活的大快乐。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6

倪萍的姥姥语录是一本可以翻翻的书,看它可以借着想念自己家的老太太,可以是奶奶、姥姥甚至是婆婆和老娘,姥姥语录就像家家老太太家长里短的事儿、理儿,陈芝麻烂谷子都可以从尘封的记忆中揪出,晒晒晾凉。

自己的姥姥也来自山东,和书中的老人一样,讲着旧礼、循着旧规、有点朴实、有点世故、有点从容,留着齐鲁的遗风。也许是这个原因吧,对书中姥姥的言行尤其熟悉、亲切,像是在脑海中过电影,触发了对自己姥姥的音容笑貌和甜蜜场景的回忆。

计划着将姥姥语录作为临睡前泛读,计划着进行泰戈尔式的品味和享受,只是,看了几章就发觉这其实也是倪萍的语录,萍姐的话如够年头的美酒,不仅甘醇,而且辛辣,搞得每一小节抒情短评都见微知著,澎湃得一如激情燃烧的岁月。

还是那个总是煽动得人心情荡漾不已的大牌主持啊,有本事拿起笔刀继续无声地拨动、震颤人的心弦。我决定临睡前还是不看了,保持淡定。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7

倪萍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勤劳善良、乐观豁达、充满智慧的胶东老人。姥姥那简洁、浅显又富含哲理的语录让我惊讶,倪萍对姥姥往事的追忆和眷恋之情表达的朴素、细腻、真挚, 对姥姥一往情深、用心良苦的感恩和回报,更让我感动。倪萍的孝心,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温暖。……

姥姥生活在胶东农村,像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妇女一样,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直到晚年才赶上富裕。所以,她总是用”穷 “和”富“,”苦“和”甜“这几个字来阐释她的思想观点和感悟。如:她的人生哲学是:”心眼不好的人一辈子不知道什么是甜什么是香,一辈子不知道什么是满什么是足……你看老想害别人的那个人,脸都倒挂着,他不快乐啊,害别人都害了自己,帮别人最后都帮了自己,不信你试试。“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倪萍的孝心。倪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个月工资是21元,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她就给姥姥寄去了10元钱,几乎占了工资的一半。她在电影《山菊花》中获当年小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奖金六百块。她给姥姥买了一块日本西铁城的小手表,而她自己带得是一块上海牌大手表,那是她到济南上学时妈妈送给她的。 姥姥从二十年前就跟倪萍来北京了,倪萍领着姥姥吃遍了北京最贵的饭店,给姥姥买过最贵的镯子。她自己还没有钻石的时候,就给姥姥买了,坐火车买软卧还要十三级以上干部的单位介绍信的时候,她就开始带着姥姥坐软卧。

多少年前,倪萍为姥姥买上出口的羽绒被;后来听说纯蚕丝的被子好,倪萍又从杭州丝绸博物馆给姥姥订了一床;再后来人们又说盖棉花被最好,倪萍又从新疆给姥姥买了四斤最好的棉花做了棉花被。

家里最大的卫生间是给姥姥用的,最现代化的卫浴焊上两个最土的扶手,又粗又难看,可是安全啊。

看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一定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再后悔,那时候一切都晚了。哪怕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我们的父母,说说话,拉拉家常;或是经常打个电话,哪怕是简单的一句问候,也会让他们的心里温暖很久。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8

《姥姥语录》这本书是倪萍所写。书中书写了姥姥和倪萍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姥姥的话语透露着姥姥眼中的人生哲理。教育了倪萍在与人相处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姥姥一生都为人着想,为人谦和善良。倪萍说:”葵花朵朵向太阳,姥姥是我心中的太阳。姥姥的宽容、善良,不断地修正着倪萍的缺点,改正着错误,姥姥的智慧、像光亮始终照耀着、温暖着倪萍。

姥姥语录,记录了姥姥和倪萍生活的事情。都记录姥姥的善良,宽容…姥姥就是这样的人。给予是幸福,欠人家是受罪。

姥姥说﹕“爱越多越好,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 因此倪萍在姥姥的影响下养成了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还有一个语录就是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小,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一百个快乐你一辈子能碰上几个一百个快乐这体现了这位姥姥那种知足常乐精神。

姥姥一辈子没上过学,不识字,但却对做人有深刻的理解。没读过书的姥姥用平淡话语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导给孩子们。这些经验是姥姥的智慧结晶。

读完《姥姥语录》这本书们我们应该学习这种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宽容,善良的精神。读姥姥语录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在奋斗的路上。让人稳步前行,追逐梦想。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9

看了姥姥语录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中还有很多我不懂的道理,我很喜欢文章中的姥姥,她勤劳能干,一生过的十分充实,她善良好心,即使自已并不是很富裕也愿意接济他人。她只是一位平凡的姥姥,但因为她无穷的智慧和99年的人生之路,她的形象显得越发越光辉起来。

我也想去书中的水门口看看,看看是怎样的环境让姥姥拥有如此多的智慧。姥姥说,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别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是啊,人世间少不了生死离别,却是无法避免。亲人走的时候,谁不会悲伤谁不会心痛。但是生活还要继续不是吗,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对待自己,不要让他们走的仍有遗憾,珍惜身边爱自己的所有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他们的爱,才会珍惜。

我很喜欢文中姥姥的教育方式。文中作者说,她小时候偷了生产队的麦子,想拿回家叫姥姥蒸馍吃。可是怎么都蒸不熟,作者只好承认了是自己偷的。最后姥姥用一大锅馒头告诉了作者,公家的东西不能偷。在那个少粮寡食的年代,姥姥能肯浪费那么一大团面来教育一个5岁的孩子。那这个孩子有什么理由成为一个本性不好之人?很多人踏上犯罪的道途,都因为家庭教育问题吧?如果中国的姥姥,亲人都像文中的姥姥一样善于教育,那何来不良少年之说?

