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是一种情感释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让我们更加平静地面对生活。如何写出优秀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1997年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1900仅有一位朋友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1900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1900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实的回答:“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达,因为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1900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向往财富而不痴迷,永远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憧憬过用艺术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理想,尽管来去匆匆,但充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温暖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因为友谊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1900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始过,因为1900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2

“TheLegendof1900海上钢琴师”改编义大利小说名家AlessandroBaricco的独白剧,讲述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音乐奇才,精采不凡且富争议的一生。他以出生年代“1900”为名,成长于往返太平洋间,任风浪翻腾的蒸气船上。天赋异秉的钢琴才华吸引了爵士乐史上普遍公认为“第一位巨匠”的JellyRollMorton注意,特地前来船上与他较量。而这位从未接触过陆地的钢琴师,更因着对感情与新世界的好奇,离开他原有的世界,去寻求更美的理想……

是的,在最富于戏剧性的新的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由一部讲述发生在上一世纪初的传奇故事的意大利影片,来为仅有区区百年历史,却早已在当今世界所有艺术形式中独领风骚的电影这门艺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期望或不堪回首……以前我并不明白在海上生活也是生命的一种方式,纯粹,自然。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简单地活着,生命中只有钢琴。看了《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最初打动我的是主人公1900的个人魅力:自信而执着;优雅而潇洒;能够轻易的透过表象而通透他人的心迹;能够挥洒地透过88块音符表达自己想要表现的——自己的内心或所洞察到的。编剧赋予他不同寻常的身份、出生、收养和死亡,无师自通,天生的钢琴师。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孤独的,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纷繁复杂,我们的欲望日益膨胀,所以,我们的思想有过多的束缚,我们活得也就更辛苦。而1900的生命少了这些,因此,他活着的方式更令人羡慕。他的生命只有大海、音乐、钢琴,生于海上,长于海上,死于海上,钢琴和音乐就是他的生命。一个属于大海的人,在陆地上无法生存,彷佛是海洋动物,离开了海就会死去一样。离开了大海,他听得到只有在陆地上才能听到的海的声音吗?听得到能指引他的生命方向的呼唤声吗?不能。他用音乐与朋友交流,在黑夜的海上,船开始剧烈颠簸,两个人并肩坐在钢琴前,随着海浪的起伏,灵动的旋律,与钢琴一齐在地板上起舞。看到那里,彷佛自己的世界也摇摆起来,有点晕乎乎的感觉。黑夜的海,有吞噬一切的力量,让人恐怖与敬畏。然而有了美妙的音乐,这个夜晚变得如此鲜活与快乐。

每个人都有一艘船,承载着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有一天,到了必然要舍弃它的时候,就会恐惧迷茫,彷佛自己的世界坍塌了。未知的世界看不到的无限的可能,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的选取,让他失去了方向,他害怕离开了自己的船,害怕再也演奏不出音乐了,他的生命还有什么好处呢。当他的朋友听了他最后的告白后,独自离开,他的生命火焰随着船的残骸湮没于海洋的深处。海上钢琴师用决绝的方式回到了天堂,回到了大海的灵魂深处。他的音乐到过很多地方,但是他的身体从未离开过大海,最后,当身体没有了能够寄托的角落,他选取和船一齐毁灭。也许有一天,我也要离开自己的船,我也会恐惧,但是我不会选取和船一齐毁灭,我会选取新的生活,以更大的勇气应对未知的旅程。有时候,选取勇敢地生存远远比选取勇敢地死亡来得更难。

有些人认为,1900选取死亡是悲观的一种表现。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面体,选取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旁人无从定论,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所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所以,在那里我并不想评论1900选取死亡是对还是错。有些时候,两种选取方式都是对的,刻意去扭转一些东西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没有好处。()1900没有父母,没有朋友,一辈子都生活在船上,他有的只是钢琴的天赋,他从钢琴读懂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用钢琴带给贫苦人们最简单的快乐,一切都是即兴之作,不为功名利禄。心灵的纯净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在影片中,1900说过: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得见的世界尽头。这是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在一片心灵的净土上生根、发芽。

