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电影文化圈子,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电影艺术和文化。好的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拼搏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情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冠军叫中国女排,这都源于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今天在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女排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金牌。这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
我们热爱的是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与最终胜负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单以实力来看,篮球和足球,无疑将成为中国球迷永远的伤心地,但有多少人会只以成绩论英雄?我们只是希望球员能够表现出应有的拼搏精神。而对于中国女排,人们自然要求更高,因为她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她们有鼓舞人心的女排精神;只是在感受、发扬这种精神时,请先忘记胜负,因为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
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但奔向梦想的道路却十分曲折,战胜困难需要精神的力量,中国女排就是这样成功的。站在冠军的领奖台往回看女排的里约征程,我们就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伟大。
小组赛2胜3负排名第四,让中国女排面对很多质疑,但这并没有打垮女排姑娘们,反而激发了她们放手一搏,敢于进攻的斗志,这种“斗志”是姑娘们的“洪荒之力”,是主教练郎平随机应变的谋略,更是强大的“女排精神”。它让中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中实现逆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比赛之激烈,过程之曲折,结果之振奋,让人看的心惊动魄、喜极而泣。她们的胜利真的是一分一分拼出来的,是一次次飞身一跃的扑救,是一次次高高跳起的重扣,更是一次次逆境之后的绝地反击。
女排姑娘们绝不放弃任何希望,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分必争,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再现,它让中国女排打出的竞技状态,所向披靡,这样的中国女排,怎能不取胜?
的确,排球也是一项集体运动,只有所有队员积极配合互补,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看到每得一分,大家都挥臂庆祝,相互加油鼓劲;每失一分,也在相互提醒,研究战术。
在半决赛对阵荷兰时,来到里约的12名队员全部上场,每个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有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敢于拼搏,这是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指引下,这种力量势不可挡。
带领中国女排团结一致的人就是郎平!历史证明,郎平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球员,更是一名传奇的教练。
当球员她是“铁榔头”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当教练,她总是临危受命,挽救低谷中的中国女排。这一次她也终于获得金牌教练的称号。
更重要的是,从队员到教练,郎平是“女排精神”的传承者。
32年前中国女排首次夺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给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注入强劲的动力;
12年前中国女排再次夺取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得以传承发扬,振奋了中国体育各项目不断突破;
今天中国女排第三次获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一次焕发出生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振奋人心,给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动力。
“女排精神”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今天我们愿意为女排夺冠刷屏!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2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3
颁奖词: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事迹: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对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妇。他们年过六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从2003年起,这里也是一间共享“抗癌厨房”。
最初,老两口在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经营油条摊位。每当收摊时,总有患者家属前来借锅灶炒菜,夫妇俩从不拒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求助,万佐成和妻子就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近三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为了让“抗癌厨房”能维持下去,万佐成夫妇开始收一点成本钱,炒菜收0.5元,后来,煤球涨价、电费涨价,二人难以支撑,炒1个菜就收1元,维持收支平衡。每年过年期间,厨房免费使用。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4
