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思考所观看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主题、情感和思想。怎样才能写好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这里给大家提供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1

“2017反腐第一大剧”《人民的名义》正在湖南卫视热播。该剧是一部当代检察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自播出以来,该剧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 人民的名义》剧情格局宏大、抽丝剥茧、悬念迭起,又结合了当下的社会热点,有许多创新和突破。不仅写出了当下反腐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多面性,还是党和政府最新反腐力度和成果的真实写照。

我国的反腐败工作随之悄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产生了不少新气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显著地推进了我国反腐败工作的进程。在腐败问题上,有了人民群众对反腐斗争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党和政府就有了自信,敢于自揭伤疤。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真实表达出了人民对于党和国家的美好前景及社会公平正义的渴盼,彰显了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和自信。

反腐永远没有“剧终人散”,我们期待我们的影视艺术队伍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我们相信,以人民的名义,党和政府必将与腐败分子斗争到底。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2

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正式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热议。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电视剧的热播,生动展现了反腐败斗争的真实实践。

权力离老百姓很近也很远,就像人们在关注反腐剧、反腐斗争一样。但是,官员廉不廉、政党纯不纯,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能够从弱变强、从建党到建国,成功经验就在于得民心。反腐倡廉的理念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必然会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众心声。《人民的名义》首集就取得了全国网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的好成绩,说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顺党心、合民意,有着广泛和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而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这也如同行进中的中国,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忘了发展是在较量着什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恰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3

据了解,《人民的名义》的主创团队是由曾执导过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的国家一级导演李路担纲总导演,著名编剧、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以及多位在业内享誉盛名的制作人士共同组成,为这部反腐大剧的制作水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剧除了拥有强大无匹的主创团队之外,演员阵容更是堪称豪华。不仅汇集了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凯丽、高亚麟、冯雷等多位观众公认的荧屏老戏骨同台飙戏,而且更有侯勇、侯天来、周浩东、刘伟等国内知名演员作为特邀演员助阵,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老戏骨张丰毅反腐题材影视剧的荧屏首秀。荧屏戏骨齐聚一堂、精湛绝伦的演技互飙也使得这部剧还未播出便已先声夺人,吸引了大批群众的目光。

大约在2005年,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型剧的创作也趋于停滞。直至,随着《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反腐、涉案剧回归黄金档,当年有极大群众基础的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解冻,风云变幻的影视剧市场也掀起了一场反腐倡廉的潮流和趋势。而作为反腐剧回暖潮中最备受瞩目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故事剧情紧贴当下进行创新、创作,在尊重反腐事实,体现反腐主题的同时,又力争做到剧情丰富饱满,情节生动感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披露当下腐败的社会现实。本剧在人物格局上做出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剧的一大亮点,主演角色的职务均在省部级、厅局级层面,更有一位高级别的“大老虎”,尝试从艺术演绎的角度来为观众呈现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纠葛,政治揭秘的尺度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

大型现实主义反腐政治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拍之日起便备受关注,相信这部演员阵容强大、制作水准一流的反腐大剧,一定会给翘首企盼的观众朋友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剧享受。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4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5

每一位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人民的名义》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谈谈我的深刻体会: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因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案件,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通过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发人深醒的典型腐败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建党以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通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使每一位党员干部及职工都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深刻领悟到: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靠自觉、靠严格自律,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慎微”,要“慎独”。 同时,让人们从灵魂上受到震撼,从心灵深处得到净化,牢筑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正确对待权力,正确把握人生。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自己手中的权力既可成为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也可成为毁伤自己的利刃。对于无权无势的人,在各种非分的诱惑面前即使有那个心,也往往没有那个胆;即使有那个胆,也往往缺少付诸行动的条件。而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由于权力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难重重的事情却可能易如反掌。这样,当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捞取好处的时候,权力对他们的腐蚀也就开始了。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6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7

买来原著是想看看电视剧没能表达出的深层的问题。可是看完发现:书能表达的电视剧也都说清楚了,没有读的必要了。周梅森是个一流的编剧,但只是个二流的作家。最有力的证据是:这是个立场鲜明对错分明的作品。从政治的角度是个满分的旗帜,而从人性的角度却成了最大的缺陷。世事常常没有对错,也没有标准。这也就是人类社会既复杂又有趣的地方,才吸引我们不断的往前走。

这部剧这么火,究其根本是老百姓的比例远远多于官员。对于那些老百姓看不到却有可能存在的交易既好奇又痛恨。这部剧既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又在电视剧的光影里释放了一种不得志的小愤懑。

可辩证的看待问题,那些贪官在成为贪官之前,也曾是人中龙凤,青年才俊。他们有能力,有志向,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可在得志后却没能经受住金钱、美色的诱惑。本质是因为人性本来就是有弱点的。而权力给了人性考验。换句话说,老百姓就不贪婪吗?普通人就不出轨吗?贪婪的人性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官员有了机会而已。