看了这部影片,自己成长了许多。虽然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有很多事情都能够试着去思考,个性是自己以后的人生。但是自己却从不认真思考,对未来也只是充满恐惧和迷茫,和1900相比,自己就逊色了许多。起码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也一向都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单纯地弹自己喜欢的音乐,直到生命的尽头,哪怕和船一齐毁灭,依然坚持。而我自己呢,虽然以前胸怀大志,但是都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再也没有一丝波澜。很多时候,我都在问自己,难道我的人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度过吗?难道我的理想就只能石沉大海吗?不,我要重振旗鼓,重新扬帆起航,哪怕迎接我的依然是失败。像《海上钢琴师》的最后结局时,1900说:我无法舍弃这膄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当看到1900应对即将爆炸的船时,他淡定地笑了,那时,他的双手还在做着弹钢琴的动作那一刻……他的笑,我至今无法忘记自己在那一刻心中曾有过的呐喊,而我只能做的也只是在心底默默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呐喊。

大海,音乐,钢琴,人生。1900以纯粹的生命方式展现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能从他的一生中受益匪浅。《海上钢琴师》给我的生命指明了方向,为我的人生注入了动力,使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思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只要灵魂在,一切都在!在《海上钢琴师》的音乐声中,我仿佛看到了不断前进中的自己……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3

上周和宿舍的一齐把《海上钢琴师》看完了,这过去整整一周了,心里还是为电影情节耿耿与怀

我们都说这部电影影响了我们的睡眠,每一天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开始想1900为什么执着的就是不选择离开大海呢?这么一个天才选择一个有界的轮船生活一辈子,钢琴是他的一生,不对,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对,那么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我此刻还是想不明白他心里的那个信念到底是什么,居然能让这么单纯的人一向坚守自我的信念,没有人能改变他的生活,一向都没有,就算是死亡。1900从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我的方式教导这个天才小孩,可是没有人明白从来没有碰过钢琴的1900能够弹出让人感动的音乐,这又是为什么?单纯是触不可及的,我们这些在复杂的社会中浪荡了20年的人来说确实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

1900也有感情,他的感情更是单纯的想让人发笑,他没有去勇敢的为爱而改变,但这是我欣赏的,自我的生活就要自我决定,既然性格决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变,否则还是自我的生活么,对吧!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4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5

对于以回忆叙述性方式来展开的影片,很多人会觉得沉闷,而我却一向喜欢,说不清为什么,就喜欢那样娓娓道来,缓缓展开的故事、画面,喜欢回忆者在经年之后,经过内心沉淀而做出的那些更加睿智、深刻而多少更具哲理性的评判总结及其自心底流淌出的叙述。

我并不是个资深影迷,对电影艺术就应算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对某部电影的评判也仅仅只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天是我第一次观看《海上钢琴师》,却被影片深深地打动,可能是因为自己接触到的真正优秀的电影还是太少的缘故,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最能够沉重地与我内心深处发生撞击的一部影片,以至于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浑然不觉,似乎有很多很多感触,却又似乎思绪混乱飘乎,什么都抓不住,所有那霎那的感觉拥塞在喉头,哪一个也无法轻简单松轻快明朗地先走出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下船吗也许真在那样的时刻,我会恐惧,但至少此刻,我若是他(必须是我是他),我的回答也是"No"。1900,他本就不属于这片真正的陆地、真正的人世间。从出生、从他成长过程、从他的才华与梦想施展、实现方式,当然还有点滴折射出的他的个性与行为方式,注定了他是个无法生存于凡世间的、上帝误落人间的精灵。1900的出现本就是不同寻常的,从生命最初的成长,就是畏惧……他总是藏匿于船仓中,怕岸上有人来将他带走。这种躲避与内心的恐惧早己埋于心底。他的所有对人世对社会的认知,均来自船员,正如片中所说,“他们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教养他”。养父关于孤儿院的解释,让成年后的1900依然深信,所以他说小号手“就应被送进孤儿院”,按说这不合理,他不可能始终那样认识。我想,这是否也在暗示,1900与正常的社会人是完全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是截然相反的。这一点似乎在与爵士乐钢琴家莫顿的决斗前、决斗中也略有体现。1900,似乎也尝试过与正常人接轨,他在船长室拨通那两个电话后曾说过一句话,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他以为两个陌生人的通话就应是友好而美妙的,但事实正相反,这算不算1900第一次试图回归受挫呢与初恋的相逢,对爱的向往就应是让他