感动是什么?它在千百年间不停地为人们诠释着,延伸着,升华着。没有感动,便没有给予他人的更多的爱,没有感动,身边就没有温暖。因为感动,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含义。
父母与恩师,便是先例。感动使海伦。凯勒在家教教师的引导下,由顽劣变得安静,继而成为享誉世界的盲人女作家;是感动使达尔文在父亲的鼓励下,充分发挥想象的天赋,成为了进化论的倡导者。有了父母和老师,才能有我们后天的成就;因为他们,我们深深的感动。月明星稀的夜晚,些许人早已安宁地进入梦境。老师,却在昏黄的灯光下批作业,备课;父母则在忙碌的脚步中坚持工作,勤俭持家,我们已得到充分休息,而他们,却因为我们的存在,无法早早入睡。
顽强的生命,也值得人敬仰与深思。只是偶然,放学回家的我在楼道里发现一只瓢虫,小小的,只因被人翻过身来,而在那里拼命挣扎着。看着它那逐渐减缓的动作,我心想:挣扎的时间应该不短。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鼓励着这只弱小的虫子奋起抵抗命运及自己的愚痴?没有别的,是爱的力量,正如人的生命,用执着的信念去把生命渲染。我被震撼,感动了。静静地挑了根小木棒,将瓢虫翻起。联想到自己,多少次小小的失败与挫折苦痛都足以压垮自己,不愿反抗,只懂随波逐流。我甚至比不上一只小小的虫子吗?是的,我们需要明白:当你拥有顽强的生命,何须去惧怕环境的恶劣?当你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又何须去在乎岁月的挫折?克服困难,抵抗命运,我们只要努力,同样能看到希望。让我们把生命之光传递,让生命放射出无限的光辉!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5
“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的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经过投票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评出的年度人物事迹,在晚会现场陆续与观众见面,分别用他们不一样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感动中国的真实故事,用感动的力量再次唤醒了心灵的春天。
感动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情感。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时时感动着我们。他们是宋兆普、黄大年、王钰、邓迎香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他们在用一种心灵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春天。
我们常说,好人就在身边。“感动中国”的人物也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它传递出了中国人的好人观,行善观。“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里,我们更多得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请相信只要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不会再平凡,这是“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另一种力量。
其实,“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力量还远不止这些。可是,这些力量都会化聚成一股洪流,冲破精神的桎梏,给我们带来另一种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至关重要,它是感人肺腑的,更是催人奋进的。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他给了我们期望,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片沉睡的春天。
人性的温度会融化冰雪,道德的光辉会催动春芽。20__年的感动激发我们奋进,20_年的春天正在悄悄降临,让我们一齐期待更多“感动中国”的故事发生在这个“春天”。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6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两个小时的直播,一个个精彩的而又有意思的节目让活动一次次推上万人瞩目的高潮。我一定要像那些道德模范学习,如仁心仁术的宋兆普、以身许国的黄大年、好人“兰小草”、为祖国奉献一生王珏、李佩 郭永怀、当代女愚公邓迎香等。虽然他们过着平凡的日子,却可以比我们更加有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活中我们在学校中捡起废纸或垃圾,这些垃圾看是很小,但它危害着学校的空气环境,也污染这大地。我们学习道德模范要从小事做起,比如说主动捡拾垃圾,扶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为上班劳累一天的爸爸妈妈泡上一杯热茶,帮他们按按肩膀。我们在学校可以和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也可以为同学解解难题,或一起讨论这道难题。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帮助别人的,要看你愿不愿意去帮助别人。如果你愿意做,那你就算得上是一个小小道德模范了。
同学们,你们努力的汗水可以滋润万物,你们也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一片属于我们的天地。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7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亚洲人。这种突破创造了历史,这种突破振奋人心,而苏炳添的那种坚持“进步”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半决赛中,苏炳添在第三小组第四道。发枪前,他揪了揪紧身衣,双手合十,大拇指与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赛后记者跟他求证手势的意思,他说这是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
苏炳添的“进步一点点”是中国人的一大步,也是亚洲人的一大步。但是这“一点点”是突破极限的挑战,是要建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自我突破上。苏炳添说,自己从9.99到9.91(提高0.08秒)用了3年时间。此后,他又为自己制定接下来的0.01秒的目标,“听起来0.01秒很少,但是提高0.01秒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愿意去尝试。”