除了之前谈过的祁同伟,高育良这个角色让人深思。一面是满腹经纶的大学教授出身的高官,一面又包养着年轻的情妇逼迫发妻离婚。满嘴的高深理论极高水平的觉悟,内心却极度挣扎苟且于欲望。看过高老师这个角色,我明白对一个的评价(如果可以评价的话)能力和人品是两个纬度的指标绝不能混为一谈。一个人可能有耀眼的学历,过人的智力,优雅的谈吐但不代表他一定是一个善良,有温度的人。以一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做一个片面的判断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毕竟他的光芒笼罩不了你的路途,而在人生旅途中让你心怀暖意是妈妈给你做的那碗炸酱面,和大雨倾盆时善良的人们帮你撑过的一把伞。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8

时隔多年,反腐剧荧屏破冰。昨晚,《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周梅森编剧,李路执导,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志坚、张凯丽、高亚麟、赵子琪等40位老中青演员实力出演。

在古装玄幻、偶像剧当道的电视剧市场,反腐题材的厚重并不是那么“市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是《人民的名义》的灵魂人物,此前有代表作《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多部反腐剧。时隔多年反腐剧回归荧屏,剧中涉及贪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导演李路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剧中饰演侯亮平的陆毅说,他熬了两个通宵把剧本看完,当即就决定必须接拍:“这部戏是有价值的,它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周梅森老师也已经十几年没写过这样的戏了。我们平时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的那些贪官落马的消息,跟我们这部戏比起来真是凤毛麟角。我在拍摄时有时候会想,周老师写到这么深入、这么高层次的贪污行为,这个剧能播吗?我有时候真的会有这种想法。”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9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近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我国第一部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剧,剧中没有小鲜肉和流量担当的加持,却依然高居收视率榜首,观众对于反贪腐的关注度可见一斑。剧中一个腐败官员的双面人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表面上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生活艰苦的父母官,私底下却坐拥黄金屋,画面震撼,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诚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小官大贪、大官巨贪的案例也是数见不鲜。贪腐问题缘何而来,如何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些官员之所以敢顶风作案除了自身思想松懈、自律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制度建设还存在漏洞,使他们的歪脑筋、小心思有了可趁之机。

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已经深入民心。古语有云: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贱国。腐败问题其实是存在在体制内部的大祸根。根治贪腐问题,首先,要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在端正领导干部思想的同时,使他们懂得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让权力行使更加科学;其次,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权力监督,让这些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最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充分动员群众监督,让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化,运用互联网+等电子政务系统,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群众的监督举报渠道,建设阳光政府。

徇己之心切,则至公之理;贪仕之性彰,则连接之风德。笔者认为,反腐永远没有剧终人散,只有我们以人民的名义不断的把反腐的铁笼扎的更密、更紧、更牢固,念好反腐的紧箍咒才能让大大小小的贪腐现象无处藏身,让百姓的获得感更足。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10

《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普通观众的期盼,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11

《人民的名义》不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 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作文篇12

由导演李路执导,张丰毅、陆毅、高亚麟等演员领衔主演的当代现实主义政治题材剧《人民的名义》是李路和高亚麟的第三次合作,而高亚麟此次则是以《人民的名义》总出品人和演员的双重身份与李路联手。

高亚麟和李路的第一次合作追溯到2009年李路执导的家庭情感剧《老大的幸福》,该剧由范伟、高亚麟、孙宁主演。初次的合作便硕果累累,让两人一见如故,高亚麟坦言:能够进入李路的“幸福剧组”感到很幸福,我这个人闲不住,一有空余时间就要找李路探讨剧本,恰巧李路要求拍摄团队养成每天开创作会的习惯,正合我意,这也是让我在剧组中幸福指数飙升的重要原因。而李路在谈到高亚麟时则表示:作为一位身兼编剧、导演、演员的多面手,高亚麟低调谦虚并对待工作的认真敬业没有丝毫怠慢,这是让我最欣赏和佩服他的一点。,李路执导的都市情感剧《坐88路车回家》再次邀请到高亚麟,两人的第二次合作更是默契十足。

高亚麟从南京演出完话剧搭上回京的高铁,车厢偶遇李路,二人闲谈期间听闻李路正在筹备的新戏正是由自己仰慕已久的著名编剧周梅森老师亲手执笔,十年磨一剑精心打造的反腐力作《人民的名义》。该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万事俱备,只差资金的注入,高亚麟本着对周梅森老师的信任,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的敬意,对李路导演的友情,在剧本一眼未过的情况下当场拍板决定资金缺多少,自己就出多少,并且亲自组织发行。高亚麟李路共同担任制片人并肩战斗,完成了两人的第三次合作。

在《人民的名义》拍摄期间,导演李路几乎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除了拍戏李路一直关注中国的政策发展,了解反腐斗争的状态,以求在人性、人心的把握上就更加准确。

48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