处于回归正常社会的纠结时刻,整整七年的时光,他饱受纠结之苦,最后下定决心要下船去寻找所爱的人。在影片演到1900与船上所有人拥抱告别,坚决地准备走下virginian号时,我的眼中突然涌满泪水,其实因为观影前看到介绍,很清楚地明白1900不会走下船,对这突如其来的甚至能够说毫无来由的情感波动自己也感到一丝困惑,连我,一个观影人尚且如比,1900又如何与virginian号割裂况且,对于要突然应对那“没有尽头”的陆地,他完全不知所措。那是与他生存的内心世界,与他所沉浸的音乐与梦幻世界完全没有过交集的另一个世界

88个琴键在他脑中手下掌控,每次航行旅客但是2000人,船头到船尾的空间终究有限。而他下船要应对的却是从未碰触的没有尽头的世界,是他内心一向恐惧与逃避的陌生世界!

他的回到是必然的。1900所拥有的音乐天才自不必说,这样的才华,就应说在下船后,也必须能够让他衣食无忧。然而,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惶恐的,而他的音乐源泉也必然枯竭。名利,也许根本就没在他头脑中出现过,无所谓放下;感情,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还占不到最多份额,不足以支撑他的世界,生命,只是他精神世界的存放处。随游轮消失,我想,这就应是1900最正确最好最幸福的选取与结局!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6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7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8

其实,一个月前我已经把电影下载到电脑里了,一直没机会看,所谓没机会不是没时间,因为看这种电影,必须一气呵成地看完,还得心无杂念,心无旁骛。这边厢满脑子都是明天该买那只股票抄底,那边厢还要跟着伟大的钢琴师在海上颠沛流离,如此的私心杂念绝对是对一部好电影的大不敬。所以等来等去,我决定今晚观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艺电影的片长都不短,几乎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这让我很受用,谁叫我是文艺片的粉丝呢。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位叫1900的钢琴师在海上生海上长,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当然这位钢琴师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类似于泰坦尼克号的大船上。他弹钢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钢琴师甚至是伟大钢琴家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弹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热闹的都为之折服。然而,钢琴师1900对大海的热爱,准确地说是对他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的那艘船的痴迷,远远胜过其他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钢琴。电影最后演的是,在那艘即将被销毁的大船上,海上钢琴师1900万般投入地,非常忘我地,上下摇动手指对着空气弹琴,看到这里我唏嘘不已。

这真的是一部文艺的不能再文艺的电影了。

电影讲的是一个人的宿命,至少我是这样认为。当一个人的生命被一样事物决定了的时候,这个人也许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爱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来决定,也许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满这样的荒.唐。

生命被决定,在这部电影看来是美丽的。

也许,我无法评判剧中人的幸或不幸。不过,我倒宁愿看到电影这样的结尾:海上钢琴师1900跟随着他的钢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于最后的生与死,不在我关心的范畴之内。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9

对于以回忆叙述性方式来展开的影片,很多人会觉得沉闷,而我却一向喜欢,说不清为什么,就喜欢那样娓娓道来,缓缓展开的故事、画面,喜欢回忆者在经年之后,经过内心沉淀而做出的那些更加睿智、深刻而多少更具哲理性的评判总结及其自心底流淌出的叙述。