为此,他保持严格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坚持训练,让自己的身体机能在32岁还保持在巅峰状态。就是为了能不断实现“进步一点点”。
在知乎上回答“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时”,苏炳添也说训练很累,“很枯燥,有时候确实练着练着就会想,太累了,明天还要练啊太累了,还要练那么多年,怎么坚持啊……”但他也说,“这样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再次挖掘自己潜力的过程。”
苏炳添做到了,他以9秒83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成功闯入奥运会决赛,成为中国奥运历史第一人,刷新了亚洲纪录。这背后是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始终如一的坚持。
拿金牌可喜,刷新记录可喜,但这些站上世界顶尖赛场的运动员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更可宝贵。“进步一点点就好”不仅是苏炳添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座右铭。
我们常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立长志者,不期速成,从“进步一点点”开始,坚持“进步”,必将会离目标越来越近。龟兔赛跑的故事,“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能坚持的有多少呢?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人说要减肥,然后呢,就一顿操作猛如虎,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饿死,或者恨不得把自己累死。这种状态明显不可持续,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减肥”仅仅成了一句天天挂在嘴边的口号;有人说要阅读,让自己变得“有深度”,于是捧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了两页之后觉得“太有深度”,弃之……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同样的道理,想要做成事,就不要妄图一口吃成个胖子。要学会循序渐进、持续发展。“进步一点点就好”,就是这样。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我们也应该提醒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即使只有“一点点”,但只要能坚持下去,数年如一日,十数年如一日地“进步”,就算我们破不了中国纪录、亚洲纪录,但终归能挖掘出自己潜力,实现更好的自己。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8
因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感动中国”现场,没有设置观众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了颁奖典礼。
面对来自全国人民的关心,他笑着感谢大家:“我的身体状况比一年前略有一些好转,正在尝试中医治疗,主要是推拿按摩和现代康复方法,走路稍微平稳一点。”随后,他还乐观地告诉大家:“我可以踩自行车了。”
现在回头看去年,是一段什么样的日子?张定宇说:“我是一个医生,是一个医院的院长,那是我们拯救病人的一个岗位。我最惭愧的,是患病的妻子在最危难的时候,不能陪伴她。但是,医院有800多人需要我去带领,还有这么多病人等着我,我不能这会说我不行。没太多取舍,也不需要我做取舍。现在回头去看,尽管壮烈,但也很平常,就是我们的一个工作,是你应尽的这份职责。”
但,白衣为甲的张定宇,同样也是一名与死神赛跑抗争的病人。关于自己的渐冻症病情,张定宇早已豁然:“我思考过这个问题,幸运的话,生命会给我8到10年以上时间,不幸的话,最多5到6年,我会用好这些时间。”
他说,在我坐轮椅之前、在我真正躺下来之前,当你有那种时间的紧迫感时,就会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天和每一件事情。“能够帮助到别人,你不觉得很幸福吗?”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9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从古至今就有着一脉相传的血统。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大起大落、大风大浪后,依然雄居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至今仍具有盎然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这就是因为我们的中华民族有一种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不灭之魂。
“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她发扬起来,中国才能真的进步”。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她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民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从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屈原,到“外敌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正气浩然、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振兴中华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彪炳千秋、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它是民族之母,民族之根,民族之力,民族之魂。爱国主义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的准则,它凝结着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忠诚,就要忠诚自己的土壤;热爱,就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我们华夏儿女的信念中,“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爱国犹如爱家,爱国胜于爱家,“以天下为已任”的这种传统感情,传统信念,已经融化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长江、长城、黄河、黄山在我们的心中重千斤。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是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的。
