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观后感朗读者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观后感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和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观后感朗读者参考,希望对大家写观后感朗读者有帮助。

观后感朗读者篇1

孙雪梅还记得第一来月经时,她正和几个同学一起走山路返校,走不动,以为是生病了。她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躲藏着不想别人知道,觉得很羞耻。如今,作为“女童保护”公益项目的发起人,她每次讲授性教育课程时,都会拿出一片卫生巾,轻轻地展开来,告诉台下的女孩子们该如何使用才安全卫生。
孙雪梅出生在贵州省习水县的一个小山村,儿时性教育的匮乏,让她对改变的迫切性体会更加深刻。年,有感于当年频发的性侵案件,孙雪梅与百名女记者联合发起了“女童保护”项目,致力于普及儿童防性侵安全意识。
然而,公益普及之路充满荆棘,“女童保护”防性侵课程的普及与每年频发的儿童性侵案件形成了一明一暗的对比。仅年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就有223起,受害儿童逾569人,其中近八成为熟人作案,而进入公众视野的案例仅为冰山一角。按照性侵案1:7的隐案率,实际发生的案件数量至少是曝光案件的7倍。年,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立案6633件。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阳光下普及性教育,“女童保护”从儿童防性侵开始,后拓展到青春期性教育,再到启动研发分年龄段的性教育课程,不断扩大课程普及范围,并推动政策和法律的渐趋完善,试图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民间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有可能发生改变的机会,谨慎前行,至少让这一代孩子不再重现上一代人完全没有性教育的人生。”孙雪梅说。

观后感朗读者篇2

据悉,这部聚焦特殊家庭苦难儿童的励志影片《唤爱》取材于真实题材。在山东某镇民房里住着一户生活窘迫的人家,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又在一次矿难中遭遇终身瘫痪,于是家庭的重担全部都落到了5岁孩子孙家宝的身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5岁孩子是如何在自己还懵懂的年纪,便承担起连大人都难以负担、想要逃离的生活苦难。

影片用了一种温婉的表达方式传递大孝之道与人间冷暖,苦难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将原本悲情的故事,涂上了一层暖色调。小主人公孙家宝一次次在希望、失望、绝望之间循环往复,但无法割舍的亲情之本让他一次次坚定上路,为这个苦难的家庭带来了永不熄灭的希望。影片以温情的形式表达悲情,让观众在感动之余,还能看到希望之花重新绽放,这也是对处于低谷的人们的鼓励,即便再艰辛,也绝不能放弃希望。

观后感朗读者篇3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观后感朗读者篇4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佳作频出,《唤爱》电影创作者同样关注现实题材,并独辟蹊径,残疾人群体、贫困家庭、苦难儿童,都是社会上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小童星张博翔切切实实地诠释了一个5岁孩子的“苦难史”,让看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影片取材于现实,但又能警醒现实和改变现实,相信《唤爱》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对成年人的警醒。通常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固定负荷的,尤其是孩子,5岁孙家宝的遭遇本属人生重创,但他对亲情的执念,如迎风飘摇的旗帜,是一种精神支撑,从而在他小小年纪激发了无限的潜能。

《唤爱》凭借其自身独辟蹊径的题材、过硬的影片质量及蕴含的深沉感动曾先后曾入围美国金门国际电影节、美国民族国际电影节、美国长岛国际电影节及北京青年影展。此次定档3月23日,与好莱坞特效大片《美女与野兽》、《金刚:骷髅岛》展开正面较量,希望让观众看到一部不一样的中国家庭励志影片。

观后感朗读者篇5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观后感朗读者篇6

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观后感朗读者篇7

2月18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很多反馈,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另外还有观众发现了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导演娄乃鸣评价说:“用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观后感朗读者篇8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文字之美难以抗拒。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深藏文化内涵的节目,如一股股清泉,唤醒了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朗读者》已播出两期,在这些朗读者中,有大师、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话大王,我们能从他们的朗读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实,也能体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动于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园夫妇“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简单又充满情深的话而落泪。

而笔者,则在柳传志先生给儿子的新婚致辞中,听到了满满的爱与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世界小姐张梓琳有感于与女儿的“遇见”,朗读了学者刘瑜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简单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成长之路殷殷的祝福与期盼。

如果说“遇见”是一种美妙的缘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无悔的付出:陶艳波妈妈16年如一日陪伴儿子杨乃斌,和儿子做同桌,充当儿子的耳朵,风雨兼程,让儿子无声的世界胜有声。

陪伴是无声的挽留:童话大王郑渊洁对爸爸说:“只要您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他(童话大王)写下去。”父亲又对他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读者》这两期的主题,我们和孩子也是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希望在与孩子的相互陪伴过程中,我们都能收获满满的爱与幸福。

如果说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诠释“陪伴”的含义,那郑渊洁的《父与子》当之无愧亏。

观后感朗读者篇9

我有一个非同一般的父亲。

观看了《朗读者》第七期以后,我感触颇深。尤其是对惠英红的父亲印象深刻,可能是缘于我们的父亲很相像吧。

在我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道背影,笨拙、沉默、不善言谈。毫无疑问,他——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不太会表达爱的人,但是他给我留下的记忆,总是有温度的。

小时候,我对他的记忆是淡薄的。他几乎从未管过我,他和妈妈都是双职工,只是下班回家了才抱抱我,给我洗衣服,给我买许多好吃的,但是陪我的时间却很短暂,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所以,我对他的印象很少,很模糊,也很陌生。依稀记得,他很高大。