我并不是个资深影迷,对电影艺术就应算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对某部电影的评判也仅仅只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天是我第一次观看《海上钢琴师》,却被影片深深地打动,可能是因为自己接触到的真正优秀的电影还是太少的缘故,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最能够沉重地与我内心深处发生撞击的一部影片,以至于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浑然不觉,似乎有很多很多感触,却又似乎思绪混乱飘乎,什么都抓不住,所有那霎那的感觉拥塞在喉头,哪一个也无法轻简单松轻快明朗地先走出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下船吗也许真在那样的时刻,我会恐惧,但至少此刻,我若是他(必须是我是他),我的回答也是"No"。1900,他本就不属于这片真正的陆地、真正的人世间。从出生、从他成长过程、从他的才华与梦想施展、实现方式,当然还有点滴折射出的他的个性与行为方式,注定了他是个无法生存于凡世间的、上帝误落人间的精灵。1900的出现本就是不同寻常的,从生命最初的成长,就是畏惧……他总是藏匿于船仓中,怕岸上有人来将他带走。这种躲避与内心的恐惧早己埋于心底。他的所有对人世对社会的认知,均来自船员,正如片中所说,“他们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教养他”。养父关于孤儿院的解释,让成年后的1900依然深信,所以他说小号手“就应被送进孤儿院”,按说这不合理,他不可能始终那样认识。我想,这是否也在暗示,1900与正常的社会人是完全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是截然相反的。这一点似乎在与爵士乐钢琴家莫顿的决斗前、决斗中也略有体现。1900,似乎也尝试过与正常人接轨,他在船长室拨通那两个电话后曾说过一句话,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他以为两个陌生人的通话就应是友好而美妙的,但事实正相反,这算不算1900第一次试图回归受挫呢与初恋的相逢,对爱的向往就应是让他

处于回归正常社会的纠结时刻,整整七年的时光,他饱受纠结之苦,最后下定决心要下船去寻找所爱的人。在影片演到1900与船上所有人拥抱告别,坚决地准备走下virginian号时,我的眼中突然涌满泪水,其实因为观影前看到介绍,很清楚地明白1900不会走下船,对这突如其来的甚至能够说毫无来由的情感波动自己也感到一丝困惑,连我,一个观影人尚且如比,1900又如何与virginian号割裂况且,对于要突然应对那“没有尽头”的陆地,他完全不知所措。那是与他生存的内心世界,与他所沉浸的音乐与梦幻世界完全没有过交集的另一个世界

88个琴键在他脑中手下掌控,每次航行旅客但是2000人,船头到船尾的空间终究有限。而他下船要应对的却是从未碰触的没有尽头的世界,是他内心一向恐惧与逃避的陌生世界!

他的回到是必然的。1900所拥有的音乐天才自不必说,这样的才华,就应说在下船后,也必须能够让他衣食无忧。然而,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惶恐的,而他的音乐源泉也必然枯竭。名利,也许根本就没在他头脑中出现过,无所谓放下;感情,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还占不到最多份额,不足以支撑他的世界,生命,只是他精神世界的存放处。随游轮消失,我想,这就应是1900最正确最好最幸福的选取与结局!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0

近来天气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闲时就宅在床上看电影,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电,看过的多部电影中,唯有《海上钢琴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忧郁、单纯的1900个人非凡的钢琴天赋?是为了坚守精神家园而舍弃爱情的勇气?……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该片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被命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心灵深处,影片采取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让我这个乐盲的人都感到绕梁三日,非常好听。

1900年,在一艘豪华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被遗弃的男婴,被一个手水收养,由于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妈妈叫什么,所以按年代给他取名叫1900,随着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长大,展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长大后,在船上的乐队当钢琴手,他把这艘弗吉尼亚号船当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从这个船上走下去,来到船所停靠的繁华都市。他身边有个朋友吹小号的,叫麦可斯,多次劝他,“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应该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陆地上去。”而1900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为此错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不肯下船。

后来隔了多年以后,麦可斯早已经从船上离开了,他得到一个消息,说这个叫弗吉尼亚号的游船要被炸掉,他才想起了1900是不是还没有下船,他回到这个船上,放起当年1900弹奏的曲子,这个1900真的从一个角落里出来了,和他见面了,他说,“我生在这条船上,死也要在这条船上,我不下去。”后来麦可斯很无奈地离开这条船,远远的看着1900和这条弗吉尼亚号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