爱国魂是最纯洁的灵魂,爱国心是最美好的心灵,爱国情是最崇高的感情,爱国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最神圣的使命。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也是一种神圣的职责;爱国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爱国是一种升华的思想,更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奉献。
如果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一个农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而耕耘;每一个职员都为民族的振兴而拼搏;每一个军人都为国家的安宁而奉献;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为中华的富强而发光;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为中国的腾飞而奋斗!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会指日可待!爱国主义的思想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深深扎根,爱国主义的情感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血液里滚滚流淌,爱国主义的旗帜就一定会在我们的上空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0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20__年的《感动中国》。里面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和事迹,如:黄旭华、刘盛兰、陈俊贵、杨建中、沈昌建……,他们都是由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口中说出来的普通又伟大的人民。我觉得这些人虽然并不是明星,但是同样闪闪发光。
其中有两位人物令我感触很深。第一位是格桑德吉,她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师。当时山区的孩子家庭贫困,山区的学校条件也不怎么好,校园连围墙都没有,有些山区的孩子们家离学校路途遥远必须要住宿,但是学校没有能力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条件,格桑德吉却坚持每天亲自送路途遥远的孩子们回家。我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了一种想法:我们也应该像她这样,不管生活中条件有多么困难,也要坚持下去,永不言弃。当主持人把她请到颁奖典礼现场时,主持人问她:“你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她说:“我的名字中‘格桑’两个字是指美丽、善良,‘德吉’两个字是指吉祥、幸福。”当她说完这句话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主持人听了这句话,给她的评价是:格桑花开。
还有一位是年迈的老奶奶,她叫胡佩兰,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她的职业听起来很普通——医生,但她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医生,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在她的眼里从来没有病人的身份及贫富,只有病情。无数的病人被她治愈,无数的新生命在她手中诞生,就这样,她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有许多被她诊治的病人和家属都去看望她,关心她。看到这儿,我心中再一次有了莫名的感动:我们以后也要向她学习,在平凡中的生活中做不平凡的事。我知道社会上很多人是不能像她这样坚持下去的。当她被主持人请到现场时,场上的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主持人是这样评价她的:秋兰为佩。但可惜的是不久后她就离开了人间,去了美丽的天堂。
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在我眼前闪过,我觉得自己心里不仅是感动,也想像他们一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生活中的有心人,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1
有一位戴着鼻饲管的老爷爷,看起来普普通通,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隐藏了几十年的国家最高机密的核潜艇研究员。
他叫彭士禄,出生于英雄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死在敌人手下,四岁被通缉,坐了两次牢,吃了百家饭,许多妈妈都为了换他的命牺牲了自己。彭士禄从小就十分孝顺。他小时候就十分艰苦,在他15岁时,周恩来找到了他,还给了他学习的机会。
彭士禄原本学的是机械类,后来他因需要,转行转成了研发核潜艇。
这些时间,他每天五点起来,十二点以后睡觉,饿了就吃窝窝头,但有些时候,却可能连个窝头都吃不上,就去挖白菜根。他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最开始的资料便是在美国商店买的儿童模型玩具和一张模糊得看不清的图片,但是,他们仍然敢于去尝试。一次,他们搜集到了一个英语资料,可他们没有学过英语,更看不懂英文,于是彭士禄他们就早起背英语单词,十分努力。
他们的环境不好,又有蚊子又有苍蝇,叮得身上流脓,但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他们依旧日日夜夜艰苦奋斗着。
终于,他们奋斗了13年,中国第一个核潜艇“长征”号成功潜入大海。想到祖国原来一穷二白,被苏联瞧不起,又想到彭士禄他们这么多年为国奉献,可都是他们的功劳哇!
彭士禄回到祖国便影藏了几十年研造核潜艇,这就是那个戴鼻饲管的老爷爷!