懂事之后我一直和父母生活,他上班总是很忙,不太见得到他。他只要一回家就会先将我抱在怀里,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我紧紧地盯着他的大眼睛,希望从中看到些什么。在那清澈的眼眸里,有着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意,可惜,他不会表达。只是将我的小脸贴在他的大脸上,感受我的温度。他只会抱抱我,因为对他的爱让我无限眷恋他怀抱的温度。又到了分离时刻,他提着沉重的大背包,在我和妈妈的注视下登上了火车,他很刻意地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冲我和妈妈摆了摆手,意思是他要走了,让我和妈妈多保重。我失落地低下头冲他大喊:“一定要走吗?”他苦涩地笑了笑,笑容充满了无奈,然后点了点头。我眼中尽是失望,充满不舍地看着他,冲他挥了挥手,他落寞的目光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火车“呜呜”开动了,带走了爸爸,也带走了属于我的爱。

现在爸爸在家的时间多了,调动到了离家近的车站工作,只为方便照顾我。我别提多高兴了。可是随着我渐渐长大,和他的共同语言愈来愈少,每天不过问的是些琐碎的小事,他也逐渐变得更加沉默,两个人的关系越发淡了。我伏案写作业时悄悄观察他,哎!岁月不饶人,丝丝白发已向我说明了一切,他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位垂暮的老人,而他望向我的目光,永远是慈爱的。是的,他还是爱我的,只是爱得有些笨拙。

是的,我的确有一个非同一般的父亲,可他也同其他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唯有父亲那慈爱的目光永不会变。

观后感朗读者篇10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观后感朗读者篇11

《唤爱》这个电影是从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在山东郓城住着一户生活窘迫的人家,母病去世后,父亲去外地打工,在一次矿难中遇险,父亲成了废人,终身瘫痪。于是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孙家宝身上的故事。

这部电影中的孙家宝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在父亲发生矿难后,他的继母也离开了他们。在继母走后,孙家宝肩上的担子瞬间加重了,家里的父亲要他一个人照顾,洗洗衣做饭都是他一个人做,干完这些事儿以后已是深夜,家宝还要写作业,写完作业后,经常趴在桌子上面睡觉,因为睡得太晚,所以在早上上学经常迟到,在课堂上常常睡觉,为了维持生计,家宝还要每天捡瓶子赚钱维持家里的生活费,也因为捡瓶子被同学吴东看见,同学就经常嘲笑他,还给他取外号,叫“小破烂”。

观完这部电影后,我很难想象这样的苦难会落在一个自己还是懵懂的少年身上,孙家宝同学用自己的行动与毅力承担起了连大人都难以负担的苦难生活。

影片用了一种温婉的表达方式,传递了大孝之道与人间的冷暖,苦难交织在了一起,将原本悲伤的故事凸上了一层暖色调,家宝一次次在绝望与希望中徘徊,但是无法割舍的亲情,让他一次次坚定上路,为他们的这个家庭带来希望,非常励志感人。

每天都有不幸的事在我们身边发生,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生活的顺风顺水,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承担了我们的苦难。让我们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想想那些在逆境奋斗的人们。我要向孙家宝同学学习,学习他的“家宝”精神。

观后感朗读者篇12

央视的综艺类节目《朗读者》深受大众好评。说实话,这样一档表现资料并不复杂、艺术形式也谈不上多么丰富多彩的节目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观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每期嘉宾声情并茂的朗读,在与大众分享和品味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以春风化雨般的润泽力量传递了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这种由内到外的文化张力,切实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一场场朗读深慰人心。

曾几何时,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读,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朗读者是字正腔圆的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他们一出场,往往是手拿书夹笔直站在麦克风前,用标准的普通话读着一篇精美的文学作品,经过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以及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常常能打动人心,带给人一种温暖和感动。可是,这种站立式的朗读方式,由于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又常常给人留下一种缺乏变化的诟病。虽然说朗读者有着美妙的嗓音,但从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而言,仅凭声音的婉转起合去营造持久的艺术魅力,显然有些勉为其难。

反观正在热播中的《朗读者》却以颠覆者的形象,为传统的朗读艺术开辟了崭新的表现形式。首先,朗读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而是将各行各业的业界精英和社会名流都纳入到朗读者队伍中,经过主持人董卿亦访谈亦推荐似的一番介绍,巧妙地将朗读者的社会身份、心路历程与所要朗读的资料有机结合在一齐,让观众对朗读者所要朗读的资料充满了期待。

其次,在表现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站立,朗读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虽然一些朗读者未必字正腔圆,也鲜有直戳泪点的煽情,但他们朴实真诚的朗读,反而呈现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异常是朗读资料与朗读者本身在生活际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趋同,更加凸显出朗读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义。再次,这些朗读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思想性也好,艺术性也罢,都堪称人类史上的精神瑰宝。

借助于现代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摇曳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加之朗读者至真至纯的用心朗读,这些经典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和价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点一滴地浸润开来,于无声处给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启迪。此外,《朗读者》的舞台置景既雍容华贵又彰显出雄浑博大的艺术气息。而缓缓推开的城门,更像是打开了一扇智慧的书窗,透过这扇窗观众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上的滋养,让文化的力量经过朗读者的口口相传,经过他们情真意切的朗读,最终散发出温润持久的思想华光。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永恒的经典,经过影视作品的再加工、再创作是在传承经典,截取其中的精华,以本色朗读的方式去诠释其丰富的内涵,同样也是在传承经典。前者宏大、气势磅礴,常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后者婉约、沉潜静美,却以其内在的文化品位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观众,这种静谧的氛围,对于去除当下人们浮躁的社会心态,以宁静致远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价值,或许更有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启迪。

7132