这个片子拍得磅礴大气而又低沉深婉,有些地方通过优美的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超级棒。

这部片子给我带来深刻的印象就是所无不在的音乐。从头到尾,钢琴、小号和爵士乐,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开始就是在音乐中开始,小号手麦可斯在穷困潦倒时把小号拿到一个店铺里换点钱,麦可斯拿到钱后把小号交了店主时,他很舍不得跟了自己半辈子的小号,拿着小号又吹了一首曲子,他吹的就是当初1900在船上正在录制唱片时,突然瞧见一个特别漂亮的姑娘,他很喜欢这个姑娘,这个姑娘造成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当时即兴弹奏的一首曲子。这里头有麦可斯知道的一段故事,他在船上也学会了这首曲子,他当时也劝这个1900,你钢琴弹的这么好,你还这么喜欢这个女孩,为什么不走下船和她一起生活?而且你这水平,到陆地一定能嫌好多钱,过上好的生活。

1900听了劝告,收拾好行李,和船上的成员拥抱告别,就在1900走下船梯,眼前突然看到了繁华的纽约的时候,他愣住了,他有点害怕了。他突然发现眼前的这个花花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不在这里,面对如此庞大的的陆地、如此光怪陆离的世界,他恐惧了,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回头再看看船上,那是生他养他的家园,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有他的音乐,有他的梦想,这陆地太可怕了,1900没有下去,他把礼帽投入大海,和陆地作个决别,他又回到了船上。

回到船上这个唱片就没有在陆地上流行开来,也没有发行,后来阴差阳错的这个唱片就到了这个店老板手中,店老板一听,你吹这个小号和唱片上一样,你咋会吹这个?就把这个唱片拿出来了,这时麦可斯才发现了尘封多少年的旧物,所以麦可斯才拿着这个唱片一听说弗吉尼亚号要被炸,他知道1900一定在船上,他一定要找到1900,放唱片找1900后,1900表明:生,生在这船上;死,死在这船上。不打算离开这艘船!

这部片子成功得阐释了它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的一种表现表现态度。这艘船,1900,象征着人生过程中一种俭朴淡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追求过分的欲望;这艘船象征着我们理想中纯朴的人生观;陆地象征着什么?无边无际的欲望;1900象征着什么?坚守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不被物欲所俘虏;片子最后,1900和弗吉尼亚号一起沉入海底,象征着电影对这种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坚守。

看过电影后,让我最惋惜的是天才钢琴师与船同葬大海,看着火光冲天的画面,一代天才钢琴师随着爆炸声,灰飞烟灭。让人痛心不已,而我除了惋惜外无能为力。

这部电影最大的隐喻是人生在世时,你可以被无穷的欲望所沉迷,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在合适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心灵。在自己的心灵里,要放着一艘象弗吉尼亚号这样的船,在适当的时候,人不能被物欲所迷失,能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舟中,这样起码能保证你在人生的大海中,不会随时被颠覆尽无边的波涛中;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还能回归这个理想和精神的家园,能够感到人生的一丝丝安慰。所以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心灵,把它当作一种港湾,当你感到迷失和疲倦时,这个港湾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前进的动力,所以这需要我们有种看破世事,参透欲望的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被揉进了这部电影当中。

人在路上走得太快时,有时真的需要等等灵魂。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1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 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2

"hey kid, give us a tarantells."这幕一船客要求1900奏琴一曲.他答道,"And you ,show me how tarantells goes paish.

不能以此指摘人情的冷漠,可的确是在1900心上又划了道寂寞的伤疤,他的单纯就像游走在琴键上的旋律,给一批批暂局的行人共飨.音乐的萦绕下,人们都浸浴的欣喜的纯粹的音符中,随之徜徉随之跃动.

然而时间的步伐却不允许时人停歇,一但到达目的地,余音未止,人去楼已空.