彭士禄勇敢无畏,一生报国,他不怕艰辛,热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2
今天我观看了令人感动的感动中国。
第一位是卢永根教授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也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始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
在很多人之中有一位温州的医生,他的真名并不叫兰小草,但是他却在温州一个小镇中给非常多的孤寡老人看病,还背着那些老人回去,他还给一个报社每年都捐款2万元,从没断过,又一次他妻子的弟弟说要不今年先不捐那2万块钱了吧,可是兰小草却非常的坚决,还说人不能失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黄大发是一个在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他们的村子只有一口井,那口井的水难以下咽。他们开始了饮水工程准备把对面山的一条河用水渠引过来,他们用钉子一寸一寸的凿开可是好不容易那弄好了可是水却一点也不通过来。时隔30年他们再次行动,那其中有悬崖峭壁施工队都望而止步可是黄大发却勇敢的套上了绳子在悬崖峭壁上凿开那用生命砸通的隧道。用了好几年的时间翻越了3座高山终于把那生命的源泉弄通了。这位英雄黄大发让他们整个村都喝上了甘甜的河水。
他们这些英雄有的为了国家有的为了人民,黄大发就是一个为了一个村子的人喝上甘甜的水,清澈的水而不怕危险在悬崖峭壁上凿通隧道得人。
我也希望在我长大后也和他一样可以为人民服务。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3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初读时不禁疑惑,仓颉创字而已,何以让天地恸哭、神鬼惊惧?张彦远这样解释:“造化不能藏起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意思是,文字出现后,上天终于可以传达心意、记载秘密,所以感动得下粟雨;而文字由于有巫术,鬼怪再也不能隐秘,所以惊惧大哭。可见,当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化作最真实情感的文字时,它的震撼力将无以衡量。
蓦然想到,在这场悄然而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除了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突击队员冲锋一线,也有大量文艺工作者坚守后方,真实书写,向社会和人民传递着共克时艰的信心力量。
我在后方战“疫”,我看到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努力奔跑。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没有白大褂、也没有绿军装,但是他们依然奋战一线,发挥耳目喉舌作用,用不灭的灯为战友们点亮归家的路,用如椽的笔撑起同志们疲惫的肩。他们牢记嘱托、响应号召,及时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客观记录前线点点滴滴,深入挖掘一线感人事迹。他们,用镜头定格感动,让我看到了“国士”南山眼中饱含的深情热泪;他们,用画笔描绘温暖,让我看到了“逆行者”雪夜登机战病魔的感人场景;他们,用各种各样方式,让我们看到一张张满是压痕的脸、一双双满是血丝的眼。他们用心书写着时代的精神图谱,精心创作着平民的英雄赞歌。
我在后方战“疫”,我为每一位奋战在前的朋友点赞。我们手虽不能相握,心却紧紧相连。您的“请战书”,您的“与妻信”,您在抗击疫情中的每一次逆行、每一份温情,都是我最朴质的创作元素。正如您所言:“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这就是我的责任,虽然心里也有不舍,但疫情面前,不能退缩。”我将始终坚守文艺初心,在这狂风骤雨中以笔战“疫”,记录感动、鼓舞士气,讴歌真英雄,传播正能量,用文字向白衣战士致敬,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抗疫英雄致敬。
有人说:在这个古老国度每一寸土地上,成片的花在大地上“摇摆”。每一朵都那么渺小,当他们连成一片,风也要驻足,云也要致敬。这种力量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力;这种精神自强不息,使困地发新芽。我在后方战“疫”,让我们一起用爱歌唱、以笔战斗,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4
上世纪50年代末,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西北的号召,毅然来到青海,扎根高原。雄伟的昆仑山和雪域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然而,缺氧、疲劳、头痛等高原反应症状相继出现,有的人身患重病,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认为该病是吴天一高寒低氧环境下的特发性疾病,有必要寻找高原反应的对策。正是从那时起,吴天一开始了高原医学的研究。“一个决定,一辈子”。在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的条件下,在缺氧环境常年伴随我们的日子里,吴天一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成为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使我国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高原医学研究不同于一般医学研究,它的研究地点不仅仅是室内,还包括情况多变危险的山区。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吴天一不仅要克服自己的头痛、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还要频繁出入高寒地区,爬冰卧雪,救治牧民,收集生理病理数据。从事野外调查多年,在强紫外线影响下,40多岁双眼白内障,后接受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他和战友们坚守着“生命禁区”。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全身有14处骨折...吴天一对这些经历很淡然:“不这样战斗,怎么爬上高原医学这座山?”平静的话语透露着勇气和毅力,更体现了医生的善良和无边的爱。