姥姥这一辈子都没穿过艳色衣裳好料子衣服,可是她并不觉得委屈。作者问姥姥,身为女人,一辈子没穿过高跟鞋,遗憾吧?姥姥却摇摇头,说那年头,作者不包脚都算怪物了。作者又问,一辈子没穿过裙子,遗憾吧?姥姥说,怎么没穿过裙子?围裙也是裙子。对啊,围裙也是一种裙。姥姥一辈子都带着围裙,一辈子都站在灶前,一辈子都那么勤劳忙碌。

书中的姥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什么都不懂,大字不识一个,学都没上过。可是她懂得善恶,懂得是非,懂得丑美。她用99年的人生经历总结了一条又一条智慧,叫我们叹服。姥姥的理儿很直白,很实在,她为什么不悲观不放弃呢?是无奈还是现实?她从没想着以此来教育谁,给予谁,她就是这么想的,这么过的,她认为是个人都该明白的理。

姥姥虽然不在了,可是她的精神和智慧却在我心中扎根。姥姥用一句句平凡的话打动我们,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真理。人这一生中,乐就是福。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10

其实在张校长发这条信息之前,我们的杜老师就已经让我们阅读《姥姥语录》了。

这是一本充满爱和善的书,字里行间都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包包子,捡麦穗,聊闲话……但却在作者的笔下生动了起来,如果没有对姥姥那份无微不至的爱,对生活的感触深厚,怎么会写出那么生动,那么活跃,那么活跃;更激活了心中对爱的理解,对孝的理解,对人和生命的理解。

这本书启发了我两点:一是姥姥的智慧;而是作者的孝心。

姥姥那些智慧的语言和比喻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其中,就有这么一句: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着,这叫帮人;有一锅米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这叫别人帮你。”我一开始对后半句很奇怪,给别人盛饭,怎么能叫别人帮你呢?后来想了想,正因为是有了前一句“有一锅米自己吃不了”,这句话才能让人想通,姥姥的智慧真是博大啊。

作者为了能让97岁的姥姥能有些事做,让姥姥剥瓜子来挣钱,作者是想让姥姥快乐地过完一辈子;为了能让姥姥补补身体,补品从几元一斤买到几千一斤,为了能让姥姥开心,作者真是费尽心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趁着家人还健在,只要让长辈感到满足,幸福,这即是孝了。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11

平凡的人也可以在这一生中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倪萍的姥姥就是如此。读了姥姥语录,发现平凡中暗藏着伟大与幸福。 姥姥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她说过许多富有哲理的话,即使这位姥姥没有很多的文化,但是在倪萍从小到大的人生中,姥姥的话一直激励着她,一直为倪萍指点迷津,改正着她的缺点:

“ 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

“人生下来就得受苦,别埋怨,埋怨也是苦,不埋怨还是苦,你们文化人不是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吗?什么是甜?没病没灾是甜,不缺胳膊少腿是甜,不识字的人认个字也是甜啊!”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着,这叫帮人;有一锅米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这就是姥姥说的话,这就是姥姥的智慧,同样打动我的还有倪萍的孝心。

倪萍为了让姥姥不闲着,自己想办法让姥姥有事做,就让她剥瓜子,姥姥便感到很满足,在姥姥的葬礼上,倪萍前所未有的平静,更是打动我,其实她在内心里是多么不想让姥姥离她而去,多么痛姥姥的逝去。姥姥在北京住的那段日子,倪萍让姥姥收集旧衣服,并给姥姥发工资,多么的用心,只是为了让姥姥觉得不再那么空虚。

古人曾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让我们珍惜身边爱我们的人,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姥姥语录观后感篇12

看了《姥姥语录》,我想套用最近几年常用的一个词语来评价它,那就是,这是本接地气的书。

的确如此,这本书所讲的,就是一个农村老太太的事,什么养鸡下蛋、晒地瓜、做包子、……,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如果有稍微与众不同的,就是她在老年丧子,还有,她有一个叫倪萍的外甥,所谓语录,也都是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常话,不会让你看后觉得醍醐灌顶兴奋不已,大道至简,相对于那些玄乎高深的修灵书,《姥姥语录》太平实亲切了。

可是,当你带着纠结、愤怒、郁闷、怯懦的情绪看完这本书后,相信你会觉得心胸开阔,有种温厚的力量托持住你,让你心平气和——这不是一本好书么。

姥姥说“遗憾就是专门留下来的,否则就没有这个词了”;倪萍侄女成绩优异报考中戏,录取过程中被人质疑是走关系,倪萍觉得气愤要去讨公道。姥姥说“小妮子是你侄女,不想沾你光都不行,跟着受点委屈还不行吗?”。这样的理由,说出来不别扭,听着能顺气,老人对生活的平衡感,真是天生的。

现在的我们,对生活期望太多,心灵受到的羁绊越多,常常困在患得患失、焦虑、失落等等中,自觉脆弱却无力自拔,我们,没有给自己的心敞开这扇门,认知一种不一样的思路,让我们面对挫折能安抚自己,并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安抚。

姥姥的口头禅里,给予是福,分享是乐;姥姥说话时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一来让听者觉得熨帖受用;姥姥说,想不通的道理,颠个个儿就想通了;见不惯的事,换个位置就见得惯了;姥姥说,“说平淡是真的”都是懒汉,谁不想爬到山顶去看看……你看,老太太的这些,不就是所说的高情商么。

3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