这样一个对比,仅留下1900苦涩的笑,禁止了琴弦的颤动,这是他的寂寞.纵使寂寞,1900并未去寻找他那份冲蚀寂寞的快乐——上岸。这是为什么呢?把寂寞卸在他身上的,正是岸上的人们,他们,“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where there is always summer",快乐并不在岸上,它只是欲望的一张封面,这个一颗单纯的心,如若掉了世俗的泥淖,他不仅没有快乐可言,连唯一的钢琴天赋都要付之东流。

还有,他与那女孩邂逅时的心动,他一系列举措想刻意接近那个女孩。一幕女孩迎面走来时,他正踌躇着打招呼的方式,二人以擦肩而过,这也是暗示着这份感情的羸弱,一个爱人,当没有相遇,或者没有相识时,都只是彼此的陌生人,一方的心意,于另一方是虚邈的,这点又是何等可悲,爱情方面,想要同分量的付出是永远达不到的。

恩,这就是我的感悟。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3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1997年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1900仅有一位朋友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1900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1900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实的回答:“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达,因为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1900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向往财富而不痴迷,永远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憧憬过用艺术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理想,尽管来去匆匆,但充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温暖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因为友谊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1900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始过,因为1900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4

电影是我休闲时光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陪伴你打发时间,更能给你以启迪。曾经朋友给我推荐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但因无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终于有空闲,坐下来好好欣赏了这部电影。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寻梦想,而是这艘轮船是他人生的起锚地,是他生命的载体,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弃所有登陆的机缘。

在他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那就是1900弹奏出来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他们在自我封闭中要么颓废无功,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落寞,展现心灵深处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暂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跃的音符,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绎出精彩乐章。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5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6

在影片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之后读到这句话,心底蓦地一暖。

眼前回放着一幅画面。当船头人高喊“America”时,原本徜徉于音乐的人群蜂拥而出,只余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于室内,伴着他的钢琴。

对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荷花一擎。他注定是孤独的。他的所有的音乐才能,凝成一颗无法触碰的含泪明珠,化为不可揽怀的清冷月光。音乐奏响时,众人为他燃起的灯火,仅是过眼烟云。

万家灯火捧出一世辉煌,与他无关。

人都是趋向利己性的,那些不为他驻足流连,赶着追逐自家灯火的人,我们无法归咎于他们。他们只是甘于平庸,只是将海上钢琴师这样的境遇视为日常,无法体察其中的诗意与远方。

常人只是惊羡于烟花绽放时的夺目,却少有人为落幕时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间里讲述着的庸常繁琐,兀自生动与凋谢。

许许多多“执拗”的“天才”,以常人难以理解的追寻,以远离万家灯火为代价,去装饰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对此种人而言,把酒言欢者难寻,棋逢对手者难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万家赞誉更为珍贵。

他一生未曾离海,以身殉船。“陆地上的人浪费太多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永远在追寻着哪里永远是夏天。”凝望万家灯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说:“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我而去。”

他说:“我已经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

他曾受陆地上所谓大师的挑战,第三曲慷慨昂扬,热汗淋漓。现在想来,那是他在弹奏自己生命的华章。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7

大家都对科学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它的目的是为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地是控制住一些条件使之存在,而使另一些条件不存在,然后判断结果与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海上钢琴师》不失为一次人生的实验,最大的条件就是没有父母,不在陆地生活,看看这样的情况下人究竟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 。

教育的实验――灵性教育

观众都对1900在小时候突然就会谈钢琴,能准确说出娱乐大厅里的一些人的性格、情绪、行为特点,此人刚刚发生的及将要发生的事情等等,感到非常惊讶。虽说电影是虚构的,但我们都会亲见或听说身边一些类似的例子,尤其大家观察婴幼儿,发现他(她)们常常会做出一些让人惊讶的行动或说一些让人意想不到话,这些行为、话语首先让人感觉就是超越婴幼儿实际的成熟年龄,并且行动与话语往往还很有智慧。婴幼儿究是什么?身心特点如何?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谜,有些观点认为婴幼儿的那些超人的表象背后有一种身心上的灵性,如何看待、对待,或者教育当中如何培养这种灵性成为一个话题。我们来考察一下发生在1990身上的教育,全船人肯定是爱这个孩子的,但大家又各忙其事,因此1900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也不会有所谓的教学计划、教育目地、教育目标等等,他也不需要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竞争等等,虽然有船员们“会按他