青藏铁路第二标段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可想而知,施工难度如此之大,工人们时刻面临着急性高原反应的威胁。为了应对严寒缺氧,保证铁路建设顺利进行,吴天一作为专家组组长,多次带队沿青藏铁路行进,研究确定了一套卫生防护措施和急救方案。他们在整个青藏铁路工程部署了17个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保证工人的氧气需求,创造了14万筑路部队急性高原反应“零死亡”的奇迹。
80多岁的吴天一继续“与高原反应作斗争”,他仍然带着心脏起搏器坚持在高原上进行医学研究。他说,“青藏高原是我的生命之根,青藏高原是我的科学之根,所以我坚决留在青藏高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追随吴天一的脚步,一批批高原医学研究团队进驻喀喇昆仑和雪域高原。他们一个接一个,决心不求轻松,但求事事避难,继续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5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18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71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位党龄71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20_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7
华坪女子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家庭贫困的阴影对孩子影响很大。张桂梅在家访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还经常救济学生家庭,甚至帮助全家人摆脱贫困。
船房乡华荣村的文丽丽、文萍萍(化名)两姐妹分别是华坪女子高中的高三和高一学生。两姐妹的家不仅贫困,而且她们的父亲眼睛患有严重疾病,在县医院无法医治,需要到邻近的攀枝花市医院医治,可因经济困难,一直未能出行。今年国庆到她们家家访时,张桂梅当场掏出500元给两姐妹的父亲,让他尽快去看病。
张桂梅看到两姐妹家有一间装杂物的危房,人员进出十分危险,当即提出应该尽快拆除。陪同家访的船房乡乡长李桂梅表示由乡里帮助拆房,并帮助其向民政部门申请低保保障。两姐妹和父母感动不已,全家搀扶着张桂梅送出村外。
12年来,张桂梅资助学生困难家庭的费用,都来自各级政府给她的奖励补贴,还有社会各界的捐助。她希望把这些关爱带到女子高中的孩子们身上。
“我获得的许多荣誉,是贫困山区老师集体的荣誉。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贫困山区的老师们,温暖了老师学生们的心,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做好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张桂梅诚恳地说。
感动中国电子版观后感篇18
今晚,我观看了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 下面说说我的感受。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千秋去”,“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就是人生。
璀璨星空的你
孙家栋,90岁,他有着浓厚的航天情怀,陆地是他的家,天空也是他的家,他热爱天空,喜欢航天,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他虽身为“90后”,但却怎么也没有想到那经历了人间沧桑的外表下,竟是一颗炎热的心,一颗坚毅爱国心,一颗炽热的航天心,一颗永远不会暗淡再逐渐消失的责任心,他曾说:“质量,是航天的重要生命!”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有他的贡献。他告诉“80、90”后,甚至是“00后”:‘ 我们是遇到了中国的最好时期, 我们一定要为中国做贡献,成为国家栋梁啊!’
孙家栋,将与卫星一起,在璀璨星空中永垂不朽!
轻轻笑,挥手别
王锋,去马来西亚打工6年,最终在中国安家,那天夜里天很凉,一辆自行车(电动车)突然引起火源,家住一楼的王锋赶紧将家人安顿好,每家每户叫醒邻居,王锋那带血的脚印中仿佛正在诉说着他那坚强的毅力,就这样20多个邻居得救了,自己却重度烧伤,在北京医院救治,那轻轻挥着的手是何等让人心酸呀!
王锋,将于他的火海救人的传奇,在一千度的烈焰中永垂不朽!
我爱我的学生
支月英,一个女人熬了336逐步形成春秋,在大山中那小小的眼睛,肥胖的身材,梳着两条大麻花辫,多像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阿长啊!山里什么都没有,教育条件及环境极差就自己买教学工具。早上她用响亮的声音叫醒一些留守儿童,中午陪孩子们吃饭,做游戏,夜晚在夜灯下教学生写字,自己的孩子却没时间照顾,被戴了一个“是好老师,却不是好妈妈”的称号。
支月英,将与她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在深山丛林中永垂不朽!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酸甜苦辣,世间沧桑都经历者,才算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