们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教养”,但整个过程来讲是善意和宽松的。除了早期1900被教一些识文断字,还有必要的思维步骤要求,如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收养1900的Danny要求他把词语联结起来形成更全面的意义,其他之外一切都是自由的。我想1900就是通过漫画书刊来获得陆地生活的印象和判断的,他也一定与人们交流过他的看法,但那样的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以幽默对待,也不需要刻意纠正他,或者纠正也是一种没有压力没有嘲笑的纠正。总之这样的教育环境保留了1900的灵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儿童开始按成人的要求背词、学琴、做算术题等等的时候,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理性教育,并且我们往往假定儿童是一张白纸,是没有任何经验与感受的,一切都由教师按严格的技能程序来教授。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是灵性不失,渐进一些理性,可能我们现实的教育是灵性全毁而理性未建。

伦理与心理实验――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或许是作家与导演想探寻或追求混沌初开时,人最初的那种纯静、纯真、纯粹的道德和心理境界是什么样子。并认为人的灵性与纯粹的道德是同一的,正象其他沙龙朋友所表达的那样,1900没有名利的感觉与思想,不知什么是竞争、争取等,总之一切世俗人所有的自私、贪梦、虚荣、算计等皆无。然而作家与导演又想告诉人们熊掌与鱼不可兼得,这样的环境又培养了1900与世俗无法相容,无法用自己的心灵解释这个世界,人最大恐惧来源于对事物不能解释,因此1900宁愿随船一起焚毁也不愿下船。在“嘭”的爆炸声中,1900回归了本初(有说人来自于大海)。作家与导演也完成了的悲剧构思(美的事物被毁掉)。实验结束了,但结果却让人生疑。从而作家与导演发出了对人类的追问:“人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篇18

有人说,别人的故事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故事有别人的影子。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这样。

在我至今所生活的18年中,我读懂了很多故事,也错过了很多故事,也无缘很多故事。抛开这生活不说,至少在股市发展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实而幸福着的。而那些过往,或许是我们见过的最美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记忆。

也许在故事中,他们在旅行,他们在工作,他们在聚会,他们在前进他们在驻足,而现在的我也如其中的一类,仔细发现那一切的美好,即使它早已随风远去,不再重来,即使它正在向我驶来,而我却沉默不语,毫无行动。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这些感悟,都蜂拥而至,或许许多人更侧重与1900对于钢琴的执着与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却是拿短暂而不连续却又令人至今难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在1900下定决心终于开始追逐新生活,决定下船时,1900这样问康杰,你会来看我吗。当然,你会把我介绍给孩子的母亲,还邀请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带着甜品,一瓶酒,你会说我太客气了,然后你领着我参观你的家,外形像条船,等你妻子烧好了烤鸡,我们围着桌子坐下,我会称赞她的厨艺惊人,她会告诉我你平时总是唠叨我。

或许他们相遇的时间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感情却足够坚固,也足够深。人总说知音难遇,或许那个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尽头,或许就在咫尺,只是等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报废的船舱里,将挚友的琴声用流声机放遍整个角落,怀念所有从前的相见,回忆着从前的林林种种,也包括对他的思念。

最终一句,这些年你是怎么过的。打破了报废旧船舱里的宁静,也触动我的心。

有时我们也会因为周遭环境的变化和心情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了重新的定义和认识。但是那些生活中你认为珍贵的东西希望千万不要放弃,类似于友情,也许我们早已长大,真正懂我们的同龄人又有几个,不必在乎那么多,好好把握现在,可以去寻觅,好好地珍惜,保持以前,继续向前,始终如一,从中体会那最初的美好。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